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會計改革歷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回顧了我國會計改革的歷程,研究了現階段我國會計準則的狀態和發展趨勢,探討了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和完善的內在動因和外部環境,討論了我國會計準則2005年的全面修訂和體系完善與會計準則全球趨同的聯系,分析了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對臺商投資的積極意義。
我國財務會計規范體系的建設,經歷了一系列重要演進。我國財務會計體系的演進,既體現了財務會計環境發展對財務會計規范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財務會計規范因應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國際化的發展所做的適應性反映。從形式上說,我國財務會計實務規范與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尚存在諸多差別。同時,從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列報和披露等方面看,我國的財務會計實務規范也亟待改進。上述情況,使得會計作為通用的商業語言的溝通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使得財務信息在國際和區域間的可比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由此,我國財務會計實務規范將進行整體性改進,采取國際通用的會計準則形式,建立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并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充分協調的、涵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與之相適應,我國的會計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目前,我國會計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并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充分協調的會計準則體系。
我國會計實務規范的改革,是以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為基本背景條件,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以及進而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充分協調的會計準則體系為基本目標的,大體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979-1992年,局部借鑒國際慣例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實行適度借鑒國際慣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由于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一些外商紛紛到我國境內投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大量涌現。然而,我國企業當時實行以計劃經濟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業的會計制度,特別是三段平衡式的資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方人員在會計核算和利用會計信息方面往往面臨較大的困難,過于詳細的成本報表也使得保守商業秘密成為困難,以致外方人員沿用本國會計慣例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了加強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會計工作,財政部早在1979年11月就草擬了《關于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1982年2月,又草擬了《中外合資工業企業會計制度調查提綱》,繼而派員到廣東調查,同年6月,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印發各地區、部門并在北京、福建等地召開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而后,于1983年3月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試行草案)》和《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試行草案)》,并印發到全國試行。在試行的基礎上,財政部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等有關法規、法律的規定制定,并于1985年3月4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自1985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實際上是針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工作而定的,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工作中帶有共性的原則、方法和程序進行了規范,其內容涉及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投入資本的核算、各類資產和負債的核算、成本和費用的核算、銷售和利潤的核算、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查賬、會計檔案、解散與清算等方面。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該制度適用于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各個行業所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這樣,在這個制度中,淡化了行業色彩,突出了會計核算的實質內容,實際上樹立了一個不同行業通用的會計規范的范例。這就為后續的會計規范改革,乃至為制定適用于不同行業和不同所有制形式各類企業的會計準則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相適應,財政部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制定并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該規定規范了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的名稱和編號、會計科目的使用說明、會計報表的種類和格式以及編制方法,報送的部門和時間以及查證要求。根據這項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按季、按年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以及一些反映主要資產詳細情況和有關利潤確認的項目的附表,從而使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進一步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