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牧區經濟效益生態協調發展因素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中國牧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主要矛盾;牧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矛盾沖突的成因;對策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脆弱的生態環境制約著西部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巨大壓力、文化成因、經濟成因、政治成因、政策成因、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并舉、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運行機制、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畜牧業、大力發展沙產業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通過探討中國牧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主要矛盾,從文化、政治、經濟、政策等方面剖析成因,提出促進中國牧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即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并舉、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運行機制、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畜牧業、大力發展沙產業、開發生態旅游業等,這些對實現牧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牧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資源寶庫,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多條大河的發源地——中國牧區不僅構成了我國生態安全的戰略屏障,而且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經濟、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牧區草原沙化、水土流失、自然災害以及城市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上成為牧區經濟發展的“瓶頸”,不僅阻礙了牧區自身的經濟發展,而且對全國可持續發展形成阻力。因此,需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進行研究。
一、中國牧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主要矛盾
我國牧區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是比較突出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脆弱的生態環境制約著西部的經濟發展
我國已有1/4以上國土出現荒漠化,其中以草地為主,占68%,其次為耕地,占23%,其它利用類型土地占9%。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我國牧區,其中新疆最多,其次是內蒙古,再次為西藏、甘肅、青海、寧夏。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草地退化面積大約占草原總面積的10%,80年代達30%,90年代已擴大到60%以上,其中嚴重退化草原近1.8億公頃。全國退化草原的面積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擴張,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約65-70萬公頃。草地退化比例最高的是寧夏、甘肅,退化面積占草原總面積比重達80%以上,其次是新疆、內蒙古、青海,退化面積占50%—75%。
通過西部大開發戰略尤其是草原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牧區局部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仍未實現根本扭轉。目前,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不包括西藏自治區)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80%以上,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最集中的區域。一些資料表明,每年流入長江、黃河的泥沙總量高達20多億噸。土地沙化已威脅1億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
牧區地處我國的內陸地區,比較封閉,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脆弱的生態環境,使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困難。
第一,草原產草量下降,牧草變得低矮稀疏,有毒有害植物孳生,草質變差,嚴重制約牧區主導產業——草原畜牧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方主要草原區產草量平均下降幅度為17.6%,下降幅度最大的荒漠草原達40%,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在20%左右,使草畜矛盾更加尖銳,不得不推行禁牧和休牧制度,進而使草原畜牧業的生產經營成本顯著上升,廣大牧民的收入增長速度減緩,個別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
第二,造成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生態環境建設所必須的首要條件。中國牧區絕大部分地區嚴重缺水,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植被減少與水土流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弱化了水源涵養功能,用水更加緊張。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很多河流斷流干涸,湖泊萎縮,地下水位下降,如西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新疆艾比湖水面已從20世紀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縮減成現在的500余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鹽湖或干鹽湖,累計虧水148億立方米,湖水面積減少300多公里;黃河源區有不少湖泊已經干涸等等。另外,在水資源的開發上忽視區域平衡,使水資源變的更加緊缺。
第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提高。廣大牧區生態環境脆弱,對各種災害的抵抗能力較弱,加上人為因素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生態災害的發生比較頻繁。由于濫墾、濫伐、濫牧,濕地圍墾、陡坡地開荒、河流上游毀林墾荒等,導致森林、濕地的蓄洪調洪能力下降,一方面洪水災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從而導致旱澇災害尤其是旱災加重;天然林的大面積減少,林種趨于單一化,林齡結構不合理,進而導致林地的抗干擾能力降低,森林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減弱,生態功能下降;另外,草地植被的破壞,群落結構改變,質量與功能下降,鼠蟲害頻發,等等。
