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1我國循環經濟探索實踐中的主要模式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有5個省和直轄市、數十個城市在循環經濟方面開展了系統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此外,許多省市在循環經濟的某一方面進行了試驗示范,或正在積極準備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工作。江蘇省、山東省、遼寧省和貴陽市規劃已出,并正在實踐著較系統的循環經濟模式。

1.1江蘇的循環型產業和循環型社會模式

結合生態省建設,江蘇省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狀況,制定了發展循環型工業、循環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和循環型社會的專項規劃,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江蘇省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在全省范圍內積極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取得了較好進展。

(1)循環型工業。循環型工業是江蘇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江蘇省循環型工業建設主要體現在產業生態結構重組,即依據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者的共生結構及其食物營養鏈網關聯原理,按照工業系統的物質能量流要素,對產品及其生產過程進行重新組織和構建,形成生態工業系統。循環型工業的實踐重點是推進綠色產品研發,全面展開企業清潔生產,加速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區域循環型工業綜合示范區和循環型工業基礎設施。

(2)循環型農業。江蘇省發展循環型農業的指導思想是遵循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基本規律,把農業清潔生產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核心是運用食物鏈原理,優化農業產品生產到消費的整個產業鏈的結構,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農業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具體方法是把農業關聯產業的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自然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使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將農業產業鏈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有害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3)循環型服務業。發展循環型服務業的做法是,將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落實到服務產業內各行業部門,開展創建綠色飯店、綠色餐飲業等活動。由于服務產業本身特有的“流通和服務”特性,循環型服務業具有鏈接其他產業和社會經濟活動的作用,能有效地促進循環型一產、二產和循環型社會的共生發展。

(4)循環型社會。循環型社會是循環經濟理念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要求把綠色消費與生活模式融入到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循環型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使用可循環利用的產品或綠色產品,減少消費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建立垃圾分類處理與利用體系,實現城市垃圾的資源化和無害化,盡可能回收再利用廢舊物資,形成資源節約型的社會。在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指導下,江蘇省確定了108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涉及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不同產業以及企業、園區、社會消費領域等不同層面,圍繞3R原則和目標,積極推動資源在企業內部、不同企業、不同產業之間的循環,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而且憑借較雄厚的技術經濟優勢和對循環經濟較深刻的認識,江蘇省特別是蘇南循環經濟實踐呈現出方法先進,內容豐富,模式多樣的特點。

1.2山東的“點、線、面”和“八創建活動”模式

以《山東省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規劃綱要》為依托,山東省將循環經濟試驗示范融入生態省建設之中,初步建立了具有山東特色的“點、線、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1)“點、線、面”模式。所謂“點”,就是在企業層面,建立點上的小循環。具體做法是推行清潔生產、ISО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采用生態設計和現代技術,將單位產品的各項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限定在標準許可范圍之內,實現企業內部的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所謂“線”,是按行業,建立線上的中循環。運用生態經濟原理,根據行業間的關聯特點,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集成,拉長和擴大生態工業產業鏈,形成一個及多個行業組成的生態園區,在園區內各主體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有機產業鏈網。建立“線”上的循環經濟模式,分行業制定和實行引導性標準,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是一項重要的政策措施。在社會區域,建立“面”上的大循環。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開展系列創建活動為載體,以建設循環型社會為目標,在社會各行業、產業間建立生態產業體系,倡導生態文明,打造環境友好型產業群,逐步建成循環型社會。

(2)“八項創建”活動。山東在試驗示范“點、線、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以“八項創建”活動為平臺,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滲透到正在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活動之中,使“創建活動”成為循環經濟試驗示范的載體,大大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所謂“八創建”活動,包括創建生態示范區、創建環保模范城、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生態工業園區、創建環境友好企業、創建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創建生態市(縣、區)等。在實踐中,科學規劃是順利實施融入了循環經濟內容的“八創建活動”的重要保障。經過幾年的努力,山東循環經濟的試驗示范無論在數量、規模和質量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1.3遼寧的“3+1”循環經濟模式

