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資本全球化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的全球流動使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關鍵是如何實施有效監管,以達到避害趨利之目的。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一、金融資本全球化加深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脆弱性
1.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加深
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有效地削弱了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成本,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導致金融機構規模日益龐大,這反而使債權人很難及時了解其經營狀況,也大大增加了金融機構有效篩選和監督債務人的困難,結果使原本弱化的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重新顯現出來,從而加大了金融機構的脆弱性。
首先,金融資本全球化之前,金融機構一般是區域性的并且規模不大,債權人的數目相對有限并且比較集中,他們比較容易了解本地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狀況,所以金融機構和債權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并不很嚴重;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使金融機構債權人的數量大大增加,并分散在全球各地,他們要了解一家跨國金融機構的經營和風險狀況是非常困難的,這加大金融機構和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根據經典的“囚徒困境”理論,如果某個意外沖擊使存款的提現速度加快,那么每個理性的儲戶都會趕緊加入擠兌的行列。即使銀行的經營是穩健的,即使所有的儲戶都能夠認識到如果他們不進行擠兌更有利于整體的利益,擠兌行為仍然會發生。因此全融資本全球化加大了債權人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劇了金融機構脆弱性。
其次,在金融資本全球化之前,一般來說,金融機構規模不大,債務人的數量相對有限也比較集中,金融機構對債務人的篩選和監督的效率比較高,這樣金融機構和債務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不十分嚴重。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機構的規模全球化,債務人的數量全球化,這使得金融機構對這些債務人的篩選和監督成本急劇上升,結果導致金融機構和債務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突出。
2.金融機構道德風險的加深
金融機構的產生本來可以降低借款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的發展卻反而使金融機構隱藏了巨大的道德風險。
首先,在金融資本全球化的條件下,規模巨大的跨國金融機構的破產可能對一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沖擊,因此金融機構經營者認為如果單個銀行出現困難,政府可能聽之任之,如果大規模的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政府就不得不進行拯救;再加上競爭壓力也迫使它們繼續其進行冒險性的決策。這將導致道德風險加劇。
其次,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經營者可能面臨的獎勵和處罰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不對稱性。經營者的某種風險性決策一旦成功,他將獲得極大的獎勵;如果失敗其最壞結果也不過是下崗而已,所有者從錯誤決策中招致的損失只不過是其自有資本,所以金融機構管理者的理性行為總是傾向于作一些風險較高的決策。一旦失敗,那么金融機構就面臨巨大的災難。巴林銀行就是如此。
最后,由于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全球金融機構之間的往來關系非常密切,因此個別金融機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將極有可能擴散到整個金融系統。
3.發展中國家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加劇
(1)發展中國家匯率的波動性加劇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超速增長,貨幣當局在面臨強大的貶值或升值壓力以及國際金融市場上巨額投機資金時往往無能為力,即使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其結果也必是貨幣匯率的大幅波動。如果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其波動將更加劇烈。
(2)發展中國家股價的波動性加劇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甚至經濟蕭條均與股市的劇烈波動相關,而金融資本全球化更是加劇了股市的波動性,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和股市的波動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股市的波動。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與發達國家證券市場間的聯系緊密。當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發生波動時,即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正常,其證券市場也會相應地出現波動。另外,實體經濟波動在很大程度會影響股市的波動,因此全球經濟的不穩定也會加劇全球股市的波動,進而加劇發展中國家股市的波動。
第二,市場投機與操縱。隨著金融資產大量涌入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一些大型機構投資者憑借自己的資金實力和信息優勢操縱股票市場,創造虛假交易,制造交投繁榮景象,推動股價持續上漲。因此,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發展中國家股市的波動更加頻繁和劇烈。
第三,外國投資突發性的大規模撤資,往往會造成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困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股票市場的規模十分有限,外國投資往往占有較大比例。在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下,突發性的外國撤資幾乎沒有任何障礙,此時,不僅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會遭受沖擊,而且往往伴隨貨幣大幅度貶值,進而導致證券市場流動性大幅萎縮。
(3)發展中國家金融資產風險的傳染性加劇
由于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比以前更加復雜,因此金融資產風險的傳染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一旦某個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以至于其不能保證正常的流動性頭寸,那么局部的金融困難就會迅速、劇烈地傳播到其他金融機構,甚至演變成整體性的金融動蕩。
