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發展利率市場化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各國經濟體制的健全,利率市場化作為金融自由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結合我國實際,提出進一步深化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金融體制改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非偶然地將利率維持在低于市場利率水平的政策稱為“利率抑制”。許多發展中國家出于壟斷控制資金分配、配合宏觀調控等原因,都對利率實行嚴格的控制,政府根據自己發展的偏好規定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對不同的融資規定復雜的差別性利率與優惠利率。這也是“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現之一。
一、利率抑制與經濟增長
利率抑制政策使得實際利率處于非常低的水平,甚至經常為負值;過低的實際利率導致低水平儲蓄和過高的資金需求,政府為抑制對廉價資金過度需求并引導有限的資金流向政府計劃優先的企業部門,又采取了有選擇的資金分配,即信貸的定向分配。這樣降低了資金配置的效率,使市場行為扭曲,以至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
大量的計量分析發現,實際利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世界銀行(1989)對34個發展中國家進行計量分析后發現,金融抑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的質量,1965―1985年間的橫截面數據的回歸方程表明平均增長率與平均實際利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盡管實際利率為正的國家的投資率比實際利率為負的國家的投資率只高出17%,但產出資本比率卻要高出4倍。弗萊(1978)的實證檢驗發現,如果亞洲的實際存款利率朝競爭性的自由市場均衡利率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要提高0.5個百分點,即實際存款利率的相關系數為0.5,世界銀行(1989)估計的經濟增長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2,蓋爾伯估計的相關系數為0.2~0.26。
二、我國的利率抑制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實行的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利率管制體制和低利率政策。1978年雖然開始了經濟市場化改革,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為了滿足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穩定金融體系的需要,我國一直對利率予以嚴格的管制。隨著改革的深入,利率管制的消極因素不可避免地顯現出來。
(1)利率沒有發揮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資金流向的作用。在利率管制的條件下,國有金融機構控制了大部分的社會金融資源,大量的資金被配置到效益較低甚至無回報的項目中去,從而降低了資金的整體配置效率。
(2)利率管制沒有考慮到利率的風險結構。由于金融市場上資金的需求者千差萬別,所以每筆金融資產的特征各不相同,其價格(利率)也要采取區別對待的方式。如果進行利率管制,由政府將利率定在某一平均水平上,對企業不分優劣,一視同仁,顯然是不公平的。
(3)利差較小。由于利率管制,銀行貸款利率偏低,創利空間狹小。20世紀80年代,我國又針對不同行業規定了不同的優惠利率,這不但影響了銀行業的收入構成,也使得其利差收入進一步降低。
(4)權力“尋租”,金融腐敗。在利率管制下,信貸是一種稀缺的壟斷性資源,不可避免地產生尋租行為,信貸資產的安全也受到威脅。實踐中許多企業支付的資金成本遠高于官方規定的利率,只是這部分利率剩余被個體或小集團尋租,沒有反映在金融機構的會計報表中。
(5)由于正常的融資渠道被管制,使大量資金游離于正式的金融體制之外,造成了所謂的“脫媒”危機,致使非法集資泛濫,民間利率奇高。
為了消除利率管制所帶來的經濟低效和失衡,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自1986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在借鑒世界各國經驗的基礎上,開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嘗試。
三、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成就
到目前為止,我國優先市場化的利率主要是貨幣市場的利率,如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國債市場的發行和回購利率,其市場化的時間較早,程度也較高,已經基本實現市場化。另外一個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金融品種是外幣存貸款,到2000年9月,外幣貸款利率已經完全實現市場化,大額外幣存款利率也基本實現了市場化。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也已順利實現了“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進一步推動銀行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并最終實現貸款定價的自主化、存款利率的自由浮動,是構成我國今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內容。
2005年1月31日,央行了《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報告》指出,利率市場化最為核心的問題是變革融資活動的風險定價機制,讓商業銀行成為真正的買賣風險或定價風險的金融機構。具體來說,就是逐漸過渡到中央銀行不再統一規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水平,而是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直接調控貨幣市場利率,進而間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
四、進一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措施
實現利率市場化目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要與金融機構治理結構與內控機制的完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體系建設和金融監管能力相協調。
1.堅持正利率原則、漸進性原則和次序性原則
(1)實現正利率既是別國利率改革的經驗,也是資金保值增值的內在要求。在西方研究中,實行正利率政策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共識。
(2)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缺少經驗,相關的制度條件亟待完善,為了減少改革震蕩,因此只能堅持漸進式原則,從基礎的金融產品開始,循序漸進地增加利率市場化的金融產品的品種和規模。
(3)堅持次序性原則,就是要以建立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形成機制為目標,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農村后城市、先大額后小額的步驟,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2.積極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
發達的金融市場是利率市場化可靠的保證,只有在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上,金融工具種類豐富、金融主體多元化,融資方式多樣、競爭充分,利率才能真正反映資金的價格,才能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資源的使用效益。
(1)積極發展和完善貨幣市場。統一競爭的貨幣市場有利于商業銀行和各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貨幣當局的貨幣控制能力。
(2)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必須建立全國統一的債券市場,進一步規范和發展股票市場,使資金能夠在資本市場上有效流動。
(3)促進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期貨交易、遠期協定、期權、互換等規避利率風險的對沖機制。使金融機構和企業得以防范利率風險,減少金融成本,甚至獲得高收益。
3.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機制
(1)轉換商業銀行經營機制,消除利率傳導的障礙。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正在進行中,也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商業銀行體系的自我約束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這使得我國的利率傳導機制受到阻礙。因此必須深化商業銀行改革,使銀行成為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求平衡、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要求開展經營活動。
(2)健全金融機構的科學定價制度。各類金融機構應以收益與風險相對稱原則為基礎,根據自身業務發展狀況和經濟、技術實力,參照完善內部定價和管理核算體系,逐步提高利率定價的能力。
(3)加快建立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之后,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一些新興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都將同樣面對市場風險和自身的經營風險。為了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必須建立與利率市場化配套的存款保險制度。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存款人對金融機構的信心,有效防止擠兌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在商業銀行經營失誤時,也能減輕其倒閉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提高金融體系的信譽和穩定性。
4.強化金融監管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監督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監管標準,進行嚴格而有效的監管。
(1)必須建立健全各種相關的監管法律法規,不斷規范操作規程,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加強業務培訓。
(2)要轉變監管的重點。金融監管的重點應從傳統的合規性監管切實轉向風險性監管上來。著重分析評價商業銀行自身的控險能力、化險能力、排險能力,對商業銀行內控制度的健全性、系統的安全性等做出一個綜合的評價,指出其存在的風險隱患和管理漏洞,并責令其組織實施和改正。
(3)加強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監管。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就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不斷加強的過程。一方面應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開發金融衍生業務、證券業務、投資基金托管、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另一方面要注意,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必須在市場準入、風險監控等方面加強監管。
(4)加強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監管。應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利率風險的計量系統及利率風險控制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對利率風險的日常監控,防止利率風險帶來的損失。
(5)盡快健全審慎性的會計制度和審計制度,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機構內部信息的透明度,從而促進對金融機構的外部控制和市場約束。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曙光.利率市場化:中國金融改革面臨的選擇[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4).
[2]黃金老.中國利率市場化——意義與模式[J].國際貿易,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