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涼山州民族文化對旅游開發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涼山州少數民族主要文化資源概述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有彝、藏、蒙古、傈僳、回、納西、苗等14個少數民族,氣候四季如春,自然風光迷人,旅游資源豐富。旅游資源集民族文化、自然生態、紅色旅游文化、航天科技展示、陽光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為一體。其中少數民族濃郁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文化、民族風情文化,古樸淳厚、絢麗多姿,在涼山旅游資源中獨具特色,主要有:火把節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俗文化、喪葬文化、戰爭文化、民居建筑文化、酒文化、紅軍文化、民間音樂文化、民間舞蹈文化、民間技藝文化、民間藝術文化、民間文學文化、民族文字文化、傳統繪畫藝術文化、畢摩文化、民間民族體育文化、民間器樂文化等,可謂琳瑯滿目,不拘一格。這些民族文化資源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涼山彝族文化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人口為166萬,占全州總人口的42.53%,約占全國彝族總人口的23%。彝族文化歷史久遠,內涵豐富而精深,為國家級精品,在國內外有很大的知名度,極具開發價值。彝族文化在涼山州保存得最典型、最完整,彝家風情最為濃厚。尤其是延續到民主改革(20世紀50年代)后才結束的彝族奴隸社會文化保留得較完整。因此,大涼山彝族文化是中國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這一地位無可爭辯。彝族文化具體表現在:奴隸社會文化、畢摩文化、火把文化、歌舞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酒文化、選美文化、民居建筑文化以及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等等。對世人均有著不可替代的或獨具魅力的吸引力。不一樣的音樂、舞蹈、服飾、建筑及器皿等組成獨特的民族風情,吸引游人觀賞品味。(二)瀘沽湖摩梭人文化鹽源瀘沽湖摩梭人文化是全世界母系氏族文化保留至今、極為珍稀的遺存,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極具旅游價值。至今仍然保留“阿肖”走婚習俗(女不嫁,男不娶),只建立在情愛基礎上的走婚關系。其文化核心是摩梭人母系家庭結構,主要表現是家庭系按母系計算,子女從母居住,家庭無父親血緣親屬關系;母親為家長,舅掌禮儀母掌財,以母系血緣實行家庭的權力分工。因此,瀘沽湖被人稱為“東方女兒國”,“母系氏族的最后一塊領地”。這是人類母系氏族文化保留至今、世界上極為珍稀的文化遺產。(三)民族團結和民族和解文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只要中華民族在世界上存在一天,這一主題就不會褪色;中華民族要發展強盛,這一主題則將更加鮮明,更加具有生命力。雷波馬湖孟獲殿是中國古代民族團結的象征,“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在民間婦孺皆知、耳熟能詳。冕寧彝海結盟是現代中國民族團結的表現,西昌市還有彝海結盟紀念碑。涼山州既有古代的諸葛亮和孟獲更有現代的元帥和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無論從旅游資源的角度還是從民族的角度來看,彝海結盟和孟獲廟都具有較高的品位,可謂“人有我精”。此外,涼山州少數民族文化還包括回族文化、木里藏族自治州縣的藏族文化等。
二、少數民族文化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一)少數民族文化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得以弘揚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涼山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涼山旅游業的亮點和支柱。游客對娛樂的追求既講品質又講特色,隨著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興起,充滿異域風情的少數民族文化受到外地游客的廣泛接受和欣賞,進一步帶動了民族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人們為了發展旅游經濟,不遺余力地挖掘傳統文化,一些新的文化元素被創造出來。通過有鑒別地開展傳統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促進了民族地區特有的生活文化、產業文化、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弘揚地方傳統文化方面,旅游地區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整理和展示得到了提高。各地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如普格縣、布拖縣的火把節,昭覺縣彝族服飾文化節,美姑畢摩文化藝術節,雷波中國彝族民歌節,喜德縣彝族母語節、西昌•裕隆回族鄉伊斯蘭文化節、雷波三國文化等,弘揚了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了民族風情。盡管這些行為活動直接目的是經濟利益,但是客觀上還是起到了恢復和傳承文化的作用。涼山旅游的發展給少數民族文化向全國、向全世界展示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無論是彝族《火•圖騰》的歌舞表演,還是火把節的熱情與狂歡都可以通過旅游這一載體得到充分的展現,進而增強了當地人民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心。
