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逐鹿中元走向金融全球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逐鹿中元走向金融全球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逐鹿中元走向金融全球化

I.歐元所揭示的歷史潮流

II.匯率體制變遷

2.1貨幣的作用

2.2最早的世界貨幣-黃金

2.3古典金本位

2.4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和資本管制

III.金融危機的教訓

3.1金融危機理論

3.2單一貨幣與金融風暴

IV統一貨幣的理論基礎

4.1回避金融風暴的必要條件

4.2有關貨幣政策的爭論

4.3"鑄幣稅"--飲鴆止渴

4.4卡爾多改善與帕累多改善

V.金融全球化的途徑

5.1歐元的貢獻

5.2歐元的創建歷程

5.3歐元面臨的挑戰

5.4區域外"不援助政策"

5.5美元區的進展

5.6亞元之夢

VI呼喚中元

6.1經濟合作提供了貨幣整合的基礎

6.2天賦大任予中國

I.歐元所揭示的歷史潮流

2002年新年,歐元正式流通。12個國家使用同一貨幣,讓全世界耳目一新。

歐元的出現告訴人們,金融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蒙代爾(RobertMundell)在1999年榮獲諾貝爾經濟獎之后預言,在未來十年中將出現三大貨幣區:歐元、美元和亞元。他把這三個貨幣區稱為國際金融體制穩定的三足鼎立(ThreeIslandsofStability)。歐元區已經形成,在歐元的強勁挑戰之下,美元、加元和墨西哥元之間的整合正在加速進行,美元區也已初見端倪。惟獨亞元區還八字沒見一撇。到底在亞洲會出現什么形式的金融整合?

亞元遲早要出現,但是亞元的誕生也許要走與美元區、歐元區不同的道路。有沒有可能在海峽兩岸三地同時取消人民幣、港幣、新臺幣和澳元,創造一種統一的貨幣-“中元”?這種新的貨幣有沒有可能成為“亞元”的前驅?為了迎接“中元”的誕生需要創造哪些條件?

有些人認為,亞洲各國的國情差別太大,亞洲經濟和金融的整合困難太多。其實,未必如此。如果出現“中元”的話,有些問題的處理要比歐元簡單得多。

歐元鈔票上印有歐盟的旗幟,藍色的背景環繞著的12顆五角星,代表歐元區的12個國家。[1]由于歐洲的語言太多,僅歐盟的官方語言就有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五種之多。選誰家的都不好,所以干脆盡量簡單化,在歐元票面上只有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歐元字樣和BCE、ECB、EZB、EKT、EKP等5種歐盟官方語言的“歐洲中央銀行”縮寫。如果要印制“中元”鈔票,比歐元簡單多了。在文字上毫無爭議,鈔票上面只要印上中文就可以了。歐元的發行銀行叫“歐洲中央銀行”。如果組建一個“中國中央銀行”,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的大多數人都能夠接受。

歐元鈔票上印制的偉人頭像頗費爭議。法國人喜歡拿坡侖,德國人崇拜俾斯麥。聽從哪一家都不好。而“中元”鈔票上印制的頭像比較容易選擇。黃帝、孔夫子、媽祖、孫中山等等都廣為海峽兩岸所認同。

從2002年2月1日開始歐洲12國已經全面放棄使用本國貨幣。法郎已經有640年歷史,法國人的民族情緒比較重,要它們放棄法郎實非易事。在人民幣、港幣、新臺幣和澳元四種貨幣當中澳元的歷史最長,也不過100多年,新臺幣和人民幣只有五、六十年。要求民眾接受新貨幣所遇到的“感情阻力”大概不會比法國人更強。

有人批評說,歐元的設計有問題。歐元鈔票上只有12顆星。馬上就會有更多的國家加入歐元區,歐元國家可能會迅速增加到28個,難道每增加一個國家就要重新印制一次鈔票?看起來,歐元的設計者具有非常超前的動態意識。歐元的存在只不過是走向全球金融全球化的重要一步,但是絕對不是最終的一步。歐元隨時都在準備更新,發展。如果日后有更多的國家加入歐元區,當然需要更新版面,重新印制。如果實現了全球金融一體化,那么連歐元都不存在了,還在乎多加幾顆星星嗎?人民幣、港幣、新臺幣和澳元遲早要消失,這是歷史潮流。走向世界貨幣一體化有許多不同途徑。至于說是先過渡到中元,然后再經過亞元走向世界貨幣,還是等將來亞元出現之后,通過亞元向世界貨幣過渡,要看哪種過渡方式對中國人民最有利。因此,我們需要研究“中元”對于中國、亞洲以及世界經濟有什么意義?

II.匯率體系的變遷

2.1貨幣的作用

貨幣有四項基本功能:

(1)貨幣是交易的媒介。在遠古時期人們以物易物,由于買賣雙方不一定剛好都需要對方的產品,交易成本很高。即使擁有一切必要的生產要素卻往往由于找不到合適的買主而不能擴大生產。為了擴大交易范圍,提高交易效率,促進資源的有效分配,人們需要一種交易媒介,這就是貨幣。例如,19世紀有位女歌唱家到社會群島(SocietyIslands)演出,她的報酬是每唱一首歌,當地人支付3只豬、23只火雞、44只雞,還有各類水果。如果以巴黎的物價來計算,幾乎等于她平常收入的5倍,可是她卻沒有辦法把這些酬勞帶回家。[2]如果當時社會群島有貨幣的話,盡可付給她貨幣,她回到法國之后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如果社會群島不能支付貨幣報酬的話,除非這個歌唱家對豬和火雞有特別偏好,否則她是不會再來演唱了。

(2)貨幣提供了計價的單位。如果我們有100種商品,每2種商品之間有一個相對價格。例如,十個蘋果換一只雞;一雙皮鞋換二只羊等等。那么,在100種商品之間就有4950個相對價格。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換將非常復雜。如果拿貨幣來表示,可以讓所有商品都以貨幣來計算價格,100種商品只需要100個價格,從而可以大大節省計價成本。

(3)貨幣可以“儲存價值”。當人們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之后,他們通常并不需要馬上購買等值商品,于是人們可以把購買力暫時寄存在貨幣上。有些資產例如房地產、藝術品、股票等也具備存儲價值的功能,但是它們的價格波動比較大,不容易變現。因此,貨幣成為人們儲存購買力最常見的工具,只要持有貨幣,就可以隨時參與交易。

