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互聯網環境企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IT技術的蓬勃發展,現代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劇烈的改變:全球化競爭市場正在形成,產品生命周期顯著縮短。面對IT沖擊所產生的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和轉型需求,企業迫切需要有效地引入和利用IT技術,以協助企業的再造與升級。不僅企業的經營方式、管理模式、作業程序、組織結構和內部控制制度得以重新調整,而且會計信息系統也將經歷一次在設計目標、體系結構、技術手段和風險控制體系等方面的重大變革。
關鍵詞:IT技術電子商務整合體系結構會計信息系統
引言:IT的意義: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人類邁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社會,以網絡、通信、信息處理、人工智能、多媒體等為核心的信息技術——IT已成為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IT技術一日千里的發展狀況,劇烈地改變著企業的經營環境,為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競爭壓力。回顧企業利用IT技術的發展歷程,從電子數據處理系統(OpenSysten)的觀念發展出的電子商務,都說明了IT的意義:在IT環境下,企業能否存續與成功發展,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IT,以協助企業的再造與升級,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而長期輔助企業發展的會計人員,唯有深刻理解IT對企業的影響,并且及時導入IT技術以變革會計信息系統,才能有效地協助企業利用IT,突破瓶頸與開拓創新。
一、IT對企業的影響當IT技術如火如荼的發展時,現代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改變,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也得到了更新。現代網絡、通訊技術使得信息日益公開化和透明化,不僅打破了疆域的觀念和界限,同時也形成了全球化的競爭市場。在先進技術的推動下,企業紛紛迅速地向市場推出新產品,產品的生命周期顯著縮短。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企業無論為求生存還是求發展,都必須以未來IT的發展為前提,重新思考與規劃企業的經營方式、管理模式、作業程序、組織結構以及內部控制制度。
1.經營方式的轉變:向電子商務進軍現代IT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的發展,帶動了電子商務的興起與熾熱。電子商務不僅將企業上、下游的供應商與銷售商,甚至將最終消費者緊密地連成一體,挑戰了傳統單一企業對單一企業的商業活動方式,擴大了商業交易范圍。現代企業經營方式轉變為同一供應鏈中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電子商務的直接交易(B2B)、企業對最終消費者(B2C),甚至于消費者對消費者的直接交易模式(C2C)。正是IT技術的發展,不僅使企業之間的供應鏈關系得以更緊密的結合,能共同為顧客創造更佳價值,而且也為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了直接接觸的界面,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管理模式的轉變:虛擬化、數字化管理
隨著電子商務成為網絡經濟活動的主平臺,制造業界吹起了一股ERP風潮。許多企業對內紛紛建置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對外則將ERP概念延伸,進行將上下游廠商整合進本體企業營運,以求讓所有原材料、零部件及產成品都能以最低成本及時、適量的送到客戶手中的供應鏈管理(SCM)。近來,企業為創造更有價值的服務,顧客關系管理(CRM)也在企業間大行其道。事實上,無論ERP、SCM、CRM,并不只是IT軟件的代名詞而已,其代表的意義是伴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世界正走向一個虛擬化、數字化管理的時代。
作業程序的轉變;資源和系統的整合
企業為提高經營效率和市場反應速度,早已引入IT以改造作業程序,如早期的電腦輔助設計(CAD)、電腦輔助制造(CAM),到正在流行的、牽動全身的業務流程重組(BPR)。BPR是對企業業務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的重設計,以達到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現代關鍵業指標的巨大提高。在現代IT技術的支撐下,BRP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將企業內外部資源、生產系統、管理系統和信息系統進行整合。企業把內部的所有資源和系統(包括R&D,制造、配送、服務、人事和財務等),加以內部整合,通過電子方式調整各職能部門需要,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企業彈性地與外部資源和系統進行整合(包括客戶、供應商、金融機構等),通過網絡靈活、快捷地獲取各種信息,以提高企業創新與應變能力。
4.組織結構的轉變:扁平化結構
被稱為M型的現代企業制度,是一種金字塔型的結構,它脫胎于20年代的通用、杜邦等公司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自動化和標準化基礎上的。進入信息時代,企業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控制它的組織結構,因而金字塔結構向更具效率的扁平化結構轉變。企業內部的層次會大大減少,而每一層的范圍會逐漸擴大,不同層次之間的交流會出現交叉。
5.內部控制制度的轉變:強調對IT技術的控管
