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貿易戰略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貿易流量和貿易結構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將引至傳統產業的衰落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推動貿易結構的升級。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中國對外貿易的戰略從“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轉向“創新競爭優勢”的新戰略。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對外貿易戰略
1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應
1.1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
人民幣匯率從改革開放以來幾經變化,經歷了從貶值到升值再到被動貶值的演變,其間的走勢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3年。由于計劃經濟時期,人民幣匯率作為計劃核算工具,長期固定并處于嚴重高估狀態,為了配合我國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人民幣匯率開始進行有步驟地下調,到1993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官方匯率下調了73%,與此同時,人民幣名義和實際匯率也分別下跌了68%和76%。
第二階段:1994年匯率并軌到1997年。1993年12月28日,央行宣布從1994年1月1日起實行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并軌,在人民幣匯率并軌后,人民幣匯率穩定在1美元兌8.7元人民幣,人民幣匯率長期高估的狀況得以改變。從1994年到1997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了4.8%,同期,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上升了10.2%和38.7%。
第三階段: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1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隨著東南亞和東亞國家或地區貨幣相繼貶值,使得社會對人民幣貶值抱有很強的預期,然而中國政府在1997年11月以后都多次向世界鄭重承諾:將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在828元人民幣兌100美元左右的水平。這一時期,由于東南亞和東亞國家或地區貨幣相繼貶值,人民幣匯率即相對升值,加之,世界多數貨幣對美元走軟,人民幣隨美元對其它貨幣走強。其間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幅分別達11.5%和9.8%。
第四階段:2002年至今。由于美國國際收支惡化、國際資產市場結構調整以及國際政治局勢動蕩等原因,自2002年上半年以來,美元結束了長期堅挺的態勢,出現了持續貶值,人民幣也跟隨美元被動下調,到2003年底,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跌度分別為12.3%和11.0%。
1.2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進出口貿易量效應
對于國際貿易來說,匯率執行著重要的價格轉換職能。因此,匯率的變動對貿易流量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本幣對外貶值會引起本國產品相對于外國產品價格的降低,從而誘發國外市場增大對本國產品需求的擴大和本國市場對外國產品需求的減少,即鼓勵了出口而抑制了進口;當本幣升值,情況正好相反,引起出口下降和進口增加,并且匯率變動的進出口效應并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呈“J曲線”的。這是對匯率變動貿易流量最為直觀的解釋。
在1981~1994年人民幣匯率貶值期間,我國同期出口總額由1981年的220.1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210.1億美元。因此,在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的原因時,應當肯定匯率的變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1995年開始到2001年,人民幣匯率就一直保持穩中趨升的勢頭,因此出口增長速度與前幾年相比有所減緩,尤其到了1998年,出口增長率降至0.5%。從2002年至今,由于美元的貶值,造成人民幣的被動貶值,致使出口又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1981~2004年進出口變動情況見表1。
由此可見,匯率變動產生較為明顯的出口效應:匯率下調,刺激出口;匯率升值,抑制出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建偉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余明博士的回歸分析也證明了此結論。他們以1995年1月~2003年6月的統計數據為樣本,運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選擇國內生產能力工業增加值、國際市場需求、國內價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以及出口政策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出口總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但產生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期。當期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每貶值一個百分點會刺激滯后5期的出口總額提高0.6615個百分點,接下來分析進口情況,我們從上表可以看到:在人民幣貶值比較明顯的年歲里,如1981、1985、1986、1989和1994年,進口增長率均有所下降,其余各年進口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1995年人民幣開始升值后,1995、1999和2000年進口增長很明顯,由于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的對外貿易局面,使我國1997和1998年的進口增長率分別降到2.5%和-1.5%。以上情況表明:匯率波動具有一定的進口貿易量效應。李建偉和余明博士的回歸分析結果也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進口總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每升值一個百分點,會導致滯后3期的進口總額提高0.5643個百分點。
1.3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貿易結構調整效應
從根本上說,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貿易結構的變動取決于各國產出結構的變動,在產出結構受制于競爭力的狀況下,貿易競爭力的變化就成為推動貿易結構調整的根本力量。而匯率變動事實上形成了對貿易價格力的不同影響,那么它一定會帶來貿易結構的變動。一般來說,貨幣升值,會導致傳統產業貿易價格競爭力的下降,由此引起傳統產業的衰落,形成這些產業的出口下降和進口增加,與此同時,高技術含量產業卻得以建立和發展。反之,貨幣的持續貶值則會使出口商品結構呈長期低度化的趨勢。因為匯率的長期低估,使出口擴張主要依賴于低廉的價格,導致企業無壓力進行技術創新,使出口商品結構長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一個國家的高技術產品大部分銷往國外時,貨幣升值則不利于這類產品的出口,并可能會抑制這類產品的生產。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幣匯率的不斷變動,推動了我國貿易結構的躍遷。1994年以前人民幣名義匯率的趨勢性貶值,引起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由資源密集型向勞動密集型轉變;進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下降,工業制成品中機械及運輸設備比重明顯上升。
根據宋泓的研究,在1992~1994年間,我國的綜合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服裝業、文體用品業、紡織業等10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劣勢主要集中在化學業、電子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11個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這種結果基本反映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貿易結構與匯率變動的相關關系,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經濟開放進程中匯率貶值的調整任務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已經大體完成。