(4)貨幣可以作為延遲給付的標準。在各種借貸契約中必須寫明如何計算未來支付的權利和義務。貨幣就是最常用的計算未來權利和義務的標準。

在這四項功能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交易媒介的作用。世界上任何貨幣都具備上述四項功能。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貿易活動從個別地區擴展到了全球。于是就產生了貨幣與貨幣之間的兌換問題。如何在越來越頻繁的國際貿易中完成支付與清償是人類必須解決的問題。

2.2最早的世界貨幣—黃金

作為價值符號,對貨幣來說,最重要的是穩定。理想的貨幣不僅要提供足夠的國際清償能力,而且要能夠保持參與貿易各方對契約的信心。最初,人們使用的貨幣是黃金、白銀等貴金屬,或者說拿黃金作為外部名義標定(Externalnominalarcher)。

為了調節國際收支的平衡,黃金必然要從貿易逆差國流向順差國。除此之外,戰爭賠款等也拿黃金、白銀計量。例如,19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兩白銀。1860年英法聯軍不僅火燒圓明園,還迫使滿清王朝簽訂“北京條約”賠款1600萬兩白銀,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賠償2億兩,1900年庚子賠款4億5千萬兩。這些賣國條約導致大量白銀從中國流向歐洲。馬克思說過:“以貴金屬塊的形式成為全球統一的支付手段,購買手段和一般財富的絕對社會化的化身”(馬克思,資本論)。可以說,當時由于黃金、白銀普遍地被作為國際貿易的清償工具,全世界的貨幣是統一的。

2.3古典金本位

隨著全球經濟不斷增長,對清償手段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之所以人們選擇黃金、白銀作為國際貿易清償工具,是因為這些貴金屬的稀缺性。由于黃金、白銀的數量有限,越來越不能滿足迅速增長的貿易需求。實踐證明,如果拿某種實物資產作為貨幣本位,必然會由于這種實物的稀缺性而不斷抬高維持貨幣體系的成本。在實際貿易中,為了提高清算的效率,人們并不會真正采用黃金,而是尋找一種和黃金具有固定比率關系的貨幣,通過銀行來結算。

在1870-1914年期間,英國作為世界上頭號貿易大國,在全球建立了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當時有90%的國際支付以英鎊為結算工具。印度等國的中央銀行直接持有英鎊而不是黃金。因此,英鎊合情合理地被當作黃金的等價物。“英鎊等同于黃金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L.Yeager,1976)。這段時期被經濟學家稱為古典金本位時代。

看起來人們在國際貿易中追求黃金或英鎊,但是,實際上人們需要的并不是黃金或者某一種貨幣,而是通過本位貨幣所表征的信用秩序。在這個時期中,作為世界各國貿易、投資的外部名義標定體系,英鎊必須保持穩定才能取得世界各國的信任。因此,英國政府不僅必須保持英鎊適度增長,而且還要保持英鎊與國際收支協調的機制。如果英國大量印制鈔票,那么它就有可能在短期內大量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事實上任何一種貨幣取得這樣的地位之后,在巨大的利潤誘惑之下,都會本能地產生濫發貨幣的沖動。倘若它這樣做的話,其他國家必然會拒絕使用英鎊作為清算工具,從而導致以英鎊作為核心的金本位體系的終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金本位制迅速瓦解了。金本位崩潰的原因并不是英國大量印發英鎊,而是英國無力維持英鎊對黃金的比價。如果拿英鎊作為黃金的等價物,可能會由于貨幣發行量增加以及銀行準備金比率下降而威脅英鎊與黃金之間的比價。由于在英國境外有大量英鎊結存,如果境外的英鎊向英國中央銀行兌換黃金,英國將耗盡國庫的黃金儲備。當時已經有許多經濟學家看出了金本位制的局限性。凱恩斯批評說:“所謂金本位制只不過是古老而受尊敬的偶像,金本位制現在已經是一種野蠻作風的殘余。”

2.4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和資本管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元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霸主。布雷頓森林體系(1945-1975)的支柱就是美元。但是沒有多久,隨著歐洲經濟復蘇,美元的霸主地位被動搖了。為了維護美國自身利益,美元重蹈英鎊覆轍,1973年宣布與黃金脫鉤。國際貨幣體系經歷了金本位,金匯兌本位制,虛金本位制之后,出現了當前的“無體系”制度。1999年IMF將世界各國的匯率制度分為八類:(1)無獨立法定貨幣的匯率安排(Arrangementswithnoseparatelegaltender),例如美元化和貨幣聯盟;(2)貨幣局制度(Currencyboard);(3)其他傳統的固定釘住制(Otherconventionalfixedpegs);包括釘住單一貨幣、釘住一籃子合成貨幣;(4)釘住平行匯率帶(Peggedrateinhorizontalband),例如歐洲貨幣體系下歐洲匯率機制;(5)爬行釘住(Crawlingpeg);(6)爬行帶內浮動(Rateswithincrawlingbands);(7)不事先宣布匯率途徑的管理浮動(Managedfloatwithnopreannounceexchangeratepaths);(8)獨立浮動(Independentlyfloating)。[3]

按照IMF的分類,1999年1月1日,IMF的185個成員國當中實行嚴格固定匯率的國家有45個;獨立浮動匯率47個;中間匯率制度93個(包括其他傳統的固定釘住制39個,釘住平行匯率帶12個,爬行釘住6個;爬行帶內浮動10個;管理浮動26個)。[4]歸根結底,匯率制度可以劃分為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兩種。在2000年在IMF186個成員國當中嚴格實行固定匯率的有45個,占24%。固定匯率有其顯著的優點:

(1)避免信息不對稱性,

(2)在固定匯率下維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3)在大規模的資本流動的情況下比較容易保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4)有利于引導資源的流動。

但是,固定匯率有其致命的缺點:它意味著政府對固定匯率的承諾。固定匯率體系容易遭到外部沖擊。當突然出現大量拋售本幣的浪潮時,政府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來穩定匯率。在耗盡外匯儲備之后,匯率體系必然崩潰,導致資本外逃,外債增加,整個國民經濟陷入危機。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在1997年以前都采用固定匯率,結果紛紛中箭落馬,貨幣危機轉化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采取固定匯率的國家的頭上始終盤旋著金融風暴的威脅。

