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互聯網配置交易與會計確認方法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互聯網配置交易與會計確認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互聯網配置交易與會計確認方法

摘要:筆者通過對社群、網絡平臺、跨界協(合)作的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進行分析,抽象出不同配置交易模式所具有的價值共同化、顧客體驗化以及產品定制化三大特征。在此特征下結合“隔離法”與“整體法”的各自內涵與思維特點對比不同經濟時代的交易或事項的會計確認方法選擇,得出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的會計確認方法應該選擇“整體法”。

關鍵詞: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會計確認方法;隔離法;整體法

一、引言

免費互聯網模式不僅改變了交易場所、豐富了交易品類,而且加快了交易速度、減少了中間環節[1]。可以說,互聯網顛覆了以往的資源配置交易模式,而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1)顧客利用網絡技術聚合成社群,①且社群成為企業的異質性資源,它改變了企業配置交易模式,由此也改變了企業經濟租金的內涵。(2)網絡平臺是人們在虛擬網絡空間借以溝通社群中的粉絲和潛在粉絲的網絡工具,通過供需雙方互動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性,打破了以往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壁壘,不僅改變了“渠道為王”的工業經濟時代配置交易模式,而且廠商組織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自身“扁平化”、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無限拓展了廠商組織的資源配置交易邊界,同時單一會計主體逐漸演變為多元會計主體。(3)跨界協(合)作已成為互聯網經濟新常態。可以說,跨界協(合)作不僅模糊了互聯網實體與虛體之間的資源配置交易疆界,而且使得很多曾經不相干甚至不兼容的元素獲得連接,產生了價值。因此,跨界協(合)作本身就是一種新的配置交易模式,它以連接方式獲得集群回報:利用技術跨界,完成跨界的同時獲得社群建立;憑借已有社群實現再跨界,再跨界同時吸引新的受眾,逐漸將不同競爭關系的社群轉化為合作關系的社群,或者相反。這種互聯網配置交易實質是“一種創造性破壞的過程”[2],通過新技術、新商業、新供應源和新組織模式的配置交易獲得了互聯網經濟租金。因此,互聯網時代的社群、網絡平臺、跨界協(合)作等新生事物的出現,激發了互聯網模式下人們對更高層次需求向往的“內在動機”[3],同時也產生了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及其對應交易或事件的會計確認方法不同選擇。

二、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

1.社群邏輯下的配置交易模式社群是指聚集在一起且擁有共同價值觀的社會單位。在互聯網時代,便利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將分布于不同地域的消費者、投資者、供應商等個體自愿在虛擬網絡空間集聚成網狀關系,形成這類社群是用于自我滿足和自我服務的一個自組織過程。正是社群這種自組織過程改變了工業經濟時代由單向價值傳遞的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線性關系向雙向價值互動的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網狀立體關系的轉變。在顧客一次次價值互動的體驗過程中廠商的品牌及其體現的價值觀、文化被賦予了社群的關系屬性,實現了廠商的品牌、價值觀、文化轉化為社群的品牌、價值觀、文化的配置。在顧客主導的C2B商業形態的社群邏輯下,由于個人消費品位注入產品之中使產品的所有屬性都有了顯著的提升。產品的壽命不再是有限的,而因為個人消費品位變化使其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或延長。在消費者個體偏好轉化為社群偏好的情況下,批量定制化成為產品生產的主流,且價值是在廠商組織與顧客相互影響或共同參與下創造出來的[4]。產品的管理不再需要每個階段不同的市場、金融、制造、銷售和人力資源戰略,而轉向依靠社群在一個社群網絡中持續地使價值結構在重復鑒定過程中保持穩定[5]。由于服務社群偏好的定制化生產,使產品成本費用“人物化”歸集模式也悄悄地轉變為“物人化”歸集模式,隨之成本費用結構也相應發生改變。產品的市場也由現實生活中廠商與消費者雙方進行價值交換的場所演化為廠商與社群消費者合作網絡各成員之間的知識碰撞、交流與增值的場所[6]。在價值創造過程中實現價值交易,在價值交易過程中豐富創新價值。然而在此過程中知識創新來源的社群消費者,他們既是參與者和建設者,也是直接受益方。一方面,社群消費者借助社群自身平臺主動地參與產品創意、研發、設計以及品牌傳播,消費自身的“閑置資源”,換來了體驗化產品定制供給,大幅度地提升“長尾末端”需求。在不經意中改變了工業經濟時代的產品銷售模式:產品的銷量起伏取決于人或網絡之間關系的穩定程度,而非被動地服從于產品周期。產品的銷售既要滿足社群消費者心理需求與社會需求的雙重效用,又要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功能價值(需要滿足)、情感價值(品牌知覺與忠誠)、學習價值(經驗、知識累積的機會)的多元屬性價值的需求。而社群自身天然的排他性以及社群消費者個體的從眾心理和馬太效應被顧客廣泛使用、開發與傳播,這為產品“市場出清”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社群消費者借助社群自身平臺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性,打破了以往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商業壁壘,改變了工業經濟時代信息的流動速度和流動方式。以納秒為計量單位的互聯網信息流動速度打破了原有信息不對稱的壁壘,改變原本所有依托傳統信息不對稱獲利所存在的配置交易模式。在互聯網社群配置交易模式下,無論資金流,還是物流,其實質上都是信息流。供需雙方價值互動的雙向信息流動方式將信息映射到商業的各個環節上,消除了廠商與社群消費者之間的“隔膜”,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在滿足社群消費者極致的體驗和極致差異化的需求情況下完成了廠商與社群消費者之間的價值互動,在此過程中不僅共同創造了價值,而且也完成了供需雙方的交易價值。