遼寧省是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的第一個循環經濟試點省。在循環經濟發展試點方案的基礎上,遼寧省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循環經濟“3+1”發展模式。所謂“3+1”模式,“3”是指“大”、“中”、“小”3個循環,“1”是一個產業。“小循環”是在企業層面,結合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和創建廢物“零排放”,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梯級利用。“中循環”是指在工業園區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梯級利用。結合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和老工業區調整改造,遼寧建設了撫順礦業集團、大連開發區和沈陽鐵西區三個生態工業試點園區。在區域層面,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大力開展城市中水回用和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提高社會可再生資源利用率,形成區域的資源利用“大循環”。一個產業是指資源再生產業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產業,目前的重點是發展粉煤灰和煤矸石再生利用產業,為老工業基地轉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試點以來,遼寧已有350家企業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3個試點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并產生效益;建成80多個中水回用項目;與2000年相比,2003年粉煤灰、煤矸石綜合利用量分別提高了66%和59%。

1.4貴陽市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與其它省市不同,貴陽市在一開始就將循環經濟和生態城市建設納入統一規劃框架之中,2004年了《貴陽市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該《規劃》是經過貴陽市人大批準,具有地方法規性質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堅持生產與消費環節并重,充分考慮城市總體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整體影響。其總體思路是以效益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以改革為突破、以科技為動力,把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構建和生態城市建設整合起來,為貴陽市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提供跨越式的發展模式。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的模式可以概括為“2個環節、3個核心系統和8個循環體系”建設,具體包括:抓住兩個關鍵環節,一是生產環節模式的轉變,另一個是消費環節模式的轉變。構建三個核心系統,第一個是產業循環系統,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第三產業;第二個是城市基礎設施系統,重點包括為水、能源-大氣和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子系統;第三個是生態保障系統,包括綠色建筑、人居環境和生態保護體系。推進八大循環體系建設:磷產業循環體系;鋁產業循環體系;中草藥產業循環體系;煤產業循環體系;生態農業循環體系;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產業循環體系;旅游和循環經濟服務產業體系;循環型消費體系。在規劃頒布不久,貴陽市又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地方循環經濟法規—《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條例》,為貴陽市推動規劃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貴陽市啟動了一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2現有實踐模式的特點分析

總體上,江蘇、山東、遼寧、貴陽循環經濟實踐模式較好地體現了循環經濟概念的本質,符合當地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特點,而且,容易被企業和公眾接受,便于操作。盡管各地循環經濟實踐模式的稱謂多樣,但基本覆蓋了生產和消費兩大領域,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反映出了四種模式。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模式,如山東的“點”、遼寧的“小循環”等稱謂。二是循環經濟的產業模式,涉及工業、農業、服務業、廢棄物再生利用產業。從企業在經濟活動組織中的性質看,企業模式可以歸并到產業模式當中。三是區域模式,即如何將循環經濟與生態省、生態市建設結合起來,或者說解決了循環經濟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和定位問題。四是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轉型模式。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現有實踐模式,特別是其名稱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對循環經濟內涵的反映不清楚或不全面,明顯帶有地方痕跡,不宜成為國家指導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統一的概念模式,需要系統提升。例如,山東的“點、線、面”模式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字面上反映不出循環經濟的本質內涵,較難用于普遍交流。遼寧的“3+1”模式存在兩個缺陷:一是邏輯上對應的不好。“3”是指三個層面的資源循環特征,即“小循環”、“中循環”和“大循環”。“1”又突然強調一個產業。另外,大、中、小循環的表述容易引起誤解,以為發展循環經濟就是構建各種各樣的物質循環圈,對循環經濟的實質產生歧義。二是內涵較窄。從文字表述上看,似乎強調工業體系,沒有明確生產領域的其他產業,如生態農業;同時,有關消費領域的內容也不明確或不完善。江蘇模式中的“循環型工業、循環型農業、循環型三產業和循環型社會”叫法不夠通俗,與目前已經廣為接受的“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概念相割裂。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的理念和概念,但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繼承已有生態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個中觀層次上的概念和實踐模式,是對生態經濟、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生態農業、資源能源新技術、綠色消費等一切有利于實現社會經濟活動“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的理論和技術的集大成。所以,沒有必要創造出區別于已廣為接受的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的新的說法。另外,江蘇模式中的“循環型社會”,主要是指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實踐,特別是廢物再生利用產業,但目前的叫法容易引起歧義,因為循環型社會和循環經濟的外延和內涵目前在理論界尚有爭議。貴陽的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較好地反應了循環經濟的產業模式,也較好地說明了循環經濟區域模式,但“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的表述過于繞口,不夠簡單明了,較難為公眾所理解。綜上,需要根據我國循環經濟的具體實踐情況和循環經濟的內涵,克服實踐過程中的局限性,在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能統一指導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戰略重點,為國家選擇優先領域,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提供平臺。

