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國制造的綠色升級路徑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制造的綠色升級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制造的綠色升級路徑

摘要:縱觀中國制造的國際市場,諸多差異性問題需要中國以不同的策略應對不同的子市場。從經濟學的角度這些問題可以界分為轉型和升級兩類問題,文章從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空間標準界定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內涵。以“一帶一路”市場為目標市場,分析中國制造在這一市場的發展,明確綠色升級戰略是中國制造在這一市場的占優選擇。繼而從生產技術、勞動生產率、設備利用率及管理水平等方面闡釋中國制造實施綠色升級戰略的必要性,并給出改進生產技術、提升倉運噸位、升級換裝設備及強化市場細分等相應的升級方案。考慮到中國制造在“一帶一路”市場的相對優勢,中國制造實施綠色升級戰略必然會產生優化產業鏈、促進專業化生產、提升中國經濟實力、擴大貿易規模、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等積極效應。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制造;綠色;升級;轉型

經過長期發展,中國制造已經具有較高的國際市場覆蓋度,其根基是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非獨特的技術優勢。隨著中國勞動力紅利的消失,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突破發展制約成為必然選擇。受制于中國制造市場份額變動彈性大的約束,全球劃一式的中國制造發展戰略是失效的,精細市場細分、制定差異化改革方案是占優選擇。在“一帶一路”區域,中國制造具有較為顯著的綜合優勢,傳統制造業產品還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為穩固已有市場和搶占潛在市場,在中短期,中國制造以生態文明為準繩升級傳統制造業是踐行度高的有效路徑。梳理已有文獻,學者們基本從整體視角研究中國制造的發展戰略,霍春輝等[1]將微、中、宏觀視角融合,提出強化企業專有性生產能力、以產業嵌入方式向全球價值鏈研發和服務環節深入的升級路徑。劉名遠[2]認為向長江經濟帶進行產業轉移可以重構中國產業價值鏈,增強產業增值能力。邵安菊[3]認為中國制造必須向優質制造轉變,提出可行的路徑有提升產品質量、創新技術、強化服務、打造品牌等。已有研究的理論價值遠高于現實價值,本研究側重于應用型價值的突破,通過明確中國制造在“一帶一路”區域的市場定位,探索相宜的發展戰略。

一、轉型與升級的界定轉型與升級

在產業發展領域,尤其在中國制造發展戰略中較多涉及。本研究以經濟學視角審視這兩大經濟戰略,二者存在較大差異。從成本和效率的維度看,若某一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具有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的空間,則說明該產業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質,對原有產業進行升級是交易成本較低的有效路徑。若在現有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下,某一產業沒有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的空間,則說明該產業已處于成熟階段,若其產品市場需要大,可以在維持現有生產規模的同時尋找轉型方向;若其產品市場需求處于下降態勢,則企業必須圍繞市場動向快速明確轉型方向。可見,較之升級時圍繞本產業降成本提效率,轉型更多地體現為轉產,交易成本較高,故產業升級策略應先于產業轉型策略。立足“一帶一路”市場,中國制造具有優勢明顯的市場份額,在現有技術水平和生產要素來源多元化的支撐下,中國制造產業的升級空間大。需要明確的是,作為世界制造的一部分,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必須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即實施綠色升級戰略。

二、“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制造提供“走出去”的機遇

(一)“一帶一路”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目前,“一帶一路”倡議涵蓋亞非歐諸多經濟體,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是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為了滿足工業化、城市化等的要求,各經濟體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由于基礎薄弱,各類基礎設施缺口較大。在中亞和東盟地區,除新加坡外,大部分國家工業化水平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滯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能滿足需求。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截至2020年,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年需求金額7300億美元,各經濟體完善境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8萬億美元,提高區域間互聯互通水平的基礎設施投入需要3000億美元[4]。聚焦“一帶一路”區域經濟體的基礎設施需求,多集中于鐵路、管線、機場、港口、核電、電信等設備設施,而中國制造在這些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可以說,“一帶一路”市場的基礎設施需求能夠與中國階段性、結構性的基礎設施產能過剩對接。中國與沿線國家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既契合“一帶一路”區域的發展要求,又可以為中國制造提供“走出去”的機遇。

