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際化會計準則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回顧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發展軌跡,可以斷言,中國將深度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大潮,并向世界發出一個清晰的信號——中國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將順應國際化的潮流并為其他國家做出表率。
公元2006年2月16日——一個中國會計發展史中定格的特殊時刻。從此,中國會計、審計準則國際化的帷幕拉開了,準則國際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國際化是中國國民經濟高速強勁增長,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全新語境下做出的戰略決策。
中國莊嚴宣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向全世界敞開了國門,國際資本大量涌入中國,中國的出口屢創歷史新高。領軍企業已經嘗試走出國門試水國際市場。但是,由于我國當時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與國際慣例之間的差距,國際投資者難以理解中國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給企業帶來了較高的會計信息“翻譯成本”。一方面,外資企業要同時提供兩套報表,一套生成報送母公司按照國際準則編制的報表,一套生成用來報送我國監管部門和稅務當局的報表。另一方面,我國的企業在這方面可謂體會頗深。在會計國際化戰略未實施之前,外貿企業和外商打交道,通常要完成兩個“翻譯”,一是把漢語翻譯成英文,此外還需把企業按中國準則編的報表按照國外準則“翻譯”成外商能理解的報表。財會人員深陷信息翻譯、轉換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無暇顧及關系企業發展的財務管理工作。
中國已經獲得了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姿態致力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外建設和諧世界,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國民經濟呈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十一五”計劃整裝待發。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跨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國際貿易和跨國資本運作等活動增勢強勁,中國企業做出了“走出去”的戰略決策。國際國內的環境都迫切需求中國企業按照“通用商業語言”——會計準則進行交流,融入世界經濟大家庭中去,遵守高水平并為國際公認的準則,以提供真實、公允和可比的會計信息。意味著中國企業的審計過程更可信、中國注冊會計師提供的信息更可信、國內外投資者信心將因此而增強,這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國際化箭在弦上。沒有國際化的準則,我們的企業要繼續承擔昂貴的準則“翻譯成本”;沒有國際化的準則,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地位常常受到質疑;沒有國際化的準則,中國企業將被世界淘汰。時不我待,改革的攻堅必須背水一戰,不容半點遲疑。
2005年,財政部副部長王軍發出中國準則加快國際化步伐的指示。承載千百萬會計人希望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終于“亮劍”。新準則體系以國際趨同、注重實踐、敢于創新的指導思想為體,以會計、審計準則為兩翼。并且分別采用以基本準則統馭全局,以具體準則為主體,以應用指南為輔助的多層次復合架構。除關聯方交易、公允價值、資產減值等少數準則存在實質性差異外,其他準則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精神相一致。
回顧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發展軌跡,可以斷言,國際化的實施,將使中國會計信息的“翻譯”成本大大降低。中國將深度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中,并向世界發出一個清晰的信號——中國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將順應國際化的潮流并為其他國家做出表率。
國際趨同高潮迭起
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并非國際化進程的終結,相反,國際趨同的篇章高潮迭起。特別是我國在關聯方披露等會計準則領域的國際互動和成就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趨同提供了經驗,樹立了樣板。
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并非國際化進程的終結,相反,國際趨同的篇章高潮迭起。準則制定者一手抓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一手抓準則的培訓與實施。
在王軍副部長提出的“趨同四原則”精神指引下,我國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合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交流與對話日漸深入,不再是在淺顯層面上淺嘗輒止。在會計國際趨同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有實質性提升。特別是我國在關聯方披露等會計準則領域的國際互動和成就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趨同提供了經驗,樹立了樣板。
積極推動國際趨同工作,在上海召開了亞歐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研討會,就亞歐各成員國在會計準則制定、國際趨同和合作方面進行研討;推動中歐財金對話下的中歐會計合作和會計趨同,首度組織雙方工作層面的“中歐會計合作會談”,共商合作大計。出席在韓國召開的第六次中日韓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議,全面宣傳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驗,探討三國在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國際趨同中所面臨的主要技術問題及應對之策;與中國香港會計師公會簽署了中國內地與香港會計準則趨同的聯合聲明。多種方式的會計國際交流與合作,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我國“走出去”戰略的要求。為了配合新準則在上市公司的率先實施,財政部、證監會攜手在京滬等地舉辦多期準則培訓,會計人員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已經公布2006年報的上市公司的年報中表明,準則的過渡正以平穩的姿態行進。
國際化助力企業“走出去”
