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策略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匯管理制度發生了幾次重大變化,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擁有13億人口巨大消費潛力市場的中國,每一次外匯管理策略的變化都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世界各地的貿易伙伴和投資商都熱切的關注中國外匯管理策略的每一次變化。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外匯儲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隨著的危機蔓延與深化,中國外匯的管理策略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來維持國家的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每一次變動也牽動著世界經濟的脈搏,在外匯管理策略的變化上,只有拓展外匯使用渠道,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外匯儲備管理存在的問題。
關鍵字:外匯儲備經濟增長國家安全策略
外匯儲備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已經有了相當的研究,可以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研究者認為,中國當前外匯儲備規模已經超過可合理水平,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和政府宏觀調控的難度,增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給國家的經濟金融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另一類研究者認為,當前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適于平衡國家國際收支,有助于穩定國家貨幣匯率,有利于維護國家資信以及防范金融風險。
本文拋開外匯儲備規模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探討的是面對金融危機,中國是如何使用巨額的外匯儲備,以達到降低市場的風險,維持中國經濟安全,國家安全。誠然,針對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策略是為世界經濟的復蘇貢獻自己的力量方面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一、中國外匯儲備現狀及來源
(一)外匯儲備規模
——規模較小階段(1978年-1993年)。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改革開放以后,通過努力增加出口,控制進口,我國外匯儲備逐漸增加,1983年達到89億美元。到1986年下降至21億美元,此后,逐漸恢復并一直維持在一二百億美元的水平。【2】
——較快增長階段(1994年-1997年)。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實施了匯率并軌、取消外匯留成、銀行結售匯制、成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等舉措,國家外匯儲備獲得了較快的增長。至199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由1993年的211.99億美元增長到1398.90億美元,增加了5.6倍,國家外匯儲備進入了較為寬松的時期。【2】
——緩慢增長階段(1998年-2000年)。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從1998年起,我國外匯儲備增量明顯減緩。1998年-2000年,國家外匯儲備年增長額僅為50.97億美元、97.15億美元、108.99億美元。盡管如此,至2000年末,外匯儲備還是增加到1655.74億美元,居世界各國前列。【2】
——大幅度增長階段(2001年至今)。從2001年起,我國外匯儲備進入了大幅度增長階段,且增長速度驚人。2008年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剩余為1.95萬億美元【2】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二)外匯儲備來源
外匯儲備主要有三大來源:第一是中國的貿易凈盈余,中國已經持續了十余年保持了外貿順差,出口收入大于進口收入;第二是外商直接投資,中國長期實施針對FDI流入的優惠政策,導致FDI大量流入,FDI流入后轉換成人民幣過程中也會形成外匯儲備;第三就是所謂的“熱錢”,由于人民幣的升值以及國內利率的提高,大量的外國“熱錢”流入中國。
因此要合理的管理我國的外匯儲備,就要從外匯儲備的來源入手。
二、外匯儲備管理存在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外匯資產趨于單一化
中國外匯儲備單一化主要表現為集中于美元資產,其中又以美國國債與以美元計價的機構債占絕大比重,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的整體經濟下滑、美元貶值、金融資產價格大跌,必然導致以美元資產為主的中國外匯儲備損失慘重。【3】
(二)、缺乏科學、系統的管理及投資理念
自1994年人民幣的匯率改革以來,外匯儲備的管理依然停留在最初的思維和操作層面,只是機械化地將增加外匯儲備投資于美國國債和長期機構債,管理思維僵化,甚至在2008年8月份,逆市大規模增持美國國債。