2.網絡平臺邏輯下的配置交易模式平臺就是你借以溝通社群中的粉絲和潛在粉絲的工具[7]。網絡平臺莫非就是人們在虛擬網絡空間借以溝通社群中的粉絲和潛在粉絲的網絡工具。人們借助網絡平臺可以自由穿梭于自然世界、社會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三界”之間,促進人力資源隨機地、高速地流動。網絡平臺借助人力資源隨機高速流動性實現網絡資源連續集聚、快速規模化的配置交易,加速實體經濟與虛體經濟一體化進程。一方面,網絡平臺提供供需雙方互動的機會,體驗與學習的場所,致使顧客主動參與到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包裝、物流配送、渠道終端的陳列和銷售等環節,不僅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性,打破了以往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商業壁壘,為跨界配置交易創造了條件,而且使社群消費者獲得了個性化產品的價值體驗。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的存在有利于超越傳統產業市場邊界挖掘潛在需求,尤其是“長尾末端”的需求,同時也有利于網絡平臺交易多元化,收獲來自需求方的范圍經濟,實現消費者之間的效用函數相互依賴,并非相互排斥。網絡平臺邏輯促進了交易規模化的發展。而網絡社群平臺在巨額復雜的網絡交易過程中也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和資源多功能的充分利用。正如熊彼特[2]、Moran和Ghoshal[8]所討論的那樣,“價值的新來源產生于資源的新利用,特別是通過新方式去交換和組合資源”。