二、發展中國家對金融資本全球流動的有效監管
1.對金融機構實施有效監管
發展中國家對外資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監管不僅要遵守巴塞爾委員會頒布的關于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一系列協議所管提供的最低標準,還應該就本國有關對外國金融機構的專門管制或更嚴厲的審慎管制進行監督,綜合采取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方法,檢查外國金融機構經營的合規性,以作為經營性監督的補充。
第一,加強對外資金融活動監管的立法準備。通過金融立法,制定全球化條件下的金融業運行規則,并完善金融執法體系,保證規則得到執行,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構筑全球化條件下的金融安全網。
第二,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的監管。發展中國家中央銀行等金融監管部門在考慮是否批準國外銀行進入時,除了執行巴塞爾協議規定外,還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對國內銀行業將會帶來何種影響;二是本國經濟對其提供的金融服務的需求程度;三是其注冊資本數量和勞動質量;四是該機構母國是否有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另外,中央銀行還應把握好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速度與布局。
第三,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的監管。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對外資銀行的業務管理與對本國銀行基本相同,即所謂“國民待遇”。但發展中國家還應該對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經營地域等適當進行限制,對不同的外資銀行采取不同的政策。如對離岸商業銀行,只應允許其開展境外業務;對限制性外資商業銀行,可以允許其經營境外業務及部分境內業務。
第四,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異常動向的監管。發展中國家中央銀行一要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及國際資本異常流動的跟蹤監測能力,通過對外資機構業務過程的監督、測定、計量、分析和評估,及時發現國際游資的動向;二要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異動的應急處理能力。中央銀行應通過立法,保留在非常時期對外資金融機構特別處置的權力。
第五,加強與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發展中國家政府應該努力搞好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通過與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的交往與協作,提高中央銀行的監管水平,在進一步擴大和提高金融對外開放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增強防范和化解風險的能力,確保本國民族金融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對長期外債實行規模控制
發展中國家要想把握住資本自由流動的機遇,把國際債務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保障本國在負債經營中能夠量力而行,借好債,用好債,還好債,既促進經濟發展,又防止發生債務危機,政府應建立起一套適合本國情況的較為完整科學的外債監測指標體系,并以此來對外債進行分析和考評,發揮其指導和監督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為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采用包括償債率、借債率、負債率、流動外匯持有額、外債增長率、短期債務率、外資依存率等指標對外債進行監測,以保證外債的適度規模。
3.對短期游資實施有效監管
鑒于游資的不穩定性和破壞性,發展中國家應該對游資實施有效監管,以減少巨額游資興風作浪給經濟發展帶來嚴重沖擊。發展中國家對游資的有效監管應該根據本國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資本流動規模和結構,尤其是流動渠道(即短期借款、證券投資還是經常項目滲入)來決定是采取征收貨幣交易稅、數量控制等直接控制手段,還是采取財政政策調整、浮動匯率等間接手段進行調控。
第一,對短期境外借款的有效監管。監管短期境外借款可以采取三種針對性措施:一是期限管理,如規定借款合同的最短期限,鼓勵長期貸款;二是限制其流入本國股票市場、外匯市場、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以根絕短期資本獲取暴利的可能性;三是業務限制,比如限制甚至禁止外資金融機構從事本幣業務特別是本幣借貸業務等。
第二,對證券投資的有效監管。短期游資進入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的渠道多種多樣,對其有效監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對非居民投資本國證券市場施加外匯約束;規定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對境外投資者不同的開放度;提供給居民和非居民以不同的投資工具,如A股和B股,或者規定外資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規定非居民持有的股份限額;限制非居民投資本國未上市股份;對游資侵入本國證券市場的中間機構進行限制。在本幣部分可自由兌換的條件下,無論境外資本是投資于東道國本幣證券還是外幣證券,無論境外資本是直接進入還是通過在岸、離岸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都必須通過證券經紀公司。
第三,對通過經常項目滲入的游資的有效監管。對于通過貿易與非貿易渠道進入東道國的游資,可以通過完善外匯管制制度來加以控制,強調外匯買賣和資金進出必須建立在真實交易基礎之上,并要求以真實單據作為外匯交易的依據。
此外,稅收措施對各種游資都具有較強的監管作用。例如交易稅或印花稅,對投資所得依據來源地原則征收所得稅,對資本利得征收所得稅。
參考文獻:
[1]夏振坤李建軍:經濟全球化的面面觀[J].江漢論壇,2001
[2]郭根龍:WTO框架下的中國金融服務貿易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吳興南林善煒:全球化與未來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楊冬雪:全球化:西方理論前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5]范愛軍:經濟全球化利益風險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6]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7]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8](美)丹尼·羅德瑞克:讓開放發揮作用[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