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參與區域創新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創新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區域創新是區域發展的關鍵,在區域創新體系中,除了企業、政府、大學與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外,農民是重要的創新主體。本文從農民參與區域創新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機制保障三個方面論述了農民參與區域創新的必然性。
創新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區域創新是區域發展的關鍵,在區域創新體系中,除了企業、政府、大學與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外。農民也是重要的創新主體。
一、農民參與區域創新的必要性
(一)新農村建設的內在需要
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提出了“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基本內容包括:有效供給農村公共產品、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空間、保護農村環境、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等方方面面。需要統籌安排利用好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各項資源,解決好農村各生產部門之間、生產與生活之間方方面面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外來力量永遠都無法替代農村社會的內部力量,也不要試圖去替代或者把自己當成無所不能的建設者,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前提或者保證,就是共同體的存在和維系”,“從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要促成村莊的自主發展”。因此,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如何引導農民參與建設就成為實施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二)發展區域農業的需要
在各項新農村建設當中,促進農業發展是最根本的。只有農業發展了,剩余農產品增加了,才能繁榮農產品市場、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拉動農村服務業的發展。如何發展農業呢農業發展的方向就是改造傳統農業,實現現代農業,實質上就是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離不開分工。分工表現為各種社會勞動的劃分和獨立。分工的深化促進了生產制度創新,推動了交易制度的規范與完善,由此帶來收益遞增,構成長期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源泉。因此農業分工,在區域層面表現為區域農業的專業化是提高農業生產率的重要因素。而分工的本質就是產業創新。
由此,得到“產業創新——分32——勞動生率提高——農業發展——產業創新”這樣一個發展環。在此環當中,最根本的是調動好創新主體(農民)的積極性,建立農民參與的區域創新機制。
(三)工農業協調發展的需要
工業與農業關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一方面,重化工業的發展為農業的發展提供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的技術支持,改造傳統農業,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農業的發展為輕工業的發展提供價格低廉的原材料,為重化工業產品提供銷售市場。在這一交換過程中,農民是工業新產品的最終使用者,是檢驗工業新產品是否成功的最終鑒定者。而輕工業對農產品原料的新需求,也是促使農業新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工業產品的創新來自于消費者的需求,只有滿足農民——消費者新需求的創新。才是成功的創新。同樣,農業產品的創新也來自輕工業的需求。不管哪一種情況,都離不開農民的參與。前者,農民是間接參與創新;后者,農民是直接參與創新。
(四)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
從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歷程來看,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區域發展的極化效應逐步小于區域擴散效應時,城市與鄉村的對立最終會走向城鄉差距縮小、融合、一體化。這也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在此過程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的空間擴散方式、速度,直接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速度,而這又取決于創新的承接方的承接能力。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是提高他們創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需要農民的參與創新。(五)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這就要求在農村,尊重農民各項權利、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保護農民的權益,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鼓勵農民參與新農村的各項建設,實現人盡其才的價值觀。
二、農民參與區域創新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國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逐漸加大。農民文化素質逐漸提高
創新的關鍵靠人才。這就要求“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從有關的統計資料來看我國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逐漸加大,見下表。
(二)農業產業化促進了各種企業、專業協會、合作社等組織的產生和聯合
農業產業化,也叫農工貿一體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其中,龍頭企業是關鍵,各種專業協會、合作社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經濟組織載體。農民主要以企業的管理者、協會成員等身份,通過市場廣泛參與各種經濟交易活動,掌握了多方面的生產信息和知識,參與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知識創新等各類創新活動中。
另外,農業產業化。促進了區域農業的專業化和集中化,集中化導致規模的效益,通過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聯系,擴大了農產品市場交易范圍和規模,進而為各種信息、知識的匯集和碰撞提供了條件,促進了創新的發生。
(三)國家加大了對農村發展的資金、政策扶持力度
我國已進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據有關統計,近7年來,中央財政安排用于“三農”各項支出的年均增幅超過了20%。2008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5955.5億元,增長了37.9%,其中中央財政對農民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達到1027.7億元,增長了107.7%。在政策方面,2004年以來,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從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一系列強農惠農的財政政策陸續實施。這些財政政策總體上可分為兩類,即以“少取”為特征的稅收政策和以“多予”為特征的支出政策。其中,以“四減免”為主的稅收政策成功地實現了全面取消農業稅、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目標,以“四補貼”為主的支出政策則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糧食生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同時,通過支持“六小工程”、“兩免一補”、“三獎一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惠農政策,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這些條件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業收益,激發了農民參與區域創新的積極性。
(四)部分地區已有農業創新的成功案例
案例1: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的創新成功。通過準確識別發展的問題、實現創新突破、建立包括市場、信息、技術、生資、金融、服務業在內的健全的產業支撐體系.實現了“1992年以來,壽光連續四屆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f市)行列;1993年,躋身首批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f市)并保持至今;1994年成為全省首批小康市之一:1995年躋身全國科技實力百強f縣1市,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蔬菜之鄉’。2002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2億元.完成財政收入9.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1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02元.各類存款余額101億元”等光輝業績。
案例2:山東省萊州市縣域農業創新深化。萊州市(原掖縣)位于山東半島西北部,素有“膠東糧倉”的美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萊州市的縣域農業創新系統走過了一個不斷深化和復雜的演變過程初期以科研為主要活動。以政府技術供應為主要供應來源.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為動力中期是過渡時期,政府逐步從命令方式轉向引導方式,鼓勵個人創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萊州市的生產者子系統由農戶與民營科技企業構成在支持者系統中,電臺、電視臺和民營科技企業等共同作用,形成了完善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但是.銀行和信用體系以及專業的市場體系還有待加強在創新環境的營造上,當地科委大力投入.通過三項資金和政策鼓勵,為當地農業創新系統的發展開拓空間。教育培訓系統也與科技服務體系相結合.通過整合當地農業院校、當地專家和“外腦”等資源.為本地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資源。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以生產者子系統為核心、以政府支持為后盾、以農業科技服務為支持者子系統的主要力量的農業創新系統
三、農民參與區域創新的機制保障
(一)激勵機制
政府應對農民參與的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對創新成果給與獎勵。農民參與創新的類型包括有形的產品創新,也包括無形的產品創新。如果創新的成本很高時.會降低農民創新的積極性。而這種創新一般都具有很大的iE~''''b部性.所以可以根據創新成果太小給與不同等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二)合同約束機制
各種專業協會組織及合作社組織是農民參與創新的重要載體.它把眾多分散的農民組成一支具有市場談判力量的集體,改變了農民在市場中的不利地位,維護了自身的生產利益。但市場各主體的矛盾也在增加,協調難度更大因此.在同農業企業或其他經濟主體的交易過程中,利用合同機制,規范各自的行為,降低交易風險。
(三)保險機制
創新是有風險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因此,應建立相應的保險機制,對創新項目實施前,進行風險評估,減少創新的盲目性
(四)金融機制
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金融部門應建立相應的區域創新的資金借貸的配套機制,從貸款利息、貸款期限、借貸款方式等方面給與農業、農村發展支持。
(五)教育機制
加強對農業院校的支持力度.制定從招生到就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大量優秀生源從事農業科研。這是實現從國家到地方不同層面的農業創新體系的關鍵。
(六)信務機制
信息是創新必不可缺少的要素大力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多方面的生產、銷售服務。如農業咨詢部門、報紙、廣播、計算機信息網絡的建立,都會有助于農民參與創新的廣度和深度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