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金融詐騙風險防范與治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前,農村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對于金融理財的理念也在更新,這樣的發展契機也使得農村地區金融詐騙風險加大,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詐騙案件的高發也使得農村金融呈現出發展瓶頸。本文圍繞農村金融詐騙風險產生的原因、特點及治理策略展開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農村金融;詐騙;風險防范;經營
一、農村金融詐騙風險的發展現狀
從根本上說,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三農”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在增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金融服務奠定了基礎。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金融風險問題呈高發態勢。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金融創新”中指出,嚴厲打擊農村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與現代農村金融領域現狀密不可分。在《用戶防騙意識及行為調查報告》,在接受調查的各項數據中,34.18%的農民曾經遭受高詐騙損失;有24.3%的城市人口曾經遭受高詐騙損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前農村金融詐騙形式的嚴峻性。再加上農村地區人口眾多,因此構建全面的金融服務能夠緩解金融詐騙的案發風險,確保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二、農村金融詐騙案件的形成原因
(一)理財模式單一,存在非法集資現象
如今,農村地區的人均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來源不單是傳統的種植、養殖,而且還通過出門打工等形式,積攢了一些閑置收入。尤其是在年終歲尾時,返鄉農民們帶回大量資金,需要一定的理財和增值渠道。這樣一來農村對于投資理財和資產管理的需求也早不斷增加。但是,農村地區一些國有銀行不斷縮減在農村的營業網點,網絡理財等業務不符合農民的理財觀念、農村信用社、五大行等農村金融網點的服務質量較差、職能意識缺乏、監管不到位,給看似便捷、高利率、高回報的非法集資產業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農民們紛紛將自己的積蓄以“放貸”等形式投給非法集資人員,最終導致血本無歸。
(二)法律意識淡薄,維權渠道知之甚少
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地區地理環境復雜、農民受到的教育有限、各項信息較為閉塞,導致農村金融消費者缺乏相應的風險規避能力和法律維權意識。在對一些理財機構的甄別上,不會去核實相關的金融市場審批、金融許可證、營業證件等等,尤其是對于金融機構工作機制的合法性難以甄別,缺乏深層次的了解,導致居民對于金融消費活動的權益保護意識不足、對涉及到的證據、資料保護意識不足。一旦受到資金財產上的侵害,農民難以找到維權的路徑。
(三)騙局防不勝防,詐騙花樣形式繁多
從農村防騙宣傳的層面上看,盡管相關政府和部門也做過一些努力,但是對比大中城市,農村金融消費者對于防騙信息、手法的掌握依然較為落后,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套路貸”“P2P平臺”“砍頭息”等新型騙局層出不窮,各類非法集資和新型金融產品詐騙案依然高發。
(四)防范意識不足,從眾心理作祟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親族的“小農思想”仍然盛行。在農村金融詐騙案件中,不法分子往往拿出高利潤、高回報來引誘農村金融消費者,導致廣大農民不能理智分辨和甄別,部分農民因急需錢款去民間借貸處接待。再加上部門農民對信用問題不重視,當代執法及監管部門執法不力,導致少數農戶存在“欠錢不還”的無賴心理,農村金融銀行農業貸款“到還款日不還款”的情況頻頻發生。
三、農村金融詐騙風險防范的防治策略
(一)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
為了從根本上增強對農村金融詐騙風險的防范措施,政府應該積極發揮政策引導的作用。鼓勵相關金融服務機構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逐步開辟和推廣網上銀行、咨詢業務、理財服務的發展途徑。要通過不同的形式,確保農村地區享有和其經濟地域相符的金融服務產品,鼓勵相關工作人員積極探索符合當地農民的理財服務,以手機智能APP、客戶端小程序等理財方法,實施依法、依規的理財服務,以此推動農村經濟體系的多元化。要加大對農村地區金融營業網點的創設,組織工作人員定期開展金融教育,保證農民的認知水平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相互配備,規避農村金融詐騙風險。例如,浙江省農村信用社為了推進擔保體系的建立,為農村地區的小微企業、農業生產提供擔保服務。通過延伸農村地區網絡金融業務,針對重點農村貧困地區發放扶貧貸款。不斷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機制;改革金融服務的行業規章,延伸金融服務流程的法制性;完善金融服務機制的法律體系,以全方位的監管配合,有效減少農村金融服務中存在的各項風險,以多種積極的措施滿足農村金融消費者的需求。
