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商務旅游相關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歷史回眸
商業即貿易,是交換勞動產品的服務方式。16世紀起,由于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和工業的發展,商業活動迅速擴大,商品品種和貿易額大為增加,形成了新的世界市場。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近年來,世界性的商品交換,即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高速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渴望和追逐的經濟支撐點和增長點。旅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且歷史久遠。旅游活動成為大眾化、大范圍的社會現象,則是近代產業革命之后的事情。旅游百余年發展史的時代特征,是由少數權貴層和富有者的享樂變革成以社會大眾為主體的活動,大眾觀光逐漸成為旅游的主力軍,這是旅游社會意義的本質提升。
權威部門對旅游有如下定義:“旅游是人們離開長住地到異國他鄉訪問的旅行和暫時停留所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世界旅游組織等公認,“事務訪問屬于旅游者”。這是商務旅游的理論依據。當今國際市場商業活動廣泛而頻繁,貿易成交、物資交流逐年攀升,世界性的旅游業蓬勃發展,商事與旅游互動形成共同繁榮的鏈條。
如今旅游業不但發展成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而且也是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現代旅游內容更加豐富,內涵也在不斷延伸擴展。因此,旅游業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二、關于商貿與旅游的關系
1.商貿即貨物及服務貿易
貿易即商業、商品買賣的行為。貿易按性質分為有形貿易(即貨物貿易或商品貿易)和無形貿易(即服務貿易),以下簡稱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市場營銷學界給服務定義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產品連在一起進行出售的活動,利益或滿足”。另有“服務指一種無形產品的操作活動”。不論是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務,如民航,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務,如貨運;作用于人的無形服務,如廣播,作用于物的無形服務,如保險。服務同有形商品有著本質的區別表現在“五性”上:無形性、相連性、易變性、時間性和無權性,統稱為服務的不可存儲性。這是與商品貿易差異的顯著特征。國際貿易分為有形貿易(商品貿易)和無形貿易(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涵蓋‘第三產業’,包括電信業、金融業、保險業、旅游業及勞務輸出業等。國際服務貿易指國際間服務的提供,其服務活動需要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參與才能實現商業行為。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社會生活中的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和延伸。國際服務貿易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已經或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發展經濟,繁榮市場,活躍社會生活的重要支柱。服務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隨之提高,增速加快。有統計表明。1985~1994年十年間,年均增長率為10.75%,比貨物貿易高出26個百分點。服務貿易中的旅游業在1980~1999年里伴隨著經貿、商貿、技貿、文貿(文化及體育)的發展,在全球成為‘朝陽產業’。
2.旅游類型劃分
旅游學中可按地理范圍、費用來源、組織形式、享受程度、旅游方式、活動內容、目的歸屬和旅游距離等界定八種劃分標準。商務旅游者的身份、目的和目標區別于一般旅游者,形成人際和文化上的交往和交融。在商品和商務上有實質性交換和交易的利益聯結,在硬件技術和軟件管理上有實際又具體的交流特點。從經濟和旅游定義而論,商務旅游堪稱‘財富型超級旅游者群’。
