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學理論演進與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本文對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的特征進行了闡述,探討了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對區域經濟學的應用拓展的進行了分析,基于此希望能夠從理論層面為我國區域經濟學理論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一點支持。
關鍵詞:
區域經濟學;范式演進;應用拓展
一、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的特征
就本體論而言,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經濟活動的空間因素。在主流經濟學家的推崇之下,在區域經濟研究后期,基于杜能模型的研究范式逐漸脫離開來,其中本體論對個體動機予以了強調。首先,它對物品稀缺性假設與理性人假設進行了建立,并基于消費者與廠商的均衡,對獲得最終的市場均衡狀態進行了分析。在近代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構建中,經濟對象的微觀均衡分析受到了廣泛關注。就認識論而言,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是區域經濟學關注的重點,規范主義的哲學思想并沒有得到重視。起初,在區域經濟學中,理論體系構建并得到重視,觀察的重點對象主要為經濟活動的空間特征描述。以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為例,起初是針對企業選址問題,其特點表現為基于問題導向的實用主義。在經驗研究的結論應用之下,在城市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中區位論與區域科學得到了有效運用,這與區域經濟學的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哲學基礎的聯系十分緊密。就方法論而言,描述性的研究與經驗驗證是區域經濟學的主要方法,其研究主要涉及到空間經濟特征的描述,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也基于計量分析與統計學的歸納法為主。經濟總量指標與空間區位的關聯性是區域經濟學的重點,基于此對區域政策進行調整。在特定空間上,產業的集聚是區域經濟學的觀察對象,在經驗研究之下,對產業聚集與空間變量的關聯進行探索,然而這種集聚的個體動機與總體趨勢間的內在關聯卻沒有得到解釋。而這種聯系是主流經濟學所強調的內容,同時區域政策的實施效果也與其有著密切聯系。主流經濟學對理論演繹有著高度關注,并意圖基于精煉模型對經濟運行整體現象潛在的個體理性動機進行揭示,計量分析基于理論演繹實施,換言之計量研究就是驗證理論假設,然而計量研究并非理論假設的直接來源。站在市場經濟系統整體認識的角度來看,經濟系統在主流經濟學之下向不同部分進行了劃分,然而這些部分之間又有著密切的聯系與關聯并組成一個體系,具有自我調節能的能力。換言之,基于主流經濟學的市場經濟的特征表現為自組織性,因此個體選擇成為了關注重點。就傳統意義而言,基于區域經濟學的區域經濟系統能夠對其組織系統加以運籌,因此整體布局與結構的優化成為的關注重點,然而其運籌結構并非完全符合個體理性。
二、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
以杜能對區域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成果為例,杜能對位于均質平原上的孤立國進行了假設,其中制造品有中心城市供應,食品供給則由城市四周土地承擔;孤立國內各區域具有相同的自然條件與運輸條件。杜能提出生產地與市場距離成為農場利潤最大化的主導因素,同時也影響著農業經營規模,成本與運費的償還必須與追加的投入要素的邊際收益對等。基于一定的耕作成本,與城市的距離與追加運費、邊際產量償付量成正比,與生產規模擴大的可能性成反比。杜能對農業圈層理論進行創建,并認為差級地租為各區域農業布局的最優類型。杜能通過理論化與體系化形式驗證了空間摩擦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在其他研究領域中,這一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推廣與應用。基于區域經濟學理論的空間成為了經濟物品,并且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作用,杜能對區域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性分析具有雙重性,與之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其相關性與普遍性也更強,可見基于杜能的經濟思想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然而在其思想提出后的一個多世紀,業內并沒有對其予以重視。薩繆爾森則基于杜能的理論創建了空間市場均衡模型。在艾薩德的努力之下,主流經濟學中逐漸接納了區域經濟學,并實現了杜能理論與均衡分析的有機結合。
三、區域經濟學的應用拓展
1.基于主流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學解釋力更強
