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資源密集型貿易模式轉型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出口不斷遭遇綠色貿易壁壘
近幾年,資源密集型產品在出口時,頻繁遭遇發達國家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借口的各種貿易壁壘。此次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為提振本國經濟,一方面相繼提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產業的經濟政策,另一方面,紛紛表現出積極保護本國生產企業利益的姿態。由此,各發達國家開始對資源密集類產品進口加高原有或設置新的貿易壁壘,如提高節能產品標準、加征“碳關稅”、設置“碳標簽”等。這必然會提高我國出口成本,影響貿易競爭力。
(二)進口資源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
從進口方面看,由于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傳統能源需求巨大,且此種狀況短時期內難有改變。近年來,根據國內經濟發展需要,進口了大量資源性產品。由于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近幾年,中國進口資源性產品,出現了進口額增幅大大超過進口量增幅的現象。在進口資源性產品價量齊升,而且價格增速明顯快于數量增速的情況下,勢必加大生產成本,進一步削弱出口競爭力。更嚴峻的是,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一些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增速下降的情況下,出口企業利潤增長面臨巨大壓力。如果產品缺乏技術含量、質量低下的狀況不能改變,出口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
(三)出口商品結構升級受到制約
以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商品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擠壓和限制了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和出口空間。受此影響,某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關鍵技術仍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自主出口品牌和營銷網絡,中國在出口貿易中缺乏應有市場競爭力。據統計,目前全國各類出口企業中,擁有自有品牌的不到20%,自有品牌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足10%,中國是品牌弱國,自然難以成為貿易強國。
二、日本有效解決貿易增長與國內資源限制矛盾的經驗分析
日本國土狹窄,自然資源尤其是一次性能源極度貧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恢復經濟建設,日本提出“貿易立國”戰略,以發展對外貿易帶動經濟增長。但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一度遇到資源環境危機。為了突破資源和環境瓶頸,保證經濟貿易可持續發展,日本將減少單位貿易額的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作為貿易增長轉型目標,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最終實現了對外貿易飛速發展,一舉成為世界貿易強國之一。
(一)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減少高耗能產品比例,減少資源浪費
第一,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日本注重引進技術,強化自行開發新技術,促進技術不斷進步。為了促進技術創新,各個企業加大了研發投入,其中與出口關系比較大的制造業的研究經費,日本的投入是最大的。戰后日本通過改善產品生產技術,不僅節約了資源,提高了產品質量,也推動了18本國內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第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日本產業結構轉變,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945-1950年),逐步使產業結構由輕工業一農業主導型向重化學工業主導型轉化。第二時期(1951一l970年),基本完成了產業結構的重化工業化過程,實現了以機械工業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品替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業結構轉變。第三時期(1970年以后),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轉變,逐步實現了以電子機械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產品替代資本密集型產品。通過這兩次大的產業結構轉變,日本經歷了從70年代以前主要出口紡織品,80年代主要出口機械制品,90年代主要出口電子、汽車等產品的轉變,日本出口商品結構實現了高度優化。第三,政府通過組織協調政策、技術教育政策,成立對外貿易促進機構等措施,保障企業主動參與,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允許企業對其主要生產設備和其他生產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加快了企業設備低成本的更新換代速度,從而提高了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通過政策性優惠和傾斜引導金融企業、國家開發銀行為工業企業提供長中短期優惠貸款,幫助企業提高自我研發能力。通過一系列政策、組織、制度促進了企業研發能力,提高了企業產品競爭能力,保證了企業出口產品質量。
(二)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提高資源再生利用率
為了克服貿易增長和資源環境瓶頸的矛盾,實現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再次提升,在優化商品結構的同時,日本開始轉變傳統的“資源一產品一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生產方式,強調“最佳生產,適量消費,最少廢棄”的生產方式,實現“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建立循環型經濟發展方式,使資源得到充分循環利用,并將“低資源消耗、低環境負荷”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理念,提出建立循環型經濟。
(三)開拓海外資源供給渠道,保證資源供應