有些國家在固定匯率體制上再加上資本管制,這種體制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有效地防范外來的金融沖擊。資本管制使得國際金融投機集團難以獲得本幣。如果貨幣沒有可兌換性,國際投機集團的本事再大也難以施展。但是,貨幣管制的缺點也是致命的。

(1)由于不是市場決定的匯率所以會導致資源的無效配置,

(2)貨幣管制要求政府介入金融,難免出現腐敗和嚴重的金融尋租現象,

(3)缺乏國際競爭,不利于金融業的發展。

浮動匯率是固定匯率制度的替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浮動匯率制度。許多國家在遭遇金融危機之后,例如,巴西、哥倫比亞、韓國、俄羅斯、泰國等,他們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度,采取浮動匯率體制。只有波蘭、以色列、智利、新加坡等國成功地從固定匯率轉向浮動匯率。

實行浮動匯率的優點:

(1)浮動匯率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2)可以幫助平滑外部的沖擊;

(3)浮動匯率由市場決定,減少了政府干預,增加匯率決策機制的透明度;

(4)不需要維持大量外匯儲備;

(5)提供了對沖激勵,有利于防范匯率波動。

但是,浮動匯率的缺點亦非常顯著:

(1)在浮動匯率體制下,如果匯率劇烈波動,將由于缺乏穩定性而不利于投資和貿易,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2)有可能投機套利;

(3)在金融形勢不好的時候,各國可能競相貶值,阻礙國際貿易的發展;

(4)浮動匯率制度有導致通貨膨脹的傾向。

III.金融危機的教訓

3.1金融危機理論

90年代以來,爆發了46次金融危機,金融風暴的頻率越來越高,其破壞力越來越大。經濟學界對于金融危機的研究也就日趨深入。金融危機理論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以Krugman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危機來源于國內經濟政策與固定匯率之間的矛盾。如果某個國家試圖通過發行貨幣來為財政赤字籌資,那么國內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出口產品價格上升,競爭力下降。為了維持出口,貨幣必然貶值,和固定匯率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機者會判斷該國貨幣即將貶值,從而發動攻擊。當金融投機集團大肆拋出本幣之機,該國中央銀行為了維持匯率穩定只好動用外匯儲備來打一場幾乎是毫無希望的匯率保衛戰。最終耗盡了外匯儲備之后,匯率體制全線崩潰。

第二,Obstfeld等經濟學家認為,在固定匯率政策下,只要政府持續追求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就可能觸發金融危機。如果政府有大量以本幣標定的債務,政府可能會通過貨幣貶值來消化債務。投機者預測到貶值的動向后發起攻擊,使得貨幣危機提前到來。危機通常發生在金融體制存在著問題的國家,例如,外匯儲備不足,政府財政狀況惡化,政府對匯率體系干預不當等等。在金融體制脆弱的國家,金融危機遲早要光臨的,只不過由于外來的沖擊而加劇。

第三,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后,McKinnon和Krugman等人總結了泰國、馬來西亞和日本的金融危機之后指出,金融上層建筑過度擴張會導致金融危機。金融上層建筑過度擴張包括有三種主要形式:(1)大量資金流入股市或者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膨脹導致泡沫經濟,而泡沫經濟的崩潰將導致金融危機。[5](2)金融機構過度風險貸款,出現大量不良貸款,影響到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當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就不得不放棄隱含的承諾和擔保。使得金融機構再融資的能力喪失,迫使一些金融機構無法運轉。(3)債務危機有可能動搖民眾對于金融體制穩定的信心,從而導致金融危機。[6]

有些經濟學家強調外部沖擊,而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民眾的恐慌是導致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確實,外來的沖擊只有通過內部的放大作用才能形成真正的威脅,可是金融恐慌絕對不會憑空而降。泡沫經濟崩潰,大量不良貸款以及難以緩解的債務危機都會破壞民眾對金融體制的信心。對金融體系的信用的喪失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金融恐慌是自我實現的。只要老百姓都認為金融系統要垮臺,這個金融體系就一定垮。存款人的擠提將迫使金融機構提前清算未到期的長期資產,從而雪上加霜,蒙受資產損失。在封閉經濟體系中,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最后貸款人”的功能來消除人們的恐慌。通過增發貨幣,把貨幣危機的成本轉移給全體公民。但是,在實行固定匯率的開放經濟中,增發貨幣只會導致通貨膨脹,使得外來資金更快撤去,連帶著本國資金大量外逃,加速危機的到來。

3.2單一貨幣與金融風暴

實證分析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無論是采用盯住匯率還是區域聯合的浮動匯率,單一的匯率政策很難維持5年以上的穩定(ObstfeldandRogoff,1995)。浮動匯率使得金融投機更為風行。炒作匯率是金融投機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流動資金總額超過了7萬億美元,其數量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如果沒有健全的金融監管機制,除非不讓外資進入金融領域,否則一旦進來了就很難依靠外匯儲備來保障匯率穩定。大量金融危機已經證明了匯率崩潰的風險正在逐漸增加,維護匯率穩定的成本逐漸上升。由于匯率體系。換言之,由于匯率體制的設計不當而使得國家之間的交易成本不斷上升。人們遇到了難以處理的矛盾:維持固定匯率有可能遭遇金融危機,資本管制妨礙經濟發展,浮動匯率缺乏穩定性,阻礙貿易和投資,究竟匯率體制應當何去何從?