在上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學在主流經濟學的推進之下取得了重大突破,換言之,區域經濟、經濟地理、經濟發展理論等學科的研究范式逐漸朝著集中化的方向發展,對于未來區域經濟學的發展而言意義重大。而區域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工具則包括比較優勢、區域經濟稟賦、運輸條件、地理幾何分析等等,然而基于發散下的理論范式中,這些理論的發散性十分明顯。對于一個共同的理論支點中,這些理論工具無法得到整合與歸結,這使得區域經濟學整體看上去并非精密的儀器,而是一個“工具箱”。當“問題區域”出現在國家經濟中時,那么建立在空間分析基礎之上的區域經濟學則無法對其進行解釋,在人們在探索中不得不回到主流經濟學的“零維”空間中時,那么區域經濟學將會停滯不前。在區域經濟學研究結論中,在主流經濟學的整合之下使得其范式轉化得以實現,進而基于具有整體性的理論框架來解釋區域差異、產業集聚。事實上,經濟是社會全體成員個體決策之下誕生的。在傳統研究中,區域經濟學的規劃性特點十分突出,換言之就是通過規范經濟學對最優模型加以定義,然后對區域發展目標進行確定,同時在經濟發展中也強調了政府干預的方法。然而,與政府規劃相比,個體理性選擇的綜合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此就難以作出合理解釋,進而導致上世紀70年代之后區域經濟學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2.區域經濟學對經濟政策供給產生的影響
區域經濟學的一大特征就在于“政府干預”。區域經濟學在我國的應用中,區域經濟發展與規劃十分突出,“問題區域”逐漸成為國內區域經濟學的主要應用范圍。由于對問題的解釋缺乏根源性,不管采用的技術與方法如何,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或區域問題的診斷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并不強。究其原因,就在于區域經濟學的政策建議并沒有得到認可,這一點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尤為突出,政府在經濟中的干預作用十分明顯,一般這是受到規劃模型中企業理性選擇動機缺失造成的,在政府干預之下,市場結構、規模報酬等發揮變化,使區域經濟均衡狀態遷移的預見性不夠準確,政府干預效果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狀態。站在政府對經濟政策加以干預的角度來看,與主流經濟學相比,區域經濟學并沒有太大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區域經濟學是以區域經濟為主要對象,這一點在建立在區域經濟稟賦的基礎之上的產業結構規劃十分突出,然而相關的政策手段并不明確,缺乏系統性。主流經濟學則站在微觀的角度來調整市場參數,以此實現對企業決策的限制,這顯然已經屬于經濟規制。從中不難發現,當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范式引入了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那么就邏輯而言,區域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經濟規制理論等分支學科的一致性就得到體現,就政策供給而言,在理論方面的選擇上就變得更加豐富。
3.與主流經濟范式趨同的啟示
主流經濟學理論范式引入區域經濟學,能夠提高經濟問題分析的全面性。區域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得到擴展,并不在單純的針對區域經濟問題的對策性研究,建立在主流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基礎之上的制度機制、市場競爭、社會運行以及要素共享機制都能夠通過區域經濟學得到合理解釋,進而使區域經濟規劃的合理性與全面性得到提升。傳統單一的運輸成本與比較優勢分析餓逐漸向區域經濟的全方位“掃描”轉化。就理論體系而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已經趨于嚴整,主流經濟學理論主干及其分支學科的理論范式逐漸得到統一,鑒于此,就邏輯而言其一致性得到體現。實踐表明,這一理論體系的生命力與包容性十分突出,在主流經濟學范式與區域經濟學趨同的背景下,在區域經濟學中,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逐漸得到有效運用,對于學科的發展而言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與意義。
四、結束語
在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中,我們不難看出區域經濟學的發展進程與趨勢。在國內,區域經濟學研究也可以向“范式”進行整合與歸結,而研究基礎與方法的不同則會引發區域經濟理論的相關爭論。基于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流經濟學范式的補充,為人們對區域經濟運行規律的觀察與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顏飛,羅永剛.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與應用拓展[J].財經問題研究,2008,(8):24-30.
[2]孫貫華.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與欠發達地區發展研究--以荷澤為例[D].山東大學,2004.DOI:10.7666/d.y660913.
[3]田甜.論區域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的差異[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68-69.
作者:張晶 鞠瑞年 單位:濟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