因此,在強調社群個性化且突出偏好的網絡平臺上,社群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參與并設計能體現自我偏好的創新產品,再加上社群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和馬太效應,使得社群消費者感知的使用價值最大化、規模化,既滿足社群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又實現最大程度的“市場出清”,至此以“顧客為上帝”的營銷理念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落地”。網絡平臺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信息流動的加速和流動方式的變化。在商業環節上的所有東西都離不開信息的描述,通過社群消費者主動參與將網絡平臺悄悄地嵌入到各個商業環節及其環節的各個方面。信息流動加速打破以往信息不對稱的壁壘,使得原有交易結構中的“黑箱”消失;同時信息流動方式也改變了以往交易環境、價值主張、顧客觀念、顧客族群、營銷渠道和傳媒過程等。總而言之,網絡平臺顛覆了傳統配置交易模式。就交易要素而言,這種改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網絡平臺使得交易的載體發生了改變工業經濟時代,交易的載體是產品,其交易的目的是獲得產品的銷售紅利。產品的價值是在價值鏈環境下由生產為導向型廠商組織獨自創造出來,注重產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易價值,信奉“渠道為王”的營銷理念;而互聯網時代,產品的價值是在價值商店與價值網絡[9]經營模式下由服務導向型廠商組織與顧客在價值互動過程中共同創造的,注重產品的體驗價值,①信奉以人為本的營銷理念。因此,借助網絡平臺交易的產品,交易載體可能由產品轉移到網絡平臺。在產品銷售紅利為零的情況下,顧客往往借助網絡平臺的產品“誘餌”吸引不同顧客來參與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包裝、物流配送、渠道終端的陳列和銷售等環節,在此過程中顧客收獲體驗價值,此時網絡平臺卻成為廠商組織或營銷方獲得租金紅利的唯一渠道,而非產品本身的零銷售紅利,甚至負銷售紅利。當然,在產品銷售中廠商組織或營銷方獲得部分銷售紅利之際,此時交易的載體應該是產品與網絡平臺的公同體。(2)網絡平臺使得交易雙方發生了改變自互聯網時代出現“脫媒”平臺以后,供需雙方可在沒有渠道的幫助下進行互動。無論是P2P交易模式,還是O2O交易模式,它們直接在供需雙方間促成交易行為的實現,徹底拋棄了工業經濟時代“渠道為王”的配置交易模式。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的資源整合優勢促進了社群的形成與發展,尤其網絡平臺提供給社群消費者體驗的機會與場所,促進產品定制化的供給社群與需求社群發展壯大。產品的供需雙方社群借助網絡平臺信息優勢實現了快速化,規模化的巨額交易,完成了以顧客為本的定制化配置交易模式。產品交易的雙方也由單元顧客向集體社群的演變,交易方式也由工業經濟時代規模化、隨機方式向碎片化、連續方式的轉變。

3.跨界邏輯下的配置交易模式跨界是指跨越行業、領域進行合作,又被稱為跨界協作。它往往暗示一種不被察覺的大眾偏好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態度[6]。從超契約[10]視角來看,跨界是在微觀資源多屬性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性契約與社會性契約、環境性契約的連接。也就是使得很多曾經不相干甚至不兼容的不同屬性元素通過連接實現跨界協(合)作,產生協同價值。如在移動通信市場上打拼多年的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它們所做的“蛋糕”卻被騰訊的微信所掠奪,微信成了移動通信的跨界者。2013年,做視頻的樂視賣起了電視,阿里巴巴做起了金融,長虹電視做起了互聯網……因此,跨界本身就是一種新配置交易模式。當然,跨界是要具備一定前提條件的:從深層次分析,不難發現網絡平臺模糊了原有更多產業之間的配置交易邊界,使得跨界成為可能;從廠商組織層面看,隨著專業分工的日益精細,逐漸發展形成了不同產業鏈,借助網絡平臺整合精細專業分工產業價值鏈,使廠商組織成為跨界橋梁的可能;從知識結構層面看,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廠商與顧客價值互動過程中共同創造價值,打破原有信息不對稱壁壘,使不同傳統產業的跨界人才和產品經理的出現成為現實。因此,在以人為本的互聯網模式下,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云計算技術必然催生跨界的形成,且跨界成為互聯網經濟的新常態。在跨界邏輯下,通過跨界對不同傳統產業整合,使得原本不同行業間的合作關系演變成競爭關系,也可以在戰略上將競爭關系轉化為合作關系,實現了跨界的范圍經濟。通過跨界實現去“中心化”和“碎片化”,改變了廠商組織單一“中心化”的配置交易模式。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化”,恰恰相反,通過跨界方式創造更多“中心化”,擴大傳統配置交易范圍。如今很多品牌如小米公司不做廣告,而是網上構建消費者族群進行交流,網下進行產品體驗,獲得更多消費者內心價格,增加了廠商收入所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社群、平臺和自媒體的崛起,跨界的配置交易模式不僅使得傳播信息的方式多樣、成本降低,傳播方式轉向碎片化傳播,而且將網絡的公眾性和廣泛參與性的特質發揮到了極致,完成跨界的同時建立社群,借已有社群實現再跨界,同時吸引新的受眾。如騰訊的QQ、微信、小米盒子等最為經典。

