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證券市場中會計實踐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證券市場的理論和實踐表明,證券市場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信息公開披露制度基礎上的。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制度是指證券發行者(上市公司)根據國家或法規的規定,以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按照一定的程序及規范的報告形式,通過適當的方式,定期公開與證券發行交易有關的會計信息資料。
我國證券市場雖已歷經十年發展,但在信息披露方面,則無論從廣度還是從深度上講,均還處于起始階段,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信息披露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國股市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為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改善公開信息披露制度已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的當務之急。
一、有效市場與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
(一)有效市場與會計信息披露的關系
證券市場的基本功能是通過信息資源的有效流通達到資金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市場的有效程度越高,則資源的分配越合理,市場所發揮的作用也越大。根據尤金。法馬的定義,如果有用的信息以不帶任何偏見的方式全部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反映,那么可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有效市場有三種形式:弱勢、半強勢和強勢。
對于達到弱勢有效的市場,只有關于股價的歷史數據在投資者之間是合理分配的,即投資者在投資時考慮了相應的歷史交易價格和交易量等數據,而公司財務數據和一些公司重大事件等消息的公布在市場投資者之間的傳遞是不對稱的,從而可被利用于獲取超額利潤。若證券市場達到半強勢有效,則表明除了有關股價的歷史數據外,公開信息在投資者之間分配也是合理的,即除了一些應為少數人掌握的私人內幕信息,公司財務數據和一些重大事件等信息的披露是公平合理的。在強勢有效市場中,所有的信息資源將在市場所有投資者之間公平合理的分配。在現實生活中,強勢的有效市場雖然難以成立,但是對會計信息披露來說辦事具有重要的啟示。倘若會計試圖發揮一種社會功能,為提高整個社會福利有所作為,它就應該盡可能地及時公開相關的會計信息,把利用內幕信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點,否則社會資源的配置將無法達到最優狀態。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有效性狀況
在實踐中,投資者一般會利用盡可能小的成本來獲取信息以發現錯誤的定價,從而迅速把價格調整至所有相關信息相應的位置。因而有效市場理論在實際運用中十分注重交易成本和速度。加強和規范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就是為了市場逐步有效,保證所有投資者都能同時得到相同的信息,以指導投資決策。
經過眾多學者對我國的證券市場的有效性的實證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結論:
1.中國證券市場在1991年、1992年為非有效市場,主要原因是,市場管理不規范(包括會計信息披露的不規范)和市場規模太小。
2.中國證券市場自1993年以來,已趨近于弱勢有效市場。
3.中國證券市場對公開信息已具有較快的速度,但還不是半強勢有效市場。
4.市場外部的因素,如政策、法規,對市場的影響很大,而市場內部的因素如分紅送配股等,則對公司的影響較小。
5.中國證券市場存在明顯的周末效應和非交易時間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股市的高投機性和易為少數人所操縱。
以上結論表明,我國的證券市場雖然尚處在起步階段,距離強勢市場尚有一定距離,然而初步形成的證券市場也并非向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對會計信息不具有任何反應。事實證明,即使我國股市在炒風盛行的過度投機的1992年時期,仍然對會計信息做出一定的反應,而且這種反應有一種漸趨成熟的態勢。我們絕不能否認規范的會計信息披露對推進資本市場方面所起的巨大功效,更何況,隨著我國證券市場效率的不斷提高,必將對會計信息披露提出新的要求。它們之間的這種良性循環,對推動我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和證券市場效率的提高將起巨大作用。
二、會計信息公開披露的現存問題
(一)未能合理執行會計制度的規定,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不嚴格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辦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特別是隨著企業自主權的擴大以及運用會計政策可選擇性的增強,實踐中出現了所謂“所有者會計”和“經營者會計”等情況。企業經營者不會過多地關心企業長遠發展而采取與所有者相反的會計政策,因為在多數情況下他們會更看重短期經營效益給自己帶來的利益,這種短期利益驅動體現在會計上則為張揚或夸大受托經營成果,掩蓋決策失誤和經營損失,侵占或者損害所有者利益。現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主要表現有:混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虛增資產;利用關聯交易作手腳;利用資產重組、債務重組虛增巨額利潤;提前確認收入,不足額提取費用等。
(二)會計信息披露體系自身的缺陷
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在我國已初步形成,在內容上主要通過會計報表、報表注釋、補充報表以及其他會計信息等方式予以揭示。在形式上主要通過文件的種類及格式的規定。但是,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的規定,均令出多門,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并沒有象國外(美國)那樣,由系統的專業性文件加以規范,因此,現存的信息披露體系相對市場規范的要求來說還相去甚遠。
(三)會計信息被露不及時
相關的信息必須及時披露,因此,上市公司應及時中期報告和年度報告。但是證據表明,會計信息披露的時滯是很大的,在證券管理機構要求公布的日期范圍內,企業有拖延披露的傾向。其原因有:(1)業務好的公司傾向較早公布,業績差的推遲公布;(2)業績增長較快的,即使每股稅后的利潤較低,也可能較早披露,相反,有的企業每股凈利較高,降低率較大,也傾向于推遲披露;(3)由于審計力量不足,造成披露的時滯。
(四)會計信息被露不充分而影響決策有用性
會計信息披露詳盡程度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有很大影響,我國很多上市公司在披露上存在避重就輕的傾向,對不該披露的則不遺余力,而對該披露的則語句含糊,非常簡略,以至于不能提供多少與決策有關的信息。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現在:償債能力披露不充分;分部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預測性會計信息的披露有待規范。
三、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信息披露的不足,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對信息披露內容規定不完善
