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會計職業道德評價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科學地對其評價需具備會計學、統計學、經濟學等方而的知識和理論。指標選擇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體系評價出的結果,...一、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科學地對其評價需具備會計學、統計學、經濟學等方而的知識和理論。指標選擇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體系評價出的結果,其選取應遵循以下基木原則:(1)目的性原則。指標體系要緊緊圍繞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這一目標來設計,并由代表會計職業道德各組成部分的典型指標構成,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目的性要求選擇恰當的評價因素,使評價結果能直接作用于會計人員的工作中,提高評價的應用價值。(2)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和系統性,要求指標設計必須有科學依據,能夠真實地反映會計人員實際職業道德狀況,同時又要全面、系統并具有代表性,不能只重視某一方面的指標和內容。(3)標準化原則。標準化是現代科學評價的重要手段,標準化的作用在于能統一評價因素,保證評價工作的規范化和結果的可比性,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4)可操作性原則。就是從實際出發,按照現行會計制度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所能夠取得的資料情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滿足時效性要求的方案,使評價得以順利貫徹實施。這里應主要把握兩點:一是會計人員數據資料能夠比較容易取得,避免由于資料難以取得而帶來的數據不準確。二是力求指標計算簡便,基本采用日常會計人員分析中常用的指標。(5)時效性原則。指標體系不僅要反映一定時期系統安全的實際情況,而且還要跟蹤其變化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由于社會信用監管體系尚不完善,許多企業內部資料無法獲得。現階段在考核指標設計上重點應依靠財政部門易獲得的信息。待工商、稅務、銀行等信用考核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將為會計誠信考核提供大量的監管所需的關鍵數據信息,考核指標將更加豐富、充實。(6)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會計職業道德工作較復雜,如果對指標逐一量化,缺乏科學依據,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必須充分結合定性分析。但最終評價結果應形成一個明確的量化結果,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觀因素或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二、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方法會計職業道德評價辦法是指為了樹立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風尚,達到抑惡揚善的目的,對會計從業人員的道德行為進行職業道德評價時所采取的辦法和手段。確定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評價辦法,對會計人員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評價體系的完善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做到自我評價、內部評價、外部評價相結合,以自我評價與內部評價為基礎,結合外部評價的作用,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狀況始終處于社會、單位和個人的監督之下,有利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法規標準,對會計人員及職業團體的職業行為做出的善或惡、肯定與否定的判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評價體系的完善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具體可采用考核評定的辦法,個人評價是由會計人員對照職業道德規范進行的自我評價;內部評價是由單位負責人或內審機構組織對會計人員的日常表現和工作業績進行考核審定;社會評價是由當地會計事務所或證券主管部門組織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評價;綜合評價是由會計職業道德委員會在上述評定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評比,并運用獎罰手段、示范榜樣和大眾傳媒等方式表揚先進鞭策落后顯現“道德法庭”威力。(一)自我評價法自我評價法是會計從業人員對自己在會計職業工作中是否遵守職業道德而進行的總結和評判。自我評價是一種內在的、自覺進行的評價方式,主要靠內心信念起作用。它使人們對會計職業道德行為的必然性和正當性做出合理的解釋,使會計從業人員在道德評價中形成一種自知、自尊、自誠的精神,從而成為會計人員對其行為進行自我調整的巨大精神力量。自我評價在會計職業道德評價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根據會計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要求,設計一張會計人員“自我評價表”(見表1),該表依據會計職業道德基本規范設置八項自我評價內容,再根據每項內容的具體要求設計了多項具體指標,該表通過會計人員自我評價對其進行職業道德約束,形成自知、自尊、自誠的精神。(二)內部評價法內部評價法是指在會計部門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行為進行評價的活動方式。內部評價法主要通過內部的考核評分、工作效率評價、對比評價、追蹤評價等方法,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較為詳盡的評價。這種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比較強。本文根據會計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建立相應的評分指標,通過層次分析法為每個指標賦以權重。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先分解后綜合的系統思想整理和綜合人們的主觀判斷,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結合,實現定量化決策。首先將所要分析的問題層次化,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成不同的組成因素,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分析結構模型,最終歸結為最低層(方案、措施、指標等)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相對重要程度的權值或相對優劣次序的問題。本文將會計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并依據重要性原則,通過層次分析軟件為每個因素賦以權重,
NO.1愛崗敬業愛崗敬業要求會計人員熱愛會計工作、安心本職崗位,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這是會計從業人員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和條件,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質。愛崗敬業具體評價指標指標
NO.3廉潔自律廉潔自律要求會計人員公私分明、不貪不占、遵紀守法、清正廉潔。這是會計職業的特點決定是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和行為準則。會計活動涉及國家單位、投資者、債權人等個方面,會計人員如何處理直接影響他們的利益,會計從業人員只有自身做到廉潔自律,才能理直氣壯地行使核算和監督的會計職能,保證會計活動的正常進行。廉潔自律具體評價指標
