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產業政策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盡管經濟自由主義者推崇自由市場的作用,反對政府運用產業政策干預經濟的種種觀點,但是近年內一些西方學者就糾正市場失靈,增強一國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等角度,闡述了產業政策在現代經濟中所具有的有效性,產業政策也由此在現代全球經濟發展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結合各國運用產業政策的實踐,筆者認為,綜合運用各種旨在促進一國能力建設,提高該國的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政策將對于各國的經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產業政策;市場失靈;能力建設;國際競爭力
現代西方經濟學誕生以來,自由與保護之爭就成為不同經濟流派之間永恒的爭論話題,而產業政策作為政府為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而用來干預國家經濟的重要手段,不同經濟學派對于其有效性一直存在著種種爭議,本文希望對于產業政策對于現代經濟的作用的不同觀點進行梳理,以期能夠合理運用產業政策,從而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對于產業政策的批評
早在亞當·斯密的古典主義經濟理論誕生之前,在1705年出版的《蜜蜂的寓言》中,孟德威爾就已經提出貪婪等個人劣行卻能夠達到好的公共利益,從而否定政府的干預,倡導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思想。他的思想也直接對于斯密等后來的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自斯密開始,眾多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就一直推崇市場機制的功能,認為市場機制可以自發地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因此,政府要做的事只是制定規則,保證市場秩序的正常運作則可,政府只需要充當國民經濟的“守夜人”,而根本沒有必要通過制定經濟政策而對國民經濟施加影響。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反對產業政策,主張經濟自由化的學者的觀點主要包括:
首先,一方面,一個中央集權的經濟體分配社會資源的過程相對復雜,需要太多的信息以處理社會經濟事務。政府很難代替市場運行所必須的各個分散的信息過程,而市場機制自發的運行卻能夠獲得充足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通常也是通過其人從事相關決策行為,其委托關系也缺乏足夠的刺激,那么即使政府能夠獲得充足的信息,也沒有足夠的刺激卻保證他能夠盡其最大努力去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換而言之,政府缺乏足夠的信息去選擇優勝者,反而容易誘使尋租行為的產生,從而扭曲政府政策干預行為的初始目的??唆敻?a href="http://www.0312yh.com/lunwen/jjgl/xfjjxlw/201010/700849.html" target="_blank">分析了對于進口的數量限制是如何導致企業間的競爭以獲得進口許可證,從而產生租,進而把資源浪費在非生產性尋租活動之中。張五常在研究產權制度時,提出集權國家推行有別于私人財產制度的改革后,由于政府對于經濟推行規則,如許口證等,往往導致普遍的賄賂現象(張鵬飛等,2001)。
其次,新古典主義推崇市場功能與最小政府,認為市場能夠通過眾多獨立的決策行為自己組織運行。自斯密起,主流經濟學家就主張政府僅僅充當守夜人,而盡量減少對于經濟運行的干預,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能夠保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而政府干預,以及壟斷等非市場因素只會扭曲市場的價格信號,從而損害社會的福利。因此,在經濟自由者來看,市場機制的自發運行是能夠保證效率的,政府的政策干預只是扭曲市場機制的運行,從而降低效率。政府只需要為市場機制的運行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而無需運用產業政策影響市場的運行機制(張鵬飛等,2007)。
第三,還有一些學者則通過實證研究,對產業政策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表示了懷疑(張鵬飛等,2007)。奧蒂通過對比巴西等拉美國家與東亞高增長國家的實踐,指出盡管拉美國家更早的經濟發展中推行了產業政策,可是由于國內購買力水平很低,市場規模不足,而產品的出口不擁有成本與質量優勢,從而政府產業政策對于國內產業部門保護的結果卻影響拉美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從而導致其經濟被東亞國家所超越。
日本以及東亞高增長國家一直被視為推行產業政策,促進其發展的成功典范,而一些國外的經濟學家也對此表示了懷疑。如1993年比森和溫斯坦通過整理1955年~1990年日本產業政策對于其各主要工業部門的扶持力度的數據,得出結論:日本產業政策并不影響日本各產業部門的發展速度,而與日本產業部門生產率和競爭力也沒有顯著的影響。
與之類似,維斯塔爾固然承認產業政策在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但他認為日本的產業政策僅在上世紀50年代表現出其積極的意義,而自60年代開始,其產業政策的合理性就開始下降,而到70年代后,日本的產業政策固然仍然表現出一定的積極的特征,但是從整體上已經是導致日本的經濟表現惡化了。而8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的成功,應該說不是得益于某些活躍的產業政策,而是得益于缺乏相應的產業政策。