雖然有關會計信息披露的專業性規范文件陸續頒布,但市場與規范的要求尚有一段距離,這主要體現在:(1)令出多門,證券管理機構的權威性不夠;(2)比較分散,不成體系,不易執行;(3)相對滯后,跟不上業務規范的新形勢。據有關資料表明,自1992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先后制定了250多個單項法規,并于1998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但缺乏證券交易法及有關信息披露的具體準則。
(二)執行者不遵守披露規定
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及會計人員法制觀念單薄,無視法律規定,不依法履行向股東及社會公眾公開披露信息的義務,或因公司經營不善,效益不佳,不惜披露虛假信息,以粉飾經營狀況,騙取股東及社會公眾的信任。有些上市公司隨意制造和信息,損害公司自身的信譽。
(三)會計規范體系方面的缺陷
在2001年企業統一會計制度頒布之前,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會計制度的缺陷給我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公開披露所帶來的缺憾。按國家規定上市公司會計核算及財務報告編制應符合《會計準則》《股份制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以及財政部、證監會指定的有關準則、制度和規定。但在具體執行中有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我國《股份制會計制度》、《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差異。由于我國部分上市公司已發行了B股、H股,按現行準則、制度核算編制財務報告,其財務信息與按國際慣例揭示的財務信息有較大差異,不利于確保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難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其二,某些規定不具體。按規定上市公司必須通過財務報告公開披露會計信息,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按《股份制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編報財務報告,但無論《股份制會計制度》還是《會計準則》均未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揭示做出具體詳細規定,致使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編制缺乏指導性與規范性的制度依據。
其三,分行業會計制度使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審計監督方面的缺陷
我國審計制度早已建立,而且證監會從集中統一規范市場管理的目標出發,經審查專門確認了一批具有從事證券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然而,從我國整個注冊會計師隊伍來分析,無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還是審計工作的質量,都與證券市場的發展和規范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距離。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與信息披露要求不相適應,已經成為近年公眾議論的對象甚至眾矢之的。例如,針對含糊其辭的審計報告,有人撰文質問注冊會計師的“查賬說明”說明了什么。此外,最令人擔憂的是注冊會計師在執行業務過程中嚴重失職或弄虛作假。
(五)罰則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夠
對于不嚴格按照要求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并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助長了違法披露信息的行為。因此,有關上市公司信息的審核部門必須承擔起監管的職責,裁決糾紛,制裁違法行為,保障信息披露制度的貫徹實施,對證券市場上的糾紛應公正裁決,依法懲處,以保證規則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四、規范我國證券市場中會計信息公開被露的對策
(一)制度建設層面
1.發展、完善信息披露內容,確立會計信息的揭示規則及財務報告規范體系
由于會計信息來自會計確認、計量及報告,并且這一過程涉及到會計政策、會計程序及會計方法的選擇,如果不以法律或法規形式予以規范,形成相應的揭示規則,并以規范的財務報告體系予以披露,就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相關性與可靠性。因此最好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揭示規則及財務報告體系,對會計信息的揭示方式(如會計報表及其附表、報表注釋、補充報告及其他報告形式)、揭示的內容(經營成果、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等)、揭示的方法(定量揭示、定性揭示)、揭示標準(如揭示原則)及范例格式做出統一規定,以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公開披露制度。
2.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不應留有過多的靈活性和真空地帶,因為這將成為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告的切入點。因此,可以適當調整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根據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可以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為首要目標,可以說,當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更為重要。
此外應盡量減少制度規范的真空地帶。我們應隨時注意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及時制定相關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比如當前證券市場中的企業購并、股份回購、認股權計劃等事項,應說明在會計上應如何處理等。
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對于規范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目前國家頒布了統一的會計制度,這對于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將有極大的好處,但同時我們還應該加緊會計準則的建設,爭取盡快出臺所有的具體準則,構建會計準則體系。因為,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披露具有特殊的意義。在證券市場中,會計信息產生于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的會計實務,在公司的日常會計實務中,如何通過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這一套程序去處理會計信息,都必須按照會計準則的規范要求去執行。同時會計準則提出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3.加強獨立審計規范體系的建議
我國的獨立審計規范體系主要包括獨立審計技術規范(主要由獨立審計基本準則、獨立審計具體準則、實務公告和執業規范指南)、獨立審計職業道德規范、獨立審計質量控制規范、獨立審計職業后續教育規范構成。
以上四種獨立審計規范相輔相成,在這整個規范體系中,《注冊會計師法》為根本依據,獨立審計技術規范是整個體系的核心。在這里主要談談這兩個方面的建設問題。