在牧區,草地的承載力的下降,生態屏障作用的降低,不僅降低了生存質量,而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直接削弱了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巨大壓力
牧區人均國民收入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50%左右,并集中了全國70%溫飽線以下的貧困人口,導致經濟發展的直接目標易傾向于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對環境質量的需求不足,發展經濟主要注重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當經濟收入和產品生產與環境保護發生矛盾時,犧牲的往往是后者。
長期以來,人們發展牧區經濟因未以經濟與生態協調的生態經濟思想作指導,只考慮發展經濟的需要,而忽視生態系統的承受力,影響了生態系統正常運行,致使經濟社會出現非持續性,這是我國牧區長期以來經濟落后的生態經濟根源。由于我國牧區大都是各種礦產的富集地,開發礦產資源不約而同地成為牧區發展工業的首選,在部分牧區甚至成為經濟支柱。但由于開采量大,因而造成對土地的破壞。礦產資源的開發活動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除占用和破壞土地外,還導致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發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質災害。如果說開墾的草場能在數年內有效地恢復的話,那么開礦或者辦化工廠而受到污染和破壞的草原更難以恢復。
二、牧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矛盾沖突的成因
(一)文化成因
在農耕文化的支配下,人們對草原的生態價值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1934年,國民黨政府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所編的《中國農業之改進》一書中,將草原作為荒地對待,提出:“我國荒地有數百萬方里之多,……茍能移民殖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第一部憲法也將草原稱為荒地。1954年憲法的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礦藏、水流,由法律規定為國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資源,都屬于全民所有。”1975年憲法的第6條第2款規定:“礦藏、水流,國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資源,都屬于全民所有。”1978年憲法的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礦藏、水流,國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海陸資源,都屬于全民所有。”3部憲法,都沒有提到草原。當然不是疏忽而造成了缺漏。是把草原歸入“其他”資源里去了嗎?想來也不是。對于廣袤以數百萬平方公里計的草原,說什么也不會用“其他”來涵蓋的。顯然,在3部憲法里,草原都被納入“荒地”這個范疇中去了。可見,草原的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被忽視了。
(二)經濟成因
追求經濟的過快增長容易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為解決資金、技術等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牧區地方政府希望招商引資、發展地區間的經濟合作來帶動本地經濟增長并沒有錯,問題是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一些地方政府忽視了某些項目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發達地區出于產業升級的需要,會把一些低技術、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業向西部地區轉移,也對牧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構成嚴重威脅。
牧區產業結構不合理,畜牧業基礎薄弱,工業經濟落后,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產業之間關聯度低,阻礙了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一是畜牧業產業發展滯后,結構調整乏力。畜牧業產業裝備的技術水平及技術含量低,畜牧業關聯產業(如畜產品深工業等)發展比較緩慢,畜牧業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同時,對草原重利用輕投入,既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浪費和逐步枯竭,又使生態環境惡化。二是工業裝備陳舊,主導產業單一,產業鏈條短,行業地區分布不合理,結構效益差。而且牧區工業以資源開采和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產業結構趨同,地區的經濟特色不明顯,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導致在同一低水平上進行過度競爭和重復建設,不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影響全國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也延緩了牧區的發展進程。三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牧區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其產值占本區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40%,并且內部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尤其是金融、咨詢、科技推廣等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發展較慢,不利于生態經濟和環保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三)政治成因
追求短期政績的目標與實現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所要求的長遠目標不相符。現行行政績效考核主要內容是經濟政績,考核采用的是非全面的和短期的標準:即主要考核領導干部的經濟政績,而忽視考核其生態政績;主要考核其5年任期的短期政績,而不考核其產生久遠影響的長期政績。政績要求官員“任期內見成果”,于是那些見效期超過任期的工作往往被忽視了。
我國草原資源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共同的偏向,即重新建,輕保護;重工程,輕管理;重集中工作,輕分散工作。許多部門傾向于狠抓退化草原的治理工作而忽視草原的保護工作。我們知道,草原生態的改善,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草原生態一旦被嚴重破壞,其逆演替就會發生,再恢復絕非易事。