(二)“一帶一路”區域經濟體產業合作空間大“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沿線經濟體已經有深厚的經濟合作基礎,尤以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合作廣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經濟結構的相似性和互補性使各方經濟合作更為深入,進一步開闊了中國制造的優質產能的輸出路徑,多以產業轉移、產業投資等形式輸出。例如,越南不斷強化與中國在紡織業領域的合作。目前,天虹、百隆東方、健盛集團和中洲國際等中國紡織業的龍頭企業均已在越南投資建廠,且新建了紡織業工業園區,以謀求在紡織領域與越南深化合作,提升紡織業競爭力,重塑國際紡織業價值分配格局,同時,有利于輸出我國紡織業的過剩產能,推進紡織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拓寬中國制造技術溢出效應發揮渠道經過長期積淀,部分中國制造技術已經從完全依靠引進為主向國外輸出轉變,中國制造的技術溢出效應正在顯現。在向“一帶一路”區域經濟技術溢出的過程中,不僅填補了很多國家的技術空白,優化生產流程,還有效提升了中國制造的國際認可度和知名度。例如,中國將液氨絲光整理機及配套技術輸出到越南,改善了纖維手感,使紡織物更富有彈性和光澤。再如,中國儀化集團為印度尼西亞設計并安裝全線采用儀化紡絲技術的聚酯纖維裝置,并在后加工系統中首次使用單臺電機變頻控制系統,極大地豐富了紡織產品的種類、款式及花色。中國制造技術的輸出得到越來越多經濟體的認可。

三、中國制造發展現狀

(一)中國制造的貿易規模大從數據看,中國制造規模大,占世界制造總額的20%,居于世界首位。同時,出口的地區結構更加多元化,據聯合國貿易和就業會議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制造出口量占世界制造出口總額的13.8%,同比上升1.5%,創近50年全球最高紀錄[5]。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國際認可度的提高,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規模不斷提升。以紡織品貿易量為例,2015年,中國出口到“一帶一路”市場的紡織品和原料占總出口量的33.9%。從具體產品類別看,中國與“一帶一路”區域經濟體的紡織品貿易以家紡產品為主。2014年,中國出口至沿線經濟體的家紡產品量達25.76萬件,金額達73.9億美元,分別占中國家紡產品出口量與出口總額的29.44%和31.49%。從地區結構看,2014年,中國出口至東盟的家紡產品達17.99億美元,占中國家紡產品出口總額的7.76%,目前,東盟已經成為繼歐盟、美國和日本之后的中國第四大家紡產品出口市場[6]。可見,中國制造在“一帶一路”市場具有較為穩固且呈增長態勢的市場占有率。

(二)中國制造的科技含量較低盡管諸多經濟體認可中國是制造大國,但鮮有國家和地區認為中國是制造強國。中國制造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底端,在聚合產品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品牌等環節中國制造的參與度極為有限,重大技術產品和技術附加值較高的設備依然主要依賴進口。據統計,在我國制造行業中,優質、低能耗的先進工藝普及率不足10%,數控機床、精密設備不足5%,90%以上的高檔數控機床、100%的光纖裝備制造技術、85%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80%的石化設備、70%的汽車零部件等均依賴進口。盡管在這些領域我國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但較之世界制造強國,差距依然很大,我國基礎產業研究經費支出約占研發經費支出的5%,美國、英國、法國等制造強國的這一比重均在10%。在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還較低,僅為10%,遠低于制造強國40%的轉化率[7]。在實踐和研究等領域的顯著差異使中國制造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

