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影響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伴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金融行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已成為衡量現代經濟發達程度的關鍵性指標,金融業的迅速發展將會給區域經濟帶來巨大影響。在全面了解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問題的前提下,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金融;實體經濟;問題
1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思想意識方面
當前,金融業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待加強,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仍處于較低水平,很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尚未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及部門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認識不到位,普遍存在“重金融、輕實體”的現象,很難清晰地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在指導金融工作時極易產生失誤。同時,部分金融機構由于對自身的認識不到位,無法真實履行自身的職責,忽略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責任,逐利行為顯著,從本質上,減弱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不利于實體經濟發展。
1.2融資渠道方面
對于地區資本市場建設方面來講,我國很多地區起步較晚,大型交易市場數量不充足,場外股權市場、債券市場仍有待完善,這種情況下,傳統金融業態仍是多數地區實體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尤其是銀行業、保險業等。加上金融創新思維偏弱,很難發揮金融的助力作用,難以達到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目的。1.3經濟環境方面目前,我國社會信用環境仍存在很大風險性,一些金融機構為了降低風險,往往會收窄信貸業務,這種情況下,不利于推進實體經濟發展,一些對企業發展有利的政策也難以落到實處。加上金融管理體制、金融組織體系、監管服務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均會影響金融經濟環境的良好發展。這種情況下,對于企業的信貸需求,金融機構很難做到公平,往往會犧牲掉一些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利益。
2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金融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整體來講,我國金融業發展較晚,相比西方國家,仍存在較為嚴重的滯后性。加上思想不夠解放,步子邁得小,嚴重缺乏創新動力,進而制約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金融組織創新能力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城市金融、農村金融普遍存在國有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壟斷現象,短期內傳統金融架構想要取得突破難度很大。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雖然我國金融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現代金融服務體系仍未完善,很多金融機構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將會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造成嚴重阻礙,很難在短時間內成為金融市場主體。
2)金融市場創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國金融市場當中,正在積極培育期貨、基金、債券等市場體系,基于金融市場環境的約束,短時間內上述金融市場想要發揮其優勢作用難度相對較大。
3)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國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方面,我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偏低;另一方面,各大保險公司險種趨同現象較為嚴重。由于金融機構內在創新動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業的服務水平,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個性化服務。若這些問題不處理,將難以滿足實體經濟多層次的發展需求,導致金融扶持政策無法落實到位。
2.2金融人才水平有待提升
當前,我國金融人才仍很緊缺,普遍存在從業人員學歷結構、知識層面、年齡層面無法滿足金融創新發展需求的現象。特別是在金融機構發展中,亟待進入大量高素質金融人才,實現金融人才結構優化升級。為此,各地金融管理部門,必須重視當前經濟發展現狀,積極解決現存疑難問題,確定金融業發展方向,積極引入專業人才,打造一支勇于創新、敢于拼搏的金融人才隊伍。要以全新的思維,將重點放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當中,打破舊的思維、舊的管理模式,在實體經濟當中注入金融這一活力要素,共同推進金融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3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對策
3.1深化金融體制和機制改革
立足金融行業發展趨勢,遵循市場化發展規律,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各地應加快推進金融監管體制建設,克服地級城市發展的瓶頸,建立一個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金融創新改革體系,構建金融協調聯動發展機制,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力量。首先,加大政策支持,構建常態化支持服務體系。嚴格遵循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優化地區招商引資、扶持政策,將著力點放在金融配套服務中心,制定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優惠政策,從而充分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優勢作用。依法合理減免金融業經營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費用,比如資產評估、過戶、抵押登記等,針對金融機構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應予以優先支持,最大限度擴大金融機構覆蓋面,重點扶持智能化網點建設。其次,積極引進民間資本。為了激發金融業的活力,應開放民間資本的準入條件,有流程、有標準地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的介入,為傳統金融機構改制重組和增資擴股增添動力,從而更好地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3.2提高金融機構風險控制水平
為了進一步加強金融風險控制能力,必須營造一個寬松的金融發展環境,這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當前,我國已步入經濟新常態時期,為了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穩定、健康發展,應保證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指標滿足監管要求,在合理范圍內有效控制資產不良信貸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穩健的支持,保證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具有良好協調性。
3.3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想要實現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快速融合,重點在于信用共享體系建設是否完善。針對現階段信用體系制約多、限制多的問題,應對相關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劃分,消除系統障礙,整合部門資源,在信用體系內納入信貸、住房、納稅、教育等信息,進一步健全信用體系建設,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還要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擴展可查詢范圍,有效提升查詢效率。要求強化信用責任,加大失信懲處力度,進一步消除信息不對稱的難題。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是個人,都要重視誠信,具備較強的誠信責任意識,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潛力挖掘出來。要求強化信用擔保,立足現有擔保制度現狀,加快推進擔保監管體制建設,建立完善的擔保信用體系,在融資性擔保行業,還應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實現擔保公司與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進一步擴大業務范圍,構建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
3.4加強金融運行監管體系建設
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建立不同層級的金融監管組織構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統一防范金融風險,為金融調控及監管奠定基礎,盡可能降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各行政執法部門要實時與金融監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定期探討及分析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有關問題,最大限度避免支持工作當中存在盲點,為提升支持效果提供依據。還要結合地區金融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聯合防控機制。由金融監管部門聯合工商、稅務等各個部門共同組建一支聯合執法隊伍,協同打擊金融犯罪行為,為地區金融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4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勢頭迅猛,極大地推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然而,在其背后也顯露出了很多弊端,比如非法集資、融資成本高等屢屢發生。在市場環境下,金融與風險相伴相生,金融風險的大量出現,很可能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比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對各領域的經濟、貿易產生了極大沖擊。為此,開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影響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淑芳.金融支持縣域實體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6(16):133-134.
作者:李宏 單位:鄭州市事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