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勞動力轉移治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農產品價格與工資成本的交替上升;農業勞動力持續轉移與通脹陷阱;擺脫通脹陷阱的關鍵在于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勞動力持續轉移導致農業生產萎縮、農產品需求剛性與農業生產萎縮必然引發物價交替上漲、利用農業補貼和價格保護政策,對農業實施有效和必要的保護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使農業勞動力持續轉入非農部門就業。這必然會導致農業生產不斷萎縮和農產品供給相對不足,并引發農產品價格上漲。而農產品價格上漲,使農業經營收益提高,進而又導致農業勞動力轉移規模減少,加劇城市勞動力短缺程度,并推動非農產業工資成本上升,致使非農產品也面臨漲價壓力。于是,當農業剩余勞動力耗盡后,勞動力轉移規模、農產品價格和非農產品工資成本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構成通脹陷阱。擺脫通脹困境的重要策略是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業技術進步,以釋放和轉移更多農業勞動力,為經濟結構轉型和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農產品價格;非農業工資成本;農業發展
2007年初以來,以農產品為主的各類物價不斷攀升,消費價格指數變化也一直處于通貨膨脹的邊緣,中國經濟面臨極其嚴峻的通貨膨脹威脅。與上世紀90年代情況不同的是,以往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投資過熱,而這次我國面臨的通脹問題則主要源于農產品價格上漲。同時,在我國以往的通貨膨脹中,緊縮貨幣政策是十分有效的治理策略;而在這次物價上漲過程中,雖然央行實行了緊縮銀根的政策,有效抑制了投資過熱,但對快速上漲的物價,卻收效甚微。深入探討近期物價上漲的性質和根源,對采取有效措施擺脫通脹困擾,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物價上漲過程回顧:農產品價格與工資成本的交替上升
回顧近期物價上漲過程,其結構性特征相當明顯。去年之初的豬肉突發性漲價是本輪物價上漲的觸發點。在豬肉市場供給尚未趨穩之際,又出現糧食價格全面漲價,以及與農產品相關的食品價格上漲。就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同時,城鎮農民工短缺程度加劇,表現為城市勞動力市場相對需求不斷攀升及農民工平均工資迅速上漲。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統計局估計,2007年,我國城市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高達0.98,同期,農民工主要從業單位(集體和私有企業)的平均工資漲幅接近18%,幅度之大,為歷年之最。而農民工工資上漲,進一步推動非農產業部門生產成本的上升,消費價格指數呈現全面上揚趨勢,大有“通脹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同時,國際農產品價格和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則使問題進一步惡化。上述價格變化清晰地表明,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工短缺與農民工工資上漲之間的相互推動,是本輪物價上漲由局部價格變化向通貨膨脹方向發展的關鍵環節。作為本輪物價上漲的主要驅動因素——農產品價格變化,是農產品市場供求狀況的表征指標,而農民工則是勞動力流動的主力,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結構變動的表征指標。農產品價格上漲與勞動力流動之間的相互影響,顯示本輪物價上漲過程緣于經濟結構變化,是與長期經濟發展過程相關的經濟現象。面對此起彼伏的價格潮涌,要從根本上解決或緩解通脹壓力,既需要治標——管理價格和控制貨幣供給,更需要治本——尋找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從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中尋找問題,消除隱患,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困境。一般而言,通貨膨脹作為貨幣現象,主要與短期經濟波動有關,而要將通貨膨脹與長期經濟發展聯系起來,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理論和經濟發展規律,分析我國所處經濟發展階段及存在的內在矛盾。
二、農業勞動力持續轉移與通脹陷阱
(一)勞動力持續轉移導致農業生產萎縮。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發展過程就是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或后工業經濟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之間的資源轉移,是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的必要條件。其中,農業部門同時擔負兩方面的功能:一是為非農業部門的發展提供勞動力,二是為非農業部門提供農產品和食物。一般而言,由于歷史和制度的原因,在經濟發展初期,農業部門中存在大量絕對剩余勞動力。此時,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業部門,并不影響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也就是說,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之間互不影響,并無矛盾。在這一階段,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非農部門的迅速發展。政策的重點則在于,實現和保持非農業部門的資本積累和持續增長,創造足夠多的非農就業機會,以吸納農業部門中的過剩勞動力,這正是劉易斯模型所描述的情形。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發展,基本上就屬于這種情況。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優惠政策支持,非農業部門得以迅速發展,農業勞動力也大規模轉移到非農業部門。