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宏觀一體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宏觀一體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金融宏觀一體化

關鍵詞:金融一體化政策一體化

世界金融一體化中的宏觀一體,是以國家政策為主體的一體化,集中表現為各國遵守共同的游戲規則。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趨勢形成的標志。

二戰結束時,世界各國構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了一種在匯率制度、儲備體系和國際收支方面的協調機制。20世紀70年代,各國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后,雖然各國在選擇匯率體制、制訂金融政策方面有了更大的獨立性,但各國所施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和國際儲備的管理與營運,都將對其他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

1994年12月墨西哥由于比索貶值而引起的金融危機,最后導致了一場全球美元危機;美國公布提高短期利率,即引起世界股市暴跌;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最終釀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由此看來,我們經濟生活中的“蝴蝶效應”也時有發作了。而整個世界承受和消化這種金融震蕩的能力將對各國金融的發展與穩定產生重大影響。于是,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超越國家界限,從世界總體范圍來觀察和處理原本僅僅是屬于一國的局部性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相應對策。從而,金融政策在世界金融一體化的形勢下,越來越超越一國界限,變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政策行動,金融政策一體化也就順理成章了。其中最為顯著的標志是:1999年1月1日,歐元(EURO)正式啟動,國際間區域貨幣體系正式形成。

金融政策一體化趨勢之下,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是一項重要內容。這包括大國之間的貨幣和利率協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策協調;建立和實施涉及財政、貨幣和金融政策以及企業治理結構和會計標準的國際規則和相應的透明度標準;同時制定國際資本流動的新規范,督促包括私人部門在內的各國企業和銀行界加以遵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加以監督,以減少引發金融動蕩的隱患。鼓勵新興市場國際采取謹慎和有步驟地推進金融市場開放。

金融政策的一體化的過程來看,有主動與被動兩個層面,從主動層面分析,屬于國際金融領域的制度化范疇。這成為世界金融一體化趨勢形成的標志。

一、主動的金融政策一體化

金融一體化是建立在金融自由化基礎上的。這種金融自由化,在發達國家主要表現為金融管制的放松,在發展中國家則表現為金融深化的努力。由于各國金融活動逐步自由化及阻礙資金跨國流動的障礙不斷排除,各國國內金融日益融合在全球一體化的金融大潮之中。于是,國際金融領域政策的主動一體化越來越多地得到體現。這種金融領域的主動一體化又包括:

1.制訂各國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

WTO有關金融服務的條款、IMF的宗旨與職責以及巴塞爾協議和七國財長會議是關于金融(經濟)政策一體化的主動性、制度化協調行動及規則。在WTO、IMF、巴塞爾協議的有關條款的努力之下,當前的跨國金融活動,基本上是在相同的“游戲規則”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投資者和籌資者。

而歐洲經濟貨幣同盟成立,尤其是歐元(它是不同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多邊協議而產生的,屬于主動的一體化的產物)運行后,歐元區各國在貨幣、財政政策上遵守共同標準,由歐洲中央銀行發行共同貨幣,制定貨幣政策,兼建立超國家的立法的執法機構,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國際金融政策的一體化。如果分析加入歐元區的條件,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理解全球金融政策一體化的表現。

1991年12月,歐共體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峰會上簽署了《關于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之為《馬約》。該條約規定,只有在1999年1月1日達到以下四個趨同標準的國家,才能被認為具備了參加經濟貨幣同盟(EconomicandMonetaryUnit,EMU)的資格條件:(1)通貨膨脹率不得超過三個成績最好國家平均水平的1.5個百分點;(2)政府長期債券的利率不能高于三個最低國家平均水平的2個百分點;(3)當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不得超過3%,累計公債不得超過GDP的60%;(4)加入歐洲貨幣聯盟前現年匯率一起在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規定的幅度()內波動,中心匯率沒有重組過;(5)該國中央銀行的法則、法規必須同《馬約》規定的歐洲中央銀行的法則法規相兼容。通過這些規定,在我們看來,歐元的啟動,既是區域金融一體化發展的高級階段的產物,也是金融政策一體化的典型表現。

