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環境會計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相關性與可靠性作為會計信息的兩大主要質量特征,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到底孰輕孰重,在不同時期人們有著不同的認識。2006年頒布的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慣例進一步接軌,傾向于以相關性為主,但本文認為,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環境來看,應以可靠性為第一位的質量特征,同時也不能忽視相關性。
【關鍵字】會計信息;相關性;可靠性;經濟環境
2001年11月,美國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在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七位的安然公司因操縱財務信息被曝光而陷入財務困境并迅速破產。隨后,世界知名的世通、施樂、美林、默克等大公司相繼爆出會計造假的消息。這些震驚世界的經濟案件,使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日益為社會所關注。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個主要特征,從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有用會計信息既要可靠又得相關。可靠性確保信息使用者放心使用會計信息,而相關性則確保盡量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若所有的會計信息能同時滿足這兩方面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然而二者有時還存在此著消彼長的關系,這使信息提供者處于兩難的境地。
一、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兩難選擇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2號——《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提出了“會計信息必須能夠幫助用戶預測過去、現在和將來事項的結局,或者去證實或糾正先前的預期,從而具有影響決策的能力”才視為相關性,其構成要素包括“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同時,將可靠性定義為“確保信息合理地免于差錯、偏見,并能忠實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事項的信息質量”,并認為構成要素包括“反映忠實、可驗證性、中立性”。
會計信息質量屬性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像可靠性與相關性這種存在內在沖突的質量屬性之間更是如此。有的會計信息相關性很好,但可靠性較差,如:或有事項的確認、計量;而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關性卻較差,如: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的會計信息。為了追求相關性,必然十分注重信息的及時性,為達到及時性的目標就很有可能會提前確認一些尚未獲得直接證據和可驗證性數據的事項,這就會損害可靠性。相反,為了提高可靠性,而使大量計量困難的經濟事項未得到反映或仍沿用舊的計量方法,這就削弱了信息的相關性。因而,相關性與可靠性并不總是在同一方向上影響信息的有用性,但是二者又不能互相脫離。如果信息雖然可靠性極強,但與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遠,那么此類信息會因缺乏相關性而成為無用的信息,可靠性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如果相關性失去可靠性的支持,那么即使這種會計信息非常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也會因對使用者產生誤導而使相關性大為降低。可見,相關性和可靠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既不能離開可靠性去談論相關性,也不能離開相關性去談可靠性。我們必須對這兩者予以相同程度的重視,提高信息相關性的舉措,絕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為代價,而任何強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絕不能離開相關性的導向。片面強調其中任何一方的改進或改革,都極有可能給信息有用性帶來嚴重的后果。所以,如何適度的把握二者此消彼長的尺度是不易的。
二、經濟環境與會計的關系
會計環境是會計產生發展的土壤,環境影響甚至決定著會計,正是由于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客觀環境因素的不同,才導致各國會計的差異。尤其是經濟環境,一國經濟狀況決定了該國會計的發展水平。“經濟越發達,會計越重要”已成為普遍共識。從世界范圍來看,最先進的會計準則的制定與總是在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如:美國總是引領世界會計準則的發展方向,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計準則也是以英、美準則為基礎。同時,會計對經濟又有反作用,良好的會計實務有利于維護各集團的經濟利益,并且能夠充分發揮會計的預警作用,還能引導資本的合理流動,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有利于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營造和諧的經濟環境。
隨著經濟環境的不同,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也曾出現交替為主的現象。近代會計產生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意大利。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金所有者將使用權讓渡給企業經營管理者,股東與管理層之間形成委托——關系,股東們需要考核管理者的經營業績的信息。基于委托——關系的“受托責任觀”認為會計目標是向資源所有者提供真實、客觀的信息。可見,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產生之初最重要的質量特征。1929年到1933年爆發了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危機中許多企業為追求高額利潤而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可靠性受到嚴重沖擊。這種情況引起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強烈不滿,政府開始對經濟進行干預。1939年,美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現代意義上的會計準則。隨著會計準則的推行,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不斷增強,信息使用者逐步恢復了對會計信息使用的信心,這也促使了經濟的繁榮。到20世紀70、80年代,證券市場和股份公司迅速發展,股權的分散化使企業的權利由股東向管理層轉移,股東主要進行選擇買賣公司股票的決策,以獲得投資收益。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公司只有公布有助于投資者判斷公司未來收益情況的有用信息,才能吸引投資者,此時“決策有用觀”逐漸確立,以此觀點為導向,會計目標是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由于決策是面向未來的,帶有預測性的,所以“決策有用觀”更強調信息的相關性。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美國、英國的會計準則及國際會計準則都把相關性排在了可靠性的前面。
三、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看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權衡
在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頒布的38個具體準則中,絕大部分的計量問題允許采用公允價值,而公允價值是顯著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的一種計量屬性。可見,我國準則指定機構已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屬性的重心向相關性傾斜了。這與國際上會計準則的發展方向是趨同的。但是,我國現實的經濟環境與歐美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異:
首先,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決定會計目標的基本因素,我國是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發展中仍是以國家宏觀調控為主,國家對企業的行政管理的慣性還未消失,完全以市場為導向自發調節企業內部經營行為還不太現實,因而會計的首要目標仍是滿足國家管理經濟的需要,故,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仍是首要滿足國家調控經濟的需要的信息質量屬性。
其次,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一個國家財政對維護企業利益的會計的承受能力。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還不高,國家財政對加大企業成本的會計方法的承受能力有限,又由于我國可以在政府宏觀調控下避免惡性通貨膨脹來保證經濟平穩發展,所以以歷史成本為主的會計計價模式是目前較好的選擇。歷史成本是一種提高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計量屬性。
再次,證券市場。證券市場的發達程度決定著股份公司在整個企業組織中的重要程度,也決定著企業籌資的來源,進而制約會計目標的傾向。我國的證券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的股份公司大部分是原國有企業改組而成的,上市公司披露財務信息要考慮國家控股的特點,以國家作為投資者的利益為導向,因而,會計信息的公開度和透明度比較低。而且,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體制還不健全,近年來暴出多起會計信息造假案,會計信息失真是我國證券市場面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所以,當務之急是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增強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賴度。
最后,資金來源。資金來源是制約會計目標的重要因素,我國股份公司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資金,盡管我國已初步放開資本市場,允許個人持股,允許其它形式的資本進入國有企業,但是國家股仍占主導地位,國家仍是企業的所有者。國家委托各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聘任管理者管理企業,同時,國家需要真實、客觀的會計信息評價企業經營者履行受托責任的情況,考核資本保值與增值的情況,所以,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是國家更重視的。
WilliamR.Scott(2000)認為,在非理想狀態下,需要權衡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我們的現實世界總是處在復雜的非理想環境下,也經常面臨相關性與可靠性孰輕孰重的權衡。從以上對我國經濟環境的分析來看,我認為目前,我國仍應將可靠性作為會計信息首要的質量特征。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相關性,畢竟,失去相關性再可靠的會計信息也是無用的。而且,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證券市場的發展完善,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相關性信息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總之,在信息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證的前提下,提高相關性是我國目前在二者之間權衡中做出的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