當農業部門的絕對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殆盡時,經濟發展便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階段。這一時點,通常稱為劉易斯轉折點。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剛剛超越劉易斯轉折點。當經濟發展超越劉易斯轉折點后,不僅收入分配方式可能發生變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也將發生重要轉變。在劉易斯轉折點之后,由于農業部門中已不存在絕對剩余勞動力,若農業勞動力繼續轉移,將會導致農業總產出下降。這樣,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產品供給之間,就會產生此消彼長的內在矛盾:若農業勞動力繼續轉入非農業部門,則必然會縮減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而要保持足夠的農產品供給,就需要勞動力留在農業部門,這會導致非農勞動力短缺及非農部門的工資成本上升,從而阻礙非農業部門的發展和經濟發展過程。
由于我國長期推行城市偏向性和非農產業偏向性政策,即使經濟發展到劉易斯轉折點之后,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很大,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動力依然強勁。也就是說,在劉易斯轉折點之后,農業勞動力會繼續向非農業部門轉移,而這必將導致農業生產萎縮和農產品供給下降。當前,農業勞動力轉移導致農業生產萎縮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近年來農業土地撂荒現象的不斷蔓延。除非在短期內農業土地單產水平出現重大突破,否則,農業土地的大規模撂荒,必然導致農業產出的下降。
(二)農產品需求剛性與農業生產萎縮必然引發物價交替上漲。農產品及與農產品相關的食品是生存必需的消費品,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具有向下剛性特征。所謂向下剛性是指當農產品供給充足時,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會大幅增長,但當農產品短缺時,人們愿意付出高昂的代價,以獲取不足部分。由于農產品需求具有向下剛性,在農業產品供給下降到人們正常生活必需量之前,農產品的價格變化并不明顯。只有當農產品供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市場價格才會對此發生反應。也就是說,在農業生產下降過程中,農產品價格上漲具有突發性特征,即只有當農產品供給小于居民正常生活需求量時,農產品市場價格才會大幅持續上升。在劉易斯轉折點之后,農業勞動力繼續轉移,導致農業生產萎縮和農產品供給下降是一個漸進過程。直到農產品供給下降到人們正常需求量以下時,農產品市場價格才會突發性的大幅上漲。正像豬肉價格突然上漲一樣,這可能成為物價普遍上漲進而引發通貨膨脹的觸發點。
由農業勞動力轉移所導致的農產品供給不足和農產品價格上漲,將誘發一系列經濟變動過程。隨著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農業部門收入與非農業部門收入差距有所減小,農業生產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于是,一部分農業勞動力便中止向非農部門的轉移,重新回到農業部門從事農業生產。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擴張和農產品供給的增加,農業產品供給又開始超過人們的正常需求,農產品市場價格也隨之下降。但由于農業勞動力轉移規模減少,非農部門勞動力出現短缺,非農業部門的工資及生產成本開始上升,價格也將隨之上漲。隨著農業勞動力的回流,農產品價格開始下降,而非農產品價格開始上升,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又開始擴大。于是,農業勞動力轉移規模又開始增加,而農業生產則又開始下降。新一輪的價格上漲過程又會重新開始。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過程發生在劉易斯轉折點之后,即農業部門中不存在絕對剩余勞動力。只有在農業部門中不存在絕對剩余勞動力的情況下,農業勞動力轉移規模的變化,才會同時影響農業和非農業兩個生產部門。當經濟發展到劉易斯轉折點之后,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業勞動力轉移與非農產品價格上漲之間相互推動,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稱之為通貨膨脹陷阱。多種跡象顯示,我國當前的價格上漲過程,具有通脹陷阱的特征。當然,農產品需求剛性,并不意味著對農產品的需求是靜止不變的。事實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有推動農產品需求和價格上升的力量,如人口數量的增長,必然需要更多的食物;居民收入增長,改變人們的食物消費結構,使每個人消費的農產品數量也在增長;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增長,推動生物能源工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業為人類提供食物的角色,農業開始成為能源的提供者。農業成為能源的提供者,意味著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相對需求將會迅速增加。這些因素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將推動農產品需求的不斷增長。在上述因素推動下的農產品需求增長,與劉易斯轉折點之后的農業生產萎縮相結合,使農產品市場供給不足問題更加嚴峻,這將增大爆發通脹陷阱的風險。通脹陷阱不僅會導致通貨膨脹,更重要的是,會抑制非農產業的發展,阻礙經濟結構轉變和經濟發展過程。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擺脫通脹陷阱。
三、擺脫通脹陷阱的關鍵在于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業技術進步
要從根本上擺脫當前的通脹壓力,需要從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中尋找對策。當經濟發展到劉易斯轉折點后,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則轉變為雙重矛盾,即農業生產發展與農業勞動力短缺之間、非農產業發展與非農勞動力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雙重矛盾的關鍵在于,在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同時,不能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在這一階段,經濟發展政策的重點在于,確保農業生產穩定發展,促進農業技術進步,以推動農業勞動力持續穩定轉移和非農產業的不斷發展。