擁有上述的新自由主義觀點的學者一般都認為新自由主義方法是對于所有國家最好的戰略,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采取自由化,而不是其他戰略融合進全球經濟,應該通過自由市場分配資源,獲得它們的自然比較優勢,達成最優的動態優勢,實現可達到的最為穩定的增長,沒有政府干預可以促進發展,或者增加福利。在這種方法下,國家唯一合法的角色就在于提供一個穩定的宏觀經濟,明確的游戲規則,對于國外產品與要素實施完全的開放,保證私人企業的領導地位,提供諸如基本的人力資本,公共設施等基本的公共產品。在這些自由主義者看來,產業政策只會扭曲市場的調節資源配置時的運營機制,影響其效率,甚至對于社會總體的福利水平來說,會產生負的福利水平,因而是缺乏效力的。一些經濟自由主義者甚至認為“最好的產業政策是根本沒有任何產業政策?!?/p>
而在實踐中,這種經濟自由主義制度可以追溯到工業化國家的發展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之中,也被WTO所倡導的新規則所應用,而且明顯的反映在“華盛頓共識”之中。
二、支持產業政策的觀點
漢密爾頓早在他的《制造業報告》中,就指出了市場機制對于創新產業的培育,對于創新投資的刺激都是不足的,他認為市場價格是在短期內調節需求與供給的平衡的重要而有效的信號,但是他們對于引導對于創新技術的投資,產品選擇,或10年~15年內的生產規模方面的引導是不充分的。他還認為資本在供給創新生產時是任性而羞澀的,因此國家應該刺激那些小心而且精明的資本家的信心,幫助他們克服他們實踐過程中的障礙。他的解釋也為現代產業政策論者反駁新自由主義觀點奠定了思想基礎。
首先,他們批評了新自由主義者過于理想化的假設前提。斯蒂格里茨批評了新自由主義對于完全市場機制的假設,他指出:新自由主義認為市場是完全的,然而在多數發展中國家,卻存在市場失靈與不完全。既然市場自身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尋求政府通過一些合理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促進發展的政策來實施干預。
萊爾也強烈的批判了新自由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他指出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市場是有效的,保證市場運作的制度是存在并有效的,如果達不到最優,政府也無法提高效率(Lall,2003)。萊爾不相信自由市場能夠達成動態競爭力,而更趨向于發揮政府的作用,以實現更有效的干預,不能過于依賴市場而忽視政府的作用。市場力量是強大的,但它并也是不完全的,用于保證市場更有效運作的制度常常是弱的,甚至是缺失的,因此必須利用政府來提升市場產出。萊爾承認過去一些產業化政策運作效果并不好,這就成為新自由主義者否認產業政策作用的理由。但是他認為過去的政策失靈不是被動的依賴市場不足的原因,而是提升政府能力的原因。政府有必要通過加強對于產業政策的研究,提高自身制定與執行產業政策的能力,消除政策失靈對于產業政策的執行效果的負面影響。
豪斯曼等則從市場失靈的角度指出產業政策對于調節由于存在協調失靈與信息外溢所導致的市場失靈的重要意義(Hausmann,2006)。所謂協調失靈是指市場是復雜的,以至市場中每一個人的收益都是取決于市場的其他參與者的行為。如果市場自身的力量不能促使不同參與者的行為協調一致,那么政府就應該執行產業政策,引導市場主體采取某一行為,甚至替代市場以直接執行某種投資行為。信息外溢則定義為在一個社會生產一種新產品過程中的成本結構的確定。比如一個人進行一種創新行為,如果他的行為容易讓其他人所模仿,那么一旦創新失敗,他將承擔所有的成本,而一旦創新取得成功,就會有眾多的模仿者出現,從而使得其個人的收益少于社會的收益,在這種狀態下,一個社會的創新行為就難以出現,那么政府就必須采取行為來限制模仿者的出現或者補貼創新者,使其收入與社會收入相吻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國家的產業政策最終將促使受保護的產業最終處于競爭的環境中,以提升該國的國有利益,糾正市場失靈所帶來的負的外部效應。他們通過森林的隱喻,闡述了一個國家如何推行產業政策以實現自身的發展。他指出產業政策不能指望無所不知的政府,而必須依賴信息表達機制。通過開放的體系、自組織和透明度三個重要方面的工作提高產業政策的有效性。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從經濟增長的角度,考慮產業政策對于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作用也是解釋產業政策有效性的重要理由。
索洛較早的從增長理論的角度分析了產業政策對于市場失靈的糾正作用,他提出如果市場的力量自身無力使得資源快速的流向高增長產業,這就必須通過政府利用產業政策來引導資源從沒落部門,快速流向新興部門,以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波特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分析的產業政策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他認為在現代社會,則應該通過產業政策來促使本國獲得國家競爭優勢,以實現自身的發展。波特所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是指一個國家使其企業或產業在一定的領域創造并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一個國家的產業能否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取決于該國的國家競爭優勢,而國家競爭優勢又是由要素條件、需求條件、支持性產業與相關產業、公司的戰略、結構和競爭等四組因素決定的。而政府則作為一種輔助因素,通過執行一定的產業政策來影響上述四組因素,從而建立一個擁有苛求的消費者,國內競爭,較強的供應商聯系,以及好的公共設施的環境。