在現代金融理論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定理:蒙代爾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triangle)。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項。如果一個國家想允許資本流動,又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末就難以保持匯率穩定。如果要求匯率穩定,資本流動,那末就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當然,在這三個目標之間還可以作一些中間制度安排。

在這三個目標之間究竟哪一個更為重要?如果放棄資本流動,顯然將退回到閉關鎖國的封閉經濟體系,不利于經濟增長。如果放棄匯率穩定性,對于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那末。“兩害相較取其輕”,只有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比較可行。

在1997年中國實行資本管制成功地回避了亞洲金融風暴。由于實行資本管制,所以在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的同時保持了匯率的穩定。可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必然要實行對外金融開放,實施資本管制已經變得不合時宜。在資本流動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在匯率穩定和獨立貨幣政策這兩個目標當中選擇一項。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也就是向單一的區域貨幣或世界貨幣過渡。于是,人們在貿易全球化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金融全球化。顯然,如果貨幣統一了,那么就不存在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和資本管制的各種弊病了。如果實現了亞洲區域貨幣一體化,那么,無論是人民幣、新臺幣、港幣都將成為歷史。如果進一步實現了全球貨幣一體化,那末,亞元、歐元、美元也都將成為歷史。實現全世界統一的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IV統一貨幣的理論基礎

4.1回避金融風暴的必要條件

斯蒂格里茨曾經作過一個比喻:“小型開放經濟就如同在狂風大浪中的小船一樣,不論駕駛船的技術怎么樣,雖然我們不知道船在這么時候被傾覆,但是,毫無疑問,船最終會被大浪打翻”。

在貨幣市場上可以非常明顯地觀察到經濟規模對穩定性的重要影響。經濟規模越大,投機炒作的風險就越小。統一貨幣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度部分貨幣主權換取金融體制的穩定。在貨幣區內一勞永逸地消除了炒作匯率的可能性。例如,在廣東和福建之間就不存在任何炒作貨幣的可能性。如果中國32個省市自治區都發行各自的貨幣,不曉得會鬧成什么樣子。

如果在某個地區實現了單一貨幣,就可以提高貨幣體系的透明性。由于統一貨幣區內各國都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存在某個國家突然增發貨幣的可能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民眾對貨幣政策的信任度。

統一貨幣能夠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節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進商品、資本、人員的流動,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統一貨幣可以減少內部磨擦,促進投資,提高國際競爭力。統一貨幣能夠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機。

4.2有關貨幣政策的爭論

長期以來,貨幣發行權被認為是國家主權的重要象征。只有中央政府才擁有貨幣發行權,任何地方政府、企業個人印制鈔票都是違法的。長期以來,世界上幾乎所有主權獨立的國家政府都發行自己的貨幣。貨幣通常被當作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對本國貨幣的控制意味著對本國經濟、政治的控制。如果要統一貨幣,究竟需要讓參與各國讓出多少金融管轄權?

自從30年代大蕭條之后,貨幣政策被世界各國當作為穩定宏觀經濟環境的重要工具。在許多情況下,貨幣政策比政府財政政策更為重要。眾所周知,在經濟過熱的時候應當緊縮銀根,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應當放松銀根,采取擴張性的積極貨幣政策。

無論對貨幣政策有多少種解釋,說到底,貨幣政策的要害在于控制貨幣發行量。在正常情況下,貨幣發行量應當和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一致。如果過量發行貨幣,除了通貨膨脹之外不會對實質經濟有任何推動作用。凱恩斯學派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人們對于貨幣政策的反應有一個較長的滯后期,因此,貨幣政策仍然有應用空間。理性預期學派和貨幣學派則指出,也許政府可以在短期內欺騙民眾,使貨幣政策取得效果。但是,政府不能長久地愚弄民眾。騙得了一次、二次,但是騙不了永遠。倘若,人們發覺上當受騙,那么政府的貨幣政策就完全失效了。政府信用對于長期經濟發展是至關緊要的,因此,玩弄貨幣政策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隨著當前信息產業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進步,政府的貨幣政策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被逐步校正,留給貨幣政策的實施空間越來越小。對于這一點,凱恩斯學派和其他學派之間的分歧已經消失得差不多了。

4.3“鑄幣稅”--飲鴆止渴

發行貨幣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為政府籌集巨額的“鑄幣稅”。鑄幣稅主要包括本幣發行、本幣需求增長、本幣存量利息等三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本幣發行。如果政府決定印刷100億元鈔票,是不是政府就得到100億元?在短期內確實如此。但是,經過幾百年的實踐,人類普遍認識到通過增發貨幣來挽救政府財政困境是“飲鴆止渴”。例如,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中央銀行整頓全國貨幣,統一發行法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是在1947年萊蕪戰役之后,打了敗仗,急紅了眼,限期擴軍100個師。哪里來錢?逼著中央銀行印制鈔票。當時,中央銀行研究室當面向力爭,如果濫發鈔票必然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聽了之后,一言未發,事后繼續命令印發鈔票。在他看來,打贏了,還有一線希望,打輸了,反正也完蛋,管他什么通貨膨脹不膨脹,索性賭上一回。國民黨征兵的時候出手闊棹,確實應付了一時之急。可是,沒過多久,惡性通貨膨脹橫掃蔣管區,原來買一頭牛的錢連一個燒餅都買不到。國民黨政府就是用“鑄幣稅”剝奪了民眾的財富,武裝了大批軍隊,但是,國民黨后院起火,民不聊生,喪盡人心,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敗亡。“鑄幣稅”就象鴉片一樣,純粹是一種死亡的誘惑。因此,世界上絕大?嗍也換嵐選爸宜啊鋇弊髡吖ぞ摺<熱凰膊桓葉謾爸宜啊保虼耍舨渙糇潘⒚揮卸啻笠饉肌?nbsp;

4.4卡爾多改善與帕累多改善

在研究資源優化分配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帕累多改善”。簡單說來就是,如果引進某項政策,在增進社會福利的情況下,不損害任何人的利益,那么這項政策就達到了帕累多改善。實際上,要求某項政策達到帕累多改善是非常困難的。無論采用什么新政策總會觸犯一些利益集團,因此人們又提出“卡爾多改善”。如果新政策能夠促進社會福利增長,并且能夠設計出一種機制來對改革中受到損失的集團進行某種方式的補償,這就是卡爾多改善。實際上,只有“卡爾多改善”才具備現實可操作性。