3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模式

借鑒國際經驗,根據我國循環經濟內涵和現有實踐探索的經驗,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的產業發展模式或戰略重點可以總結為兩個重點領域和四個重點產業。兩個重點領域是指循環經濟的重點是抓住生產和消費領域。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在消費領域主要是發展綠色消費和改變生活方式及行為,構建可持續消費模式。四個重點產業是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綠色服務業及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產業(日本稱為“靜脈”產業)。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是生產領域循環經濟的主體和重要標志。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及無害化處置產業體系包括三個部分:工業廢棄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產業、生活(消費)廢棄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產業及最終廢棄物無害化處置產業(相當于狹義的環保產業),它和綠色服務業一樣是連接生產與消費領域的“節點或紐帶”產業,可以歸到生產領域,也可以劃入消費領域,它們是循環型社會的基本標志。兩個重點領域和四個產業體系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互相滲透、互相支撐的,并不能獨立分散地構成各自的循環系統,需要有機地融合。

3.1生態工業

生態工業理念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擬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和生態系統的循環再生過程所開展的“工業代謝”研究。經過10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生態工業在國際上已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概念。簡單講,生態工業是具有較高生態效率,或者說是資源消耗少、經濟效益高、污染排放低的工業體系。根據已有知識、技術手段和實踐經驗,生態工業的建立可以通過三個層面的實踐來實現。

(1)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企業資源循環式利用和能量梯級利用。生態工業體系內的所有企業個體必須首先是實行了清潔生產的企業,它是生態工業的基本單元。

(2)生態工業園區內的資源能源共生。廣義的生態工業園區有兩種,一種是由企業集群形成的物理園區,園區內以資源和能量流連接成不同的循環,我國目前正在試驗示范的部分園區屬于該類型;另一種是園區中既有企業群,也有社區,而且企業群之間并不一定有天然的物質依賴關系。對于后一類園區的建設,我國需要創新觀念和標準,把握住園區內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如水)與能源能夠共享,每個企業實現持續改進的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體系,園區整體生態效率最大等循環經濟的關鍵內容即可,不宜不顧客觀條件和違背市場規律去人為的連接物流和能流“循環圈”。另外,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改造現有的大批工業園區和各種經濟開發區,是我國生態工業或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的重要方向。

(3)生態工業網絡。在理論上,企業實行了清潔生產后,并不一定能在企業內部將其所有廢物取得社會意義上的最大化再利用,必然會有一部分可以為其它企業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利用,并有一部分排向環境。在現實中,也不可能將所有實行清潔生產后的企業的剩余有用廢物進行利用,構建連接所有企業的物質能量鏈。因此,就必須通過建立工業廢棄物再利用及資源化產業來消化這部分廢物,同時,建立廢物無害化產業安全處置那些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無法利用的廢物,連接所有企業,形成生態工業網絡,或者稱虛擬生態工業園。針對目前我國工業產業結構特點,在建設生態工業時,應優先選擇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重點研究循環經濟發展的適用技術,探索行業發展模式,這些行業包括冶金、煤炭、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紙、食品等。

