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糧食安全農業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糧食安全面臨的形勢
一是比較效益下滑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大。農民在糧食生產中的角色已由過去的“生產者”變成了“經營者”,種糧效益成為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首要目標。農民種不種糧、種多少糧、種糧投入多大主要看比較效益。現在,一方面是生產成本不斷上漲。過去主要是生產資料成本上漲,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加速,近年來人工成本和土地流轉費用也在快速上漲。現在種一畝地,農資、人工、流轉租金算下來每畝成本要700元以上,正常年景可以實現純收入300多元,抵不上一個人三天的打工錢,遇上災年還會虧本。另一方面是價格上漲空間受限。現在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我國的關稅保護水平又低,進口對國內價格形成抑制和打壓,同時,受制于“天花板”效應,糧食生產成本上漲又不能在價格上得到體現。怎樣協調產業政策、價格調控政策和進出口政策,為國內產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使種糧農民獲得必要收益,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
二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我國農業資源“先天不足”,面對持續剛性增長的農產品需求,我國只能在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下謀劃農業生產。雖然這些年我國也采取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休漁禁漁這些養護資源、改善環境的措施,但還不具備像資源大國那樣長期、大范圍的耕地休耕條件,農業發展不得不依賴資源的高強度開發,資源環境的弦已經繃得很緊。要看到,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鎮化率將以每年1個百分點以上的水平提升,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爭水、爭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污染加速向農業農村擴散,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趨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每年要占用耕地600~700萬畝。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用水問題越來越突出,有的地方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灌溉設施老化失修,區域性和季節性干旱頻繁發生,已經成為糧食生產的主要威脅。還要看到,目前農業資源利用方式也不夠合理,不同程度存在耕地“重用輕養”、大水漫灌、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等問題,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這與社會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對城鄉生態環境的要求不斷提升形成反差。如何在農業發展的同時保持農村青山綠水和良好生態環境,也成為十分艱巨的任務。
三是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面臨新的發展要求。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財力增長,我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為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增收“十連快”提供了重要支撐。但也要看到,在經濟運行的新常態下,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面臨新的形勢,需要適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隨著整體經濟運行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步轉向中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增幅也隨之放緩。有專家估算,按照我國目前的經濟規模,經濟增速下調一個百分點,GDP大約減少6000億元,稅收相應減少1000多億元。從2014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1%。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要保持前些年“三農”投入快速增長的勢頭殊為不易。這就要求在繼續增加投入的同時,更加重視提高財政資金效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進一步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經濟增速和財政增速放緩,還會影響到農民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增長,這些變化都對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對國家糧食安全產生新影響。
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舉措
針對新的形勢,中央2013年底提出了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即“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我們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刻理解、準確把握這5句話20個字的豐富內涵。
第一,在發展目標上,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就是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受資源約束,需要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但十幾億中國人不能靠買飯吃、討飯吃過日子。這是因為:一方面,國際市場調劑空間有限。目前全球的糧食貿易量僅有2500~3000億公斤,不到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大米貿易量350億公斤左右,僅相當于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4,既不夠我們吃,也不可能都賣給我們。另一方面,大規模進口不可持續。在糧食貿易上,我國的大國效應明顯,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賤。如果我國長期從國際市場大量采購糧食,可能引起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不僅要付出高昂代價,也會影響我國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因此,只有立足于國內保障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才是可靠的。
