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民間金融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農村民間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對張家口地區的調查情況,深入分析了農村民間金融產生的原因,以規范民間金融服務體系。
【關鍵詞】農村;民間金融;產生原因
我國由于農村人口比重較大,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民間金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隨著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民間金融的灰色面紗逐漸揭去,十七屆三中全會后,民間金融將有可能置于陽光之下,但必須對其加以規范。如何規范民間金融,首先要探尋其產生和存在的根源。
一、民間金融產生的制度背景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探究其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是市場主體之間的權利交換:金融市場上的金融交易則是市場主體之間的金融資產權利的交換。于是金融交易成本即金融交易費用就表現為達成金融交易的費用(廣義上理解為整個金融制度運轉的費用)。根據交易成本理論,當交易成本存在,產權的初始安排與交易成本有關。交易成本比較高的制度安排相對于交易成本較低的制度安排無疑效率比較低,在市場競爭中,效率較高的制度將在競爭中取勝,從而取代效率較低的制度。因此金融制度就是一種節約交易費用與增進資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任何金融組織形式都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因此,當前民間金融的活躍是金融壓抑的必然結果。
二、農村民間金融產生與發展的現實原因
(一)農村發展過程中資金缺口大,促成了民間金融的產生
農村資金需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農民的生活消費性需求,主要指住房、醫療、教育和婚喪嫁娶等的消費,還有其他意外性的偶發資金需要。其特點是資金金額不固定,臨時應急性強。由于是消費性需求還款來源缺乏保障,而且抵押不足或沒有抵押,貸款的風險很大,國有銀行不愿意發放貸款,農戶只能求助于民間金融。二是農戶生產需要,可分為維持生產規模的季節性需求和擴大生產規模的需求。傳統的農區農業生產是農民收入水平的主要來源,而要想提高生活水平仍然還得依靠農業生產。該類型的資金需求特點是季節性強,資金需求分散,還款來源明確但穩定性差。這部分資金需求可以從農村信用社獲得,但農村信用社資金不足,難以滿足農戶的需求,而且貸款額度小使其單位交易成本上升。出于交易成本考慮,農村信用社對額度過小又缺乏擔保品的貸款申請不愿批準,因而使農戶只能走民間借貸。三是非農業生產需要,屬于商業化和非農化的需求。剩余勞動力和農民閑置資金增加后,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中小企業要擴大生產和經營,但他們的自有資金不能滿足自身發展需要,也缺少從銀行貸款的必須的抵押和擔保品,難以滿足國有銀行貸款條件。為了生存發展,也只能轉向民間金融。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村生活模式也發生了轉變,單一的生產模式徹底改變,多元化經濟發展形成,多數農民不再僅僅依靠土地生活,開始從事其他產業的生產經營,在正常情況下無法從銀行取得貸款,但又急需發展資金,巨大的資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因而當前農村尖銳的資金供求矛盾為民間金融的飛速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間。
(二)正規金融機構萎縮,促進了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
農村的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都需要借助金融和資本的力量,需要一定規模的資金投入。多數農村地區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制約,很少能吸引外來投資者,要想發展只能通過貸款這種融資渠道。而國有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之后,出于防范金融風險和提高經營效益的需要,紛紛轉變經營思路,逐漸向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傾斜,開始從縣域大規模的撤并。張家口地區截止到2006年底,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減少了70%,縣域城鄉金融體系均嚴重萎縮,即便是留下的銀行由于上收信貸管理權限,嚴格貸款條件,嚴控貸款規模,也多是只存不貸,存款大于貸款成為縣域銀行的普遍現象。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功能單一,僅在農產品收購方面發揮著作用,對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業務沒有涉及,服務“三農”經濟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沒有起到政府扶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作用。農村經濟發展的融資重擔落在農村信用社的肩上,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金融主力軍,但農村信用社資金窘迫的壓力使其不可能也不能完全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張家口轄區農村信用社目前有252家法人機構,2006年10月末轄內信用社總資產178.79億元,平均每個法人機構資產只有0.71億元,各項存款126.68億元,平均只有0.5億元。同時,轄內信用社處于超負荷運行態勢,2006年10月末存貸比高于75%的聯社有5家,占全轄區16家聯社的31.25%,最高達到93.58%。同時,由于受多年來形成的歷史包袱制約,不同程度地受到資產質量低下的困擾,不良貸款占比達到15.38%,信貸支農和資產擴張受到嚴格限制,農村信用社貸款根本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加之國有銀行的資金上存體制、郵政儲蓄作為單純的儲蓄機構、農村信用社貸款非農業化運用等因素,以及國債、證券等的存在導致農村資金分流加速,農村既有的資金正不斷的向大中城市、大企業逆向轉移,農村經濟的資金從源頭上受到侵蝕,客觀上限制了農戶和民營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信貸資金。為了生存和發展,農戶和民營中小企業只好轉向于民間借貸,使民間金融組織迅猛的發展并異?;钴S起來。
(三)社會財富積累多,投資渠道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農村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而且近年來,在中央各項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民收入水平更是大幅增長,農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農村有了大量的財富積累。2006年,張家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1.8元,增長9.2%,其中:現金純收入人均3281.6元,增長10.0%,占農民純收入比重86.3%,分別比2004和2005年提高6.4和0.7個百分點,農村閑散資金較為充裕。同時,農村的投資渠道還很少,由于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縣域城鄉缺少證券投資網點,國債也很難買到,較低的存款利息也不能吸引資金持有者,有保障的基礎建設投資也不對民間資金開放。近幾年投資渠道有所增加,投資于股票由于信息閉塞而風險較大,投資于房地產周期較長,投資收藏品又需要專業知識。農村金融品少、金融服務種類單調,導致巨大的民間資本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社會閑散資金不斷尋求更適合的高收益投資渠道。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由傳統的農業生產邁向產業化、規?;l展時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個體工商業及民營企業發展較快,資金需求旺盛。農戶及民營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和正規,金融機構不能滿足其融資需求這一對矛盾加劇,農戶和民營中小企業不惜以高息尋求其他的資金來源,而急需為自己閑置資金尋找出路的民間資金在趨利動機的驅動下開始向收益相對較高的民間金融市場轉移,充裕的民間資金為民間金融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于是各種的基金會、臺會、錢莊等民間金融組織通過不同的形式開始在農村出現,融資額愈來愈多,規模愈來愈大,呈膨脹發展勢態。農戶和民營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具有“急、少、快”等特點,民間金融恰好也適應了這個需求特點,這就為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空間。
(四)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
銀行在發放貸款時面臨著不完全信息,因此銀行的信貸業務就面臨著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為了規避信貸風險,銀行會實行信貸配給。民營中小企業難以具備信貸的基本條件,因而是信貸配給的主要對象,尤其是在國家實行緊縮政策時期,其更難以獲得貸款機會。而近來,為了放慢投資增長步伐,抑制投資過熱現象和部分行業投資過度重復建設問題,國家實行了一系列緊縮性政策,包括控制信貸擴張速度、出售土地禁令和對投資項目進行合并等,使得農村資金缺口進一步加大,農村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農村的民營中小企業面臨更加嚴峻的信貸困局。在這種宏觀形勢下,農村的民營企業甚至一些縣域的國有企業也紛紛尋求民間借貸,進一步為民間金融的活躍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郭寶林.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金融問題研究[J].財會研究,2007,(8):79-80.
[2]人民銀行呂梁市中心支行課題組.民間融資規范發展問題探討[J].華北金融,2007,(9):46-48.
[3]陳蕾艷.淺析中國民間金融的發展[J].現代商業,2007,(1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