(三)中國制造的環境污染程度深為了快速擴大經濟總量,長期以來,我國采用需求拉動和要素驅動的發展戰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高速增長使我國步入世界大國行列,但也引發消耗多、效率低、污染大等問題,并在部分制造行業形成較為嚴重的發展瓶頸。據測算,2010年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15%,2015年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8]。高能耗、低效率嚴重污染著我國的生態環境。環境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紡織業是工業行業的排污大戶,廢水排放量位居全國41個行業前列,其中,印染加工過程產生的廢水排放占紡織業廢水排放量的70%以上[8]。經比較,在生產同類單位產品的情況下,2010年我國印染廢水中無污染物平均含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用水量則高達3~4倍,且截止目前,受制于技術水平,這一狀況并未顯著改善。全球每年約有25%的化學品用于紡織業,而我國紡織業就消耗了全球42%的紡織化學品[8],這些化學物質以三廢的形式排放至生態系統,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生態環境。

四、中國制造在“一帶一路”市場實施綠色升級戰略的必要性分析

在理論層面,產業升級與產業轉型存在明顯的內涵差別。在實踐層面,中國制造實施綠色升級戰略更符合“一帶一路”市場對中國制造的要求。由上述分析知,在“一帶一路”區域擁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中國制造具有進行綠色升級的條件和環境。由于升級戰略是中短期的有效戰略,故引入邊際成本(MC)、總成本(TC)、總可變成本(TVC)、總不變成本(TFC)、平均成本(AC)和平均可變成本(AVC)等指標輔助分析。

(一)改進生產技術可降低企業可變成本改進生產技術有助于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壓縮生產時間,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既定投入可以形成更多的有效產出。所有正經濟效應均能以產品單位可變成本的變化來顯示。以數字化控制技術在電子工業中的應用為例展開分析,數字機床工作流程技術可以大幅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提升電子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縮短生產周期,最終體現為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下降。在圖1中,MC1和AC1曲線分別表示電子工業企業在改進數字化控制技術之前的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線,此時,企業能夠達到的最低平均成本是C1,生產Q1的數量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當運用改進后的數控技術后,單位能耗、生產時間等指標趨于優化,外部正效應使企業的AVC曲線整體向下移動,在市場價格波動不大的前提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從而擴大生產規模,AVC1移至AVC2,與此相對應,MC與AC整體移動,MC1移至MC2,AC1移至AC2,單位產品能夠達到的最低平均成本降至C2。

(二)勞動力素質影響企業生產成本勞動力是生產環節中最活躍的經濟要素,隨著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很多行業的生產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從理論層面開啟分析,勞動力報酬是對勞動力能力的價值衡量,是企業可變成本的組成部份。若高素質的勞動力是個例,則企業成本變化不大,甚至成本提高,只有勞動力素質提升成為普遍現象時,企業成本才會明顯下降。例如,在電子產品設備調試與安裝行業,高素質勞動力比重不斷擴大,全行業勞動者水平顯著提升,高素質勞動力的稀缺性降低,行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但企業為勞動力支付的報酬相對下降,即生產效率提升幅度大于工資增加幅度。在圖2中,MC1和AC1曲線分別表示電子工業企業在勞動力素質未整體提升式的邊際成本曲線和平均成本曲線,此時,企業能夠接受的最低產品單價是P1。在勞動力素質整體提升后,勞動力報酬相對下降,使AVC曲線向下移動,由于成本快速下降,企業的利潤空間擴大,驅動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在規模經濟效應的作用下,整組單位產品成本曲線向右下移動,AVC1移至AVC2,MC1移至MC2,AC1移至AC2,在市場價格為P1的情況下,企業能夠接受的最低價格降至P2,超額利潤出現,而企業也良好地完成升級任務。王娟娟,董紅燕:面向“一帶一路”市場中國制造的綠色升級路徑探索圖1可變成本下降圖3不變成本下降