在單一國家中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各個地區和行業對貨幣的需求各不相同,實行貨幣政策可能對某些地區或者某些行業有利,但是對其他地區或部門不利。貨幣政策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政府的財政政策或者直接的轉移支付來補償。舉例來說,前幾年人們認為經濟過熱,需要施行“軟著陸”。實際上,經濟過熱僅僅發生在沿海,在山西、陜西、甘肅等地區經濟并沒有過熱。一緊縮,全國都緊縮。顯然,內地受到了損失。但是,在一個國家之中,實施貨幣政策的阻力比較小。在經濟上,國家可以通過減稅,增加基本建設投資等財政方式對受損失的地區給以補償。在政治上,如果地方官員服從上級指示,他們可以得到晉升、提拔等政治上的補償。由于中央政府有發行貨幣、動用財政轉移支付和對地方官員考核提拔的權力,就是有些地區吃點虧,小胳膊扭不過大腿,有意見也沒有辦法。貨幣政策的目標是追求國家的利益最大化。貨幣政策往往需要財政支付轉移來配合。因此貨幣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卡爾多改善”。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中央銀行比較容易實施貨幣政策。可是,在統一的貨幣區內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歐洲、亞洲、美洲領土廣闊,地區差別相當大。當歐洲北部需要緊縮銀根的時候,南部也許需要放寬。當某國經濟遭遇不景氣時,盡管這個國家需要放松銀根,但要說服其他國家實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由于不可能在國家之間進行財政轉移支付,當歐洲中央銀行要緊縮貨幣的時候,它卻沒有能力對受到損失的國家在財政或政治進行任何補償。由于每個國家都代表各自利益,如果要改變現有的貨幣政策,必須要讓所有的成員都滿意,這就是理論上的“帕累多改善”。如果在各個成員國之間找不到交集,那么就別想改變貨幣政策。于是,貨幣政策的實施空間就被大大壓縮了。所以,一旦組建了區域貨幣,實際上就必然要準備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

不過,有一弊必有一利。由于人們相信區域貨幣很難突然改變其貨幣政策,從而贏得了穩定性預期。

加入區域貨幣整合的國家并不是為了什么集體利益,也沒有明確的共同目標。每個國家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貨幣聯盟只不過是實現不同利益的一個共同的手段。這是區域貨幣和單一國家貨幣之間最根本的區別。作為單一國家的貨幣政策很可能為執政集團的利益服務。但是區域貨幣不會傾向于任何利益集團或者任何國家。區域貨幣的中央銀行將全力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而把促進經濟發展,進行利益調整等任務交給各國自行處理。實踐證明,多變的貨幣政策所造成的代價要遠遠高于它所能夠帶來的短期受益。嚴格的利益趨同性意味著區域貨幣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凡是多國統一的貨幣都具有類似的穩定性。也就是說,犧牲了獨立貨幣政策,換來了貨幣穩定性的預期。為了追求長期穩定發展,穩定的貨幣體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放棄對“鑄幣稅”的追求,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已經越來越廣泛地被世界發達國家所接受,成為新世紀的世界潮流。

V.金融全球化的途徑

5.1歐元的貢獻

貨幣的產生有兩種方式:國內統一貨幣以及國際貨幣。在國內統一貨幣產生的過程中,政府的權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任何一個國家政權都必須建立與之相對應的貨幣,并且擁有壟斷發行權。例如,英國的英格蘭銀行,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代表國家政權來發行唯一的貨幣。歐元的貢獻在于在人類歷史上頭一次發行沒有國家政權干預的貨幣。歐元具有提供交易媒介,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提供了計價單位,具有儲存購買力合延期結算的功能。貨幣的四項基本功能一項不少。

正如在WTO框架下首先出現的區域性經濟整合一樣,經濟全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首先出現的必然是區域經濟整合。APEC,NAFTA,ASIAN等區域整合已經取得了相當程度的進展。只有首先完成區域經濟整合才能夠向更高階段的全球經濟整合過渡。和經濟整合一樣,貨幣體制的整合是歷史潮流,走向世界貨幣的第一步必定是區域性貨幣。歐元最大的貢獻就是揭示了經濟發展的歷史潮流,并且具體證明了組建區域貨幣的可行性。

5.2歐元的創建歷程

在歐洲十五國當中,立即采用歐元的有十二個:德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芬蘭、荷蘭、愛爾蘭、盧森堡、比利時、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英國、瑞典、丹麥等國很快也要加入歐元區。歐元區包括有二億九千萬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五分之一,國際貿易額超過美國。歐元區將迅速擴展到東歐各國,使得歐元區的國家有可能超過28個。由于非洲一些國家采取了盯住法郎的匯率政策,在法郎退出歷史舞臺之后,也必然改為盯住歐元。如此一來,歐元區的范圍將擴展到50個國家。歐元將成為世界性的交易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歐元將改變全球外匯儲備的結構。更多的國家將增加其外匯儲備中的歐元比重。目前美元占世界外匯儲備的60%以上,以美元結算的出口占48%。在歐元問世以后,預期將有30-40%的世界貿易以歐元結算。歐盟國家發行的債券、股票、和銀行資產市值已經超過了27萬億美元。在歐元啟動以后,將會有5000-10000億美元的金融資產從美元轉為歐元。全球以歐元為單位的金融資產將達到30-40%。在證券投資上,歐元的比重將從13%上升為37%。

實際上,歐洲各國早就認識到了貨幣整合的艱難。他們把建立歐元體系的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999年元月開始,歐元各會員國的貨幣逐步以固定匯率兌換成歐元;第二階段,在三年內以非現金形式引進歐元。這就是說,在銀行之間的清算和新發行的債券及股票拿歐元作計價單位,但是現金交易仍然以各國貨幣進行;第三階段,自2002年開始發行歐元紙幣并回收各會員國的貨幣。到2002年7月1日歐元成為唯一的法定貨幣。實際上歐元已經提前完成了過渡,全面代替了歐洲12個國家的貨幣。歐洲中央銀行的操作是穩健的。在平行貨幣流動情況下,通常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但是,在歐元問世過程中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歐洲貨幣聯盟經過了平行貨幣制度,逐漸建立了匯率協調機制(EERM),最終達成了單一貨幣-歐元。按照歐元的設計思路,在實現了單一貨幣區域之后,在此區域內各國的產品、勞動力和資本都可以自由流動。從理論上來講,這對于提高歐洲資源分配效率,提高歐洲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穩定歐洲的貨幣,防范金融風暴都有極大的好處。

表:世界三大經濟體有關數據(1998年)

歐洲美國日本

人口(億)2.952.71.26

國民生產總值(億美元)660007100050000

占世界產值比重19.4%19.6%7.7%

經濟增長率3.6%3.7%-1.6%

占國際貿易比重19%16%8%

貿易順差(億美元)1200-890660

5.3歐元的利弊

按照1992年簽署的馬垂克條約,加入歐元體系有四項主要條件:

(1)通貨膨脹率必須控制在1.5%以下;

(2)公債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60%;

(3)政府財政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3%;