從世界范圍內來說,通過制度化協調已在全球反通貨膨脹(緊縮)、降低利率、迫使美元貶值、日元升值以及穩定全球主要匯率(美元匯率)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1985年9月,美、英、法、聯德和日本五國財長及央行行長仁義確定對外匯市場實行聯合干預,迫使當時定值過高的美元貶值。2003年以來,面對中國大幅度增長的對外貿易以及外匯儲備,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以美、日為代表的國家也頻頻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事實上,這也是金融政策主動一體化的一種表現。

1995年西方國家在匯市上采取聯合行動聯手干預日元匯率,維護了“強勢美元”政策,使美元兌日元從歷史低點79.80美元一路回升。2000年9月,西方7國在各主要市場又合力干預歐元,促使歐元匯率在一定程度上攀升,令歐元一度大漲了5%。2002年以來,美元相對于歐元大幅度貶值,到2004年底,貶值幅度累計超過40%。美元這種大幅度貶值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世界各國也開始討論對策。

一國金融危機出現之后,共同挽救危機的國際行動則既屬于金融政策一體化的被動層面,也屬于主動一體化的內容。因為在全球金融領域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國不去共同挽救危機,危機將難以緩解。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共同行動起來挽救危機,也是金融政策主動一體化的表現。

2.制訂全球銀行業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

從微觀主體考慮,全球銀行業正在積極落實巴塞爾委員會建議的資本充足比率(資本對風險資產的比率必須達到8%,8%的資本對風險資產的比率中,核心資本最少為4%)的規定,加強對各類金融風險的監管和防范(包括對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及衍生工具的風險),增強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中國銀行的大幅度發展,從單一國家對銀行的監管來看,也要求各國加強政策的協調,共同監管,以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

各國金融政策的一體化反過來又推動了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如WTO于1997年12月13日達成的“金融服務協議(GATS)”,要求成員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促進金融服務的國際化和全球化。

因此,未來國際金融領域的合作趨勢進一步加強,大國金融的合作與協調將會重新引導市場發展趨勢。金融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使得各國政策的趨同性強化,市場連動性的加強亦有利于政策的協同一致,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會更加密切。

二、金融政策的被動一體化

1.單一國家貨幣政策的“溢出溢入效應”是被動一體化的普遍化體現

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是指國內貨幣政策沒有或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國內經濟變量,相當一部分的政策效應溢出到了國外,從而使貨幣政策達不到預定的最終目標;溢入效應是指國外的貨幣政策會波及到國內,從而干擾國內貨幣政策達到預期的結果。有時兩種效應同時起作用,致使貨幣政策完全失效甚至偏離預期目標。在各國貨幣金融聯系日益密切的情況下,一國針對自身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采取的貨幣金融政策不但會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而且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這種影響又可促使其他國家改變其經濟政策,從而將影響反彈到該國,即所謂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斷下降,一國貨幣政策的“溢出溢入效應”越來越明顯。這種貨幣政策的“溢出溢入效應”,是全球金融政策被動一體化的典型反映。

2.“格林斯潘效應”,是全球金融政策被動一體化的間接反映

所謂“格林斯潘效應(TheGreenspanEffect)”,或者說是美聯儲的影響力,簡單來說是指,美國經濟政治、經濟走勢、金融市場對全球的影響力。這種效應來自于貿易、金融和經濟政策的迅速全球化,同時也來自于其卓越領導人的巨大影響(戴維B.西西利亞等,2000[1])。而格林斯潘效應主要表現在:

(1)美國股市對全球的影響力――格林斯潘效應無處不在

2000年12月5日,格林斯潘發表講話,對美國經濟增長下降的情況表示關注,市場由此猜測美聯儲利率政策有望出現重大變化,并在明年做出減息決定。受此刺激,NADSAQ當天急升274.05點,升幅達到了10.4%。道指則上漲了338.62點,收報10898.72點。在美國股市的帶動下西歐三大股市及拉美市場也均告上揚。其中,法蘭克福DAX指數和巴黎CAC指數的升幅均超過了3%。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較前上漲2.3%。香港、東京等亞太主要市場也走紅,其中恒生指數收市勁升了525.74點,報15098.95點。