(三)提高設備利用率有助于降低企業不變成本依據地域合理規模理論,企業提高單項設備的利用率能夠有效提升生產能力,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經濟效益。若要達到這一水平,需要按照木桶原理,健全完善配套設施。固定資本高效運行,單位成本下降,既定產出規模對應的總不變成本也會下降。例如,將機床制造設備與機械制造業的現有技術結合能提高機床設備的利用率,減少機床設備的停工工時。在圖3中,TFC1和TC1分別是單項設備利用效率未提高時企業生產一定量產品的總不變成本和總成本曲線,單項設備利用率提高后,即使總可變成本不變,生產等量產品的總不變成本和總成本也會下降,移至TFC2和TC2。

(四)加強管理能夠有效控制企業成本管理是微觀經濟主體的綜合基礎性工作,管理水平是衡量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主要標尺。作為企業系統的軟要素,管理對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意義重大。先進、規范的企業管理能夠優化各項成本,打造核心競爭力。以食品企業為例,高品質的管理能夠使企業各環節按標準推進工作,嚴格控制原材料質量和投入比例,從源頭上確保食品安全;明確食品特性,真正做到“因物而流”,降低產品損耗率;科學細分市場,準確定位目標消費群體,規避產品積壓損失。可見,高品質的管理能夠加速企業生產的專業化和標準化進程,縮減企業各項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完成綠色升級。

五、面向“一帶一路”市場中國制造綠色升級的可行性路徑

(一)改進生產技術技術是企業的重要軟要素,及時更新技術對面向“一帶一路”市場的中國制造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制造及相關技術在這一區域均具有相對比較優勢。改進生產技術能夠優化中國制造產業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加速行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以紡織業為例,染整是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傳統的染整過程由于技術制約不得不使用大量對環境有影響的化學染料和助劑,造成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而且這些化學染料和助劑的生物降解性差、毒性大,附著在纖維織物上不利于人體健康。近年來,生物酶技術和納米技術相繼出現,這兩大技術的共性在于能夠降低紡織物中化學染料和有毒物質含量,消除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分別來看,生物酶是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環保性和低反應條件等優點。在染整過程中,生物酶技術主要用于前處理環節,用于去除纖維織物上的雜質和殘留污染物。納米技術在節能環保方面效果顯著,可促使染料、表面活性劑進行催化反應,通過脫毒、脫色,最終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進入環境系統。將生物酶技術和納米技術融入染整環節,可有效降低有毒物質排放量,緩解紡織業對環境的污染。目前,這兩種技術在我國已經較為成熟,可以說,我國已經具備實施紡織業綠色升級戰略的基本條件。

(二)提升倉運噸位從經濟層面看,“一帶一路”區域各經濟體發展水平相近,經濟距離小,但這一區域地跨亞非歐,空間距離較遠。遠距離運輸則成為沿線經濟體經濟合作的主要載體,這樣集裝箱運輸方式成為占優選擇。集裝箱運輸是把貨物裝入規格統一的箱子內,通過匹配的運輸工具送達目的地,集裝箱越大,貨物運輸量越多,貨運成本越低,運輸效率越高。集裝箱運輸優點較多:第一,承運容量大,便于機械化操作,大幅縮短了運輸車輛的停靠時間和貨物在倉庫的存放時間,加速貨物運送。第二,集裝箱規格統一,可增加在同容積運輸車輛上的集裝箱數量,同時也增加了運輸量。第三,集裝箱裝卸的貨損率低。例如,平板車運送玻璃板,損壞率為15%,而集裝箱僅為0.2%~1%[9]。第四,集裝箱運輸節約包裝材料,且包裝材料可重復利用,降低運輸成本。目前,我國已開通蘭新歐、渝新歐等多條貫穿“一帶一路”的集裝箱班列。