(4)至少在兩年內在歐洲匯率機制內維持該國幣值穩定。這些都是統一歐洲貨幣市場的必要條件。

歐元的出現喚醒了人們的改革意識。改革的目標和原則都非常清楚。歐元運行的單一目標是幣值穩定,而沒有把其他目標包括在內。如果今后某個國家出現了失業、財政赤字等問題絕對不能再依賴于貨幣政策的幫助。在歐元問世過程中,歐洲各國的失業率已經比較高了,但是為了符合歐元區的條件,各國還是采取了緊縮的財政政策,結果使得失業率變得更高,經濟回升緩慢。歐洲各國為了搭乘歐元首班車,采取了一些非常規措施,這些特殊措施所帶來的副作用將逐漸體現出來。盡管歐元已經亮相,但是歐洲各國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種種矛盾依然如故。例如,歐洲各國仍然為了支付農業補貼比例和“不公平稅賦”爭個不休。土耳其在申請加入歐元的時候仍然和希臘在領土問題上毫不相讓。在歐元區內部貧富差距相當大。歐洲北部比較富,南部幾個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比較窮。盧森堡的人均GDP為41900美元,西班牙只有10400美元。奧地利的失業率為6%,西班牙的失業率為22%。歐元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富國會補貼窮國。如果不能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那么歐元所提供的外部環境照樣不起作用。

歐元自50年代開始,持續努力了40多年。在這個期間,經濟動蕩、金融危機、政治分歧都沒有動搖他們最終建立統一貨幣的努力。歐元的啟動降低了歐洲市場內部貿易風險。同一種商品以同一貨幣標價,降低了成員國之間貨幣兌換費用,使得消費者受益。營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便于籌資,吸引外部投資。歐洲市場成為一個整體,增強了歐洲金融市場的實力和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歐洲債券市場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歐元仍然面對著許多挑戰,是否能夠有效制約歐洲中央銀行的官員,各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否能夠有效分割,都將在最近數年內考驗歐元體系。維護歐元穩定對于每一個成員國都有好處,但是為了實現歐元穩定卻需要各國支付代價。對于經濟狀況不很好,而以寬松標準進入歐元體系的國家來說,緊縮政策要求付出的代價可能比較高。個別國家甚至會出現希望別的國家遵守規則,而本國悄悄違約。因此對于貨幣區內各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也是一大課題。然而,可以預料,歐元失敗的可能性很小。共同利益會把歐洲國家綁在一起,在歐元的波動期中,各國將繼續調整,并且不斷作出利益妥協。

5.4區域外“不援助政策”

區域經濟整合必然具有排它性。歐元國家不大可能放棄對外的非關稅壁壘,對區域外的產品構筑了無形的防護墻,使得其他國家在歐洲市場上處于不利的競爭態勢。

歐洲中央銀行(ECB)已經明確表示,如果其他貨幣受到金融風暴沖擊,歐元將采取“不援助政策”。也就是說,如果某個國家拒絕參加貨幣整合,那么悉聽尊便。但是,不要指望在受到金融風暴襲擊的時候得到歐元貨幣區的援助。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不援助政策”是合理的。組建歐元需要所有國家都付出一定代價,而匯率穩定將成為所有成員國的一項重要福利。如果不參加貨幣整合而又能夠享受匯率穩定的成果,實際上是在搭便車,對于參與整合的國家是不公平的。隨著歐元問世,沒有加入歐元區的貨幣可能會由于公眾信心的下降而貶值,從而可能加大其匯率波動。國際投機集團將無法撼動巨大的歐元,而對那些較小的貨幣更加感興趣。孤懸于貨幣區外的這些國家將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和不利的外部環境。

5.5美元區的進展

即使在一個區域內實現貨幣聯盟也需要循序漸進。在歐元的挑戰下,美國自然不會沒有反應。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協調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分別具有資金、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美國和加拿大在經濟上早已結合在一起,如果要建立區域單一貨幣的話自然以美元為核心。

出于歷史原因,在加拿大有相當多的人不愿意混同于美國,他們竭力保持某些區別于美國的特色。例如,美國用英里作距離單位,加拿大就用公里。美國用磅作重量單位,加拿大就用公斤。不過,面對著歷史潮流,連最保守的加拿大人也意識到加元并入美元的趨勢似乎已經不可阻擋。在民意測驗中,有58%的人不歡迎統一北美貨幣,但是有77%的人認為不管愿意不愿意,在北美實現單一貨幣是遲早的事情。加拿大的學術界和金融界都在為此做準備。加拿大皇后大學的湯姆·庫爾謝納,皇家銀行的約翰·麥卡拉等經濟學家都認為獨立的加元體系對加拿大不利,他們預測,在未來五年內將出現北美共同貨幣。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則主張加拿大應當和美國、南美國家統一貨幣,不少南美國家則對此積極響應。阿根廷、薩爾瓦多、厄瓜多爾等國正在放棄本幣,實現美元化。

5.6亞元之夢

雖然許多人都預測在亞洲也必然會出現貨幣整合,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亞元的出現似乎遙遙無期。亞洲貨幣一體化遠遠滯后于貿易和投資合作。顯然,如果歐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亞洲各國依然一盤散砂,那么在經濟競爭中非吃虧不可。

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劇烈沖擊之下,亞洲各國普遍認識到通過貨幣整合來增強金融市場穩定性的重要意義。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由于亞洲各國,除了日本之外,經濟規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協調的機制,結果被國際金融投機集團各個擊破。一個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很快就通過外溢效應蔓延到鄰國,從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臺灣、香港、一直沖擊到東北亞的韓國和日本。在金融風暴中各國都竭盡全力應付,也曾經相互磋商,希望能夠協調一致,集合地區內更大的力量來制止風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協調機制,甚至還出現了以鄰為壑的做法,結果一個又一個國家在金融風暴中倒了下去。整個亞洲經濟遭遇到難以估量的損失。實踐證明,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之下,一個孤立的經濟體很難獨善其身。只有聯合起來,建立某種形式的貨幣聯盟才能增加地區的金融穩定性。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后,泰國外長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增加“靈活干預”這一原則,希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達成金融貨幣聯動體系。