在跨界邏輯下,跨界往往以“連接方式”實現資源的配置交易,獲得連接紅利。例如,阿里巴巴把淘寶平臺和支付寶平臺進行連接,通過吸收零散存款進行金融創新,獲得連接金融紅利;騰訊把顧客和即時通訊平臺微信連接,相對于以往的收費模式,它通過免費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增加顧客點擊率,拓展信息傳播范圍,節約了巨額信息交易費用。另外,跨界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很多廠商利用這一點建立自己的社群,培育了“鐵桿”顧客社群。如奇虎通過360殺毒軟件的免費,從信息服務領域進入殺毒軟件市場,打破了收費殺毒軟件市場多年的平衡,擁有近三億的消費者群體。因此,通過跨界找到了被忽略的消費者需求之后,利用自己的已有社群優勢和有別于原來廠商的新配置交易模式實現巨額連接紅利。而巨額連接紅利能夠驅動整個企業界,顛覆傳統配置交易模式。其根本緣由是事物的價值創造是建立在個人特征以及個人與環境的交流過程中[11],跨界滿足了人們對更高層次馬斯洛需求的追求,實現了以人為本的互聯網人本配置交易價值。因此,在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上述三種邏輯下的配置交易模式改變了廠商組織獲得經濟租金①的內涵。基于資源基礎觀來看,利用競爭性物質異質性資源和知識與管理異質性資源的配置交易可獲取工業經濟時代的“李嘉圖租金”;而利用互聯網社群異質性資源,借助社群隔離其他廠商的配置交易可獲取互聯網時代的“李嘉圖租金”。利用廠商組織內部的資源和能力在管理和生產過程中形成“訣竅”可獲取工業經濟時代的“彭羅斯租金”;接受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適當保護機制的社群消費者與廠商在價值互動過程中通過提供“專用性資產”②可獲取互聯網時代的“彭羅斯租金”。社群利用自身平臺使社群消費者獲得體驗化消費,為廠商組織提供更多消費者剩余進而使其獲得互聯網時代的“熊彼特租金”,以及源于社群跨界使廠商組織獲得互聯網時代的連接紅利。

三、不同互聯網配置交易對象的價值特征分析

1.價值共同化特征人類社會財富的積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價值創造,即通過勞動主觀條件改進與活勞動復雜程度和強度提高來實現;另一種是價值轉移,即通過勞動客觀條件改進以及活勞動相對減少或單位勞動時間縮短來實現。無論是哪一種社會財富積累方式,對于工業經濟時代而言,凹性專屬性技術的廠商組織采用傳統價值鏈線性思維模式,選擇“組織化”協作、“產品規模化”生產、“中心化”傳播方式等,注重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功能價值創造。廠商組織將借助各種分銷渠道交易模式實現廠商組織創造社會財富的價值。也就是說社會財富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分屬于生產與銷售不同領域,社會財富創造者借助源于技術的隔絕機制以及生產與銷售不同領域之間產品價值信息非對稱性獲取更多工業經濟時代的經濟租金。對于互聯網時代而言,廠商組織運用價值網絡思維模式,采用跨界協作、“顧客體驗化”生產、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傳播方式等,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與社群顧客共同完成社會財富創造(價值轉移與價值創造),消除了工業經濟時代廠商組織獲取銷售紅利(經濟租金)的現實基礎條件,然而異質性社群的排他性決定了廠商組織獲得源于社群隔絕機制的網絡經濟時代的經濟租金。由于互聯網模糊了生產與銷售的邊界,使得廠商在與顧客價值互動過程中共同創造產品體驗價值,這就形成了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價值共同化特征。即產品的價值創造、價值轉移與價值實現是在廠商組織與社群成員借助網絡平臺在價值互動過程中共同完成的。其價值產權主體相互滲透,界限變得模糊。