3.商務旅游定義
關于商務旅游定義有如下集中表述:
“商務旅游是指商務旅行相伴而生的閑暇活動”。
“商務旅游是商事業務交流活動及其消費過程”。
“商務旅行是把整個服務過程管起來,等于是其公司的旅行部,不但對客人負責,而且更強調對公司負責”。
三、旅游市場的主體與客體
市場主體指從事市場交換和為了交換而進行生產的人和人的群體。市場上的行為主體既有個人也有經濟組織,其行為主體有個人和企業(經濟組織)兩類。
商務旅游者在市場是消費主體,他們在商務活動全過程中除了商事外消費各種產品(包括勞動服務)。實踐證明,國際國內商務旅游者均為公務,他們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和生活服務諸方面,構成了較強的購買力,這是市場既有購買欲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因而,其消費對社會經濟運行產生非同一般的影響,必然帶來社會總需求增大,供求結構待調增強。這種供求變化給相關各界提供了商機。諸如大到國際性,小到區域性、地方性的名目繁多的會議、會展或各種慶祝活動,成了當今我國商務旅游的熱點和亮點。旅游業隨之興起了‘商務旅游經典專線’、‘商務套房’、‘商務酒店’等等。
具有法人資質的經濟組織———企業,是商務旅游的市場主體。它在社會生產、流通、服務等領域中自主經營,在經營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千方百計實現贏利目的,成為市場名副其實的經濟實體。
商務旅游市場同樣有買方身份互換,主客體換位的變化。旅游業中的食、住、行等行業,往往此時以買方身份通過市場建立經濟聯系,從市場上取得人、財、物和技術等各種資源。同時又作為賣者身份向市場出賣有形或無形商品。而在許多情況下,是處于商務旅游市場客體地位。旅游業這個商務旅游的首席客體,始終同‘大商貿’聯系互動,拉動著市場,為市場注入活力。
以廣交會為例,每屆到會的海外商客數萬人和國內各交易團,都是作為買賣雙方,共同完成幾十億至逾百億美元的貿易額,而成為大會的主體。而交易會組織者們和廣州市的旅游等行業為客體,中央有關部門、各省市以商務旅游服務者身份服務于主體,在滿足他們需要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
四、我國商務旅游的前景
1.商務旅游的走向
(1)旅游與商務旅游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三大人文活動(勞動習作、參與市場、文化休閑)今天已成為社會生活最活躍、最有生機的三要素。世界旅游組織每年有一個活動主題,1987年為‘旅游促進發展’。長期以來,‘走出家門看新景’的人文觀光活動一直占旅游的主導地位,其他探親訪友、健身療養、宗教朝拜和科技文化交流只占較小部分。20世紀后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社會人際交往頻繁,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進一步擴大了旅游領域,增添了旅游內容,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內外市場一貫唱主角的經貿、商貿界紛紛借長期積累的優勢,千方百計鞏固其有利地位,科技、高教界也不甘落后,高舉‘科貿’大旗,以高新技術挑戰市場;固守藝術殿堂,獨占體育場館的文化體育產業,也不再孤芳自賞,以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加盟市場,以爭高低。商務旅游是全球經濟發展、世界市場國際化的必然現象。
商務旅游者因其社會身份、旅行目的和行為性質(職務行為)不同,決定了自身的指向性、多樣性和多變性的活動特點。國際飯店餐飲協會的一份報表稱:商務旅游者創造了入住飯店客房1/3的份額,會議游客也占1/10。美國的飯店入住的商務會展客人占33.8%。會議多開支大已成為國際上的普遍現象:*美國每天約有1100萬各種商務會議,占用了其國內員工37%的時間;*美國和英國的專業人士,平均每個月要參加60個會議;*澳大利亞企業每年用于會議開銷的費用多達240億澳元;*瑞士達沃斯峰會向出席會議者收取注冊費和管理服務費高達7400美元。
(2)市場潛力與效益
從統計資料看,我國旅游市場入境客源結構大致份額是:觀光渡假占41.3%,商務會展39.1%,其余為探親訪友9.1%,療養1.2%,科技文化交流3.2%,商務賓客所占比重較大。商務旅游在其他國家所占比重分別為:德國60.3%,日本44.5%,美國38.9%,英國37.6%,韓國35.8%。*商務賓客消費較高,商務賓客與觀光客的消費比約為2.5:1。*海外商務賓客重訪者較多,以我國為例,4次以上來華者高達72.1%,首次訪華觀光客中,商務賓客只占9.8%。*商務賓客從港澳臺入境者居高,1998年港澳入境旅客5400萬人次,其中商務賓客2700萬人次,占總人數的50%;臺灣同胞入境217萬人次,商務賓客100萬:在外國入境者中,有284萬商務賓客,占40%。*香港來內地的商務賓客較多,投資項目也多,占全部外商投資總數50%以上。*1999年底,外商在華投資企業創造就業機會2000萬個,占全國城鎮勞動力的10%,占工商稅收總額的16%。
