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簡析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即“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基礎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杜鷹在全國發展改革系統地區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新時期我國實行的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要從四個方面科學把握其基本內涵,即衡量區域協調發展有四個標準:一是地區之間的人均GDP差異控制保持在適度的范圍內,二是各個地區的居民能夠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三是各個地區的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四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上,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關鍵在“協調”,核心是“效率”,即通過“協調”而實現“效率”。
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四大板塊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這是新時期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
1.推進西部大開發
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西部地區的發展重點是按照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發展思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鞏固現有生態建設成果,繼續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改善公共服務,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實西部大開發政策,繼續加大對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支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2.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今后的發展重點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在改革中實現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成為我國的糧食基地和林業基地;在現有工業基礎上,建設成為我國重型工業基地,同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高科技產業;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完善基礎設施,為加強區域和作奠定基礎;加強黑土地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修復工作。
3.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6個省。中部地區作為承東啟西的關鍵地區和核心地區,今后的發展重點是增強糧食等生產能力,建成為糧食基地;立足現有產業優勢,把中部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煤炭、電力和有色金屬工業基地;要提升產業層次,發展裝備制造業及軟件、光電子、新材料等新技術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武漢城市群、安徽城市群、江西城市群、河南城市群、湖南城市群和山西城市群等,通過城市群的帶動作用促進中部地區核心區的快速發展。
4.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東部地區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10個省市。東部地區的發展重點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等高端產業;促進加工貿易升級,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加強耕地保護,發展現代農業;在現有的經濟特區和浦東興區的基礎上,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
5.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財政性投資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加快這些地區的社會事業的發展,使得這些地區的居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堅持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在這個前提下,發展民族特色產業,統籌該類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的保護。
三、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在總體戰略的指導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制約各區域發展的突出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四大板塊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公共服務的差距趨于縮小。但是我國區域發展中仍有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俞國生指出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落到了實處,把區域政策落到了實處,增強了規劃的空間指導和約束功能。把理念變成了能夠有效操作和運行的模式。
主體功能區劃分的意義主要體現在:1、能夠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間資源,滿足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2、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3、能夠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4、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區劃界限。
四、加快發展主要城市群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已形成城市群要繼續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加強統籌規劃,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1.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共15個城市,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
長三角未來區域未來產業發展的定位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二是全國率先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域,三是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基地,四是沿海和長江經濟帶的產業帶動和輻射源,五是服務長江中下游乃至全國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域,六是加快形成循環經濟體系的示范區。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小珠三角與大珠三角之分。小珠三角城市群即指廣東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肇慶、惠州等城市。大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小珠三角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珠江三角洲的發展重點是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發展,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積極拓展發展空間,加強與周邊地區、次區域和泛區域的合作,增強集聚和輻射功能;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3.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唐山、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8地市及其所屬區域,區域面積為18.34萬平方公里。是擁有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的雙核心城市。
按照《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研究》中對京津冀城市群的定位,區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核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新城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基礎設施一體化進一步加快,多中心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增強,為提高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奠定基礎。
4.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鄭州、洛陽為中心,包括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共9個省轄(管)市。區域內人口密度達665人/平方公里,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定位是要建成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能源基地、現代物流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產業整體競爭力顯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載能力全面增強;確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國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帶動全省并輻射周邊地區發展。
5.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慶、成都兩市為中心,包括14個地級市和渝西經濟走廊等縣市。從城市等級體系來看,除了成都和重慶為特大城市以外,自貢、綿陽、南充為大城市,雅安、資陽為小城市,其他城市為中等城市。重慶市是全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直轄后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其對周邊的輻射力也在增強。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城市,城市發展也很快。未來要繼續完善城市之間的交通體系建設,加大核心城市的輻射效應,使城市群的一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五、建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選擇上,主要有以下考慮:首先,地域有代表性。其次,內容有典型性,第三,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第四,有較好的工作基礎。第五,有相應的發展潛力和承受能力。根據這個,國家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分別選擇部分地區,開展不同類型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這些試驗區兼顧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地區的改革需求,從試點內容和重點上涵蓋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改革發展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體制問題。
在東部地區,選擇上海浦東新區開展以“著力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轉變經濟運行方式、著力改變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率先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選擇天津濱海新區圍繞開放開發開展以金融日志、土地管理體制、對外開放體制、財稅體制改革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在西部地區,選擇成都和重慶開展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在中部地區,選擇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開展以建立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為核心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點。
六、實施保障機制,保證區域協調發展
除了一系列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布局及生產力布局,還需要一些保障機制來保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
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
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采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
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