布蘭德與斯賓塞開創性的把國際經濟學納入考慮產業政策在對于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之中,他們運用博奕論作為分析工具,提出“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的概念,并指出產業政策可以在決定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方面充當戰略性的角色。哲羅斯基和詹奎米恩提出通過與國際市場相聯系,產業政策在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方面表現出重要的作用,產業政策影響著國內效率,生產率與技術改變,最終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科學技術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日益提升,產業政策也被一些學者視為促進創新行為的重要武器。泰森指出:盡管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創造財富與保持貿易平衡時作用相當,但他們在決定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能力的就業,工資,勞動技能,生產效率,研發等因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卻是不成比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對于經濟的正的外部效應更大,然而其所需要花費的研發投入也更高,就必須依賴于國家利用產業政策鼓勵在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的研發投入,促進其發展。
格申克龍則認為不發達國家相較工業化國家經濟上的落后,導致其必須跳躍式發展現代化,資本密集型產業,然而它們由于私人部門較弱,資本不足,所有只有國家才有能力去動員并分配資源,這就產生了對于產業政策的需要。園山晴已提出,在現代經濟中,技術的發展需要共同之處的研發投入與更長的研發投入與獲取投資回報之間的時間間隔,因此,對于私人部門來說,現代研發行為的風險大大增加,因此,這就必須依賴政府在促進研發中扮演一個更為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直接參與一些基礎性的研發行為,也可以通過提供補貼的方式推動私人部門的研發行為。切卡提出可以使得企業保持市場份額,增加收益的短期的保護政策,對于那些遠離技術前沿的企業來說是合理的,因為若非如此,他們將沒有能力保持市場份額和收益,以支撐必要的研發成本,以保證國際競爭力。
盡管在西方理論經濟學發展歷程中,主張自由放任,反對產業政策理論的古典經濟學派長期處于主導地位,但是正是由于看到市場失靈,以及制度建設對于經濟發展與創新活動的制約作用,從而產生了主張充分發揮產業政策作用,補充市場功能的創新經濟學派與演化經濟學派。正是在這些學派的指導下,以西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也日益重視產業政策理論在其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產業政策理論也逐漸發展成為現代西方理論經濟學界的熱門研究領域而得到廣泛的重視。
三、支持產業政策理論的事實依據
在傳統的觀點中,美歐等發達國家是經濟自由主義思想的搖籃,他們孕育了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并在長期的發展中推行了自由主義思想,注重市場機制的功能,減少政府對于經濟的行政干預,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自由貿易。然而,事實上,同時歐美國家也是現代產業政策思想的誕生地,而且在其經濟發展的每一階段,產業政策始終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張夏準(Chang,2002)分析了歐美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的歷史,指出,其實在歐美國家經濟發展初期,他們也是充分運用了各種產業政策對于本國的幼稚產業進行扶持,對于本國市場進行保護,通過行政手段鼓勵特定產業的發展,從而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而在經濟思想方面,他們卻成功的扮演為經濟自由主義者,鼓勵廣大發展中國家,摒棄產業政策工具,推行自由開放政策,他們的目的其實是在于抽掉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追趕發達國家的梯子,從而維護其優勢地位。
Bingham(1997)深入分析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指出其實自漢密爾頓開始,美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一直堅持運用多種產業政策手段,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提出美國的產業政策在解決功能性問題,在自由貿易環境下發展美國的侵略性的單邊主義政策,重建美國城市,保障國防建設,以及促進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面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也從事實了揭示了美國并非我們所設想的新自由主義的根據地,始終堅持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的一般觀點,美國其實是綜合運用產業政策的成功典范。
歐盟也是現代產業政策運用的成功典范,佩克爾曼針對整個歐盟范圍內現代產業政策的框架設計與具體運用的歷史透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歐盟的成立的歷程以及現代歐盟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也無不顯示出現代產業政策,尤其是突出教育與培訓,旨在提升歐盟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的能力建設政策在現代產業政策中的作用。2000年里斯本戰略的提出,就從整體了確立了以后10年中,歐盟各國的產業政策發展的指導思想,明確“使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富競爭力的、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最具有活力的經濟體,在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的遠大目標。