(二)增強了人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隨著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少數民族文化的邊緣性和非現代性吸引了各地的游客來到涼山,涼山居民也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先進的城市文明,通過直接的對比,加深了對自我文化價值的認知度,充分認識到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樣都是寶貴的財富,是旅游的最佳賣點,是當地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資源,開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審閱自我文化,增強了對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盡管這種熟悉還處于淺層面的萌芽狀態,但已經邁出了由被動保護到主動保護的第一步。一個地區的旅游業越發達,當地居民以及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賴于旅游業,他們對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就越重視,自然也就會自愿和竭力地加以保護。而旅游收入為當地居民帶來了直接收益,出于通過旅游生態化發展獲得長遠利益的預期看,居民對自我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更加增強。在州內農村由于生產率較低和市場銷路不暢,一些手工業被工業產品所代替,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使這些已經被淘汰的民族手工藝得以繼承和延續,使得那些面臨失傳的民間舞蹈和音樂等得到了重新熟悉和重視。事實上,許多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品、傳統食品、戲劇曲藝、民風民俗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得到重新發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
三、旅游業的發展也給少數民族文化帶來較大沖擊
(一)保護與開發力度不夠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涼山民族文化資源十分富集,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加快,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現代傳媒、信息的快捷傳播和滲透,各民族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等發生巨大變化,其原有文化生態環境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識、新的文化觀念,個別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因此廢棄了本民族幾千年來自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大批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壞,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
(二)外來文化的滲透,不利于本土文化的保護千百年來,由于涼山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山峽谷,交通不便,加之歷代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少數民族文化成為了自我封閉體系。隨著改革開放,旅游在涼山的發展,外來文化也隨之滲透進來,科技的進步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從整體上產生的沖擊力度,生活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其生活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對比與交融過程中,勢必發生調整和改變,在現代化生活追求之間尋找變通。其結果是很多傳統文化還沒來得及鑒別,就已經被遺棄,涼山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正在喪失,相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言,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也應該給予同樣關注。從這個意義上說,旅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和保護。但沒有規劃、缺乏指導的開發容易造成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致命打擊。例如,涼山瀘沽湖的摩俊人至今仍保持著母系大家庭和“走婚”的習俗,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但是,隨著大量游客的進入和外來文化的滲透,母系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
(三)少數民族旅游產品開發的人工痕跡過于明顯,民族文化特色丟失少數民族文化是指民族地區具有歷史文化特征,有別于其他區域的根本文化特質,但涼山州內一些地方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對當地的規劃工作比較滯后,專業化水平和規劃深度不足,對“民族元素”認識不足,引入太多“城市元素”,結果是弄巧成拙,使民族文化原有的特色逐漸失去,集中體現在景區的城市化、人工化、商業化以及鄉村的庸俗化方面。而未經變遷的生態環境和傳統民族文化是激發游客興趣,吸引游客的必要條件,也是民族旅游持續發展的前提。民族文化特色丟失,必然給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危機。