(三)推進物流專業化進程物流專業化是不斷進步的中國制造對物流行業的內在要求。物流專業化是依據產品特性選擇適宜的物流運輸設備、合理規劃運輸線路,以提高貨物運輸效率,保障產品品質,是為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發展產物。為了達到這一運輸目的,必須充分引入現代信息技術。以物流產業的自動化基礎設施和關鍵配套資源為基礎,將云計算、大數據等嵌入物流行業打造云物流。在云物流平臺上,將現有的物流技術設備與商品專業化搭配,根據商品的不同特性和消費者的物流要求等因素規劃物流方式、運輸路線、技術設備等,提升到貨品質和客戶滿意度。以生鮮農產品為例,生鮮農產品由于易腐爛、易損壞,因此,對儲運、保鮮等要求嚴格,冷鏈物流是占優選擇。目前,在“一帶一路”區域,中國的物流專業化優勢明顯,有能力提升面向“一帶一路”市場開啟物流專業化工程建設。

(四)升級換裝設備在“一帶一路”區域,鐵路運輸居于絕對主導地位,但由于軌寬差異等,運輸效率較低。在軌寬標準難以統一的當下,升級換裝設備成為當務之急。目前,常見的換裝設備有裝載機、固定式及移動式定量裝車系統、卸車設備及轉向架設備等,輔助設備有換裝站、換裝車間等。以集裝箱運輸為例,當前的落地換裝方式不僅效率低下,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通過修建、擴建集裝箱整列換裝區、加快換裝自動化進程,并采用不落地換裝,可以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裝卸效率。

(五)強化市場細分在“一帶一路”區域,各經濟體發展水平相近,但由于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社會資本稟賦差異大,市場復雜度相對較高,調研市場、細分市場極為重要。為了使中國制造能夠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市場,中國必須根據合作伙伴國的民風民俗、氣候條件等供給貿易商品。例如,在中亞地區,人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禁食豬肉,禁用豬皮制品,日常飲食以稻米、燕麥、羊肉為主,對服裝的需求量大。針對此,中國制造應當在充分尊重這些區域風俗習慣的基礎上展開貿易合作,同時,還需要通過采用先進工藝,提升品質,降低價格,因為物美價廉也是中亞消費者的需求關注點之一。此外,在能源、機電交通設備等領域,我國與中亞地區也具有顯著的互補性。通過細分市場、精確定位子市場,可以有效規避產品積壓和浪費,使中國制造以市場需求為根基推進綠色升級戰略。

六、中國制造在“一帶一路”市場完成綠色升級的效應分析

(一)優化產業鏈伴隨中國制造綠色升級的推進,產業鏈將逐步完成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協調到協調、從低效到高效的轉變。新技術的應用使產業鏈的知識含量、技術層次、附加值等大幅提高。例如,提高倉運噸位、推進物流專業化和升級換裝設備能夠有效整合流通價值鏈,高效率銜接產業各環節,增加產業鏈價值。強化市場細分有助于延伸產業鏈,提高顧客滿意度。以利益為紐帶,產業鏈各環節高效銜接,中國制造的深度、廣度均得以良好開拓。

(二)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中國制造在“一帶一路”市場上有針對性的實施綠色升級戰略,在穩固中國制造市場份額的同時,必然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制造產業網絡體系。專業化生產、精細化分工、準確化定位等共同構筑中國制造在“一帶一路”區域的市場形象。為了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中國制造會不斷關注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作業能力。例如,將輔助性生產行業和服務性生產行業從一些大型制造企業中剝離,成立專業工廠,主要負責零部件的生產加工,與主體產品企業共同構成產品或產業導向性明確的產業集群。在各環節均專業化作業的生產模式下,產品的各個部分均是專業化生產的產物,一個企業只能生產一種或幾種零件、部件、組件等。這種模式有利于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還有助于專業員工、研發人員、專用設備等作用的有效發揮,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出現。

