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關于中國科技產業的黃金時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對中國經濟、社會、人口等形式進行分析,認為向高附加值的科技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信息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超額收益。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更具有發展科技產業的比較優勢,而中國電子行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關鍵詞:信息;科技產業;電子行業
過去10年間,中國科技產業取得了長足的成長,在電腦領域,聯想通過收購IBM業務成為家用電腦巨頭;在手機領域,華為、OPPO、VIVO、小米等一系列品牌強勢崛起,替代了原來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諾基亞、摩托羅拉、西門子等國際企業;在通訊設備領域,華為、中興、烽火等巨頭也在國際舞臺上大展風采。與此相伴隨的是,品牌商上游的零組件企業也不斷成長,京東方、中芯國際等上游企業已經具備了國際競爭力。海外制造型企業也看到了大陸市場巨大的商機,富士康、和碩等電子加工企業,臺積電、UMC等半導體制造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不斷向大陸地區遷移。那么,中國科技產業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我們能不能在未來數十年的時間內在科技產業領域高速發展以及應該如何發展,是擺在中國科技產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信息成為驅動經濟轉型發展的要素
首先,資本和勞動力是驅動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過去幾十年間,中國處于勞動力人口眾多,資本缺少原始積累的年代,容納資本的最重要的形態就是土地和房產。1998年朱镕基總理推動房地產市場化改革以來,創造出了一個巨大的房地產市場,通過資本收益拉動了房地產產業鏈的長周期投資。同時也為地方政府帶來了大量的存量資產,根據王成2008年的相關測算地方政府擁有約50萬億的存量土地資產,這個產業鏈也是支撐過去20年投資的中軸。然而必須清晰的認識到,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從總數量上講中國已經完成了人口紅利的釋放,15-64歲人口總量和占比已經見頂,根據高善文研究,中國大約在2007年前后走到劉易斯拐點,并測算了不同農產品價格上漲速度與生產該農產品所需的勞動力投入呈現線性相關特征,說明人力成本的上漲推動了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寧光杰的研究也表明除了中老年農村人口仍有過剩外,特定年齡段的勞動力已經出現短缺。因此一方面長周期看地產需求趨于下滑,觀察點只在是否平穩發展,由房地產產業鏈拉動的成長難以長期持續,同時人口因素決定了未來勞動力成本將持續上升,在低端加工業領域難以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因此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向高附加值的科技產業轉型升級是一條必由之路。
同時,由于技術的進步,信息的生成數量,傳遞速度都極度的加快,未來信息的占有將產生超額收益。華為公司在2014年年報中指出:“ICT基礎設施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之后的新的生產要素”。由于信息的超額收益對土地的超額收益的替代,短期客觀削弱了占有土地資源的富有人群的資本優勢,在政治、社會上更容易獲得認可和支持。然而土地資源由于地理位置分布和不能用戶生成的特點決定了其集中度提升會比較緩慢,例如2015年第一季度萬科的銷量只約占全國房地產銷量的2.79%。信息資源則不同,企業級信息由于企業之間的關系鏈制約,可能出現類似地產的格局,但是消費者生成型的信息資源,很可能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根據紅點投資對2009到2014年互聯網投資的統計,過去5年在美國IPO的206家企業中,前5名都是面向消費者型的互聯網企業,市值占總體的76.2%。因此在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中,未來占有信息資源將帶來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貧富分化,也即信息時代成功者將享有巨大的市值。在財富從地產資源占有者向信息資源占有者變遷的過程中,所有圍繞著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分發、展示這個產業鏈上的元器件廠商、ICT硬件廠商、消費者終端廠商、軟件系統廠商、平臺運營廠商都將長期受益。
二、中國具備發展科技產業的比較優勢
中國勞動力見頂引發了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低端制造業,來料加工業,組裝業等人力密級型產業都面臨著生存的挑戰。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由于中國大學的大規模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還在逐年增加,這導致技術型勞動力價格受到壓制,不同檔次勞動力價格差距縮小。使得橫向比較來看,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用工成本具有競爭優勢。林毅夫指出,落后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根本差別在于要素稟賦結構的差別,也即一個經濟中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存量的相對份額的差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人均資本的存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不同國家在資本的積累率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當我們討論要素稟賦結構的提升時,通常指資本相對豐裕程度的提高。一國最具競爭能力的產業、技術結構(或者說產業區段)是由其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一個經濟系統中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總體水平的升級,從根本上說,依賴于該經濟中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因此,一個發展中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應該定位于盡可能快地提升本國的要素稟賦結構。而提升本國的要素稟賦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該國所遵循的經濟發展戰略。如果一個經濟中的要素價格結構能夠充分反映各種要素的相對稀缺性,產品價格能夠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追求利潤目標的微觀經濟主體就會依據價格信號自動做出反應,在其產業、產品和技術選擇中盡可能多地使用便宜的生產要素,這樣的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才會具有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所有微觀主體理性的產品和技術選擇的結果,就會形成與特定的資源稟賦結構相適應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并隨著稟賦結構的變化而自動調整。
三、中期(3-5年)看多電子行業
(一)政策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在經歷4萬億投資后,中國企業經歷了迅速加杠桿,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傳統部門繼續加大投資無以為繼。2013年投資占GDP比重仍達到54%,而GDP面臨壓力時,在官方語境中對當前形勢的判斷表述為“要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性作用”。那么通信業、電子業等代表高新技術、產業升級方向的產業必將成為下一步穩增長的投資重點。中國已經成立1200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400億創投基金,官方測算1200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拉動6000億投資,預計以一年200億的速度落地;400億創投基金拉動4000億投資。目前長電、展訊等企業在大型并購中已經獲得了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支持,預計未來圍繞著設計、制造、封裝的電子上游產業鏈,國內具有領先地位的集成電路廠商都將獲得不同程度的支持。
(二)產業集聚引發上游國產化替代機會在電子產業鏈上,我國企業從代工、組裝起家,在近5年利用中國區巨大的市場,中國下游終端品牌廠商得到了迅速發展,成長出了一批像華為、中興、小米一類的消費者品牌。目前由下游向上游看,售后、渠道、品牌、組裝、設計方案、元器件模組等領域國產基本具有一流競爭實力,從上游向下游看,集成電路設計也逐漸進入國際先進水平。上游存儲器、傳感器等元器件,電芯、玻璃、液晶等核心材料,以及LED、4G、芯片架構等專利尚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波特教授通過鉆石模型展示了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因素包括企業戰略、同業競爭、本國市場需求、生產要素、相關產業,因此下游品牌廠商的發展、巨大的本土市場、激烈的競爭、優質的人力資源無疑給上游電子行業的廣大廠商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沃土。
參考文獻:
[1]高善文.經濟運行的邏輯
[2]寧光杰.選擇與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就業的地區收入差異[J].經濟研究2012年增2期
[3]王成.策略投資
[4]林毅夫,孫希芳.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國際經濟評論2003,11-12
作者:石娜娜 胡玉娟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