1994年人民幣匯率出現了持續的升值趨勢,趨勢性貨幣升值刺激了我國相對先進產品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貿易結構的升級。表2列出了我國1995~2004年1~9月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和高技術產品的貿易特發系數變化情況,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人民幣匯率變動所引發的貿易結構演變的軌跡。
從表2可以看出:在人民幣匯率的趨勢性升值過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特發系數不斷下降,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特發系數則保持了穩定的上升勢頭。貿易特發系數的差異變化反映了我國的貿易結構正經歷一個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升級換代過程。
2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
2.1以競爭優勢為導向
中國所具有的靜態比較優勢主要在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這一優勢造就了中國作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地位。但是人民幣的升值趨勢愈來愈明顯,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貿易摩擦相繼增加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與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的要求日益迫切,為此,中國需要通過國內改革與發展,超越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約束,創造國際競爭優勢。
創造國際競爭優勢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貿易結構導向的轉變,即以資源稟賦為導向轉向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另一方面是通過各種創新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等途徑有效的進行由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化。比較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基礎,而競爭優勢是國際競爭中更具能動性的因素,比較優勢只有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競爭力。目前中國國內企業和產業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能力較差,中國不少企業和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優勢。為扭轉這種局面,適應人民幣升值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中國外貿發展戰略認比較優勢為導向轉向以競爭優勢為導向的軌道,實為必然的選擇。
2.2推進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提升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
由于制度的形式和效率是有差異的,由此產生各國基于制度差異的競爭優勢,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尚未被人們高度重視的特殊競爭優勢。在有利于競爭優勢持續提升的各種制度安排中,產權得到明晰界定且可得到明確保障以及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正確實施是最有效的。因此應通過制度創新努力構建這樣一種環境:有關經濟主體對其貢獻性努力能盈利且可持續,經濟主體所從事的技術含量高、外部效應大、動態規模效應突出的產業能得到政府的適當保護與政策扶持。只有這樣,經濟主體才會有創新的激勵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這不僅可以使經濟主體獲得創新利潤,而且可以使經濟主體從政府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中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同時也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從而推動中國貿易結構的升級。
科技創新在提升對外貿易競爭優勢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技術創新不僅使創新國在國際貿易中不斷保持競爭優勢,而且還會使它們得到額外的利潤和更多的好處。
2.3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推動貿易結構升級
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只會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好的盈利空間,而目前在中國9個高技術領域中,貿易競爭力較強的只有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生物技術兩個領域,其它7個領域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負數。因此,不斷提高高技術產業的比重,促進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推動貿易結構升級,無疑成為今后貿易的發展方向。
為了推進貿易結構升級,在進口活動中,應通過關稅的結構分布所形成的有效保護以增加高技術產品的競爭力,在出口活動中,應采用鼓勵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以提高高技術產品出口面臨的名義有效匯率和出口效益。
此外,在對外商逐步實施國民待遇的同時,仍使用一部分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領域,同時,增加對低技術產業投資的約束力度,以提高與貿易有關的外國直接投資活動的技術含量,推動貿易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2.4尋求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在被低估的人民幣的貿易條件下,中國賤價賣給外國的商品不但耗用了中國的資源和人民的勞力,也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環境。人民幣升值后,貿易發展的著眼點應置于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密集型綠色產業上。應把開發綠色食品、綠色紡織品和服裝、綠色中藥、綠色機電產品、綠色包裝等綠色產業和產品作為優化出口產業結構,提高出口檔次和競爭力、爭奪21世紀國際市場戰略制高點的重要舉措。進口貿易應積極鼓勵引進有利于環境的技術與設備。堅決禁止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包括危險廢物和國外淘汰的嚴重污染環境的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加強進口商品檢驗和檢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及動植物安全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為此應建立中國的綠色壁壘體系,以維護國家基本安全,保護人民和動植物健康安全,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杜進朝.匯率變動與貿易發展[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江小涓.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李曉鐘.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4李建偉,余明.人民幣有效匯率的波動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3(11)
5張志超,關志雄.再談人民幣匯率走向[J].國際經濟評論,2003(11)
6宋泓.工業優勢、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J],中國工業經濟,1999(7)
7郭樹清.人民幣匯率與貿易和經濟[J].中國外匯管理,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