首先應完善《注冊會計師法》,并制定《注冊會計師法實施條例》。我國的《注冊會計師法》制定于1993年,它是規范我國注冊會計師工作的根本大法,由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因此,應對其進行修訂,同時,盡快出臺《注冊會計師法實施條例》以增強其可操作性。
其次,完善獨立審計技術規范。由于當前審計工作環境的變化,我們急需一些新的審計具體準則、實務公告和執業規范指南的出臺。例如由于沒有《審計報告指南》,一些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諸如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隨意增加說明段等問題的混亂現象,因此《審計報告指南》就很有出臺的必要。
4.完善相關的證券法律制度
從根本上說,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公開披露制度的完善,首先取決于證券法律體系的完善,這既是證券市場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證券市場發展的根本保證。從整體上看我國證券市場法制建設仍嚴重滯后,法律制度不完備;已頒布執行的有關證券管理的法律、法規多為行政性、單項性的法規;某些法規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應當盡快制定證券交易法及有關信息披露的具體準則,規范預測信息、分部信息和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
(二)具體執行層面
1.完善公司制度,規范內部治理結構
上市公司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公司章程約束機制。公司董事和董事會要重視履行“委托人”的職責,負責管好自己的執行機構。監事會切實監督公司的財務收支,對經理進行監督和約束。在實行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公司,要盡快按《公司法》的要求進行職務分設,防止出現董事長、總經理和監事構成公司的“內部人控制”。
此外還要改善委托一契約設計,構建科學合理的權、責、利平衡和激勵兼容機制;建立股東對經理的強力約束機制;建立管理參與制,有效監督經理的日常經營活動,防止出現會計舞弊行為的發生。
最后要建立健全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由于股份公司各種經濟問題都會在會計上得到不同程度地反映和體現,因此,內部控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防范會計舞弊、預防假賬發生。內部控制制度包括組織機構控制制度、記錄控制制度、業務處理程序控制制度、會計人員素質控制制度、會計憑證、賬簿及報表控制制度等。
2.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加強審計隊伍的建設
由于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須經注冊會計師審核驗證,以確保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獨立性是審計人員的靈魂。注冊會計師應作到形式和實質上的獨立。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脫鉤改制”,為其形式的獨立掃除了障礙,但我們仍應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強化這種獨立性。比如我們應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的聘用和更換機制,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時我們應優化執業環境,使注冊會計師審計避免一些政府官員的干預等。至于實質上的獨立性,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更好地遵循技術規范和執業道德準則等。
此外,我們還應加強建立合格的會計師事務所,明確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對不負責任或違反職業道德的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依法處理,使之能客觀公正、依法正確地履行職責,確保證券市場中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3.投資者素質有待提高
如果眾多投資者都不依靠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那么,證券市場就不可能真正起到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利于證券市場效率的提高,同時,會計信息公開披露體系的建立也失去其價值所在。因此,重視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需要廣大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從而建立證券市場效率與會計信息公開披露之間的良性循環。觀念上、在政府的職能和效率上。在宏觀與微觀經濟環境上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一切都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來運作,大家都必須接受競爭法則的考驗和篩選。我們的改革要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割裂模式轉變為全方位多領域寬層次的系統模式。經濟體制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艱巨而漫長的過程,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它的成功與否決不是一個企業的事情,也決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的問題,它與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技術、制度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放到這樣一個框架中去考慮,我們就會看到,獨立董事制對解決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國有股東為控股股東的上市公司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正常現象,其作用是相當有限的(盡管我們不否認獨立董事制在有些情況下、有些企業中的一定作用)。只有在解決了產權明晰、產權主體到位、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對應、風險與利益匹配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之后,獨立董事制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入世將給中國一個機會(當然也是一種挑戰),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建設開放市場經濟的契機,這樣一個機會留給我們的時間不會很多,我們的政府、我們的企業如果不能抓住這個機會、不能很好的利用這個機會,我們就很難成為21世紀的世界強國。
用)。只有在解決了產權明晰、產權主體到位、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對應、風險與利益匹配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之后,獨立董事制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入世將給中國一個機會(當然也是一種挑戰),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建設開放市場經濟的契機,這樣一個機會留給我們的時間不會很多,我們的政府、我們的企業如果不能抓住這個機會、不能很好的利用這個機會,我們就很難成為21世紀的世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