(三)提升中國經濟實力隨著綠色升級的縱深化,中國制造向“一帶一路”市場上制造業價值“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設計和研發水平提高、品牌效應顯現,中國在某些重點裝備制造行業取得核心技術突破,并占據關鍵零部件領域,降低中國在這些領域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程度,打破國外企業壟斷中國制造核心技術的局面。通過坐擁自主知識產權,提升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中國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使中國制造在“一帶一路”市場乃至世界市場實現更高的經濟收益,增強中國經濟實力。

(四)增加貿易出口在綠色升級完成之后,中國制造的產品更加契合“一帶一路”市場的需求,在滿意度、經濟收益、再生產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獲得更多替代性小、價格彈性小的市場份額,使中國制造在這一區域率先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具體而言,依據“一帶一路”市場實際,中國制造打造出諸多沿線國家和地區消費者滿意度高的產品,如將寬松、舒適、御寒性能好、性價比高的服裝制品出口至中亞、東北亞地區等。通過生產與市場定位高度契合的產品,增加中國制造貿易量,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形成品牌效應,進而實現品牌價值。

(五)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制造的綠色升級戰略以特色化的高品質產品開拓“一帶一路”市場,使中國制造最終成為這一區域的消費者在國際市場中的占優選擇。隨著貿易往來的加深,支付和清算貨幣幣值的穩定性必然成為各貿易國考量的國際金融問題。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使人民幣的國際認可度不斷提升,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權重快速提升,已經成功入籃,獲得SDR權力,成為國際硬通貨之一。中國制造和人民幣實力的整體提升有助于“一帶一路”區域的經濟體傾向于將人民幣作為支付清算貨幣。截止2015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32個國家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在“一帶一路”區域,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人民幣支付量增加了3.27倍,成為支付規模權重最大的貨幣,諸多經濟體支持人民幣成為“一帶一路”區域的計價結算貨幣[10]。同時,在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共同作用下,中國能夠給予以人民幣支付結算的國家更大的讓利空間,從而形成中國制造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步推進的格局。

參考文獻:

[1]霍春輝,張興瑞.全球價值鏈分工雙面效應下的中國制造產業升級[J].經濟問題,2016(3):67-71.

[2]劉名遠.新常態下“中國制造”戰略升級內在機理及實現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6(4):27-34.

[3]邵安菊.“中國制造”向“優質制造”升級的路徑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6(6):42-46.

[4]王雪梅.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EB/OL].(2015-03-18).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world/u7ai3637677_K4.html.

[5]王雯思.中國制造無可取代:去年出口占全球比重創近50年全球最高[EB/OL].(2016-04-22).finance.ifeng.com/a/20160422/14340496_0.shtml.

[6]柳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育產能合作模式[EB/OL].(2016-01-22).finance.huanqiu.com/cjrd/2016-01/8428553.html.

[7]郭朝先,王宏霞.中國制造業發展與“中國制造2025”規劃[J].經濟研究參考,2015(31):7-8.

[8]解振華:我國能耗與發達國家平均值有1.9倍差距[EB/OL].(2015-11-19).money.163.com/15/1119/11/B8PFDLDU00252G50.html.

[9]中國機械網.廣州二手集裝箱[EB/OL].(2016-06-17).www.jx.cn/jixie/machine1604/product.asp?id=83733197.

[10]王娟娟,杜佳麟.基于亞投行平臺構建人民幣國際化模型[J].經濟問題,2016(2):50-55.

作者:王娟娟,董紅燕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昭通市| 镇巴县| 沾益县| 呼和浩特市| 奇台县| 建阳市| 富平县| 顺平县| 赣榆县| 闵行区| 清流县| 常山县| 吉林市| 大田县| 无为县| 通河县| 兴隆县| 辽中县| 乌兰浩特市| 盘山县| 珲春市| 垦利县| 鞍山市| 潞西市| 江陵县| 乐山市| 新平| 景泰县| 泸水县| 西华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凉市| 芦山县| 化德县| 碌曲县| 湖北省| 朔州市| 铜川市| 石台县|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