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會計政策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就企業會計應站在會計主體、資本保全、成本補償、資本經營等立場運用會計政策作初步的探討
會計政策是根據會計理論制定的直接指導會計工作的規則、方法和程序的總稱。隨著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會計人員擁有在會計準則允許范圍內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的權利(即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利)。采用某種會計程序或方法在表面上屬于會計技術,但實際上由于選用的會計程序或方法不同,獲得的會計信息不一樣,可以起到調節收益、影響稅收、利潤分配和資本金保全增值等作用。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層單位,是產出效益的源泉,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必然要有利于企業的資本金保全增值和企業的生存發展。本文擬就企業選擇和運用會計政策中的有關問題作初步探討。
一、站在會計主體立場上運用會計政策
會計信息可以用來實現兩種不同的目的: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作為報告公司的宣傳工具,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存在著需求差別;投資者希望獲得的會計信息有利于得到投資分利,國家稅收更強調會計信息作為納稅基礎的可靠性和嚴肅性,債權人則關心企業的償債能力,企業員工最關心提高工資、獎金和福利待遇。由于利益機制的牽動,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存在著的需求差別,常常對立、形成矛盾,當前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有些會計人員的會計政策觀念十分淡薄,為了迎合領導意圖,造假利潤。他們認為站在領導和職工的立場上,運用會計政策調節利潤,根據需要利潤最大或最小,躲避稅收,躲避投資分利,使領導和職工得到更大實惠,是企業的經營策略,不違法。由于認識上錯誤,沒有站在會計主體立場上運用會計政策,必然使會計信息摻假。目前會計領域“造假”之風日甚一日。我們必須對會計“造假”的危害有清醒認識,對會計“造假”必須進行“嚴打”。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所服務的特定單位,會計主體假定會計核算單位獨立于任何經濟關系人之外,旨在確定會計核算空間范圍。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享有充分的自主權以滿足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和企業管理的靈活性。這更充分證明會計核算主體是企業自己,會計核算的出發點是市場,目的是在市場條件下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只有站在會計主體立場上進行會計核算,才能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選擇最優會計政策,把會計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劃分清楚,把企業的財務活動與企業主、債權人和職工的個人財務活動相分離,正確計算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所獲得的收益或損失,計量企業的資產和對外承擔的債務,使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偏不倚、客觀公正。從而使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得到正確的會計信息,利用會計信息樹立企業形象,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以利于企業籌集到成本較低的資金為企業資本經營服務。
二、站在資本金保全立場上運用會計政策
資本金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本錢。運用資本經營的觀點,資本金不僅包括原始資本(實收資本或股本),還包括準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資本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它始終高于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運動之中,通過市場進行資本流動運作,優化資本組合,實現資本保值增值。但當今資本金不真實,流失嚴重的問題嚴重困擾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資本金不實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假冒資本金,有的企業經營者為了證明自己經營實力雄厚,有利于進入市場參與競爭,采用欺詐性驗資或驗資后資金不到位等手段假冒資本金。二是注冊會計師未能恪守職業道德,認假為真,為假資本金披上合法外衣。三是企業的經營者沒有把經營的立足點轉移到資本經營上來,使企業的資本迅速增強和最大化,而是利用會計政策的彈性通過虛列遞延資產,待攤費用,在產品成本和存貨計價方法上挖資本金調節收益,造假利潤,使企業“空殼化”,損害了國家利益和企業的長遠利益。對資本金不實和流失嚴重的情況,須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糾正造成資本金不實的錯賬、假賬,堵塞資本金流失的黑洞和暗流。考核企業的資本金是否保值增值,要用清查后的凈資產與年初凈資產對比。要保證資本金的真實可靠,必須有獨立的審計監督。完善注冊會計師驗資制度,建立驗資后的復查和決算審查制度,使清查核資、驗資查賬納入法治化軌道,才能站在資本保全立場上按真實性原則核算資本金,客觀反映資本金的動態和靜態,明晰企業的產權關系。
三、站在成本補償立場上運用會計政策
