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區域現代化戰略的選擇及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的基本國情是地區發展差距大、發展不平衡,這客觀決定了地區發展差距問題是中國面臨的長期性挑戰之一,正是由于這一特殊的國情背景,導致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與內地漢族聚居地區發展差距拉大,可以看到,縮小地區差距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循序漸進,充滿著必要性和挑戰性,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戰略,不僅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協調發展,為縮小地區差距提供了可能,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現代化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現代化是指從相對貧窮的鄉村農業狀態向富裕的都市工業轉變的社會運動以及與此相聯系的社會、經濟、心理、政治和文化變遷的總過程[1]。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西部民族地區屬于經濟上的困難地帶、自然環境的惡劣地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代化的影響也擴展到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生產和生活當中,對于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和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現代化是實現和諧的必經之路,現代化包括了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領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體現了和諧社會的本質內容。和諧社會是現代化的最終目的,實現各方面協調發展,共同繁榮,這樣的社會才是成熟的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民族復興。正如查爾斯•泰勒所說“:為了保持自我感,我們必須擁有我們來自何處?又去往哪里的觀念。”[2]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是一個典型的現代化后來者,雖然經濟發展滯后、自然環境惡劣,但是卻有著自身的發展特點和發展優勢,如何將劣勢轉化成為優勢成為少數民族地區邁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如何最大化地運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人才優勢等,成為能否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一)由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傳統現代化追趕戰略轉變為優先社會發展、循序漸進的新的現代化追趕戰略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漢族聚居地區之間長期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體現為三大發展差距,即經濟發展差距、人類發展差距、社會發展差距[3]。面對現代經濟全球化和知識革命的嚴峻挑戰,僅僅依靠增加有形資本投入或以開發自然資源為主的投資,不可能有效地縮小民族地區與內地漢族聚居地區的發展差距,應加大對社會發展的投入,包括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新疆為例,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后,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措施,通過“兩免三減半”的政策鼓勵企業進疆投資,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也為新疆吸納人才,通過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持和資金的投入,消除絕對貧困,為實現新疆現代化提供條件。所以,依據民族地區現代化追趕優先次序排列,逐步解決“社會發展差距→經濟發展差距→人類發展差距”三個階段性目標。優先社會發展,為未來的經濟起飛、人民生活富裕奠定良好的社會發展基礎。
(二)由經濟發展失衡的傳統現代化追趕戰略轉變為把握重點、理清關系、達到經濟及其他影響現代化發展要素平衡的現代化追趕戰略和諧社會是一個協調發展的社會,在少數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中,要想得到真正的發展,就必須要協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其他要素的關系,即達到經濟與自然環境、社會發展的統一,達到資源整合。自然環境是影響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的外部因素,生態環境的治理、改善與保護,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區域性經濟中心的建立,以及充分認識山地高原面積廣大的優勢與劣勢,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發展是增強民族地區現代化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保障,教育、文化以及公路運輸能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人口流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及有效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公共服務政策,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理清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機理,將大大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能力,推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三)由單一的政策導向轉變為綜合多重目標的現代化追趕政策的制定單一的縮短經濟差距,將投資重點落于經濟是不能得到長足發展的,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要求盡快制定一個有利于消除人類貧困,有利于加快促進少數民族融入世界現代文明發展進程的綜合性政策體系。十二五計劃實施以來,“以人為本”一直是關鍵所在,要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合起來,形成“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合理利用開發資源,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滿足人們的物質利益需要,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投資于民,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少數民族現代化。誠然,少數民族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制定適應少數民族發展的追趕戰略在現代化進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要以社會和諧為目標,促進經濟、自然環境、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的同步協調發展。
三、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戰略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一)優先社會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并舉,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所以在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競爭力的同時,要加大力度解決民族地區社會問題,大力發展科技與教育事業,提高教育水平,真正實現科技興農;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將經濟發展和民生緊密結合,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二)協調關系,整合社會資源,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源泉。近年來,天災毫無預警地襲擊人類,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可持續發展觀已經作為重要的實施內容,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當人民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在源源不斷地攫取大自然的資源。少數民族大部分都處于自然環境較惡劣的地區,雖然資源豐富,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但是近年來荒漠化、植被的大肆砍伐使本就相當脆弱的西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所以,為了保持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要大力發展可持續農業,選擇特色產業,突出特色品牌,發揮特色農產品、旅游資源等優勢,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相互協調發展。
(三)以人為本,投資于民,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內容和目標和諧社會是一種以人為本,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以公平正義為基本特征的社會,是有利于人的良性生存和全面發展的社會狀態。以人為本,尊重創造,激發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內在動力[4]。少數民族多聚集于邊區,戍邊是使命,在數年的發展中,富民和提高生活水平成為重要的發展目標,也只有文化素質的提高,生活的富裕才能更好地實現戍邊,少數民族地區才能真正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以發展經濟為重點,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教育、醫療等投入力度,積極吸納人才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對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真正體現。綜上所述,在推動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實踐中,必須把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作為主要任務,民族地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經濟來解決,這是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觀,把加快經濟發展、提高教育力度和廣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有機地統一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全部實踐中,更好地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進程,從而保障民族地區長期快速穩定的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