一般說來,遭遇金融危機之后是金融改革的最佳時機。可是,亞元問世仍然幾經坎坷,難以突破。問題的關鍵就是日本。依照經濟實力,日本總以為自己應當成為“亞元”的整合中心。但是,因為日本至今尚未就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侵略行為認真反省,無法取得亞洲各國的信任。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建議以ASEAN+3(東盟各國加上中國、韓國和日本)方式籌集1000億美元,成立亞洲貨幣基金,作為穩定亞洲金融的基金。盡管韓國和有些東盟國家表示贊同,但是日本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更多國家的呼應。

有些日本學者認為應當建立以日圓為核心,建立盯住區域中心貨幣的名義駐錨體系。可是,日本在20世紀末陷于長達十年的衰退,銀行系統危機迭起,不良貸款數量驚人,遭遇金融危機的風險越來越大。拿日圓作為亞洲貨幣整合的核心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日本不具備在亞洲金融整合過程中扮演領頭羊的能力。

雖然人民幣在亞洲金融風暴中經受住了考驗,大大提高了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但是,人民幣尚且沒有實現自由兌換,沒有成為國際通行貨幣,缺乏具有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經濟實力也不足以成為區域貨幣中心。目前對人民幣仍然存在著比較嚴格的資本管制,國內金融體制相對薄弱,對于中國加入WTO之后金融體制的穩定程度還存在著不同的猜測,這些都不利于讓人民幣成為亞洲貨幣整合的中心。

VI呼喚中元

6.1經濟合作提供了貨幣整合的基礎

就像大江東去一樣,經濟規律是任何力量都難以阻擋的。在最近十幾年內海峽兩岸貿易和經濟合作有了非常顯著的進展。到大陸投資的臺資超過了400億美元。據統計,從1979年到2000年,大陸向臺灣出口總額為310億美元,進口總額1909億美元。大陸方面的貿易逆差為1288億美元。前幾年平均每年從臺灣銷往大陸的商品總額為250億美元,而大陸銷往臺灣的僅僅50億美元。在2001年上半年,臺灣向大陸出口122億美元,從大陸進口僅僅21億美元。臺灣方面順差超過100億美元。臺灣銷往大陸的商品年增長率為10%,而大陸銷往臺灣的商品年增長率為6%。

臺灣當局的保守政策導致海峽兩岸不對稱貿易。在1988年以前,臺灣基本上禁止輸入大陸產品。在1988年之后,開始允許輸入原料、能源等500種商品。在90年代后期臺灣開始加速開放輸入大陸產品。目前已經開放大約5000種商品的進口。但是仍然禁止4300多種商品,例如酒類、面料、服裝、家具、中成藥等。運往臺灣的商品多數都是附加值比較低的商品。不過,在海峽兩岸前后加入WTO之后,臺灣已經無法繼續拒絕“三通”。對于大陸產品設置的許多障礙也將逐步取消。目前臺灣尚未對大陸開放的商品有4300種,估計在3年左右的時間內將陸續開放其中90%左右的商品。在2002年臺灣已經決定開放包括酒類的3000多種商品,青島啤酒的廣告已經出現在臺北街頭。但是仍然有可能對400多種農產品限制進口。

由于臺灣地區的平均工資高于大陸,大陸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具有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不過,臺灣金融業的發展程度高于大陸,臺灣的金融人才比大陸多,在金融業上臺灣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臺灣金融業早就力圖進軍大陸。

在1996年臺灣寶成企業集團通過在香港注冊的蓮花國際公司和浦東開發銀行合作設立了華一銀行,其中臺資股份占80%。主要業務是為在大陸的臺商提供金融服務。

華信銀行在1997年收購了在美國加州的遠東國家銀行,獲得了這家銀行在北京的代表處。華信銀行在上海也成立了一家信華國際貿易公司。

上海商業銀行、臺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和香港上海商業銀行50年前是一家。自1998年開始,三家銀行開始定期見面會商,從2000年12月開始,三家“上海銀行”合作,共同為在上海的臺商融資。

2001年9月華南商業銀行、第一商業銀行等8家臺灣商業銀行提出申請,要求在大陸設立代表處。其中華南商業銀行在深圳,第一商業銀行、世華銀行和土地銀行在上海,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和彰化銀行在蘇州,合作金庫和中國信托銀行在北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2002年3月20日宣布,批準臺灣世華聯合銀行在上海設立代表處,彰化銀行在昆山設立代表處。(見2002年3月20日人民日報)。據稱,臺灣負責銀行監督的部門迄今已經批準了8家臺資銀行向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設立代表處的申請。

創建中元,對于臺灣的金融業是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如果實現中元,臺灣金融業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空間,發揮更大的作用。

6.2天賦大任予中國

建立中元體制也許是走向亞元和世界貨幣一體化的一個可行的步驟。

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分別處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縱向分工上已經形成了互補性很強的產業結構,建立了各種經貿合作的渠道。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地區和臺灣、香港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在金融業已經出現全面合作的趨勢。隨著兩岸先后加入WTO,兩岸不對稱貿易的局面將被逐步改變。目前,臺灣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已經紛紛登陸。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場上更將擔負極為重要的作用。創建新的貨幣體制是完全有著現實的基礎。

是否有可能在海峽兩岸首先進行貨幣整合,建立一個“中元”。在“中元”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亞洲的貨幣整合,最終建立起亞元體系?

眾所周知,實現亞元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是,亞洲各國對于實現亞元的呼聲仍然在持續增強。創建中元將為亞洲金融整合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可以設想,如果中元誕生的話,新加坡元可能會投奔過來,隨后,我們將面臨和東南亞國家就亞元進行談判。為了亞洲各國各自的金融安全,東南亞各國會很認真地考慮和“中元”的整合。也許有些日本人對“中元”的誕生很不滿意,但是,他們目前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無力顧及。那末,在這些談判和探索過程中,就讓日本在外邊當“英鎊”好了。等到中元把亞洲多數國家都吸引過來之后,日本想加入的話,很好,請提出申請,看看是否符合亞洲各國制訂的規則和條件。

歷史給中國人一個契機,中國人應當為亞洲和世界金融整合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果建立中元,人民幣、新臺幣、港幣、澳元四個貨幣區必須同時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放棄“鑄幣權”。歐元已經做出了榜樣,放棄這些之后換來的是金融穩定,何樂而不為?歐元是歐洲12個國家討價還價、最終達成的利益均衡。中元所要求的只不過是在海峽兩岸四個貨幣區之間的談判,情況要比歐元簡單多了。

