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際物流發展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現實意義;連云港建設國際物流中心的SWOT分析;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對策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優勢、劣勢、機遇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連云港國際物流中心SWOT分析
論文摘要: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提升連云港城市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優勢和劣勢兼備、機遇與挑戰并存。連云港應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扭轉劣勢,來應對挑戰,要以港口建設為龍頭,積極構建國際物流中心服務體系。
近年來,連云港國際物流取得迅猛發展,受到國內外物流界的高度關注,特別是2007年初溫加寶總理到連云港考察以后,連云港的發展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的層面。為了搶抓戰略機遇,連云港進一步明確了建設區域性國際樞紐港和國際物流中心的目標。本文在分析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tL,的現實意義基礎上,利用SWOT分析方法,綜合評價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優勢、劣勢、發展機遇與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一、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現實意義
1.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連云港建設國際物流中心,推動大陸橋區域物流合作,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連云港是陸橋經濟帶的對外開放窗lZl和商品集散地,在陸橋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內外實踐表明,物流領域的合作是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整合區域內物流資源,建設高關聯度的一體化區域物流平臺,可以作為推動陸橋區域合作的重要切人點。物流中心城市在區域物流合作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連云港依托大陸橋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加快建立國際物流體系,對于加快沿橋地帶的開發開放,進一步增強陸橋區域經濟競爭力,促進陸橋經濟帶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tL,,是連云港加快發展、擴大影響、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建設國際物流中心,形成高效便捷的國際物流服務網絡,可以顯著改善連云港物流業運行狀態,提升城市整體經濟運行效率。國際物流中心的建設,將帶動商貿、金融、保險等物流相關業務的增長,從而提高物流業對連云港城市經濟的貢獻率。建設國際物流中心,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物流環境,可以極大地增強連云港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連云港建設國際物流中心,推進地區物流合作,能夠促進地區物流資源的優化組合,實現城市間的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實現區域內物流規劃、通關、物流信息和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對接,為連云港市發展現代物流業營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連云港為腹地服務的能力。
二、連云港建設國際物流中心的SWOT分析
(一)優勢
1.區位戰略優勢
良好的區位資源是形成國際物流中心的客觀和先決條件。連云港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南聯長三角,北接渤海灣,隔海東臨東北亞,又通過隴海鐵路西連中西部地區以至中亞,具有沿海、沿橋、沿東隴海線產業帶的特殊地理區位優勢。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連云港港與日本和韓國港口的最近距離只有700海里,如果以鄭州西端為起點計算,西北省區的貨物從連云港港進出口分別比經上海、青島近425公里和487公里。因此連云港港既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又是連接太平洋西岸與大西洋東岸大陸橋運輸的國際樞紐。
2.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趨完善
發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形成國際物流中心的核心條件。連云港港口現有生產性泊位3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2個,最大泊位15萬噸級,實際通過能力7000多萬噸。港口已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個港口有貿易運輸往來,開辟了40余條國際國內集裝箱、雜貨、客貨班輪航線,月航班230多個。連云港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交通運輸體系日趨完善,連云港機場現為國家4D級標準,民航開通了到中國重要城市北京、廣州、上海、大連等地的航班;鐵路客運和貨運列車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漢、寶雞等大中城市,并通過京滬線、京九線、隴海線等連接中國各地;連云港公路對外交通已全部實現高速化,國家重點建設的同三、連霍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
3.集裝箱運輸跨越發展、國際物流服務日益拓展
