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指標系統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生態文明的涵義;構建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意義;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設計;生態文明指標測評的實施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為正確反映我國的生態文明狀況,記錄它的現實和規劃未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前行方向、為領導對環評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社會公眾和媒體參與環保監督、環境改善提供有力支持、應由全國人大立法。使指標測評依法實施和得到保障等,具體資料請見:
一、生態文明的涵義
生態文明的內涵是指人類社會人類同自然環境(原生)與人為(改造過的)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包括抗拒、改善,所達至趨利避害、協調適應和進步開化的狀態。它是原始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期,凸顯高技術、知識化、信息化,使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新型文明形態。輿論界對生態文明有不同界定:或偏向自然,或偏向社會、政治。如:“生態”與“文明”,《辭海》早有詮釋。“生態”指生物及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保持生態平衡。“文明”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當“生態”與“文明”結合成為一個詞組——“生態文明”,含義也起了變化,賦予新的內容和特性。即既有同,又有不同。它區別人類與生物,但仍是指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而且是指人類與環境因素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相對的協調和穩定狀態。主要表現為生態系統的物質與能量的輸入與輸出的相互平衡,各個組成成分之間都處于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狀態,螺旋式上升的平衡。隱含進步,而非停滯,或回歸原始。我作這樣理解,并以為人類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應是天然環境(原生自然)和人為環境(改造過的自然環境),前者固然必須研究預防與減災,而后者在一定時空、相對成為主要利害關系,需著力探索并與之有效相適應。
二、構建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意義
在世界工業化進程中,尤其是近三十多年以來,出現人口膨脹、資源短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惡化,環境容量不堪承載,經濟持續發展受到挑戰;逼使人們不得不對生態環境重新審視,必須進行保護環境和完善環境。否則,經濟、社會發展難以為繼,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了嚴重威脅。環境惡化如不遏制,人與自然相互之間無法恢復平衡,任其下去,所謂“世界末日”來臨絕非危言聳聽!
而和平崛起的中國,面臨現代化進程的環境問題更嚴峻,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的緊迫問題。總書記高瞻遠矚,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重視“生態文明”,正是針對這個問題,要求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警示全黨全民,決不能盲目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采取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了。實際上,這是“見物不見人”。因而必須轉變這種發展模式,為建設生態文明這一重大任務而努力,要求我們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上。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同時,要樹立“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價值觀,作為治國、建設的指導思想,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較好較快地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天人合一”的生態平衡,達致生態文明的宏偉目標。
尤其引人注目,總書記對生態環境中氣候變化問題的異常重視,最近在一次會議上強調:要認真實施節能減排統計體系、監測體系、考核體系,突出抓好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堅決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
這就極其重要而具體地向我們指出7構建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方向和戰略目標。
據此,我們認為構建一套科學的生態文明指標體系這一工作十分必要,具有深遠戰略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
(一)為正確反映我國的生態文明狀況,記錄它的現實和規劃未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前行方向;
(二)為領導對環評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以便在規劃時,從源頭上對經濟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水平和布局的優化進行調整,有助于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三)為社會公眾和媒體參與環保監督、環境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三、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設計
設計生態文明指標體系,需要從實際出發。比如,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深圳等東部一些城市處于接近后工業化階段。由于生態文明的背景——環境要素是個錯綜復雜系統,將環境要素界定、量化,進行比較,而且區域間有聯動關系,都應考慮,既要反映其本質特征,又要有可操作性。生態文明指標既是衡量環境質量、測評被污染和被破壞程度的尺度,也是制定污染排放物標準依據。
以上主要設計了宏觀測評環境指標。考慮到從微觀角度,對企業乃至居民戶制定若干重要測評其環境的指標。比如,由政府制定并下達對高能耗、高水耗工商企業大戶的排放標準,對車主下達控制汽車尾氣排放標準,以及對居民社區下達生活垃圾回收處理率等約束性指標,也十分必要。如果微觀達標,將意味著有助于奠定良好的生態文明的環境基礎。
四、生態文明指標測評的實施
落實生態文明指標測評,必須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與提高,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完善有關法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
(一)應由全國人大立法。使指標測評依法實施和得到保障。
(二)政府必須加大環境保護投資,發展循環經濟,規劃區域或城市生態文明系統工程建設,并與鄰區乃至鄰邦合作聯動與整治。
(三)加強政府環保系統的監測站工作,動員社會民間參與和舉報。政府對建設項目的環保從嚴把關,并把環保達標作為部門和地方政績考評之首。以生態文明績效作為干部提拔和宜居環境優劣的主要依據。
(四)實行獎懲制度,對研發節能、新能源技術有功的企業和個人,對生態文明達標的優秀單位和個人,減免一定稅費或發給獎金,樹立模范;對違法違規者嚴懲不貸,賠償損失,或關閉生產單位,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五)環評必須公開調查確定公眾對環保滿意率,并動員傳媒進行輿論監督,廣泛向群眾宣傳樹立生態文明的思想意識和養成凈化環境新風尚的美德,宣傳建設綠色環境的重要性及其目的、內容和意義。
五、結語
生態文明已不純是個理論問題,而且是個現實問題。通過研究構建和運用生態文明指標體系,雖只初步,但以此去測評檢驗全國乃至一省(區)、市所在區域生態環境的現狀,或回顧歷史,或預測未來。在生態環境問題上,把過去“征服自然”換為“愛護自然”,達至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在發展上,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也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否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人類將受到無情的懲罰。這也就是我們構建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初衷與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