2.顧客體驗化特征互聯網時代,以人為出發點的Web2.0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以人為本、以應用為本的創新2.0①為社群消費者獲得“體驗化”消費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原動力。利用Web2.0所打造的網絡平臺改變了以前自上而下的單向信息流為雙向信息流,顧客借助網絡平臺參與價值共同創造的過程中更注重價值創造與顧客之間的密切關系[6],至此顧客的體驗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這種高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價值源于給顧客帶來的體驗[13],價值是在顧客思考下創造出來的[14];另一方面是“通過社群顧客體驗來獲取資源”[15],以及“依靠社群創新得來的生態系統”[16]為廠商組織創造價值。尤其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由被譽為人感知外界信息“五官”的大數據技術、被譽為人傳輸感知信息“中樞神經系統”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被譽為人對輸入信息思考處理“大腦”的云計算技術共同構成“互聯網+”,它置整個社會于“互聯網+”思維模式之中,使得顧客關注重點由產品的功能價值向產品的情感價值、學習價值的轉變,追求“體驗價值”已成為“互聯網+”經濟的新常態。

3.產品定制化特征廠商組織借助網絡平臺與社群成員一次次價值互動的過程中將廠商組織的品牌或產品賦予了社群關系屬性,廠商品牌或產品轉化為社群的品牌與產品,實現消費者個體消費偏好向消費群整體一致偏好的轉變,這個轉變是實現產品定制化的前提條件。社群、網絡平臺、自媒體崛起,引發全民參與,每個人既是傳播受眾,也是傳播者。而移動互聯網更是將網絡的公眾性和廣泛參與性的特質發揮到了極致,使社群消費者偏好轉化為現實需求,這是“產品定制化”的必要條件。源于社群的互聯網絡經濟時代廠商的隔絕機制形成價值專屬所獲得的價值,通過各類社群消費者的分類消費,使廠商組織獲得了互聯網絡經濟時代的“李嘉圖租金”、“彭羅斯租金”、“熊彼特租金”以及“連接紅利”。因此,追求各類經濟租金促使廠商組織利用網絡平臺或跨界協作迎合社群消費者口味,最終實現廠商組織由批量共性化生產向批量定制化生產的轉變,這是“產品定制化”的充分條件。因此,在追求以人為本的互聯網經濟時代,來自需求端的顧客要求極致的差異化與來自生產端廠商的成本結構要求極致的高效化在廠商與顧客價值互動的過程中以“產品定制化”形式得以完美組合。

四、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會計確認方法的選擇分析

關于會計確認方法的研究,截至目前,尚無人對此作較為深刻的論述,只是在會計學教科書中提及會計確認計量方法,如歷史成本法、公允價值法等,似乎會計確認與會計計量方法是一樣的,這顯然不妥。筆者認為會計確認側重對會計交易或事項的看法,而會計計量則側重對會計交易或事項的手段。人們對世界或宇宙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分為還原論和系統論。對于具體事物看法,還原論采用“隔離法”,而系統論采用“整體法”。對作為世界或宇宙一部分的會計交易或事項的會計確認,理所當然可采用還原論的“隔離法”或系統論的“整體法”,只是這兩種會計確認方法所需要會計交易或事項的背景條件有所不同而已。

1.“隔離法”與“整體法”比較無論是還原論的“隔離法”,還是系統論的“整體法”,它們最初應用于對物理問題分析的不同看法。其中,“隔離法”是對物理問題中的單個物體或單個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整體法”是指對物理問題中的整個系統或整個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整體法”的思維特點是從局部到全局的雙向思維過程。