第二,在發展優先序上,始終堅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過去我們強調保全部、保所有,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耕地就這么多,需求又那么大,必須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保住最基本最重要的。綜合考慮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和資源條件,首先要“保口糧”,其次要“保谷物”。也就是說,稻谷、小麥這兩個主要的口糧品種要做到絕對安全,進口只能是品種調劑,而玉米隨著飼料需求的快速增長,進口比例可以稍微高一些,但也要做到基本自給。這樣定位,絕不是減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決不能誤讀為可以放松國內糧食生產,而是要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一是優化品種布局。水稻核心是建設東北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3個優勢區。東北地區著力發展優質粳稻;長江流域要穩定雙季稻面積,逐步擴大江淮粳稻生產;東南沿海地區要穩定水稻面積,著力發展優質高檔秈稻。種植面積要大體穩定在目前的4.5億畝以上。小麥核心是建設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東北5個優勢區。種植面積要大體穩定在3.4億畝以上。玉米核心是建設北方、黃淮海和西南3個優勢區。目前,我國玉米面積5.45億畝,應保持基本穩定。二是支持重點產區。主產區是糧食生產的壓艙石,目前13個糧食主產省的產量占全國的75%,商品量占80%,調出量占90%。要加大對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使800個產糧大縣的人均財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調動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鼓勵主銷區與主產區建立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區域合作關系,加快建立主銷區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三是扶持新型主體。從發展趨勢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越來越成為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提供商品糧的重要力量,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要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扶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新增補貼要向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
第三,在發展著力點上,努力確保產能、強化科技支撐。盡管實現了“十連增”,但我國糧食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臉色,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可控性還不高。目前,我國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3,有效灌溉面積僅占一半多一點。據專家測算,我們的高產田提質后畝產可提高5%,中低產田改造后畝產可提高20%,加起來就會新增生產能力500億公斤。提高糧食發展穩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進展,2013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傳統的人力畜力為主轉向以機械作業為主,2013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9%。農業科技和機械化發展,為糧食連年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差距還不小,潛力也不小。因此,實現確保產能,關鍵是做到“兩藏”:首先是藏糧于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必須堅持既要保護耕地數量,也要提升耕地質量。要嚴防死守耕地紅線。雖然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耕地的賬面數字有所增加,但耕地還是那么多,產能也還是那么多,實際并沒有增加。對此,必須有清醒的“紅線意識”,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農民可以非農化,耕地決不能非農化。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有地可種”。要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大興農田水利,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應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集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項目資金,大力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全國要新建8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其次是藏糧于技。解決我國農業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在科技,要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深化種業科技體制創新,強化種子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推進制種育種基地建設,開展重點品種聯合攻關,充分運用傳統育種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加快良種研發,選育一批高產、優質、高效新品種。推進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要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主產區推進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全程機械化。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雖晚,但發展較快、前景廣闊。要推動信息服務進村入戶,直接面向農民開展政策、法律、市場、技術等全方位信息服務,發揮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助推作用。
第四,在發展策略上,適度進口農產品,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立足國內,并非所有糧食和農產品都要自給。為彌補部分國內農產品需求缺口、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適當進口、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是我們的必然選擇。要抓緊謀劃重要農產品貿易戰略。統籌考慮國內生產供給和消費需求,加快研究編制我國糧食貿易戰略,加強進口農產品規劃指導,加快進口來源地布局,推進進口市場多元化,推動形成穩定的貿易格局。注重打好進口牌,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加強相關產業保護。當前,隨著農產品內外價差擴大,進口農產品的壓力加大。在新的形勢下,既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調劑品種余缺、調節年度平衡、滿足國內需求,又要考慮糧食生產對我國農民的重要性和國際糧食市場上我國的大國效應,綜合運用國內政策和進出口調控政策,加強對國內產業和生產者的保護。在國際糧價低的時候,可適量進口糧食來補充國內庫存,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但要把握好進口的規模和節奏,防止個別品種集中大量進口沖擊國內生產,給農民就業增收帶來不利影響。要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近年來,我國農業“走出去”發展較快,呈現出規模擴大、速度加快的特點。據統計,目前有超過300家企業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農業投資合作,累計投資超過37億美元。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已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戰略。企業是農業“走出去”戰略最重要的實施主體,要加強規劃指導,加大政策扶持,引導農業企業到境外發展對外依存度高、對我影響大的經濟作物,在有條件的地區適當發展糧食作物,重點支持農業企業到境外投資建設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加工廠以及收購碼頭和倉庫等物流設施,為農業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作者:陳曉華單位:農業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