(二)改善農村地區的信貸環境
要想改變農村金融消費者的發展理念,相關金融工作人員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改善部分農民所存在的小農思想,引導廣大村民樹立“欠錢還錢,誠信至上”的思想理念。充分改善農村地區不良的信用風氣,加強金融信貸信用體系的建設。聯合政府機構、銀行、村委會等多部門,通過在村內懸掛標語、發放宣傳材料等形式,使農民能夠始終生活在誠信仁義的氛圍之中。同時,為了保持農村正常的信貸秩序,建立良好的環境,金融企業要通過法律的完善和改革,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徹底解決從業人員業務操作不規范、風險性加強等問題,將農村地區的發展重點放在完善農村金融機構信貸的規范流程上。將存在信貸需求的農村金融消費者統一在一起,建立一個互惠共享的網絡信息資源庫,解決農民個人信息安全防護的問題,防止騙貸、非法集資、高利貸等不良問題的產生。通過建立科學的信貸安全監管機構及信用等級評估機制,定期對貸款人的信用進行審核,以低息政策鼓勵按期積極還款的農戶,營造和諧的農村信貸環境。
(三)發揮互聯網信息優勢,弱化風險
從整體上看,農村金融詐騙風險引發的根本原因是農戶和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等引起的。為此,相關金融工作者要積極維護農戶和金融機構的平衡性,巧妙結合互聯網新興技術,打造一個人性化、智能化、安全化的農村網絡金融服務平臺。在這一平臺上,聯合多部門構建準入審核許可制度,確立相應金融服務的借貸資質,加強日常經營監督。凝聚網警、通信的互聯網防詐騙力量,不斷加強對網絡借貸平臺的經營監督。擴大對金融詐騙類案件的監督和管理機制,幫助農村金融用戶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積極利用計算機數據庫、大數據、云計算等形式,對于急需資金、對金融貸款流程了解較少、消費理念不夠的農村金融客戶,進行智能科學測算,綜合考評其中存在的各項危機。
(四)推進金融約束機制的有效監管
對于一些存在較大風險的農村民營金融公司,金融服務部門要根據相關規定,對民營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抵押業務等方面進行標準化指導。以統一的行業規章、運轉模式和發展核心,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的科學性。由銀監會進行全面的金融管理,進一步維護金融秩序,使公眾能夠更好地了解金融行業中存在的通用標準。在農村地區加大對健康網絡金融環境的革新,加快對網絡借貸平臺的有效監督,以設置舉報獎勵等方法,維護和諧的農村金融環境。積極引入商業銀行等其他有效監管手段,充分借鑒商業銀行的監管做法,根據農戶的自身信貸資本、名譽口碑、年收入設置不同的借貸額度,以此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同時,在推進穩定信貸關系的同時,對貸款人進行積極的回訪,調查,弱化其中存在的各項危機,進一步加強網絡信貸平臺的信用體系建設。
四、總結
綜上所述,農村金融詐騙案件涉及地域廣、參與人數多,并且涉案金額較大,對廣大人民群眾產生了極大的危害。要想從根本上掃清“農村金融詐騙”的毒瘤,廣大金融工作者必須深耕農村金融市場,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村金融防控體系,拓寬農民投資理財渠道,推動金融消費者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金融和生態環境。一方面鼓勵中小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拓展理財路徑,加速對農村優質金融產品的創設,為農民閑置資金的增值開辟寬廣的渠道。另一方面對農民和農村金融從業者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涉農金融機構進行服務優化,推進對可疑資金和涉嫌金融詐騙案件的審查監管,以此建立嚴格的金融考評機制,充分引導廣大農民共同參與到防范金融詐騙的隊伍中,共建共享、共擔共贏,逐步消除農村金融中存在的各項風險。
參考文獻:
[1]王佳平,孫速超.聚焦: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管理措施[J].營銷界,2019(17):22-23.
[2]聶競.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金融機構小額信貸問題探討[J].金融經濟,2019(08):3-5.
[3]陳露,林曉濱.供求視角下農村金融服務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07):106-107.
[4]蔡興,蔡海山,趙家章.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03)
作者:李繼紅 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