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鎮化發展區域經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目前,關于中國城鎮發展模式、城鎮化戰略存在許多爭議,單一政策性的發展模式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使之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1.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發展迅速,但是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主要矛盾是:
(1)城鄉二元結構,缺乏城鎮化的推力。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國家發展重工業經濟戰略使得城鄉資源向有利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方式進行分配,加大了城鄉差距。改革開放后,不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又客觀上加劇了城鄉二元分化,造成城市經濟高速發展和農村絕對貧困化。農業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生產力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民收入低,城鄉貧富差距加大,進一步導致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城鎮化缺乏推動力。
(2)農村工業模式,缺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雖然促進了我國城鎮化進程,但大部分鄉鎮企業是在城鄉體制分割條件下推行的鄉村型工業模式,分散發展不能滿足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要求,也無法產生產業集聚效應,致使鄉鎮企業吸收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降低,小城鎮規模不增反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鄉鎮企業萎縮,小城鎮發展面臨更多困難。
(3)城市對農村集聚與輻射作用不均衡。由于城市與農村之間沒有建立均衡增長和循環機制,城市對農村的優勢資源聚集作用明顯,輻射帶動效應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2.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分析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選擇中主要存在小城鎮發展模式、大城市發展模式和中小城市發展模式。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城市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實踐中,對中國城鎮化發展產生影響最大的是小城鎮發展模式。
(1)小城鎮發展模式。這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以鄉鎮企業為導向,解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區別于人口向大城市轉移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鎮是特殊歷史條件——城鄉分割體制下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鎮發展戰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小城鎮發展戰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問題;第二,小城鎮發展戰略忽視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鎮發展戰略忽略了我國各個地區的區域差異。第四,小城鎮發展戰略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
(2)大城市發展模式。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城市增長迅速,這反映了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大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第一,大城市在國家的發展中發揮區域中心的作用;第二,中國正處于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階段向集中化階段轉變;第三,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的國家,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城市化必須選擇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和趕上發達國家。因此,雖然政府強調控制大城市規模,但是實踐中大城市的發展速度最快。
(3)中小城市發展模式。這是介于“小城鎮”和“大城市”之間的城鎮化模式。為了避免“城市病”和“農村病”,依托縣城(包括縣級市)發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條件較好的中等城市擴展成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適當保留、改制和建設一些重點小城鎮。
二、概念解析——城鎮化
城市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現象,其根本含義是指大量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市或城鎮轉移。20世紀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國。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數量眾多的國家,非農村社區中不僅包括大中小“城市”,還包括“鎮”(含建制鎮和非建制鎮),因此,“城鎮化”更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在城市化的政策、戰略中也都一直強調發揮小城鎮的作用。
城鎮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其本質功能是聚集和擴散。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引起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不僅是城鎮人口數量和用地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包含了經濟社會的結構、功能的轉變。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城鄉文明的相互滲透,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
三、中國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選擇
世界各國城市化道路都無統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據本國國情抉擇的。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經濟社會區域差異明顯,城鎮化背景復雜,任何一種單一模式均不可能完全適應區域城鎮發展需要。城市發展應該以大城市為主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并舉,多樣化協調發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
1.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區域差異
我國東、中、西三個地帶城鎮化水平區域差異十分巨大,主要是作為動力的工業化水平差異巨大。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后,成為國內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普遍高于其他地區。中西部地區,工業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農村工業稀少,缺乏城鎮發展的基本動力。