四、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應采取的措施
(一)充分體現少數民族文化的氛圍良好的民族文化導向,需要全面挖掘,方方面面都要體現民族文化,讓大家感覺到這里是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地區,這是涼山州旅游發展的核心問題。挖掘涼山當地民俗文化資源,增加民俗民藝的旅游內容和項目,把涼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和地方性節慶辦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商貿活動,讓旅游者在欣賞涼山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體驗到涼山濃郁的文化氣氛,充分享受到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魅力。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應保護涼山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因素,讓旅游者能親身感受到他們對涼山自然風景和民族文化藝術的內涵,并讓他們參與到一些人文的民俗文化活動,參與到有代表性的手工藝的制作和藝術審美的活動中去,從而提高旅游資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使民族文化資源最大限度地轉變為資本,為涼山旅游服務,使旅游業成為涼山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二)彝族文化要與自然、現代社會緊密結合彝族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它和大自然緊密相連,所以彝族文化要和自然緊密聯系。只要是彝族聚居區,我們就能感受彝族文化,包括大自然體驗中,也能感覺到彝族的文化精神之存在。我們要考慮相應的表現方式,傳統需要傳承,但也要和現代社會緊密結合。在旅游產品吸引上,應突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文化特色、神秘形象和動態活動。旅游活動和旅游項目安排上,盡量兼具觀光消遣、休閑娛樂,康體健身、美食購物等多種功能,重點應做好以下活動:一是把每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打造成“民族風情第一節”,成為中國的“狂歡節”。把彝族選美活動和民族服飾展示打造成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民族文化活動;把彝族原始宗教(畢摩)文化作為賞心悅目的民族特色文化的載體,擴大其國際影響力。二是將涼山州彝族文化打造成一臺文化大典。把民族音樂歌舞打造成為涼山民族文化的重要產業,目前涼山已經有了“火•圖騰”這樣的文藝表演,但是市場的推廣還不夠。今后要結合未來市場發展的需要,進一步予以豐富,體現特色化,而且要常變常新。
(三)充分展示摩梭文化深入發掘、充分展示摩梭文化內涵,增加看點,豐富內容,把瀘沽湖文化旅游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目前,瀘沽湖旅游最大的缺點是:看點不足,活動單調,摩梭人文化的豐富內涵沒有得到深入發掘和充分展示。完善篝火晚會。目前夜間的篝火晚會,表演比較單調一般只有甲搓體舞。晚會的程序也不規范,應該增加歌舞內容,如紡麻舞、戰爭歌舞、原始宗教舞、摩梭情歌、格姆女神頌歌、阿哈巴拉歌等等,使晚會規范化。參觀摩梭人村落。摩梭人自然村,都開放作為自由參觀點。游人可進村參觀訪問摩梭人家庭。用各種實物展示摩梭人母系家庭及其日常生活、起居習俗,并可進行表演性的走婚。這種被參觀訪問的家庭,一般應該定點,以保證質量。定點的標準是:摩梭文化比較典型,干凈衛生、生活條件較好,初具解說條件。定期舉行摩梭文化節。每年旅游旺季舉行摩梭文化節,開展各種摩梭文化展示活動,以吸引游客,擴大影響。
(四)開發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涼山州旅游商品的開發在突出涼山民族風情和地域風情的同時,特別要強調欣賞價值、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結合。努力開發具有濃郁彝族、摩梭族歷史文化風格的旅游產品,爭取開發幾個有較高文化品位和收藏價值的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極好的紀念品,提高游客的旅游情趣。如果能把生存于涼山彝族民間社會生活中的手工藝品,諸如紡織、音樂、舞蹈、民族體育等,以及生活用器、生產工具、交通運輸工具等文化資源由生活實用型轉化開發為旅游紀念品,其較大的市場和開發領域應該是很廣闊的,而且有利于涼山彝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既保護了涼山自然生態環境,又利用、發展了涼山彝族文化遺產資源,使生態環境規劃與文化產業、旅游同步發展,形成集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與經濟生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促進涼山彝族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旅游產品開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餐具、酒具、木器、漆器;二是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飾,包括服裝、巾、包、帶、銀飾和民族風格的女士飾品;三是具有全國影響的涼山民族版畫特色工藝品;四是石制品,如金沙硯、水晶系列制品、索瑪石(大理石)工藝制品和瑪瑙石、白云石、黃臘石工藝制品等;五是木雕工藝品。充分利用大山森林中豐富的樹根,開發根雕家具、根雕花架、根雕藝術陳設品。在這方面特別要注意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實現根雕藝術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