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地區經濟特點及創新發展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重新審視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意義,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模式特點的分析研究,探討在當今金融視角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困境及發展方向,研究如何助力少數民族地區商業模式創新。通過阿克塞模式改變其經濟發展,重建流程;提升勞動者素質技能,加速產業升級;利用優化機制,再造資源配置方式。提出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徑建議。
一、引言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是中華民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因區位條件、人力資源條件及社會人文條件的不夠完善,致使經濟發展緩慢。目前從整體來看,少數民族的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隨之第二、三產業比重逐步呈現上升態勢,雖然整體發展良好,但是民族地區的工業化與沿海地區相比其進程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技術創新方面來看,民族地區也遠遠落后于全國,產業間的關聯度也較弱。本文對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模式的特點進行梳理,并給出相應經濟發展建議,打造新的經濟格局。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模式的特點
“少數民族”是中國的一個特有詞匯,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法律上予以認可的55個人口居于少數的民族統稱,雖然從人口數量上來看相較于漢族較少,但是同樣作為中國的民族,少數民族在法律上與漢族是平等地位,且有一定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中國共有少數民族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以及自治縣117個,基于其所含范圍之廣也可以得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就是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經濟發展關乎了1.2億以上人口的福祉,同時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步運行與和諧。少數民族經濟的區域條件、自然環境與資源環境條件、人力資源條件以及社會人文條件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均有別與漢族,從而體現出自己的特殊性。此外少數民族經濟相較于漢族而言,經濟發展質量水平還相對滯后,論證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的特殊性,是對其分析的前提和基礎。
(一)區域條件
地理、交通與經濟區位包含于區域。區域的優劣通常在經濟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主體與蒙古、印度、阿富汗及越南等國家相鄰,這些國家基本屬于低收入國家,由此對于我國少數民族經濟來講,地理環境形式比較嚴峻,但少數民族的所處區域的劣勢,有時也可能是一種潛在的優勢。比如歷史上的英國,雖然是游離在歐洲大陸的島國,但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后,國際貿易航線也漸漸轉移到大西洋,而英國恰好處于這條干線上,至此,英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顯現出來,島國的優越航運條件對現代英國的經濟發展仍然起著深遠的影響。同理分析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條件,其區域價值被重新定位的要點也在逐漸顯現。此外,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遠離世界、亞洲和國內的經濟中心,90%以上的少數民族地區位于西部,75%以上的少數民族也生活在西部,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發展西部也是對中國少數民族的發展。
(二)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
自然環境包括地貌、氣候、生物等各類要素,是發展經濟的基礎條件。針對地貌來看,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區域以山地、高原為主。從氣候特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氣候比較復雜且多樣,也正是因為氣候的多樣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適宜條件。但是大部分民族地區還處在干旱與半干旱的氣候區域內,缺水嚴重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困境。自然資源是自然界中人類可以利用的一切物質要素,少數民族地區資源豐富,其森林、草原面積、水資源以及礦產資源面積在全國占比都非常大。內蒙古煤炭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二、寧夏第五,新疆地區的油氣資源儲量巨大。此外,少數民族地區的地熱、太陽能、風能資源也非常豐富。民族地區多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也造就了民族地區成為我國的旅游寶庫。少數民族地區氣候、地貌旅游資源多樣,如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是我國登山愛好者的樂園;桂林的山水、云南的石林為代表的巖溶地貌的旅游資源;云南的洱海、青海的青海湖、西藏的納木錯等都是高原風景湖旅游資源。幾百年的歷史發展與演化過程中,各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宗教習慣和民族服飾,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等。
(三)人力資源條件
人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唯一目的,地區的人力資源條件是區域發展條件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基數較大,增長速度較快,年齡結構也相對比較合理,但人口素質、就業結構、人口城鄉結構都處于偏低狀態。與漢族相比,少數民族的學歷水平與文化程度也都相對較低,且從事第一產業及第二產業的少數民族較多,這對發展少數民族經濟有一定的限制。此外因為大部分民族地區處于偏遠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一定程度促使少數民族小農思想難以消除,靠天吃飯也成了大部分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加之對傳統原生觀念的認可,使得群體很難接納新興事物。正是因為固化的傳統觀念且不愿改變,使得貧困加深,生活拮據,在日常生活中總要思考花費與開銷的問題,不得不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目前最為迫切的需要上,這種“理性”的思維,實際上就是僅僅局限于眼前利益,此時的投資也就無法發展。長期的貧困狀態,巨大的貧富差距會使得階層間出現一定程度的排斥,也會使得貧困群體不愿與外界進行交流與溝通,使得貧困再次加大。大部分少數民族過分依賴政府及社會的救濟,想直接獲得低保救濟金、補貼金,也不愿自力更生或者參加扶貧培訓項目,甚至一度出現“人人爭當貧困戶”的想法。
(四)社會人文條件
