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計量經濟學分層教學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科《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難度較高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經濟學、數學(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與經濟統計學等先修課程基礎,這些課程均是大學階段所要學習的公共基礎與專業(yè)基礎課程,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決定了學生大學期間的整體學習效果,學生對這些基礎課程的掌握程度也能夠反映他們的實際綜合能力,因此,學生能否學好計量經濟學也可以作為對學生自身學習能力與學校經管類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潛力的雙重檢驗。
1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困難與主要問題
1.1存在的困難。
如前所述,計量經濟學要求學生具有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張益豐、周衛(wèi)民(2010)通過序次Probit模型,得出學習統計學等前期課程對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貢獻顯著。對于一般院校經管類專業(yè)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更有一些學生是以文科生身份進入大學學習的,數學基礎不扎實進一步導致學生在經濟學、統計學上的欠缺,尤其是繁冗的數學推導過程,估計參數的多種方法的差異,模型結構的復雜關系等都使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望而生畏,同時正是由于自身相關理論基礎薄弱致使學生缺乏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勇氣和興趣,這些均制約著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脫節(jié)。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其教學一般包括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兩個環(huán)節(jié),我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共計40學時,其中理論學時30,實驗學時10,通常情況下,理論教學完成后安排實驗教學。課堂教學側重理論知識講授,一方面數學公式繁多、邏輯推理冗長,另一方面理論學時不足,課堂講授僅能安排最為基礎的內容,有時,為完成教學計劃,課上任務過多,學生接受起來難度較大。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踐掌握主要體現在相關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應用與估計結果的統計分析上。實驗教學通常是在理論學時完成后根據實驗室應用情況安排,理論與實驗教學上的時間斷檔使得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過程中由于理論知識模糊導致實驗教學效果欠佳。
1.2.2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jié)。
計量經濟學教學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環(huán)節(jié)注重的都是方法的講授,而假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經濟學、數學以及統計學基礎,尤其是經濟學,然而實際情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學習該門課程的目的以及實際應用并不清晰,并且,在實際研究中,應用的計量研究方法并非30學時理論教學中的基本內容所能滿足,真正涉及的是更為高深的計量經學模型方法,如時間序列分析、面板數據模型等,有些學校針對這些具體模型設置了專門課程,僅計量經濟學相關課程多達幾門。因此,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脫節(jié)致使學生對這種以模型分析為主研究實際經濟問題的方法更難掌握,因此,教學任務完成后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基本入門,很難收到滿意的效果。
胡靜波(2014)認為分層教學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為條件,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根據不同群體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對分層教學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認識,但其共性即是突出學生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與學生基礎的差異性決定了對該門課程有必要進行分層教學。
2.1分層走班模式的實施。
所謂分層走班指學生在進行某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的限制,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在本科中學習程度的不同層次以及對該學科的不同學習能力和興趣等,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教學班,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同一科目同時授課,學生分別到相應的班級進行上課的一種不固定班級、流動性的學習模式。我校計量經濟學一般為大三、大四年級開設,并且每學期均安排此門課程開課,一般情況下,每學期5-6個行政班,分層走班模式的想法是可將這些行政班分成3個層次,分別對應高、中、低層學生,劃分標準兼顧學生意愿與其理論基礎,但應以前者為重點,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分層走班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它本身就是一種運動式的、大范圍的分層(劉樹仁,2001)。三個層次中,第一層次設置1個班級,學生數量可規(guī)定為學生總數的20%(并可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第二層次2個班級,約占學生總數的35-40%,第三層次2-3個班級,學生數量約為總數的40%-45%。第一個層班級人數最少,屬于小班制授課,根據學生數學、經濟學、統計學課程成績進行綜合排名,并結合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興趣進行組合,課堂講授與實際應用都要求精求深。鑒于學生基礎較好,因此可以適當增加講授內容,設置不同的教學計劃,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利用所學知識達到分析、解決經濟問題的目的,以及為培養(yǎng)學術研究型人才,激發(fā)同學們的科學研究興趣,可以考慮增設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的研究性論文的講解與撰寫,切實提高該層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與能力。對于第2層次班級與第3層次班級,原則上理論授課內容一致,但要求掌握的知識深度會有所差異,第3層次班級教學以計量經濟學基本入門為目標,少一些理論推導,多增設一些應用所學基礎的實際案例的講解。
2.2班內分層模式。
同一班級,學生的理論基礎、認知能力、學習興趣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分層走班模式可以使班級內部人員差異縮小,教學效果更容易體現,但學生整體差異仍然存在。對于公共基礎課程實施分層走班模式的高校較多,而對于專業(yè)課程則相對甚少,有時源于條件不足分層走班模式并不容易實施,此種狀況下,可以考慮在原有教學班級內部進行分層。具體分層的環(huán)節(jié)涉及目標分層、授課分層、訓練分層、評價分層等。所謂目標分層就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高層次高標準當然也要高要求,具體分層目標可以結合本專業(yè)學生實際情況而做出相應調整。無論是分層走班還是班內分層模式,其共同點就是承認學生差異,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進而因材施教。通常情況下,會將學生分成三層,即高、中、低層。對于高層學生,
(1)適當擴大并加深課堂教授內容,梳理、明晰計量經濟學知識結構,為學生進一步學好《計量經濟學》指引方向;
(2)增加使用計量經濟方法的研究性論文的講授與撰寫,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3)加大課后練習,強調軟件應用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對應的軟件操作能夠熟練掌握,由于課堂理論與實驗學時均有限,若要達到預期目標,學生需適當利用課后時間進行練習。對于中、低層學生,不太容易區(qū)分與定位,但課堂講授應盡量避免繁瑣的原理推導,學生應能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軟件應用。
3結語
總之,對于計量經濟學教學有必要實行分層教學模式,不僅是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更與計量經濟學學科特點和培養(yǎng)專業(yè)研究型人才息息相關。通過分層教學,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愛好,增強其科學研究能力的同時也能使教師專業(yè)素質得到提升,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學生在不同層次都能得到相應滿足,整體教學效果會較從前有所改觀,分層教學可為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前景開辟一片新天地。
作者:蔣詩 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