集裝箱吞吐量是一個地區國際物流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連云港集裝箱吞吐量2OO7年突破200萬箱,已躋身全國十強、世界百強集裝箱大港行列,向集裝箱干線港邁出堅實一步。連云港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國際物流服務品牌:外貿運輸量、外貿比重在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是江蘇最大的外貿港;為全國進口氧化鋁、出口鋁錠和膠合板第一港,出口焦炭和進口化肥第二港,三大活牲畜接卸港,五大糧食進出口港,沿海出口煤炭唯一無索賠港,是我國沿海重要的生產資料中轉港之一;作為亞歐大陸間的水陸中轉港,連云港承擔了新亞歐大陸橋1992年正式開通以來9o%以上的國際過境箱運量。連云港集裝箱運輸的迅猛發展、國際物流服務品牌的日益拓展,為連云港發展國際物流打了良好的基礎。
(二)劣勢(ess)
1.連云港國際物流業的集聚、輻射能力不強
雖然連云港國際物流業發展較快,但總體上看當前連云港國際物流產業尚面臨集聚度不高、輻射能力不強的突出問題。連云港現有的物流企業整體上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缺乏跨國物流公司,缺乏跨國采購和跨國配送業務,大部分物流企業仍停留在傳統物流的經營層面,距離現代物流企業有較大差距,物流增值服務能力弱。物流企業之間缺乏信息溝通,缺乏協作,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難以提供一體化的服務。能夠有效連接不同運輸方式的大型綜合貨運樞紐和服務于區域經濟或城市內部的各種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設明顯滯后,國際多式聯運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2.國際物流信息化服務功能有待于發展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統是國際物流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連云港在國際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方面尚有很大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臺,以EDI、互聯網等為基礎的物流信息系統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連云港現有的物流信息平臺資源還比較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港口與海關的EDI系統還很不完善,船務公司、港口、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貨主等各用戶之間不能實現高效銜接。連云港物流信息化深層服務功能有待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跨區域的物流信息平臺亟待發展。
3.國際物流基礎設施尚存在結構性矛盾
當前,國際物流快速發展與物流基礎設施的結構性矛盾尚比較突出。連云港港口陸域面積嚴重不足,堆場能力不足,港口吞吐能力不能適應吞吐量增長需要,港口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運能和運量的矛盾比較突出。鐵路集疏運能力不足,港口物流集疏運系統尚待進一步完善。從已形成的港口功能判定,連云港港口仍處在以運輸功能為主導的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港口的過渡階段,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尚不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需要。
(三)機遇(oppDnI1rIies)
1.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高度重視
2OO7年元旦溫總理視察期間,給予連云港很高的戰略定位,提出要把連云港的發展擺上國家戰略層面,要求連云港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交通部專門召開黨組會研究落實總理指示精神,表示將在港口規劃建設、臨港產業布局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國家發改委、鐵道部、海關總署等有關部門也紛紛表示將給予連云港港口更多的支持。江蘇省委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連云港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超常扶持政策,舉全省之力振興連云港,強調港口發展是重中之重。連云港市把港口帶動戰略作為連云港謀求跨越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把港口作為跨越發展的重要引擎、臨港產業的有力依托、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和現代物流的優勢平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高度重視,給連云港國際物流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2.區域經濟崛起振興的機遇
連云港港口吞吐量中6o%的貨物來自中西部地區,作為國內最早開展集裝箱海鐵聯運的港口,連云港的“五定”班列承載著廣大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夢想,它在推動中西部開發、帶動陸橋沿線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的區域協調發展,需要連云港的快速發展。從江蘇的經濟發展看,江蘇省委、省政府將連云港作為蘇北振興的龍頭,打造承接國內外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功能平臺。連云港是江蘇擴大開放和經濟國際化的自然通道,對于實現江蘇“兩個率先”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蘇北地區參與經濟全球化、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依托。因此,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隨著江蘇省大力實施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和沿海經濟帶開發戰略,連云港建設國際物流中心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四)挑戰()
1.沿海港口城市國際物流中心建設的競爭日趨激烈