首先,利用多種手段和途徑開發海外資源。日本政府將利用海外資源,保障資源的安全供應列為國家資源政策的首要目標,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多種手段,全方位地鼓勵資源企業跨國經營,從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進在海外建立礦產資源供應基地。通過建立海外資源風險勘查補助金制度,對資源跨國經營給予優惠貸款和貸款擔保以及其他融資便利條件,對資源跨國經營實行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開發海外資源;通過“資源外交”特別是“石油外交”,加強與資源國、主要資源消費國和跨國礦業公司的合作。其次,設立專門準政府性質的機構。日本建立了“石油公團”、“金屬礦業事業團”等,推行技術、資金援助與合作項目,構筑全球范圍的資源信息網,為企業的跨國投資、生產、購銷提供了全力支持;此外,還建立機構,直接開展海外資源勘查開發業務,為本國企業提供新的資源供給途徑。
三、我國資源密集型貿易增長模式轉型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境況與上世紀5O一70年代日本的狀況相類似。日本有效解決貿易增長與國內資源環境限制問題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我國資源密集型貿易增長模式弊端的突出表現,就是單位貿易額的資源消耗比重大、環境負荷重。這種模式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影響了出口產品提升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要使貿易持續、健康增長,就必須轉變傳統的資源密集型貿易模式。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目前中國產業結構是以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較高,產業結構層次低,缺乏競爭力。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實施能效準人標準,嚴控高消耗、高污染項目開中國經貿導刊I資源環境工建設;引導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實現高科技產業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從產業問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出發,控制“兩高一資”和低附加值產品的大規模出口,引導、鼓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促進我國貿易結構升級。
(二)加快推進技術進步與創新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是節能降耗的關鍵。技術進步開拓了資源的可應用領域,促進了資源可持續利用,是解決污染的重要保證。并且將比較優勢轉化成競爭優勢并保持住,關鍵在于技術創新。目前,中國初級制成品出口下降,重要原因在于產品科技含量低。而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速較快,正是由于技術含量相對初級產品高的緣故。雖然如此,但總體上中國工業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特別是工業制成品技術多是引進或模仿得來,自主創新較少,造成中國工業制成品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較強,影響了中國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因此,要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增強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技術的攻關力度,特別要在提高能效、煤炭清潔利用、污染綜合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集中力量研究開發有利于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的技術;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通過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實施,消化吸收引進的先進技術,從而促進出口企業實現由資源密集型發展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發展轉型。
(三)建立和完善綠色貿易政策體系
加快能源、資源價格體制改革,使能源、資源價格能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實施環境成本內部化,使不可再生能源和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配置與利用。制定實施和完善資源稅、碳排放稅和環境稅等,擇機實施高碳產品出口的懲罰性稅收,適時考慮開征“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關稅,扭轉目前資源性產品價格較低和企業承擔的環境破壞成本較低的狀況;完善促進綠色發展的財政政策,縮減對高碳、高耗能出口部門的補貼,加大對生產綠色產品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環保領域金融服務,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貿易發展的信貸支持;研究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以政策性資金為杠桿,吸引商業金融機構和民間資金進入節能減排貿易領域。同時,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促進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
(四)加大從境外進口資源和技術
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命脈。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需求大幅上升,資源瓶頸制約日益明顯。資源越來越稀少,資源浪費難以遏制。為擺脫國內資源供應日益緊張的困境,中國需要加大資源進口。因此,需要利用貿易順差,進口高內涵能源的產品和技術,縮小產品貿易不平衡和由內涵能源凈出口增長引致的不平衡問題。在直接進口石油、天然氣的同時,適當擴大高耗能產品進口、抑制高耗能產品出口,加強戰略能源儲備。注重進口相關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貿易增長由主要依靠價格競爭、數量擴張及片面追求速度轉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的方向上來。
(五)推動國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外資源勘探和開發,建立一批國外資源生產供應基地和儲備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日本經驗值得借鑒。當下,中國應把對外資源投資提高到戰略高度,并配以相關政策支持,鼓勵有競爭優勢的國有企業“走出去”,同時,鼓勵和支持有實力民營企業“走出去”。要發揮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減弱部分東道國對中國企業參與境外資源能源投資的過度“政治化”偏見,形成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并駕齊驅的格局。在投資對象上,重點在國外投資建設國內有短缺趨勢的戰略性資源和初級產品穩定供應基地,如油氣、礦產、木材和紙漿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