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場經濟金融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已成為銀行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在商業銀行業務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解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途徑是:創新的著眼點要立足于市場及客戶;創新的方式應以原創型為主;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創新機制;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加強創新產品的營銷力度;挖掘金融創新的整合力量。
創新,已成為一個時代潮流,金融創新已溶入到這一時代的洪流之中,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隨著科技、經濟、信息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創新會更加活躍。金融創新能力的強弱將直接決定著銀行競爭力的大小,決定著商業銀行在市場中的興衰成敗。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更要著重對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成因、金融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加以分析研究。字串7
一、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因
金融創新之所以成為商業金融一個活躍的特征,有著十分深刻的成因。
(一)市場經濟機制的日臻完善,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準備了廣闊舞臺。
市場經濟是以競爭為特征的經濟,這種競爭在市場機制比較成熟的市場里,它帶來了市場的活力,成為創新的原動力。從目前國內創新的現狀看,不論是創新產品的壟斷,還是核心競爭力的保持,都有其階段性,隨著市場的開放,學習型組織的成熟,這些優勢都會由強轉弱而成為相對的概念。惟有創新能力,才是市場機制里最為閃光的亮點。對商業銀行而言,創新能力的強弱將決定其在競爭市場中的壽命,我國承諾入世五年后開放內地金融市場,這無疑會加速內地金融業的市場化進程。因此說,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進程會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這是金融創新的時代特征。
(二)科技手段日益豐富,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載體。
綜觀當代金融創新,尤其是以銀行卡、電話銀行、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為代表的產品創新方面,其中每一項產品的創新或功能的完善都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商業銀行組織架構的變革,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科技發展引發的。如,以數據集中為表現的客戶關系管理的變革,使傳統性商業銀行的客戶數據管理顯得十分笨拙。就國內各家商業銀行而言,招商銀行就是以科技為恒定支撐力而獲得金融創新優勢的典型范例。因此,商業銀行科技實力的強弱決定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經濟效能的高低,這是金融創新發展史上的又一顯著特征。字串4
(三)市場主體多元化存在,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設定了細分化的目標市場。
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使得由單一的國有經濟為主體的市場,轉變為以國有經濟為主體與各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市場,這一市場表現為金融供求關系的買方特征。近幾年,尤其是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為明顯,這就迫使商業銀行的產品與服務適應這一變化,這種“倒逼”也加速了金融創新的發展。目前,一些機制靈活,市場反映機敏,注重中長期發展戰略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已從金融創新中嘗到了甜頭。
(四)商業銀行邊際利潤率的下降,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內在的深刻動力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直接投資的勃興,廉價資金來源減少,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上升,再加上競爭及利率政策的調整,引起銀行的利息收入下降,服務成本支出增加,銀行要保持較高的收益,必須另辟新徑,尋求新的突破口,金融創新便由此產生。在這種創新動力的驅使下,中間業務的創新便成了應有之義。
(五)中央銀行的政策導向,為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提供了法律保障。
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國內,中央銀行在確保金融風險控制的前提下,一般都是鼓勵金融創新的,這就減少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政策風險。
二、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字串7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無論在制度上,還是在品種、工具、手段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必須看到,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由于受體制、技術、宏觀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金融創新動機存在偏差。
西方國家金融創新動機一般基于兩個目的:一是追求利潤,從創新中牟利;二是規避管制,增加經營的靈活性。總之,對市場份額和資源的爭奪與占有以及利潤的誘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創新的真正動機。基于此動機,西方銀行每推出一項金融創新,都會經過系統的策劃和研究,充分考慮其成本與收益、需要的技術條件、市場需求程度、推廣的經濟規模等。我國金融創新的動因有所偏差,金融機構創新的微觀動機則偏向于在無序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出現了許多不計成本甚至負效益的金融創新。
(二)金融創新效率不高。
與西方國家進行比較,我國的金融創新效率不高,具體表現有三:一是金融創新活動缺乏系統性,使創新成果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二是金融創新缺乏科學性,使金融創新產品的優勢無法發揮。這一點在我國引進國外金融創新產品的吸納性創新中比較明顯。例如,花
旗銀行1961年創新的CDs(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的基本特征是大面額(10萬美元以上)和轉讓性強(二級市場極為活躍),我國引進這項創新產品后卻舍棄了這兩個基本特征,面額小和轉讓難使CDs在我國成為高成本吸存的一種方式。三是金融創新缺乏規范性,不按國際慣例辦事。
(三)金融創新環境還不完善。
具體表現在:一是我國仍存在比較嚴格的金融管制,如利率水平、業務范圍、資本市場、分業經營體制等方面都存在著嚴格的金融管制,使得商業銀行創新空間受到很大限制。二是整個社會的金融意識、消費習慣還處在一個“開發階段”。市場的成熟程度也成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阻隔,這種阻隔又反過來制約金融創新向廣度和深度擴延。如信用卡產品的應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網絡環境和居民的消費習慣和市場的接受程度。
(四)吸納性創新多,原創性創新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新的金融產品達70多種,范圍涉及金融業和各個層次,但85%左右是通過“拿來”方式從西方國家引進的,屬吸納性創新。真正由我國首創、具有我國特色的原創性創新較少。
(五)創新品種少,結構不合理。
消費信貸、網上銀行、租賃、個人理財業務等只是少量開辦,仍處于探索階段;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國際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等方面,尚有可觀的發展空間,還處在待發展階段。近年來,各行推出的創新品種,大都只著眼于高收入階層,如汽車、住房貸款等,而對中低收入階層的創新品種卻很少,這樣,就使大量中低收入者無法踏入消費信貸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