3.2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在我國發展具有較長的歷史。農業生產領域發展循環經濟應加強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大力推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綜合利用秸稈,利用和處理處置好畜禽糞便,大力發展沼氣工程,解決農村能源問題,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未來的發展重點是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激勵政策體系,在已有模式的基礎上,按照循環經濟的理論要求和國家發展戰略要求,擴大生態農業的規模,提升各種模式的水平。

3.3消費領域

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源頭”,對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程度依賴性強,短期內全面發展可能會遇到技術和經濟有效性的挑戰,但可以有重點的循序推進。相比較,根據發達國家經驗,消費領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助推器”,是重要的戰略環節。在消費領域,我國可以大力推進的循環經濟重點有四個方面。一是環境標志、有機食品和節能產品認證。二是生態節能建筑建設和綠色社區創建。三是倡導大眾綠色消費,利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鼓勵公眾綠色消費,如對經過認證的綠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實行稅收優惠,而對浪費資源、危害環境的產品征收高額懲罰性稅收等。四是政府綠色采購。從政府綠色采購所涉及的主體較單一,政府有義務發揮表率作用等特點和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開展政府綠色采購應成為我國近期開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舉措之一,而且目前著手實施政府綠色采購的法律基礎和市場條件已基本具備。

3.4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產業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消費領域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環節一方面可以向生產領域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的再生資源,減輕末端處理壓力,拉長產業鏈,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根據測算,相對于開采礦山產生的廢礦,每年多回收利用1t再生資源,相當于減少4t生活垃圾的產生量,節省了因垃圾大量填埋而占用的寶貴的土地資源,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美國再制造業到2005年可安排就業100萬人。研究表明,再制造業、再循環產業每產生100個就業崗位,采礦業和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理業將失去13個就業崗位,兩者相比,可以看出再制造、再循環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遠大于其減少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生產責任者延伸制度使企業強化對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和無害化。另外,從技術經濟可行性看,消費領域廢棄物的再利用環節在我國更容易取得突破性進展。所以,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產業是循環經濟發展領域中的重點產業,屬于“節點”產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隨著我國逐漸進入消費型社會,除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外,一些新的廢棄物如包裝物、家電和辦公電子用品、汽車和建筑材料等開始出現,所以,發展和壯大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產業是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3.5綠色服務業

與廢棄物資源化產業一樣,服務業也具有“節點”產業性質,服務和影響生產和消費兩個領域。服務業行業范圍非常寬廣,目前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先從創建綠色賓館、綠色餐飲業、綠色商場抓起。賓館飯店是水電和日常用品的消費大戶,節水節電、中水回用、起居用品再用是創建綠色賓館飯店的重要措施,且基本沒有技術難度,只要理念和管理到位,就可以付諸實踐。商場是消費品的集中流通場所,銷售環境友好型產品、簡化包裝、不使用一次性購物袋、回收再利用包裝物、節電等都是綠色商場的重要標志。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好做法和經驗。在綠色服務業中,另一個具有創新意義的行業是設備、物資和耐用品租賃業,應該積極培育和扶持。租賃業可以使多用戶享用同一物品,節省資源,減少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變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產品的價值觀,從生產和消費“產品”轉向生產和消費“服務”,使生產經濟轉向服務經濟。應用這一理念,施樂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的4年中,在美國等地已不再生產“新的”復印機整件,而是將重點轉向為在役復印機提供維護和保養,以及對其進行回收、再利用、再循環。實施該經營方式后,施樂公司1992年在美國市場上節省了5000萬美元的原材料購置費、后勤服務費和庫存等費用,1993年節省經費達1億美元。