成本費用都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勞動耗費,要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以企業的營業收入對其生產經營中的勞動耗費進行補償。成本是一個普通的經濟范疇,凡是勞動耗費(費用)都必然形成一定的成本,勞動耗費和勞動補償是等量的,所以說成本是勞動補償的尺度。按照會計分期的基本假設采用歷史成本核算模式,當期收入與成本配比,收入大于成本可能實現資本保值增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有盈有虧,優勝劣汰,照理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正常反映或結果。我們的問題在于: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補償是實物資本的補償,而現實會計核算中的成本補償僅僅是貨幣票面價值的補償;物價上漲,成本補償小于實物補償,必然導致資本金流失為成本補償,許多企業虛盈實虧,國家資本金被“合法流失”的情況相當嚴重。
穩健性原則的特殊作用,在于優化成本補償機制。基于會計實務的可操作性,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應當采用貨幣票面價值的成本補償形式,不改變現行財務會計的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模式,但要充分運用穩健性原則核算成本費用,嚴格控制費用支出,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實現資本金保值增值條件的成本補償,追求企業財富最大化,針對一些企業對穩健性原則認識不足、執行不力和運用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1)改進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會計制度規定大中型企業經財政部門批準,可采用加速折舊法。這種規定是授權性法律規范,企業經批準后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市場經濟企業應當擁有充分的財務自主權,問題是我們一些企業的經營者不是為企業的長期利益考慮,而是考慮短期利益,對機器設備實行掠奪性經營,忽視設備的維修、更新。保證固定資產再生產實物補償得到實現,保證企業利潤的真實性,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利潤,是每位企業經營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企業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應充分考慮固定資產的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對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抵銷物價上漲時對固定資產實物補償的不利影響。另一點必須明確,實行加速折舊法,不是否定“物盡其用”,從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出發,盡可能延長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這也是加速折舊法本身所具有的調節功能。(2)改進存貨計價方法。企業對存貨發出的計價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如在物價上漲嚴重時,則會產生用過去較低的存貨成本與現實較高的銷售收入相配比,從而導致收益的虛增;采用后進先出法,雖然能彌補上述不足,但它建立于物價不斷上漲基礎上,是短期穩健行為。必須選用一種最恰當的方法來適用價值規律的需要。而“高價先出法”則適應這種需要。對企業的主要存貨采用“高價先出法”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可以使資產負債表上的存貨始終顯示的是穩健的價值,可以消除存貨價格上漲所產生的成本補償的不足和收益虛增即資本金流失問題。
四、站在資本經營立場上運用會計政策
資產是資本的實物流,資金是資本的價值流,資本經營是要運用多種資本運籌方式使資本向優化方向流動,去凝聚和擴大資本。資本優化流動,不僅不會枯竭,還會增值,越流動越大。
盤活存量資產。一些企業存量資產大量積壓,資金沉淀嚴重,卻還要當“守財奴”,寧可餓死,也不變賣家當。資金不流動、沉淀,投放越多只會沉淀越多,浪費越大,并還會引起新的通貨膨脹。一個好的企業要不斷地盤活存量資產,不斷地修正一種有效的機制,盡可能使新的沉淀資金不再發生或極少發生。流動資金是資本價值流中最具有活力的組成部分,流動資金中的貨幣資金、儲備資金、生產資產、成品資金、結算資金要合理配置,實現其“空間上相互并存、時間上相互繼起”,才能保證生產經營正常進行,而我們現在的大部分虧損企業流動資金周轉不暢,資金沉淀積壓嚴重,企業有些設備不適用、不需用或因原料供應不足等原因長期閑置,也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沉淀和浪費。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改變觀念,變惜售為快售,要敢于將部分產權轉讓出去,獲得資金,用于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企業的創建。只要資金流動就有賺回損失的可能。
優化資本結構,企業要盡可能吸收和借用社會力量,通過對別的企業收購、兼并、聯合、控股、合作等形式,實現資本優化組合,用少量的自有資本去控制更多的資本。要把企業的形象、信譽、名牌、人才、知識、信息、銷售網絡、進出口權等優勢要素,作為資本來運營,“把死錢變成活錢”。要利用資本時間和空間差異,資本運用中少投入、遲支付,早產出、多產出;付款要力爭分期分批,推遲部分投入;在銷售中,必須以責任制加快貨款回籠,力避企業債權損失:“以更少的錢去賺更多的錢”。資本結構是一種動態組合,現行合理的資本結構由于新籌資金的加入或資本運營的變化可能又需要進行新的資本組合,財務管理的任務之一就在于通過籌資管理調整不合理的資本結構,通過經營和投資管理調整不合理的資產結構,不斷實現資本的優化組合。
綜上所述,企業應站在會計主體、資本金保全、成本補償及資本經營等立場上正確運用會計政策,使企業健康、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