(四)政策成因
在效率優先的原則下,以1986年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為標志,全面實施了優先發展東部地區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的結果,是東部地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但是,西部地區在經濟社會相對發展的同時,在生態環境方面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牧區作為東部地區原材料基地的“垂直分工”,自改革開放以來呈現加強的趨勢。①牧區資源型區域采掘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呈上升趨勢,而東部地區這一比例呈下降趨勢。由于資源型工業比重大,產業科技含量低,導致輕重工業結構、加工工業結構和工業產品結構的趨同化,例如,采掘和原材料工業占重工業的比重,全國平均為50.4%,而青海和新疆分別為83.0%和87.0%。工業結構趨同化的結果是產品過剩并且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和社會效益差,并易產生環境問題。
三、對策建議
(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并舉
首先,牧區有特殊的植被資源,比如甘草、麻黃草、冬蟲夏草、發菜、雪蓮花、肉蓯蓉等,這些資源有巨大的需求市場,由于缺乏有組織的規模化種植開發利用,導致人們無組織地亂挖濫采,既耗費了資源,又破壞了生態環境。在開發中應該加大這些資源的人工種植技術研究,組建種植開發企業集團,使無序的群體開發活動變成種植、運輸、加工、銷售經營一條龍的企業活動。其次,牧區大多處于高原地區,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具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力能,在一些大山區,還具有豐富的水電資源。開發利用這些再生能源,既不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又對牧區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些能源的開發利用,屬于基礎性建設,可以重點借助于國家投資或尋求國際合作。再次,牧區具有豐富的地下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各種金屬礦藏資源等。這些資源的開發對發展牧區經濟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但應針對不同類別的資源采取不同的開發策略,對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應予戰略儲備;開發可能產生重大生態環境影響的不可再生資源,應暫時不開發;對那些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的地下資源,應在開發時和開發后作好自然生態的保護、廢物的處理、土地的復墾或植被的恢復,避免造成對地下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的同時,尤其注重對生態和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牧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系統脆弱,許多物種、植被及特殊的自然景觀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另外,牧區是我國幾大重要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的好壞,對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極大。因此,在資源開發利用中做好自然生態和各類資源的保護,使生態環境維持在保證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
(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運行機制
第一,健全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制和生態保護綜合決策機制。建立完善各級政府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生態環境保護負責的責任制,明確資源開發單位、法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審計制度,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第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引入機制。國家對有利于生態保護的長期投資項目在政策上給予優惠支持,中央政府主要負責以生態效益為主的天然林、防護林、天然草地的保護與恢復和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的投入;各級政府應增加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積極引入社會各方投資,逐步建立流域補償、資源開發補償、遺傳資源惠益共享的生態補償機制。第三,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健全與保護生態環境有關的法律法規,一方面盡量提高法律條文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制定實施條例,形成配套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同時,必須嚴格執法,并通過公眾參與制度和公眾舉報、聽證等制度,疏通各種環境監測渠道,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增長。
(三)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畜牧業
只有生態經濟模式,才能夠實現牧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生態經濟是解決牧區生態脆弱與貧困問題的最優路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牧區應該運用生態理論,進行不同資源和產業的組合,促進物質流和能量流的循環傳遞,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的生態產業鏈,實現產業組合的最優化、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生態成本的最小化。
草原畜牧業是牧區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應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畜牧業。一是以草定畜,推進季節畜牧業的發展。在牧區要大力推廣羔羊育肥模式,實現冷季到來前出欄,降低枯草期牲畜存欄量,實現發展季節畜牧業之目的。二是實行禁牧、休牧和輪牧制度。沙化和退化嚴重的草原地段實行禁牧,禁牧即休牧期超過1年。牧區要根據具體情況,不斷調整禁牧范圍,使草原休養生息,恢復植被。中輕度退化的草原地段實行休牧制度,即季節性休牧。在牧草返青期和牧草結實期休牧,具體休牧日期根據當地政府部門規定執行。休牧期間,牲畜要進行舍飼,嚴禁到草原上放牧。在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草原,推行科學的劃區輪牧制度。三是開展異地育肥。牲畜在草原上放牧一定的時間后轉到農區育肥,可以充分利用農區的谷物和其它副產品,降低草原的載畜量,減輕對草原的壓力,從而減緩或抑制草原退化。四是發展草原綠色經濟。五是開發草原生物經濟。