另外,“摩根效應”也體現到這一點。在全球股票市場上,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的調整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被忽視的力量,其各種指數調整的頻率,短則數月,長則數年,一旦風聲響起,全球基金經理和股民都會繃緊神經,以防不測,股市或風聲鶴唳,或隨風而起,此種現象,被稱之為“摩根效應”。

美國的繁榮持續得越久,其他地方的人們似乎就越發認為繁榮將會擴散。外國的股市趨于效仿美國的市場行情,信息技術股尤其如此。2000年4月以來,以NASDAQ為代表的美國股市出現調整,世界股市也基本上同步出現了調整。

IMF的實證研究表明,在1995年1月-2000年5月期間,美國技術股價格平均變動1美元就導致歐洲股價變動大約77美分、亞洲股價變動59美分和拉美股價變動44美分[2]。

(2)美國利率政策對全球的影響

1999-2000年,美聯儲為抑制經濟增長過熱,及可能出現通脹的危險,連續6次提高利率,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6.5%。與此同時,歐洲中央銀行也先后5次提高官方再融資利率。日本中央銀行也于2000年8月結束實行長達20個月的零利率政策。(美聯儲在2000年3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歐洲中央銀行則4次提高再融資利率;日本央行在2000年8月終于將從1999年2月以來實行的0.15%的隔夜拆借利率提高為0.25%,從而恢復到實行“零利率”之前的水平)。2001年1月31日,美國該月份第二次調低利率,受此影響,臺灣、香港、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追隨調低了利率。從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美國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從6%下調到1%,為1958年以來的歷史最低。但是,面對持續的通脹壓力與疲軟的美元走勢,2004年6月30日下午,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OpenMarketCommittee),宣布提高聯邦短期貸款利率25個基本點的決定,即將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從1%提高到1.25%;同時提高中央銀行貼現率0.25個百分點,即從2%上調為2.25%。這是美聯儲4年以來的首次加息。面對這次加息,鑒于美國經濟的影響力,有學者認為,這預計著“一個超低利率時代的結束”。

總之,在世界各國金融政策趨向一體化的過程中,不管是主動的一體化還是被動的一體化,世界金融一體化成為一個逐步削弱民族國家經濟權利的過程。

三、各國金融政策和法制的趨同化

金融政策的一體化還表現為各國金融政策和法制的趨同化,主要表現在各國紛紛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法制建設,涉外金融法日益與國際金融統一法接軌,兩者的協調度明顯提高。例如,為了與WTO金融服務貿易制度接軌,各國紛紛對國內相關法進行“立、改、廢”,使本國法與WTO條約的要求想一致。中國為履行入世承諾,于2001年底頒布新的《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就是典型事例。《布雷頓森林協定》每一項內容的修改,則牽涉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貨幣金融制度改革。又如,在跨國銀行監管方面,由于普遍采用巴塞爾銀行監管的原則和標準,各國銀行監管制度表現出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在證券業監管方面,國際證監會組織的文件和所從事的實踐成為各國證券監管當局的行動指南,推動了各國證券監管制度的趨同化。

[1]戴維.B.西西利亞等:《格林斯潘效應》,北京,謝毅斌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4月。

[2]參見羅伯特.塞繆爾森:《引擎故障》,《華盛頓郵報》,2001年1月18日(《參考消息》,2001年1月23日4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壁市| 南靖县| 曲松县| 崇左市| 宜丰县| 吉木萨尔县| 阳东县| 正定县| 景东| 太康县| 高清| 漳浦县| 巴南区| 两当县| 顺义区| 土默特左旗| 桐乡市| 彭山县| 乌什县| 鹤峰县| 黄梅县| 鄱阳县| 武夷山市| 湘乡市| 浏阳市| 扬中市| 新昌县| 凤山市| 邮箱| 嵩明县| 日土县| 宁强县| 长武县| 蒙自县| 浠水县| 无极县| 白玉县| 汝州市| 建平县| 皋兰县|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