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案例教學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許多高職院校非法律專業中(特別是經管專業),都開設了經濟法作為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涉及的內容繁多,囊括企業組織管理、市場運行管理、宏觀調控和社會保障等十幾部相關法律。高職院校法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面對數目如此龐大、專業性強、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司法解釋和相關資料時,接受程度和熱情都很低。近年來,國家不斷明確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技能人才,如何讓高職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研究和探索的方向。因此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方案,讓案例教學在經濟法的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一、高職院校經濟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針對高職學生的經濟法教材質量不高。
第一,理論重于實操。傳統法學教材的通病就是理論性太強,通篇的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讓沒有太多法學基礎的高職學生學起來力不從心。枯燥晦澀的法理讓學生喪失了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和熱情。第二,教材更新慢。例如14年我國新修訂的三部法律包括《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商標法》在15年下半年出版的教材中都沒有體現,更不要提15年修訂實施的《廣告法》了。
2.教學方法老舊,與現實社會脫節。
在傳統的經濟法教學中,教師多以“填鴨式”“滿堂灌”的方式進行講授,整個過程中教師一直扮演主角,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方式使得學生對于基本的理論有一定理解,但在實際中如何運用這些理論去解決現實社會的問題,卻成為難題。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盡可能地增加實踐工作經驗,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適合本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
3.課程內容龐雜與課時有限之間的矛盾。
作為法學專業的核心課,在學習經濟法之前還有一系列的法學基礎課程為鋪墊,但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沒有這些基礎知識,學生接受起來會非常吃力。再加上經濟法的學時非常有限,一般都在50個學時左右,使教師在內容選擇和時間安排上非常困難。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應該有針對地選擇適合高職學生的內容。例如,將《公司法》《合同法》《商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實踐性強,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知識作為重點講解。
1.案例教學概述。
案例教學法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由哈佛商學院所倡導,選取真實的商業管理案例用于教學。這種方法用以指導、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的主導思想是培養學生如何去“學以致用”,目的是怎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探討和研究這種教學模式,并在高校的相關專業開始普遍實施。
2.精選案例。
案例教學法想要在課堂上獲得成功運用,教師對案例的挑選尤為重要。案例選得好,教學就成功了一半。教師要在激發學生聽課興趣的同時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選擇案例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案例應既要有典型性又要生活化。為避免法律知識的晦澀難懂,應盡量選取生活中的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這樣的案例可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互動效果,真正體現出“學以致用”“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以“王老吉VS加多寶”為例,講解商標法的相關知識;以“三星和OPPO手機預裝軟件,國內首起消費者維權公益訴訟”為例,講解新消法的相關知識等。第二,注意案例的時效性。由于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使得與之配套的法律也在不斷的更新和完善。我國正處在法制建設的飛躍發展時期,相關的法律制度修改非常頻繁,這就要求我們所選擇的案例要與時俱進,體現出現行法律制度的變化。例如,在新廣告法頒布之際,選擇“小S代言佳潔士炫白牙膏”為例,來分析廣告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明星代言方面的改變。
3.案例教學法的具體表現形式。
第一,課堂討論。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兩種方式組織學生就案例進行課堂討論。一種是比較簡單的,知識點單一的案例。教師可以就相關的知識點先作簡單講解,然后給出案例和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最后通過提問回答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并且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比較復雜,綜合性的案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把相關案例資料布置下去,讓學生分組準備。根據筆者的經驗,每組4~6人比較利于學生分工合作。各小組經過充分的課下討論,組長代表在課堂上闡述分析的經過和結論,教師在聽取所有小組的觀點后引導大家討論然后共同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本課程學時有限的困難,也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熱情。為保證課堂討論的效果,筆者建議開展案例教學時要控制班級人數,最好能實行小班授課。第二,媒體展示。隨著現代化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普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全方位展示的特點,選擇有影響具代表性的案例,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觀看。例如,央視財經頻道的《經濟與法》《每周質量報告》《法治在線》《今日說法》等,這些節目的制作條理性非常清晰,一般還有專家現場點評,這對學生的學習和提高很有幫助。第三,課堂演講。如果說課堂討論和多媒體展示增加了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參與度,那課堂演講這種模式就完全顛覆了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筆者選取了比較接近實際生活的內容,讓學生分組在課下搜集資料并且制作成PPT,然后每組派代表在課堂上進行15分鐘左右的演講。比如在講《商標法》時,讓學生查找當下比較有爭議或者比較有影響的商標官司進行分析;在講《公司法》時,讓學生關注目前互聯網公司合并的現象;在講《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讓學生就自身會遇到侵權事件現身說法。通過幾年的實踐發現雖然這種方法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但卻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授課模式。第四,其他補充模式。除了上述幾種在課堂上完成的方法外,如果有時間有條件還可以選擇課外參觀、觀摩的形式。如可以觀摩人民法院的庭審,參觀仲裁機構,或聯系律師事務所等法律實務部門開展社會司法實訓,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運用。通過教師在實踐中的引導和總結,使得學生能真正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我們對于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讓學生能在將來更好的服務社會。
三、案例教學在實際應用中產生的作用
1.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換。
案例教學使得老師從傳統注重“教”的課堂主角,慢慢轉化為注重“引導”的課堂參與者,更多地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作用。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對本課程專業知識的熟練掌握外,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搜集整理資料,挑選出適合學生的典型案例。在與學生的互動教學中除了不斷積累相關學科的知識,還要很好地控制課堂的節奏,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作者:郭錦 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