在經濟上,大陸可能要給香港和臺灣金融業讓出一部分市場。但是,大陸的經濟規模很大,受到的相對沖擊強度比較小。由于符合“一個中國”的原則,主動提出“中元”在政治上使得大陸在兩岸關系上更為主動。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將人民幣的名稱改為“中元”并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既然為了統一大業,連國號都可以商量,那么把貨幣名稱改改,不足為奇。大陸對自己的經濟實力充滿信心。時間在大陸一邊。給臺灣和香港的金融業讓出些地盤,似乎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

對于香港來說,創建“中元”正中下懷,求之不得。香港的金融業非常發達,創建中元區之后,恰恰為香港的金融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香港的金融人才得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而港臺的金融人才進入大陸之后,勢必推動大陸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陸商業銀行的素質,有助于穩定大陸的金融體制。對于澳門來說。實現中元之后,方便了來澳門的游客,博彩業生意一定更好。

創建中元對于臺灣也是非常有利的。臺灣經濟在1997年以后幾次面臨金融風險,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后馬上就遭遇本土性的金融危機。從2000年以來,臺灣不斷出現亂局,經濟衰退,人心不穩。臺灣金融界許多明智之士已經認識到要防范金融危機,就必須實現在區域內的金融整合。在實現了中元之后,貨幣市場規模擴大,有利于抵抗外來的金融沖擊,從而提高了臺灣金融的穩定性。中元的出現對臺灣的金融穩定是至關緊要。臺灣的金融業發展程度高于大陸,實現中元以后,臺灣的金融專業人才取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臺灣的領導人對于“三通”已經很頭痛了,再跑出來一個“中元”,更加難以應付。如果和大陸使用同一種貨幣,讓臺獨分子實在難過。不過,要反對中元,有三點難以交代:

首先,難以向學術界交代。要反對中元,總要找出理由。為了建立歐元,不知道有多少經濟學家在金融理論上做出了各自的貢獻。蒙代爾、斯蒂格利茲等著名的經濟學大師就是因為在貨幣整合理論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倘若要在理論上反對中元,首先就要去批判這些大師。假若真的能夠駁倒創建“中元”的理論,豈不是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了嗎?假若有人要反對“中國中央銀行”,勢必要準備一套理論來反對“亞洲中央銀行”,更需要準備在未來反對“世界中央銀行”。逆金融全球化的潮流而動,尋求理論支持的難度很大。將來,連亞元都要消失,更何況新臺幣呢?諒來臺獨份子很難找到有足夠分量的經濟學家來提供理論工具。倘若沒有理論基礎,則難以自圓其說。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其次,難以向臺灣的金融界交代。明擺著那么好的商機,卻偏偏要把臺灣金融界的手腳捆起來,怎么能夠讓臺灣金融界服氣?

第三,難以向臺灣民眾交代。如果臺灣拒絕參加中元整合,難道其他幾家就不可以做了嗎?人民幣、港幣、澳元,新加坡元等照樣可以討論區域整合。在區域金融整合中,國際上通行“不援助原則”。當亞洲其他國家開始整合之日,就是臺灣金融風險加大之時。臺灣的經濟規模有限,如果被拋在區域整合的潮流之外,很可能成為國際金融投機集團的獵物。如果金融風暴的陰影總在臺灣上空徘徊,臺灣民眾會答應嗎?

肯定會有人千方百計抵制中元。用不著做什么說服工作,金融風險會把游離在外的經濟體逼進金融整合的潮流當中。在臺灣報紙報道了關于創建“中元”的消息之后,官方保持沉默,只有幾位學者表示,中元或者亞元的出現恐怕遙遙無期。確實,創建中元還需要做許多事情,絕非易事。歐元問世花了40年時間,急什么?不過,中元和亞元的出現絕對用不了那末久。發明和改進電腦花了很長時間,可是,中國人只花了幾年工夫就跨過了前人幾十年摸索的道路。在金融創新上恐怕也是同樣的道理。歐元已經解決了許多理論和技術上的難題,從而大大縮短了亞洲人探索的道路。歐洲人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們中國人也一樣能夠做到。

究竟在什么時候才能出現中元?與其問學者,還不如看看國際金融市場的走向。假若中元很快就進入實質性的籌建階段,必然是在人民幣、新臺幣、港幣、澳元之中有一家或幾家遭遇到了金融危機。但愿這種狀況不要發生。中元進展得太快未必是件好事。歐元花了40年,那么創建中元,還是下一步亞元,花上十年、八年不會算多。

有人說,金融整合應當在經濟、行政體制、社會制度、司法系統等部門整合之后。這種說法其實是敷衍推搪,沒有什么理論根據。歐洲語言繁雜,宗教信仰、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差別都很大。歐洲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在歐洲開打。直到今天,許多國家還是世仇。前不久希臘和土耳其還在為領土和宗教糾紛大打出手。所有這一切都沒有阻止他們使用同一種貨幣。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年年打仗,各國還不是使用同一種貨幣?這說明,如果能夠在政治上,法制上做些安排自然更加有利于中元的建立,不過,即使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也不妨礙出現統一的貨幣。推動政治和政權體制的整合缺乏推動力,各國的政治家們必然會竭力維護各自的利益,如果在政治家找不到交集的話,政治整合就只好拖下去。可是,金融整合不一樣。在金融整合過程中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推動力,這就是對金融危機的恐懼。在過去十年之內出現了46次金融危機,這加速了歐元的誕生。從目前的國際金融局勢來看,歐洲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遭遇金融危機了,可是在歐洲之外的地區,從亞洲、東歐到拉丁美洲,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加快,沖擊強度加大。只要這個趨勢繼續下去,那么推動中元和亞元的動力就會越來越強。當前,無論“中元”什么時候出現,提出“中元”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漳州市| 托克托县| 溆浦县| 凌海市| 威远县| 武夷山市| 盐津县| 安徽省| 鹤峰县| 稻城县| 德令哈市| 青田县| 师宗县| 正宁县| 高阳县| 保定市| 德惠市| 正镶白旗| 通州区| 健康| 原平市| 临城县| 蒲江县| 年辖:市辖区| 来凤县| 牡丹江市| 清水县| 申扎县| 贵州省| 平江县| 玉环县| 界首市| 奈曼旗| 宜兰市| 日喀则市| 织金县| 来凤县| 华亭县| 江永县| 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