另外中國的外匯投資主要以高風險的證券市場為對象,一方面說明中國的外匯投資主體一味追求收益,缺乏系統、科學的投資理念,同時外匯儲備管理思路不清晰,投資帶有濃厚的急功近利和市場投機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確科學的外匯管理理念,導致投資對象單一化,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損失的風險自然極高。【3】
(三)、缺乏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
次貸危機充分說明,不能盲目信任國外的評級機構,應有中國自己的獨立風險評級機構,以及系統的相應的風險預警與防范機制,為中國的外匯投資主體服務,達到規避風險提高投資收益的目的。【3】
(四)、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管理體系是由央行獨立進行找略決策,獨立操作,在決策的形成過程中,沒有健全的協商機制,中央財政部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屬于單一的儲備管理體系。這樣一種體系雖然有一定的優越性,是中央的決策具有高度的權威性,但是,這種體系使得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牽連,使得政策的正確性大打折扣。
(五)、外匯管理的機會成本較高
我國從海外籌措的資金往往會因為強加的風險溢價支付高利息,而把外匯儲備大多投向流動性高的“安全資產”。例如,美國的國債總體收益率大約是3%多,這種利息上的“收益逆差”現象,意味著保有外匯的機會成本很高。貨幣流動性持續放大的威脅,成為中國在未來長期內不斷面臨需求過度膨脹,并誘發通貨膨脹的重大因素。【4】
三、外匯管理策略
總理曾表示,“外匯儲備必須用在國內,用在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上,因此我們希望用外匯儲備來購買中國亟需的設備和技術。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這句話表明,外儲內用,應理解為本質上還是用于對外支付,而并非用于國內投資及消費。“外儲內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沒有用來進口或對外投資,只是在國內使用,外匯儲備就不會下降,通過和人民幣資金的循環,又回到了央行手里,只不過有外匯儲備的中介作用,促使人民幣投放資金的增加。【5】
(一)、從國內來說
1.統一協調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我國目前有外匯管理局、中投公司、社保基金、國家開發銀中資企業等眾多主權投資季候政出多門,分別擔負不同的管理職能,導致外匯儲備管理缺乏統一口徑,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各個部門目標不同且互相政策協調部順暢,使各主權機構間無法相互合作并實施投資績效的考核,實現透明的投資環境,造成投資效率低下。因此,應統籌規劃各主權投資機構以形成系統的海外投資戰略,將職能不一、實力不均的主權投資機構,組建成不同層次和定位、相互配合的中國外匯儲備投資團隊,以避免本國機構內部無謂競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從而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3】
2.通過金融創新,建立對外農業移民戰略和農業投資戰略安排
(1)接向地多人少的國家租用或者收購土地進行農業生產。
中國的農村勞動力與廣闊的非洲大地進行了有機結合,產生了國內農村無法達到的經濟效益。國家財政可以通過提供法律援助、外交及業務技能知識培訓、外語培訓和財政免費提供出國務農的“商業保險”等政策,為出國務農的農民解決后顧之憂。【6】
(2)占有豐富土地資源的國際上市公司股權。
糧食已經成為國際戰略競爭中的戰略武器。龐大人口基數下5%的進口需求,會被國際資本放大成糧食版的“中國概念”,使我們的進口成本成倍上升。收購或者參股具有豐富土地資源的海外上市公司,中國就有可能在糧食戰爭中處于主動地位,對沖國際糧食價格上升的負面影響。如果從國際視野上處理好糧食供應與價格平衡問題,外匯的戰備作用就會發揮極致。【6】
(3)通過金融創新,在農村建立各類保障制度。
外匯儲備高,與農村勞動者轉移出來的民工功不可沒。如果有部分外匯儲備用于財政轉移支付,比如建立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和醫療教育機制,解除農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并享受教育方面的全民待遇,則農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會大大提高,一舉扭轉改革三十年來農村消費的增長率始終低于城市的局面。【6】
3.通過貨幣政策創新,穩定中國資產價格。
2008年下半年的熱錢撤離和國際金融危機加劇的相互影響,直接導致了中國資本市場出現大幅度下跌【6】。為了維持金融穩定,我國必須加強貨幣創新,防止出現大規模的熱錢撤出嚴重破壞我們的金融穩定。
4.控制外匯儲備規模的快速增長。
外匯儲備管理的難度與規模呈正相關。因此,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整體效率,應控制外匯儲備規模的增長。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無論從中國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管理效率,還是中國應對美國經濟的下滑而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中國都有必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依賴出口、投資拉動轉向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并加快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善國際收支降低外匯儲備累積速度,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平衡增長。
