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勞動價值發展比較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產生的歷史背景的比較分析;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的代表人物及著作;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兩者歷史觀、人性觀和觀的不同;勞動價值觀和效用價值觀兩者主要的理論觀點的比較分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勞動價值論產生的歷史背景、效用價值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勞動價值論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效用價值論的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在經濟學界,有關勞動價值理論和效用價值理論的爭論從未停息過。將從兩者產生的歷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主要理論以及歷史觀、人性觀和階級觀等角度對兩者做出相應的比較分析。
1.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產生的歷史背景的比較分析
1.1勞動價值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在英國巧世紀末開始的“圈地運動”中,大量失去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農民進人城市工廠,也促進了城市.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生產和商業一體化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過去那種僅僅根據商品價格差來理解利潤的方法存在著很多困難。人們開始從現實經濟現象出發去尋求一種解釋價格和利潤的新方法、新理論。同時,隨著資本主義勞動分工的不斷深化,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一些經濟思想家對勞動與價格和利潤的關系進行了思考。他們認為,商品交換時的價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的,從而利潤的源泉也必然是勞動。1662年,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賦稅論》中首次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后來經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馬克思在對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的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對勞動價值論作出了完善和發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1.2效用價值論產生的歷史背景。19世紀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歐洲大陸的工業化使得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其中尤其以英國的工業化增長最為突出。為了擺脫由勞動價值論所帶來的的階級沖突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和諧,薩伊、西尼爾等人開始從主觀理和物品效用角度來解釋價值及其形扇丈程,構建了效用價值論的基本框架,到了19世紀70年代,杰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斯各自同時建立了邊際效用價值理論,標志著作為新古典主義核心的效用價值理論的形成。
2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2.1勞動價值論的代表人物及著作。代表人物及著作:威廉.配第0斌稅論》、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馬克思《本論》。
威廉.配第在經濟學說史上被視為最早研究并提出勞動價值論的經濟學家。他在1662年出版的著作《賦稅論》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價值論,他將價值的源泉歸結為勞動,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基礎。
亞當·斯密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勞動價值論,首次提出了所有生產商品的勞動都能創造價值的觀點,把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歸結為一般的社會勞動。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一書中,斯密提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
大衛·李嘉圖在批判地繼承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發展和完善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在其代表著作《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一書中,對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更為深人和科學的論述。
馬克思在批判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指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馬克思在其代表著作《資本論》中,繼承了古典政治指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的正確理論觀點,還首次提出了“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學說,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利學的基礎。
2.2效用價值論的代表人物及著作。代表人物及著作:邊沁《道德和立法原理通論》、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杰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瓦爾拉斯醉經濟學要義。
效用價值論以物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對物品效用的主觀理評價解釋價值及其形成過程的經濟理論。效用價值論在19世紀60年代前主要表現為一般效用論,自19世紀70年代后主要表現為邊際效用論。19世紀70年初期,門格爾、杰文斯和瓦爾拉斯各自闡述并建立了邊際效用論,標志著以心理分析和邊際分析為特征來研究價值和其他經濟現象的邊際效用學派的誕生,古典經濟學楊合的效用價值論的最終形成。邊沁在其著作《道德和立法原理通論》中提到“人類所有的動機都起源于對快樂最大化的追求”。邊沁認為,人們的一系列動機,都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表現形式。邊沁從效用論的角度提出“財富的大小通過價值大小的柳夏才能得以確定”。這意味著:效用的增加,提高了商品的價值,因此增加了所有者擁有的財富。
薩伊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指出,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完全取決于它的使用價值或效用,他背棄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的觀點,將價值的起源歸結為效用。
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杰文斯、法國的瓦爾拉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各自獨立地提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杰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瓦爾拉斯《純粹經濟學要義》、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這三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邊際學派的誕生以及作為新占典經濟學筷:的效用價值論的形成。
3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兩者歷史觀、人性觀和觀的不同
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矛盾的論證。勞動創造價值,不僅是勞動者社會作用的體現,而目使人本質發展的展示,是人類進步的根據。勞動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使人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人本質的核要素。
在人性觀方面,斯密提出了“經濟人”的假設,將人的本性看作是自私自利的,每個經濟人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會增進整個社會的利益。與斯密的勞動價值論相同,效用價值論在人性觀一樣認為天是自私的。
在階級觀方面,勞動價值論在勞動者的歷史觀的基礎上論述了勞動者的經濟觀。馬克思在繼承古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價值論,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并由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秘密。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它使無產階級看清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共同聯合起來反對資產階級的剝削,爭取自身的解放。
4勞動價值觀和效用價值觀兩者主要的理論觀點的比較分析
兩者主要的理論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抽象勞動。因此,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即商品的價值來源于生產商品所付出的勞動。而效用價值論則認為,商品的價值就是財富的效用(使用價值),因此,按照效用價值論的觀點,生產商品的三要素一一勞動、資本和土地都是商品價值的源泉。
(2)勞動價值論的立足點在于價值的創造,效用價值論的立足點在于價值的決定上。勞動價值論認為,由于勞動的二重性,在生產商品的過程中,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它們的效用所決定的。在市場上,某種商品是否具有效用決定了該商品是否具有價值。邊際效用論認為效用是消費者對商品的主觀理評價,商品最后一單位的效用決定了商品的價格。消費者根據商品的效用夾之商品的價值。
(3)勞動價值論對商品價值的分析側重于質的方面,認為只有生產商品過程中的抽象勞動才能形成商品的價值。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轉化為社會必要勞動后,個別勞動時間轉化為社會!要勞動時間,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大小。效用價值論對商品價值的分析則側重于量的方面,認為商品的效用也即是消費者對商品滿足其需求程度的主觀心理評價決定商品的價值。隨著消費者消費商品數量的不曾力口,單位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從而商品價值量也會隨著效用的不斷滿足而呈現出遞減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