區域發展的物質資源條件十分重要,但是社會人文條件在經濟中常常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物質資源比較匱乏,但社會人文條件具有相對優勢的地區,往往可以實現高速發展;而物質資源比較豐富,但社會人文條件比較匱乏的地區,通常只能處在低速發展的階段。社會人文包含內容較多,比如人的預期壽命、文化水平和衛生健康,同時也包括文化教育、科學以及宗教習慣等。社會人文發展速度在少數民族地區比較低,文化教育、科學發展緩慢,這就使得民族人口在延長壽命、素質教育等方面受到極大制約。少數民族的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形成獨有的人文資源,是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但這些獨有的人文資源是從小農經濟中剝離出的,許多方面與現代經濟也出現了相悖之處。大部分的少數民族宗教其所宣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從落后的經濟形態中發展而來的,人文資源的競爭、法制、公平意識都是比較弱的,且大部分少數民族對待生活的態度都是靠天吃飯、與世無爭。如何傳承少數民族社會人文的同時又不被邊緣化,也是研究少數民族經濟尚待解決的難題。
三、當今金融視角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利用阿克塞模式重建經濟流程
阿克塞模式是一種以傳統產業為突破口,在保持傳統產業的連貫性和傳承性的基礎上,延長傳統文化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間經濟關聯度,帶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收益遞增的目的。產品結構的優化過程中,要突出少數民族特色,保持民族特色的連貫與傳承性,使少數民族產品的特色變為其經濟優勢。以藏族為例,草場畜牧業是藏族人民的經濟主要來源,在此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還可增加產業鏈條,發展輕紡織品工業、農牧產品及其副產品,如奶制品、動物的皮毛等。
(二)提升勞動者素質技能
勞動者素質技能以技能素質為主,身體素質和精神文化素質為輔。身體素質是技能素質的基礎,而精神文化素質是對技能素質的引導。所以這三者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在相關的制度和體制變化的過程中,勞動者素質技能也會隨著其改變而改變。此外性別和年齡的構成也應該包含在提升勞動者素質技能之中。調整的過程中,要根據當前市場情況,對技能進行發展與改善。加強學校教育、拓寬職業技術的培訓、技術的引進等都是提高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渠道。技能的提高也能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于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從歷史角度來看已經明顯落后于漢族,地區主體行業的落后最終也會導致全部產業的落后,因此強化發展主干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意味著全部產業的升級。總體來看,提升勞動者素質技能會構建出新的少數民族投資結構于產業結構,勞動者素質技能結構的優化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條件,但對其結構的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且要從不同層次進行著手:建立新的革新機制如對血緣、親緣以及地緣的改變;發展各區域對企業從內部到外部的合理調整;在優化勞動者素質技能的結構時,需要根據崗位的不同進行有效調整,有些崗位需要加強某一方面的培訓,有些則需要吸納新的人才為企業增加活力。也正是因為勞動者素質技能結構的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建立一定的投資也顯得十分重要且必要,因為投資具有流動性,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效的進行,其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比單純改善勞動者素質技能來講,時間相對較短。而投資與勞動者素質技能相結合就會形成就業結構,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勞動力由第一產業進入第二產業后,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投資的注入,可以加快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與優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整民族地區的產品、分配、消費結構的過程,就是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優化與合理化。
(三)少數民族地區機制優化再造資源配置
運行機制與經濟結構功能是相輔相成的整體。自原始社會開始的物物交換到現代社會以貨幣為媒介的經濟交往都是因為存在經濟的運行機制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轉換演化而來。少數民族地區自新中國成立后,是在政治主導式運行機制下運行的,而政治主導式運行以突出政治目標且具有一定的經濟防衛行為不關注經濟效益為特征。統一的政策引領有時非但不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往會使得經濟下滑,屬于被動式改革,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主要依照政策指示,服從安排等精神上的指導,而類似這樣的方法只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一定的作用,不可能從長久解決勞動者的根本問題,從總體上也不能調動少數民族地區勞動者的積極性與熱情。因此只有通過調整經濟體制才能使得少數民族經濟運行趨向于合理化。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需要競爭機制,但其競爭機制不是照搬西方國家或者是中國東部發達地區,要制定出適宜少數民族地區的競爭體制,將“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合理結合,達到市場的多元化,在多元化中展開良性競爭,形成一套靈活的運行機制。第一,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自主權,優化地區經濟運行機制。制定符合本地區的經濟戰略,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從民族特點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度類型。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上有一定的自主權后,才能談的上升級勞動者素質技能,提升主體產業的發展,建立必要的經濟關系,相應的教育與培訓才能配套展開。在加強地區自主權、優化運行機制后更要將城鄉一體化進行推進,加快城鄉融合發展,使得小農經濟轉變為現代經濟結構類型,加大投資,使得第三產業不再局限于餐飲業、商業等傳統領域,而是擴展到能吸納更多勞動力的領域中去。第二,發展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的民族產業,優化地區經濟運行機制,搭建新平臺,如寧夏與沙特、約旦、阿聯酋等國相繼建立技術中心,與阿拉伯國家科技創新項目有20多個,建立中國-沙特(吉贊)產業園、中埃-曼凱產業園等,其為促進民族間國際交往,推動經濟發展也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如今全球經濟往來越來越頻繁,但也正因為如此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來講,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運行的基礎的同時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民族產業。事實也是如此,國際間具有強烈的民族及地區特色的產品往往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如荷蘭花卉、瑞士手表以及法國紅酒等。當前少數民族地區也已然成為我國棉花、肉蛋奶制品、藥材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此外少數民族的服飾、舞蹈、手工藝術品等也都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與競爭力,在中國的37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少數民族就占一半,所以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從另一方面來看對經濟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者:李昕昱 單位:銀川能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