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吸引外資項目35萬個,總額達到3200億美元。約200萬以上外企人員長駐各地,世界500強先后在北京、上海各落戶150家和280家。駐京外國代表機構多達7000家,駐京外國人4.6萬;同時我國旅游市場還有39.1%商務會展入境客源,僅住房、寫字樓、餐飲等消費的經濟效益就十分可觀。
2.國內商務旅游市場的四個主要方面
我國商務旅游市場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構成:
(1)散客游商
商事業務和生活方式極具個性化,一般住宿大中城市的中小旅館、招待所,邊遠地區和鄉村也常有他們的足跡。他們特別活躍在在小商品交易發達的地區,如江、浙、粵、閩一帶,還有一些集市、廟會所在地,是拉動鄉鎮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2)團組商旅
為非會非展出行商事活動,如采購團組、交流合作項目的洽談等。我國外貿、經濟、科技一些涉外業務活動多采用這種形式。我國每年赴日本的30萬商務人員中,80%以上為團組形式。團組商旅有商務目的比較單一,消費標準較高和消費集中的特點。他們往往就地舉辦商務談判、宴請和聯誼活動。因此這一形式無疑是商務旅游市場的重要客源。
(3)派駐座商
指公司廠商派駐異地或外國的長設機構,形式有獨資、合資、合作和聯營等,在國內主要大中城市,甚至縣鎮都有相應的分支機構。一些大中型企業,如鋼鐵、汽車、家電等集團公司幾乎全國各省市都有其分支機構或銷售網點。派駐商座為所在地的經濟注入了活力,帶來了旅游服務業的繁榮,大大促進了物資和信息交流。
(4)會議展商
國內會展大致有四種類型:
①中華國展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最為著名。當時廣交會是針對外界對我國實施封鎖、禁運的非常時期而在廣州舉行的,它以飄揚的五星紅旗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外貿與世界牽手。中國藝術博覽會也屬于國家級會展,我國的藝術品以此融入國際市場,其經濟潛力相當可觀。
②朝陽會展世紀之交,我國高科技和吸引外資為主的會議、會展應運而生,南方有深圳高交會,北方有北京國際周,東部有廈門投資招商會,參加人士空前踴躍。
③常規會展這種區域性或專業性的國內貿易展會,是物資交流、交易的常規商業方式,往往同歷史傳統、地區優勢有關,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相對固定的會展。
五、我國商務旅游需要處理好四個關系
1.宏觀指導與組織實施的關系
商務旅游市場是經貿、商貿、技貿和文貿參與旅游活動的過程。一項大的商務活動往往涉及上至中央,下至各省市,甚至縣區政府行政系統。因此,加強宏觀指導尤為重要,應切實做到組織有序,協調行動,目標一致。這就需要處理好統一(法規、規劃和規范)與分散的關系。地方部門在宏觀政策的統一指導下,運作方式可多種多樣,技術上可靈活掌握。
2.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的關系
一般說來,商業性活動應以企業為主,減少政府行為。國際商務包括商品交易會、會展、旅游品牌推介會等活動,要采取商業方式運作,企業唱主角。政府相關部門主要做好兩件事:一是為其創造相應的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二是做好服務工作,為企業主辦者疏導通道,解決實際問題,使商業活動活而有序,市場繁榮文明。
3.硬件與軟件的關系
商務活動離不開基礎建設,如通信等設施、城市環境的現代化水平以及住、行等方面的數量和質量,這些硬件對涉外商事活動的作用十分明顯。而軟件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具有的管理水平。為促進商務旅游的發展,應為各界創造實用、快捷、便利和高效的服務環境。
4.管理與服務的關系
管理即服務。就商事活動而言,有政府行為,也有企業行為。無論那種行為都應行統一明文之規,棄隨意行為和暗箱操作。其次,應積極為參與者著想,現代服務不能僅停留在‘態度’和‘笑臉’上的一般服務意義上,而應使服務對象享受到更高層次、更全面的服務,應處處體現服務者對社會的責任和對大眾的誠意。
總之,我國商務旅游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巨大。我們應該深入研究,把握市場,統籌規劃,始終把一流的服務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商務旅游的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