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會計可以作用于經濟社會。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更是不但為企業帶來了全新的理念,企業管理的改善必將提高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闡明了經濟與會計的關系,指出了會計準則體系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客觀事實。然而,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會計可以作用于經濟社會。會計改革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人們一般認為,可信的會計信息能促使決策者做出理性決策,減少決策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會計與企業經營管理息息相關,無縫對接。會計不但反映經濟活動,而且能夠通過參與決策能動地影響企業的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我國幾輪會計改革的事實證明,每一次會計改革都是一次思想的轉變,觀念的升華。不爭的事實有以下幾方面:1.上世紀90年代啟動的“兩則兩制”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資金平衡”的思維定式,樹立了“資本金”和“出資者”的概念框架,使企業真正認識到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會計表達,以會計符號刻畫了現代企業制度的真諦。2.第一批基本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概念的引入,使企業的利益相關各方從“歷史成本”的計量困境中走出來,更為有效地增強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為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提供了更加利于決策的信息。又如,“或有事項”準則揭示的風險防范理念,促使會計人員參與企業決策過程中重點關注可能出現的或有負債,為企業降低投資風險把關和出謀劃策。3.會計信息披露透明度的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不斷優化,有利于新興的資本市場早日擺脫假賬的困擾。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主席戴維·泰迪爵士表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鼓舞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對來自國內外的投資是個額外激勵”。4.注冊會計師審計事業從無到有,作為獨立第三方鑒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合法性,使得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委托——”鏈條能夠環環相扣,堅實而有力。5.內部控制的先進理念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會計改革在改善公司治理、加強財務管理方面功不可沒。會計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還體現在會計改革一貫倡導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理念,倡導理性決策、科學決策的科學發展觀,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更是不但為企業帶來了全新的理念,而且把財務人員從冗繁的會計核算活動中解放出來,有利于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業財務管理中去。可以說,會計改革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先進的理念武裝了先進的財會人員,財會人員促使企業管理的改善,企業管理的改善必將提高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
聲音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王國樑說,新準則體系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可以大大減少中國企業轉換財務報表的調整工作量,而且中國企業將在同一平臺上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進一步促進中國企業發展并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銀行副行長周載群表示,新準則有利于提高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同時,分別按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兩份財務報表之間的差異基本消除,提高了內地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及可理解性,并將逐步減少雙重審計問題,進一步降低企業的信息披露成本,有利于商業銀行拓展國際業務。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總會計師駱家馬龍表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會強化企業會計基礎規范工作,進一步完善企業內控制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并以此引導企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同時,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降低了企業在海外運作的成本,加快了國際相關機構對企業的認同,有助于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實施。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主席戴維·泰迪高度贊揚中國政府在會計改革方面的舉措和推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卓越貢獻。他認為,中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實施將顯著提高中國上市公司的信息質量,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進程,縮小中國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差距,并提高相關行業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他預計,會計準則接軌將進一步加快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方中表示,隨著內地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逐步趨同,兩套準則之間的差異將越來越少,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轉換財務報告的成本也會相應降低。
■世界銀行削減貧困與經濟管理部高級專家陳楠希認為,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后,正在顯著提升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新準則正在大幅提高中國企業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在海外市場贏得外國投資者更多信任。(李京)
中國經濟的全球化催生了中國會計的國際化;與此同時,中國會計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坐標系中找準了自身的歷史方位,贏得了前所未有的上升空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