面對當今企業高度引入IT技術以協助經營與提高整體競爭力的趨勢,企業本身必須對導入的IT技術之相關風險,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及時修正其內部控制來控管這些風險。“信息技術安全控管評估”的國際專用標準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正是針對IT技術之控制的七項評估標準中,除了保留過去常用的營運績效控制、法規遵循控制和IT技術可靠性控制以外,提出了“內部控制系統必須在以協助企業業務流程為主軸的觀念下構建”這一基本理念。另外,增加了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獲得性等三項專門針對IT技術的安全控制標準。
二、受到沖擊的會計信息系統
面對變化中的企業,會計人員需要重新審視會計信息系統在IT環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工業社會乃至以前的社會中,會計信息系統作為企業主要的一個信息系統,是“聯系公司治理系統和公司管理系統的紐帶,是治理系統和管理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在協助管理和決策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當IT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企業經營環境和經營管理和經營管理方式發生劇變之時,會計信息系統的作用和地位開始下降。正是形成于工業時代、并一直沿用的會計信息系統的三個基本特征,使其在IT環境下受到了沖擊和挑戰。
1.囿于會計循環構造的信息處理程序和規則,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會計循環形成于手工會計時代,它要求會計核算必須嚴格按照“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順序,不可跳躍。雖然現行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用計算機等信息處理工具置換了傳統的手工會計中的紙張、筆墨和算盤,但只是簡單地模仿了這一循環,將多重記錄、多種分類和多重匯總的處理自動化,未觸及規程的變革。這種順序化的會計處理流程,雖然在內部牽制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延遲了信息處理時間,造成了信息滯后。而資本市場的瞬息萬變和IT環境下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促使投資者早已不滿足于年度、季度或月度獲取會計報表的頻率,他們希望能在任何需要之時都可以及時的獲得相關的會計信息。這就對會計信息系統提出了實時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求。
2.基于視圖驅動的體系結構,使會計信息系統成為“信息孤島”。在生產與管理環境缺乏現代IT技術支撐的工業時代,企業內部的各個信息系統都是以視圖驅動的體系結構來構建的。系統設計者通過為每個職能部門的視圖建立一套信息系統,來解決信息用戶需求多樣性的問題。各個信息系統之間相互獨立,互不相容。它們根據各自的用戶需要,分別采集、存儲和報告業務事件數據中的一個子集。這種交叉重疊、缺乏溝通的傳統構建模式,既增加了組織營運成本,又降低了信息處理效率,惡化了數據的不一致和信息隔閡。在這種體系結構下構建的會計信息系統,既缺乏與內部其它信息系統的融合,又無法及時汲取企業外部的信息資源,成了一個封閉的“信息孤島”。企業決策者無法從一個“信息孤島”中獲取決策所需的完整信息資料。當某項決策所需要信息部分來自于會計信息系統,部分來自于其它信息系統時,就可能降低最終所需信息的可靠性,導致決策失誤和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增加了收集信息的成本。因此,消滅信息孤島、實現信息集成是網絡時代下企業管理的必然趨勢。
3.以編制財務報表為目標,限制了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信息的類型范圍和數量,難以滿足IT環境下企業內部管理者和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單一的編制財務報表的目的,使會計信息系統只記錄中符合會計事項定義的企業業務事件,因而較多地重視了對企業內部財務信息的采集,忽略了對企業外部環境信息的吸取;較多的重視了對有形資源的相關信息的存儲和報告,忽略了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更重要的財富來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較多地重視了對已發生經濟交易或事項歷史性的信息的反映,忽略了對未來事件、不確定性風險因素的披露。一方面,在復雜多變的IT環境下,企業內部管理者越來越需要組織外部的信息(如國際政治環境、海外市場、行業結構、競爭對手的戰略成本分析、供應商的原料信息以及客戶的需求信息等)來制定經營戰略;同時也更多地依賴非財務度量(如客戶滿意度、市場份額、組織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源等)來綜合評價經營業績。而幾乎完全反映企業內部財務狀部的會計信息系統,在提供非財務信息和且織外部信息上幾乎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全球化資本市場的形成和企業融資方式的擴展,使企業外部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在類型上和規模上都急上升。不同類型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投資策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趨勢,他們對信息的需求也日漸多樣化。然而現行系統是以符合公認會計原則的方式處理和報告會計信息,因此只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單一模式的信息。在信息需求多樣化的情形下,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降低了。
三、會計信息系統變革的展望
“IT引起的變革浪潮正在撞擊著會計的海岸線。”可以預見,在IT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至少將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變革:
1.設計目標的變革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只充當了信息過濾器的角度,它負責篩選進入會計系統的信息,然后進行分類匯總以得到相應的財務報表。其設計目標主要強調如何使會計循環中各項工作自動化。適應IT環境的會計信息系統,目標將定位在為企業創造價值。其設計將結合企業的發展目標、IT技術資源和作業流程于一體。健全的會計信息系統不僅能成為企業經營管理極具價值的信息支持部隊,而且還能幫助企業識別和控制業務和信息處理中的風險。
2.體系結構的變革傳統模式下的會計信息系統,屬于用戶信息視圖驅動的體系結構。視圖驅動的各個信息系統被用于特定職能部門(例如銷售、生產、會計)的管理工作,而為是為可能越幾個職能部門的業務過程提供整體性視圖。這就造成了前面已提到的在多個系統中數據被重復存儲和數據不一致性問題。適應IT環境的會計信息系統將是業務事件驅動的體系結構。當業務事件發生時,所有原始數據被適當加工成標準編碼的源數據,然后集成于一個邏輯數據庫(或數據倉庫),而不是聽任數據分散存儲、重復存于多個低耦合的系統中。數據庫不只記錄符合會計事項定義的業務事件,而是記錄管理者想要計劃、控制和評價的所有業務事件,并且存儲業務活動中多方面的細節信息。任何授權用戶都可以從數據庫所存儲的數據來定義和獲取所需的有用信息(通過不同的類型的決策模型)。這樣一個事件驅動的體系結構,既能提供多種視圖驅動應應所能提供的全部視圖,又能避免數據重復存儲和數據不一致問題。此外,這種體系結構還集成了信息處理的實進控制。數據庫中的處理單元在業務發生時捕捉業務數據,既能執行業務規劃和控制,又能校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3.技術手段的變革在企業大規模引進IT技術以助再造與升級的趨勢下,會計信息系統也將與現代化IT技術(主要是網絡技術)實現有綱結合,這預示著會計技術手段由會計電算化進一步跨越到會計信息階段。與現代IT技術相結合的會計信息系統有以下三個特點:
(1)整合化、開放化適應IT環境的企業,將生產、管理和以及企業內外部信息資源,通過業務流程重組與IT技術加以整合,并有效且彈性的應用,以求達到快速應變與提升競爭力的綜合效果。在此環境中,會計信息系統不再是獨立的、封閉的。它與企業的內部其人信息子系統相整合,構成企業營運管理的“數字神經系統”;“數字神經系統”再與生產系統、管理系統形成內聯網(Intranet)。企業的內聯網再通過公共接口,與外部有關系統(如客戶、供應商、銀行、證監會等)相聯結,建立外聯網(Extranet)。這樣會計信息系統就在一個整合的、開放的環境下,與企業內部系統實現了信息同步交流和信息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價值。
(2)實時化當業務事項發生時,會計信息系統可以通過內聯網、外聯網直接采有關數據信息,實現會計和業務一體化處理。這樣會計核算就從事后的靜態核算轉為事中的動態核算。加上計算機的強大處理能力和網絡的傳輸能力,信息使用者只要需要,無需等到會計期未,點擊鼠標即可生成所需的會計信息。這種實時化的連續性報告(ContinuousReporting),極大地豐富了會計信息的內容,提高了信息的質量和價值。(3)電子化會計電算化促使了會計工具和介質的改變,如從算盤到鍵盤,從帳本到磁盤文件。IT技術的發展將使會計介質繼續發生變化—電子化,出現各種電子單據(如各種發票、結算單據)。單據的電子化將進一步促進會計信息系統運作的速度和效率。此外,基于電子商務的貨幣電子化,通過網上支付和網上結算,雖然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但同時也增加了會計信息系統的風險。IT環境下的會計信息提供方也會發生較大改變,將從傳統的紙質頁面數據、電算化初步的磁盤數據,發展到基于網絡的技術的網絡頁頁數據。網絡頁面數據將提高信息提取的時效性。
4、風險控制體系的變革〖HT5SS〗基于內聯網/外聯網的會計信息系統,由于其系統的開放性、處理的分散性、數據的共享性,極大的改變了以往集中封增長狀態下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環境,從而改變子以往的風險控制內容和方法。我們需要根據網絡系統的風險特點,重新建立風險控制體系。基于網絡會計信息系統的風險主要來自于系統故障風險、內部人員道德風險、系統關聯方道德風險及社會道德風險。針對內聯網和外聯網,會計信息系統的風險控制體系將由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兩部分組成。內部控制包括:(1)組織工作,主要包括工作站點設置控制、存取控制、特權管理。
(2)操作系統控制,主要措施包括計算機資源授權表制度、日志審計制度、存取控制、特權管理。
(3)會計數據資源控制,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定義應用子模式、會計數據資源授權表制度、數據備份和恢復制度。
(4)工作站控制,主要包括工作站內部控制、工作站對整個系統訪問的控制、數據通信控制。
(5)其他計算機系統內部控制的常規方法,如系統開發系統、系統維護系統、系統應用系統等。
外部控制包括:(1)周邊控制,主要包括設置外部訪問區域、建立放火墻、建立周邊監控系統。(2)大眾訪問控制。(3)網上交易控制制度。(4)遠程處理控制,主要措施包括分支系統安全模式設計、遠程處理規程控制。
四、結語科技的浪潮永不停息。面臨現代IT技術對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壓力,唯有及時有效的引入和利用IT技術,以協助企業的再造與升級,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同時會計人員需要充分理角IT的意義及IT對企業的深遠影響,并且適時變革會計信息系統,才能繼續發揮參謀的作用。
參考文獻:(1)趙平:《張維迎談電子商務》《財經界電子商務時代專版》2000年4月1日(2)劉清明:《E時代會計人員的新職業》,《會計研究月刊》,第175期(3)楊惠敏:《公司治理、企業管理與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研究》,2000年第6期(4)薛云奎:《會計大趨勢—一種系統分析方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5)[美]阿妮塔S.霍蘭德,埃里克L.德納,J.歐文.徹林頓:《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第二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6)薛云奎:《管理集成與會計頻道》,《會計研究》,1999年第11期(7)楊周南:《IT環境下傳統會計面臨的十二大變革》,《廣西會計》,2000年第1期(8)許永斌:《基于互聯網的會計信息系統控制》,《會計研究》,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