盡管上文中,比森和溫斯坦對日本產業政策對其經濟的飛速增長所起到的作用表示了懷疑,但是更多的經濟學家,仍然是把日本的產業政策視為促進日本經濟騰飛的重要因素。萊爾、羅德里克、張夏準等經濟學家都在各自的研究中充分肯定了產業政策對于日本,乃至其它亞洲高增長國家的經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拉美經濟于上世紀末期陷入危機一度成為眾多經濟自由主義者攻擊產業政策的重要證據。針對拉美的經濟危機,在世界銀行、國家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以美國為首的拉美國家的主要債權國的支持下,一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針對拉美國家開出了一系列癥治藥方,也就是“華盛頓共識”。在華盛頓共識的指導下,拉美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經濟自由化改革:減少政府預算赤字,防止通貨膨脹;實行利率自由化;統一匯率,并通過貨幣貶值來推動非傳統貿易增長;推行貿易自由化,以關稅取代數量上的限制,消除非關稅壁壘推行低關稅;對外國直接投資開放,取消各種障礙;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取消對企業的管制和對競爭的限制;確保資產所有權等。然而華盛頓共識在推出之初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拉美國家的債務危機,但對于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并沒起到預期的作用,拉美國家仍然相繼陷入經濟危機之中。
隨著“華盛頓共識”無力挽救處于困境中的拉美國家被歷史的事實所證實,近年來,眾多國外經濟學家紛紛批判“華盛頓共識”的自由化改革,指出尤其是自由貿易無法保證穩定的發展,而重拾產業政策武器,并研究了在拉美的經濟環境下,如何構建有效的產業政策體系,以提升拉美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通過對于世界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我們驚奇地發展,無論是主張自由主任的古典經濟理論占統治地位的歐美國家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還是上世紀末創造世界經濟發展奇跡的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或者是自由化改革后重新推行經濟建設工作的拉美國家或轉型經濟國家,產業政策都在其經濟發展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研究產業政策理論也將對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歷程中,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彌補市場調節功能的不足,推動社會創新活動發展,全面提升本國國際競爭力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結論
盡管目前在經濟學領域,關于產業政策的有效性的爭論仍然在繼續,但是從目前而言,在“華盛頓共識”破滅之后,世界各國基本都已經認可了產業政策在現代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并將其直接體現于本國的經濟建設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認可。
傳統產業政策之所以受到廣泛的攻擊,其原因就在于其為了糾正市場失靈,往往更多的關注挑選贏家,限制市場范圍或生產組織條件,通過政府的直接干預的方式來影響市場的作用機制,這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市場失靈,但卻容易導致刺激不足,效率低下,尋租與腐敗滋生,從而形成了政府失靈。這也成為經濟自由主義者攻擊產業政策的重要證據,從而支持了產業政策無效論。超級秘書網
而現代各國的產業政策設計已經不再拘泥于直接干預的手段,而更多的在經濟自由化的背景下,在WTO規則許可的條件下,著眼于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創新能力的增強。在現代,如知識,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社會資本等無形資本在生產中的地位得到強化,在大規模生產系統中,研發與營銷環節,而非生產環節成為最能創造價值的環節。這一階段,創新與研發,區域集群中的企業之間的協作這兩個領域在產業政策理論以及絕大多數政治行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能力建設已經成為現代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
同時,現代的產業政策研究也將擺脫傳統的靜態思維模式,也更注重于促進產業部門的發展和實現企業面對競爭條件時的動態調整,比如通過創造比較優勢來引導新的企業或部門的產生,實現對于現有產業的結構改變等,這也將極大的提升產業政策的有效性。新晨
從歷史上來看,產業政策在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中一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當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由于過多的政府干預而影響其效率,從而誘發產業政策有效性的爭論。但從總體來看,在知識與創新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的現代社會中,一個國家充分利用產業政策來加強其能力建設,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將成為其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路愛國.2006.國外產業政策研究若干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10):78-82.
張鵬飛,徐朝陽.2007.干預抑或不干預-圍繞政府產業政策有效性的爭論[J].社會經濟體制比較(4):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