(一)利用農業補貼和價格保護政策,對農業實施有效和必要的保護,以避免農業生產的大幅波動。此類政策通過干預農產品市場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實現對農民的收入補貼,可以稱其為市場干預政策。近年來,中央政府已出臺許多惠農政策,但在各地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偏差。現在問題的關鍵是,要理順各級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和責任,進行有效監督和有效實施。特別是農產品價格保護政策的實施過程缺乏有效監督,致使農民利益難以得到保護。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控制政策,導致農業生產資料往往隨著農產品價格上漲也迅速上漲,最終導致農產品漲價而農民不增收的問題。因此,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避免農業生產成本增長過快,也應成為保障農民收益的重要政策環節。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對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干預,還是對農業的直接補貼,其政策目標都是將農業生產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而不是盲目擴大農業生產。過度的價格干預和補貼,往往會擾亂價格的指示作用和市場體系的正常運行,一方面,會誘使農業生產規模過大和農產品生產過剩,導致財政負擔過重和社會生產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會阻礙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的轉移。因此,農業補貼和價格保護政策,應僅限于基礎性的保護。
(二)在穩定農業生產的同時,積極促進農業機械的推廣和應用,以推動農業勞動力的持續轉移。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存在許多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因素。首先,我國實行的是土地平均分配政策,每個農戶經營的土地是分散和有限的。其次,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往往受到限制,即使在農業土地使用權允許流轉的地區,基本上還是以村內流轉為主。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農戶生產規模的擴張,從而也限制農業大型機械的推廣和應用。根據當前的情況,可從如下兩方面推動農業機械的推廣和應用:一方面,推動農業大型機械租賃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在農戶經營土地面積較小和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受到限制情況下,農業大型機械租賃市場的發育,有利于農業生產技術構成的提高和農業勞動力的替代。實際上,當前,在許多農業區,農業機械租賃市場已出現并得以發展。當前的政策應保護和完善此類農業機械市場。另一方面,拓展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當前,在一些地區,農業土地使用權被禁止流轉,即使在農業土地使用權允許流轉的地區,基本上也以村內流轉為主。而在比較小的區域內,如村或鄉鎮范圍,可能存在這種現象:大部分農戶的勞動力已轉入非農部門工作,愿意從事農業活動和增租土地的農戶很少,因此,大量農業土地只能撂荒。但從更大區域乃至全國范圍看,仍有一些人愿意從事農業活動,但沒有土地,或沒有更多的土地。如果土地使用權能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流轉,包括城鄉居民之間流轉,那么,土地和愿意耕作的勞動力可以更為有效的結合,有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情況下,拓展和完善土地使用權市場,需要系統的制度改革。其中,打破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的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關鍵一環。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往往被排除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之外,而土地使用權則被視作是農民的最后生活保障,這是從事非農就業的農民工不愿轉讓土地使用權的根本原因。因此,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需要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統一。
(三)促進農業生物技術和管理技術的進步,提高單位勞動和單位土地的平均產出水平。這是在農業勞動力持續轉移的情況下,促進農業產出不斷增長的根本出路。當前,農民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要求十分迫切,相應地,對農業新技術的需求也十分旺盛。但農業新技術的生產和供給存在許多問題。首先,農業技術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如,一個農戶使用某項農業新技術應用的同時,其他農戶也可以比較容易地學習。因此,農業技術的私人生產和市場供給往往不足。這就需要政府提供積極的財政支持和鼓勵政策,加大對農業技術創新的公共投入,推動農業科研的持續發展,并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其次,在外部性較小的農業生物技術領域,雖然存在許多私營農業技術服務公司,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信息不對稱問題十分嚴重,農民上當受騙的事情時有發生。這嚴重抑制了農業生物技術市場的發育。政府應采取措施,加強執法力度,強化對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監管,以建立市場信心,促進農業生物技術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