(二)、從國外來說
1.外匯儲備購買國外技術
2008年,中國的進口額為11330.8億美元,遠低于14285.5億美元的出口額。在上面的圖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從2008年七月份以來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就在下降,外貿經濟形勢相當的嚴峻。進口量遠小于出口量,進出口貿易逐漸出現“失衡”傾向,金融危機中,中國的出口形勢非常嚴峻,要想維持中國經濟增長保8%的速度,就只能靠內需拉動,而有效的維持出口量的根本性措施就只能依靠產業的優化升級了,產業優化升級又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內容決定的,一是:自主創新的發展;二是:技術引進。
金融危機爆發以前,中國進口規模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西方的某些發達國家的“出口管制政策”,限制對華出口高技術及其產品;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持續加深,并使實體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掌握著“中國亟需設備和技術”的某些國家和組織,其“對華出口管制政策”趨于放松,“對華出口管制政策”趨于放松為中國使用龐大外匯儲備擴大進口提供了重要前提。
2.外匯對外直接投資
外資源源流入,外匯儲備增加這種局面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外資的源源流入給本幣的帶來升值的壓力。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貨幣當局不得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拋售本幣購進外幣,其結果是外匯儲備的增加和貨幣政策的失效。國內學者提出了采取市場的或非市場的辦法減少外資的流入,御國際“熱錢“于國門之外的選擇。我認為可以選擇另一種主動的做法,那就是對外直接投資。【7】
3.進行國際實物投資,也是提高外匯儲備使用效率和收益的重要方面,這有利于外匯儲備的保值和增值。
金融衍生品的投資其實不利于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金融危機爆發后,金融衍生品的價值大量縮水,對外匯儲備投資來說,有巨大的風險性,因此,面對我國超額的外匯儲備,進行國際實物投資時一項最好的選擇。
(1)加強國際石油外交
中國當前面臨的情況是,一方面外匯儲備面臨貶值風險,另一方面是石油等戰略物資無處可儲。目前,我國從國外引進石油有兩種渠道:一是通過貿易,從國外購買現貨或期貨,二是通過購買國外油田或公司的股份,根據股份多少分得份額油。前一種方式容易受到油價波動的影響,最安全、最有利的還是份額油。目前,我國的份額油比例還很低,不到進口總量的20%。有了資源,要確保能夠安全地運到中國來,油路通暢非常重要。中國外來石油90%靠海上運輸,海路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但馬六甲海在當今國際舞臺上,石油領域的競爭超出了純商業的范圍,已成為世界大國經濟、軍事、政治斗爭的武器,因此我國的石油安全有受制于人的潛在威脅。【8】
“貸款換石油”是一種準期貨和準現貨交易,事實上,“貸款換石油”也被視為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明智選擇。通過貸款換石油,我國把部分美元資產轉換成油氣等資源類資產,對于調整外匯儲備結構、推動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抵御金融風險將發揮積極作用。【9】
(2)、增加黃金儲備,保障金融安全。
黃金儲備量作為國際儲備的一個部分只是是衡量國家財富的一個方面,黃金儲備量高則抵御國際投資基金沖擊的能力加強,有助于彌補國際收支赤字,有助于維持一國的經濟穩定。
2009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中國黃金儲備世界排名第五。現在逐漸增加黃金儲備是在為日后可能到來的兇猛的通脹周期做準備的必要前提。觀察此次金融危機中的救市措施,無非是通過開閘放水來拯救金融市場流動性。金融動蕩雖然因此得以緩解,但如此大規模釋放流動性,本質是在用一個新的泡沫來拯救前一個泡沫的破滅,未來數年內很可能迎來更大一輪的通脹。而黃金是絕好的避險、抗通資產,這可以大大減少央行外匯儲備的損失。央行暗中肯增持黃金,是一件很正確的事情,增持黃金應成為中國央行配置外匯資產的一項長期目標。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劉軍紅.外匯儲備體現中國的國際政治威信.[N].中國日報網,2009,(06)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經歷的四個階段.[N].新華網,2006,(04)
[3]朱孟楠,陳晞.次貸危機下的中國外匯儲備:風險、原因及管理策略[J].福建金融,2009,(01)
[4]沈中元,馬珍.對加強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管理的研究[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1)
[5]王建華,韓潔,陳君.中國聚焦:巨額外匯儲備的管理使用將發生重要變化.[N].新華網,2006,(04)
[6]李國旺.如何將外匯儲備轉化為戰略資源.[N].上海證券報.2009,(05)
[7]毛中根,段軍山.基于外匯儲備角度的對外直接投資[J].亞太經濟,2004,(02)
[8]周盛平.多元化、合作、共贏:中國能源外交三個關鍵詞.[N].中國經濟網.2005,(12)
[9]張娥.貸款換石油新傳.[N].中國經濟導報,2009,(06)
[10]中國增持454噸黃金儲備惹爭議.[N].全球金屬網,2009,(05)
[11]許圣如.飛來的黃金儲備.[J].南風窗.200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