(四)大力發展沙產業
沙產業,一般是指利用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區的獨特優勢進行經濟開發,由社會投資并實現自我循環的經濟運行活動。簡而言之,就是用辯證思維來認識風沙,既要防治其危害,又要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改良和發展能適應沙區環境且又有經濟價值的沙生旱生植物,特別是沙生經濟灌木、特產藥材和藻類等其他沙漠特產品的種植業;發展改良豢養沙漠動物的養殖業和以“沙漠之舟”駱駝為主的放牧業。為便于生產者把握技術要義,沙產業的技術路線通俗表述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對于生態脆弱的荒漠化地區,要把生態建設與增加農牧民收入結合起來,使“綠起來”和“富起來”相結合。如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在庫布其沙漠東緣,開展了“沙柳綜合利用產業化——生態、環保、扶貧項目”,從1998年開始,集團已投入300萬元開辟“福源泉”沙柳基地5萬畝,最終要治理庫布其沙漠300萬畝,建立沙柳基地。推行灌(木)草(牧)間作林牧結合,在沙柳間距空地,種植了適生優質牧草,如楊柴、沙打旺、紫花苜蓿等,達到了用沙柳護岸、固堤來防水土流失,封固結合,防風固沙,科學治理庫布其沙漠。一方面實現年產50萬噸沙柳制漿面箱植板纖的生產能力,同時,采用制漿新工藝,廢水里的含氧有機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將沙柳15%的細梢葉物盡其用,加上種植的優質牧草,發展舍飼絨山羊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五)開發生態旅游業
草原牧區由于自然、文化、社會、經濟等歷史演變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奇異風光和色彩斑斕的民族風情。在國務院已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中,民族地區就約占一半,如新疆的天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等,都是著名的佳景勝地。此外,牧區還有獨特的人文社會旅游資源,如歷史遺跡和美麗的神話傳說,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琳瑯滿目的民間工藝品和著名的土特產品。把旅游資源開發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重點,用發展高科技的眼光來看待和發展旅游業。發展旅游產業有利于保護生態資源和發揮資源優勢,并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牧區地域遼闊,旅游資源之間差異明顯。因此,牧區旅游業的發展,要作好整體的旅游業發展規劃,要重點發展生態旅游和民族風情文化旅游,形成自己的特色旅游。同時要抓好為旅游服務的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管理,提高旅游服務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發展精品旅游。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古等西北區,重點發展歷史文化遺跡游和特種旅游。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以烏魯木齊、西安為依托城市,充分挖掘西北地區文化內涵,做強、做大文物古跡游,適度開展以大漠、戈壁、草原為背景的特種旅游。西藏、青海等青藏高原區,大力培育旅游市場,借助青藏鐵路的修建和川藏、滇藏公路改造的契機,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并推出“茶馬古道”產品。重點建設旅游樞紐城市,新建、改造和強化已有的機場,開通多條至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國的國際航線,建設重點景區的航空支線旅游交通和快速旅游公路。大力開發旅游扶貧、生態旅游和探險旅游基地項目及生態環境治理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的項目。
四、結束語
尋求生態和經濟互動發展,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良性循環的新發展模式,必然要求人們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既遵循經濟系統的規律,又遵循生態系統的規律,解決好基于光合作用的生態系統的動力機制與基于人們利益關系的經濟系統的動力機制的相互結合,形成能夠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良性循環的動力機制,建立起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融合的生態經濟系統,使二者互為發展動力,這是實現生態和經濟良性互動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在發展牧區經濟時,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促進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這個復雜系統的良性循環,最終達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最佳結合和有機統一。
注釋:
①劉秀光,導致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政策性因素,生態環境,2007:127.
參考文獻:
[1]梁存柱.21世紀初我國草地生態學研究展望[J].應用生態學報,2002(6).
[2]羅洪斌.我國西部地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淺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7(1).
[3]蔡平.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選擇[J].齊魯學刊,2005(4).
[4]陳丹丹,任保平.西部地區經濟與生態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郭旭紅.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青海民族研究,2007(1).
[6]潘建偉.中國牧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
[7]王曉軍.西部地區經濟與生態互動的模式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8]延軍平.草原牧區生態與經濟互動途徑研究[J].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4).
[9]楊維軍.西部民族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鏈接途徑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10]張立中.中國草原畜牧業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11]張效莉.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作用機制及其協調優化的理論模型[J].生產力研究,2005(12).
[12]趙云芬.淺談中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