2.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會計確認方法選擇在工業經濟時代,品牌或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單向價值傳遞。無論價值轉移,還是價值創造,廠商組織借助單一價值鏈周而復始地進行著單向社會財富積累。然后對于社會財富的價值實現,遵循著“渠道為王”的經銷理念,借助各種分銷渠道單向傳遞給各自消費者被動地實現各自產品或服務的自身價值。顯然,工業經濟時代的資源配置交易過程符合“隔離法”的思維特點。對于廠商組織而言,對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的具體會計交易或事項的確認方法應該選擇還原論的“隔離法”。互聯網經濟時代,品牌或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雙向價值協同,在社群的影響下,這種關系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價值互動。互聯網模糊了價值轉移、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的界限,廠商組織借助價值商店和價值網絡與顧客在價值互動過程中完成了價值共同創造。尤其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將置整個虛擬主體與實體主體于價值互動過程中收獲更多范圍經濟。顯然,價值共同化特征成為互聯網模式下資源配置交易的新常態。無論廠商組織與顧客之間的價值互動,還是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的價值互動,它們都符合“整體法”的雙向思維特征。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自我實現,是個人需求的終極目標,也是個人行為最強的驅動力。人的需求來自于內在動機[3]。而超自我實現,則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也是人類社會集體行為最強的原動力。社會的需求來自于社群內在動機所致。在以需求為本的互聯網經濟時代,通過跨界協(合)作的連接互聯網技術將分布于不同地理區域的社群聚合于虛擬空間,注重追求針對社群消費者心理需求與社會需求的效用創新,逐漸形成社會需求于互聯網社群需求之中,因此,追求顧客“體驗化”需求成為互聯網經濟別樣的價值特征。為了滿足顧客的體驗化需求,那么“定制化”供給成為顧客唯一選擇。而互聯網平臺可以將個人消費偏好轉化為社群消費偏好,社群批量定制化的需求不僅確保廠商組織原有的規模經濟發展,而且也促進廠商組織借助物聯網在更大的范圍獲得更大的范圍經濟。無論是顧客“體驗化”的需求,還是廠商組織的“定制化”供給,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不僅完成個體需求向社會需求的轉化,而且實現虛擬主體與實體主體之間的價值互動的雙向思維特征,這都體現出“整體法”的思維特點。

總而言之,“整體法”是對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的會計確認方法量身定做。隨著互聯網經濟發展,互聯網不僅模糊了廠商組織的生產領域與銷售領域的邊界,而且也模糊了價值互動過程中價值轉移、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之間的產權界限。如果仍采用還原論的“隔離法”,那么必將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它不僅將商品所依賴的環境價值確認為商品自身的價值,而且會產生匪夷所思的會計結論。如社群消費者借助網絡平臺與廠商組織共同創造價值,消除了廠商組織依靠產品價值信息不對稱所獲得銷售紅利的壁壘,因此,追求“體驗化”的互聯網經濟時代,產品的微薄銷售紅利成新常態。因此,采用“隔離法”確認銷售紅利為零,甚至為負數的廠商組織將商品擺在某個互聯網銷售平臺銷售,而互聯網銷售平臺價值在于通過顧客對該商品的體驗而收獲該網絡平臺的經濟租金。如果該互聯網銷售平臺的產權屬于提供商品的廠商組織,那么采用“隔離法”確認該廠商組織獲得所有收入為其他業務收入;如果該互聯網銷售平臺的產權不屬于提供商品的廠商組織,那么對于其他廠商組織或個人以“捐贈”形式給予該廠商組織所獲得收入,按照“隔離法”應該確認其收入只能為營業外收入。無論確認為哪種收入,供給商品的廠商組織卻沒有主營業務收入,這與該廠商組織實際經營情況不相符。如果采用系統論的“整體法”,顧客通過對銷售紅利為零的商品體驗而使互聯網銷售平臺收獲經濟租金,可以把體驗化商品看做互聯網銷售平臺自身投資的一部分,獲得經濟租金是對互聯網銷售平臺自身投資的回報,無論互聯網銷售平臺產權屬于誰,它都改變不了體驗化商品作為互聯網銷售平臺的投資回報的事實。在追求“體驗化”的互聯網經濟時代,人的價值創造更離不開環境對人價值創造的作用。顯然,采用“隔離法”是無法準確地確認人的自身價值,也無法準確地對人力資本價值投資的費用化與資本化界限的區分。如果采用“整體法”則很容易對人與其所依存環境的整體價值進行確認,由于人與其依存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可以借助電子量化抽象為人力資本與環境資本之間的函數關系,可以間接地準確測算人力資本價值。對于人力資本與環境資本的具體交易或事項的確認,可比照權責發生制的配比原則[17]。

在確認人力資本的具體交易或事項的價值同時,確認它所依存環境的具體交易或事項的價值。另外,超高速的互聯網流速打破了原有交易信息不對稱的壁壘,不僅擴大了交易或事項范圍與規模,而且使離散式的交易或事項通過互聯網平臺匯集成洪流式的連續交易或事項,因此,選擇交易流量的方式或上網流量的方式確認連續交易的經濟租金,顯然是對交易或事項選擇“整體法”進行會計確認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因此,互聯網思維對于商業來說是一次劃時代的革命,經濟運行核心已經從計劃經濟的政府和市場經濟的廠商轉向互聯網經濟下的顧客[1]。在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對交易或事項的會計確認應該選擇“整體法”,這種方法既是對動態的網絡經濟活動符號化的一種客觀描述,又是對互聯網配置交易模式下顧客人權的尊重。