港口作為海陸交通樞紐和貨物中轉集散地,是聯結國內外市場的橋梁和紐帶,在整個國際物流鏈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港口城市建設國際物流中心具有天然的優勢。從國外的情況看,國際物流中心也多是條件良好的港口城市。當前,國內沿海城市為構筑現代流通平臺,集聚物流,加快經濟發展,發起了搶占”國際物流中心”制高點的爭奪戰。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整合港口資源,加大投入,聚集優勢促進港口上規模、大發展。連云港南側的蘇州港發展迅猛,去年集裝箱增幅超過連云港,提出建設江蘇省“第一外貿港”和“集裝箱干線港”的目標;北側山東省沿海港口以青島港為中心,聯合日照港、煙臺港,積極打造北方國際物流中心;連云港面臨的“南北夾擊”的競爭態勢日趨激烈。
2.大陸橋區域國際物流協作缺乏
新亞歐大陸橋區域是連云港國際物流中心主要服務對象,當前,陸橋區域物流聯動發展機制形成,缺乏統一的一體化物流發展戰略框架和多層次的協調合作機制。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各自都有獨立的物流發展規劃和定位,缺少統一協調和整體的發展戰略。沿線很多城市在物流規劃中都將自身定位為區域物流中心城市,規劃了大量的物流園區。由于受條塊分割體制的影響,跨區域基礎設施很難實現“無縫隙”銜接,造成了地區間物流資源浪費、重復定位等問題,影響了區域整體形象,制約了經濟效率的提高。大陸橋區域國際物流協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區域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大陸橋沿線物流業的整體發展,也必將成為連云港建設國際物流中心的一個很重要的外部挑戰。
三、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對策建議
連云港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的優勢和劣勢兼備、機遇與挑戰并存。連云港應抓住外部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扭轉內在劣勢,積極應對外部的競爭和挑戰,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國際物流中心的建設和發展。結合上述分析,借鑒國內外先進港口城市國際物流發展的基本經驗,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以港口建設為龍頭,積極構建國際物流中心服務體系
充分發揮港口在國際物流業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完善港口物流服務功能,構建連云港國際物流中心服務體系。連云港要抓住政策機遇,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圍繞將連云港港建集裝箱優先發展的億噸大港、青島和上海之間最重要的集裝箱干線大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組合大港的發展目標,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系統,提升港集疏運條件。結合主港區功能布局調整及南側港區疏港通道建設,立足于港口現已形成的氧化鋁、膠合版、焦碳等服務品牌,建設港口大型散雜貨國際貿易和物流中心。推進物流園區建設,盡快把港口物流園區建設成為集中轉、倉儲、配送于一體的綜合性國際物流園區。
2.以物流信息平臺為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國際物流業的支撐體系
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對國際物流體系的建設意義重大。連云港要充實和完善現有的公共平臺,使各種資源更好地整合起來,以滿足國際物流中心發展的需要。當前要大力推進港口EDI信息中心的規劃建設,打造數字化港口,提高港口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實現電子通關和貿易無紙化,擴大增值服務J。要積極推進區域物流信息一體化進程,加強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構筑以連云港為基礎,以大陸橋沿線區域為主體,輻射全國乃至全球,功能包含公共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以及供應鏈管理、貨運管理等專業信息服務的區域性國際物流公共平臺,努力擴大物流信息服務的輻射半徑,增強連云港國際物流中心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3.鼓勵物流企業發展,提高國際物流產業鏈的整體水平
物流企業是物流的真正供給者,也是推動物流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國際物流中心的形成,必須有一批強大的以第三方物流為主的現代物流企業作支撐。連云港做大做強一批龍頭物流企業,鼓勵這些企業爭創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要鼓勵企業結成戰略聯盟,降低經營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通過物流企業與貨主企業形成的縱向聯盟,形成信息互補、利益共享;通過物流企業之間結成的橫向聯盟,實現服務一體化,形成規模化經營。實施“物流總部經濟”戰略,通過引進外資、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跨國物流公司和國內知名物流企業落戶連云港;鼓勵連云港物流企業以連云港為中心“走出去”,建成以連云港為中心的物流網絡體系,推動連云港成為國內重要的物流服務輸出城市,打造以連云港國際物流業為核心的國際物流運作平臺。
4.爭取設立保稅港區,為國際物流中心建設營造政策優勢
連云港建設國際物流中心,面臨著周邊港口城市激烈的競爭和嚴峻的挑戰。應該看到,與上海、青島等先進港城相比,連云港建設國際物流中心的主要差距并不僅僅在國際物流基礎設施上,更是在整個建設和發展的政策軟環境上,如何提供和營造一個良好的適合國際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是連云港能否實現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建設目標的關鍵。當前,連云港要積極爭取保稅港區政策,為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營造造更有利的政策環境。擁有自由港政策是世界上許多國際物流中心的共同特點,世界大港普遍實施自由港政策,保稅港區是我國的“準自由港”。迄今為止,我國已經批準設立上海洋山、天津東疆、大連大窯灣、海南洋浦、寧波梅山、廣西欽州、廈門海滄和青島前灣等八個保稅港區。連云港在此項政策的爭取上已經明顯滯后,當前應抓住機遇,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爭取早日將連云港納入區港聯動試點范圍,并逐步促使連云港向保稅港區及自由港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