NO.4客觀公正客觀公正要求會計人員端正態度,依法辦事,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應有的獨立性。客觀公正具體評價指標
NO.5堅持準則所謂堅持準則,要求會計人員熟悉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始終堅持按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這里所說的“準則”,就是國家的法律法規、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因此,堅持準則就是堅持依法辦理會計事務。堅持準則具體評價指標
注:掌握準則,就是指會計人員應了解和熟練掌握準則,同時應當正確領會準則,只有這樣才能按照準則辦事;遵循準則,即執行準則;堅持準則,就是在依法辦理會計事務受到干擾、阻礙和挑戰時,仍應當依法辦理,堅持準則。NO.6提高技能所謂提高技能就是要求會計人員增強提高專業技能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勤學苦練,刻苦鉆研,不斷進取提高業務水平。包括會計專業理論水平、會計實務操作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等三個方面。提高技能具體評價指標見
根據積分確定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最終等級,考核得分高于90分的,評定為A級;考核得分高于80分低于90分的,評定為B級;考核得分高于70分低于80分的,評定為C級;考核得分于60低于70分的,評定為D級;考核得分低于60的,評定為E級。規范評價程序的一般步驟是:首先,由各單位準備相關文件、資料并報送評定機關;其次,由評定機關派出評審小組進行審查;最后,由評定機關確認個人信用等級、頒發等級證書(A、B類)或下發等級評定通知書(C、D、E類),并報上一級道德委員會備案。每年終評定一次,并將評定結果記入會計人員個人信用檔案。(三)外部評價法外部評價法是指財政部門、社會組織或外部人員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行為開展評價的活動方式。外部評價應包含的內容如下圖所示:
外部評價法內容結構(1)社會輿論就其內容和性質來說,可劃分為政治輿論、文藝輿論、宗教輿論和道德輿論等。道德輿論與其他社會輿論相聯系,相互補充,是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社會評價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要有效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加強輿論監督,形成濃烈的道德輿論氛圍,使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人受到社會輿論的大力肯定和褒揚,使背離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行為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乃至譴責,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無信堪憂”的社會輿論環境。(2)傳統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習以為常的行為傾向,并成為一定群體的傳統習慣和社會風俗。傳統習俗評價法,即以道德行為是否符合傳統習俗作為評價標準,去裁決人們行為的善與惡,只要適合傳統和習慣的做法就是善的行為,否則就是惡的行為。(3)政府部門評價是由財政、稅務、審計、監察等部門對會計人員遵守職業道德的情況經常進行檢查、評價。采用電腦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受查單位會計人員的工作,對有問題的人員做出相應的處理。同時建立會計人員誠信公布欄,進而評價該單位的信用等級。(4)中介機構評價是由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行為進行評估。他們負責對各單位的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進行審計、驗資和其他業務工作。注冊會計師是會計工作社會評價的一支重要力量它通過執行業務,為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5)客戶評價是外部評價法的重要方式。因為客戶作為旁觀者,較易對會計行為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具體可采用以下兩種辦法:一是深入客戶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方法主要可采用問卷調查、與客戶座談兩種。二是制定客戶監督制度。如建立公開舉報制度,設立舉報電話和意見箱,制定工作人員守則,以醒目的方式喚起客戶的注意,評選出優秀的會計人員。
參考文獻:[1]蕭鳴政:《評理論與方法》,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2]杰克·莫瑞斯(JackMaurice).ACCOUNTINGETHICS[M].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EconmicsPress,2003.[3]Leonad·J·Brooks.BusinessandProfessionalEthicsforAccountants[M].CITICPublishingHouse,2004.[4]葉陳剛:《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5]楊春平:《計法律與職業道德規范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6]李孝林、孔芳城等:《會計基本理論比較》,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年版。[7]浙江省財政干部教育中心《財會職業道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8]盧永華等:《會計科研方法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9]田惠民:《我國企業會計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經濟師》2003年第11期。[10]鄧瑞:《試論重塑會計誠信》,《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11]藏文平:《論加強和完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工會論壇》,2004年第3期。[12]韋彥:《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新析》,《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4年第4期。[13]李志偉:《構建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新體系》,《中州學刊》,2003年第5期。[14]岳上植:《會計誠信評價體系構建的思考》,《會計研究》,2005年第4期。[15]楊青松等:《會計人員實行e化管理的設想》,《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年第2期。[16]續淑敏:《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探討》,《農業經濟》2005年第2期。[17]張艷琳:《會計誠信問題再探》,《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年第2期。[18]黃英:《建議組建注冊會計師職業管理委員會》,《財會通訊》(綜合)2004年第6期。[19]姜惠玲:《恪守會計職業道德應樹立的觀念》,《財會通訊》(綜合),2004年第9期。[20]郝淑君:《會計職業道德的經濟視角》,《財會通訊》(綜合)2004年第1期。[21]宋貴倫:《量化職業道德》,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22]胡晉青、高翠蓮:《優化會計環境規范會計行為》,《會計之友》2005年第11期。[23]李孝林等著:《會計基本理論比較》,立信出版社2004年版。[24]葉陳剛:《會計道德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5]孟凡利:《會計職業道德》,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26]周蕾:《會計職業道德評分體系的構建》,《財會通訊》(綜合版)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