五、結論

互聯網時代的社群、網絡平臺以及跨界協(合)作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是“產品化”經濟向“體驗化”經濟轉變的根本動力。而這種根本動力促進經濟轉變拓展了產品價值內涵由功能價值向情感價值、學習價值外延。在價值互動的互聯網經濟新常態基礎上孕育出互聯網經濟的共同化、體驗化以及定制化的三大特征,致使互聯網時代的人權會計主體對社群、網絡平臺以及跨界協(合)作三種不同邏輯下的交易或事項確認方法發生了重大改變。由“隔離法”轉變為“整體法”,而背后的原因有四個方面:(1)過去供方的單向輸出流動被供需雙方的雙向交換流動替代。(2)社群改變了過去個體需求向集群需求轉變。(3)網絡平臺改變過去“渠道為王”的經營模式向價值商店和價值網絡的經營模式轉變。(4)跨界協(合)作改變了過去廠商規模經濟向范圍經濟轉變,產生巨大連接紅利驅動整個企業界,顛覆了以往廠商組織配置交易模式,改變工業經濟時代會計確認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135-146.

[2]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張培剛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3]Amabile,T.M.CreativityinContext[J].Nature,1996,283(17):877.

[4]Nambisan,S.,Baron,R.A.InteractionsinVirtualCus-tomerEnvironmentsImplicationsforProductSupportand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J].JouralofInteractiveMarketing,2007,21(2):42-62.

[5]Christiansen,J.K.,Vames,C.J.,Gasparin,M.,etal.LivingTwice:HowaProductGoesThroughMultipleLifeCycle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10,27(6):797-827.

[6]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新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96-105.

[7]邁克爾?哈耶特.平臺:自媒體時代用影響力贏取驚人財富[M].趙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8]Moran,P.,Ghoshal,S.ValueCreationbyFirms[J].AcademyofManagementAnnualMeetingProceedings,1997,1996(1):41-45.

[9]Stabell,C.B.,Fjeldstad,Y.D.ConfiguringValueforCompetitiveAdvantage:OnChains,Shops,andNet-work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8,19(5):413-437.

[10]丁勝紅,韋鵬.人權范式的人本資本會計基礎理論架構形成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31-136.

[11]Felin,T.,Hesterly,W.S.TheKnowledge-BasedView,NestedHeterogeneity,andNewValueCreation:PhilosophicalConsiderationsontheLocusofKnowl-edg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1):195-218.

[12]Rumelt,R.TowardaStrategicTheoryoftheFirm[A].Lamb,R.CompetiveStrategicManagement[C].NJ:Prentice-Hall,1984.

[13]Priem,R.L.A.ConsumerPerspectiveonValueCre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1):219-235.

[14]Gourville,J.T.EagerSellersandStonyBuyers[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6):98-106.

[15]Lepak,D.P.,Smith,K.G.,Taylor,M.S.ValueCreationandValueCapture:AMultilevelPerspectiv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1):180-194.

[16]Adner,R.MatchYourInnovationStrategytoYourInnovationEcosystem[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4):98-107.

[17]丁勝紅.“互聯網+”對會計發展的影響及其人本資本會計模式構建[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6):27-36.

作者:丁勝紅1,何丹1,周紅霞2 單位:1.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江蘇南京;2.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尔康县| 蒙自县| 辽宁省| 河间市| 黄平县| 东丰县| 黄冈市| 故城县| 吴江市| 阳朔县| 博乐市| 洮南市| 崇义县| 阳东县| 禄丰县| 伊吾县| 凤山市| 陈巴尔虎旗| 兴和县| 宁化县| 开封县| 恩施市| 衡阳市| 封丘县| 内黄县| 南汇区| 兴化市| 天长市| 宁国市| 安国市| 横峰县| 洛宁县| 土默特右旗| 桂阳县| 武义县| 浑源县| 阜康市| 古丈县| 连江县| 久治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