4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模式

循環經濟區域發展模式是在區域基礎設施體系和生態系統支撐下的兩個重點領域和四個重點產業的有機組合和共生。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地區建立了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綠色服務業體系,其經濟增長方式才能發生根本轉變,才有可能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模式,構成不同產業體系之間的循環和共生體系;同時,只有建立了發達的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產業體系,整個區域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才能夠轉動起來,形成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并與可持續生產模式對接,構成區域“大循環”。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模式的另一層含義是,循環經濟如何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實踐如生態城市結合起來。生態城市是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是一個有豐富和特定內涵的空間概念,它標志著在一定發展階段下,一個區域全面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從這個意義看,循環經濟是生態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為循環經濟的作用主體是區域系統中的經濟系統,由生產體系和消費體系組成。區域系統或生態城市還包括社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基礎設施系統等。僅有“資源能源消耗低、經濟效益高、環境負荷小”的循環經濟系統并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全部目標或生態城市目標,還需要有完善和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優美的生態景觀、高素質的人口、公平的社會體系等來支撐。同樣,僅有良好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公平的社會體系(如古代城市)的城市也不是生態城市,生態城市還要有發達的經濟、高水平的生活質量和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要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而要實現這種協調發展就必須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否則,“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經濟系統會制約著城市的生態環境系統、基礎設施體系和社會系統的健康發展,生態城市的目標就無法實現。所以,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重要抓手,有了循環經濟理念和循環經濟體系,城市將以最節約和高效的方式運行,或者說以最節約和高效的方式建成生態城市。

因此,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模式的重點在于改造和重構區域產業和消費系統,使區域的經濟活動主體向生態化方向轉型;自然生態系統是區域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基礎;城市功能系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同樣也是維持城市區域正常運轉的重要支撐系統,可以將循環經濟理念和方法滲透到城市功能系統的方方面面,所以城市基礎設施系統也是循環經濟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是區域循環經濟模式的組成部分之一;社會系統是城市服務的對象,又是城市管理和發展的機體;循環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以人為本,為社會系統服務。上述五個系統中,經濟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和基礎設施系統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作用范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以解決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為主線,是“經濟與環境”的二維概念。

5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戰略轉型模式

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戰略轉型模式,是指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動區域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發展關系的助推器而引發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的類型。根據目前我國循環經濟試點實踐情況,從地區經濟發展階段、技術經濟條件、資源環境形勢和近期發展目標看,我國目前的循環經濟發展出現了三種區域戰略轉型模式。江蘇蘇南、上海、山東的部分地區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從發展階段看,循環經濟發展與這些地區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是同步的和合拍的,技術經濟基礎和制度條件都較好,即使沒有循環經濟理念,產業升級和效率提高的方向也會朝著循環經濟的某些方面的要求靠攏,但有了循環經濟的理念,這種升級和提高會更快和更全面系統。所以,可以稱這一類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是自發的戰略轉型模式。對于這一類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只要國家的立法和政策到位,體制安排到位,循環經濟基本上依靠地方的資源就可以較順利的發展。遼寧省的循環經濟實踐是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背景下,在具有一定的技術經濟基礎上的資源型地區的戰略轉型模式。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為遼寧省發展循環經濟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循環經濟發展也成為遼寧省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戰略舉措。

遼寧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有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特殊需要,而且對整個東北振興老工業基地、乃至西部資源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對于這一類型,國家需要給予外部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相關支持要融入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一系列傾斜政策之中,將二者融為一體,不宜搞兩套扶持政策。相比之下,貴陽市的試點示范是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嘗試,是一種典型的跨越式戰略轉型,即在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之前選擇了先進的發展戰略和道路。其面臨的技術經濟困難自然要比東部大的多,點上和局部推進相對容易,全面推進將面臨諸多挑戰。國家應給予較強的外部支持,在將資金、技術和特殊政策支持融入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當中的同時,還需要一些專門針對當地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特殊扶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安市| 乌兰浩特市| 双峰县| 博罗县| 延庆县| 舒兰市| 江华| 江山市| 清新县| 靖远县| 孝感市| 金沙县| 墨竹工卡县| 明光市| 华蓥市| 五寨县| 定襄县| 三都| 保亭| 滦南县| 寻甸| 柏乡县| 陕西省| 龙川县| 铜陵市| 林甸县| 金华市| 新巴尔虎右旗| 沛县| 深州市| 鄂托克旗| 大洼县| 晋州市| 宁夏| 台东县| 陕西省| 怀远县| 墨竹工卡县| 安仁县| 东至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