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遼中南、京津唐、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鎮密集地區,大城市周圍地區城鄉一體化的趨勢也日益明顯。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由于鄉鎮企業的分散導致了城鎮集聚能力下降;二是資源破壞以及環境的惡化形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發展較快,數量迅速增加,小城鎮的發展剛剛起步。城鎮化面臨的主要是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相對不足的城市吸納能力之間的矛盾。西部地區除四川、重慶、西安等少數地區外,城鎮化進程相對緩慢,城鎮體系尚不健全。城鎮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二元結構的矛盾,依托國家投資建設的城市制造業與鄉村地區非農產業缺乏內在聯系;第二,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缺乏充足的農產品剩余來支持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第三,經濟開發和對外開放相對滯后,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任務十分艱巨。
2.區域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國城市發展地域差異是由多個綜合因素形成的。首先,由自然環境條件決定的。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這是在長期的國土開發過程中形成的,而人口分布的疏密與各地自然生態條件的優劣差別有關。其次,影響我國城鎮空間分布趨勢的主要是經濟社會因素。改革開放后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向東部地帶傾斜的經濟發展戰略,在經濟和城市發展等方面我國沿海、中部、西部三個地帶存在著明顯差異。1999年政府從戰略高度,提出了適時開發西部地帶的國家戰略,提出要統籌兼顧,依靠沿海地帶城市的經濟、社會、技術條件的優勢,發揮中部、西部地帶的資源優勢,推動中部、西部地帶城市的發展,逐步建立合理的城鎮空間體系。
3.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的發展模式
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鎮化水平高,尤其是江浙一帶,城鎮體系結構較為合理、空間分布均衡,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完全具備實施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模式。
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的推拉機制十分明顯。首先,城鎮化的巨大推力已經形成,由于工業發達,人口稠密,人地矛盾尤為突出,促使農村產生的大量剩余勞動力有強烈的轉移需求。其次,拉力來自比較利益驅動。城市的發展、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非農業部門勞動力的需求,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可能。
東部沿海地區是小城鎮聚集度最高的地區,目前絕大部分小城鎮都存在資源浪費問題。相比較而言,依托縣城積極發展中等城市具有規模比較優勢。因為中等城市具有規模適度、人口適中等特點,容易克服大氣、噪音等環境污染,緩解交通堵塞、居住擁擠等矛盾,既可以有效解決分散發展小城鎮帶來的資源浪費、生產力布局不合理問題,又可以避免一系列“大城市病”。
4.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的發展模式
中西部地區的區城鎮化發展,要抓住國家經濟建設重點向中西部轉移、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制定優惠的投資建設政策、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和勞動力價格優勢,發展新的增長極,在推動大中城市發展的同時,積極改善城鎮體系結構,增強地區經濟實力,加快城鎮化步伐。突破行政阻礙,構筑跨行政區域、逐步形成開放、流動、有序、互補的現代化城鎮體系。
中西部地區應構建以小城鎮為重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體系。以小城鎮為重點,是從西部地區具體實際出發的現實選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是科學的發展道路,二者的有機結合是符合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特點的。
小城鎮的發展必須以大中城市為依托。西部地區的城鎮化以小城鎮為重點,并不是說不重視大中城市的建設,恰恰相反,應注意發揮大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擴散效應和輻射作用。不同規模的城市應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城鎮化的發展。
綜上所述,依據不同地域的自然、經濟、社會差異,在統籌城鄉發展觀指導下,選擇適應不同城鎮化背景下的區域差異性城鎮化道路,是促進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關鍵。東部沿海地區要提高區域首位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大城市對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模式。西部地區應該抓住國家經濟建設重點向中西部轉移和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注重政府和市場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長處,構建以小城鎮為重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體系,由此真正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馮治.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與規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劉傳江,鄭凌云.城鎮化與城鄉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姚鴻明.關于推進城鎮化進程的若干建議[EB/OL].人民網,2005-03-11.
[4]王夢奎,馮井,謝伏瞻.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5]張迎珍.我國小城鎮發展的主要模式及其思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6]任遠.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N].聯合早報,2001-04-13.
[7]傅崇蘭,周明俊.中國特色城市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8]胡順延,周明祖,水延凱.中國城市化發展戰略[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179-182.
[9]牛鳳瑞.西部大開發聚焦在城鎮[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0]許毅,柳文.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的幾個問題[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
[11]張明池,城鎮化推進: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1,(6):35-36.
[12]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城鄉規劃管理中心.1998年全國設市城市及其人口統計資料,1999.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得到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較多突出問題和矛盾,整體上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結合我國特殊而復雜的國情,根據發展現狀和現實條件,在區域差異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在東、西部地區不同城鎮化背景下進行多元化發展模式的選擇,是關系到中國經濟、社會、政治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關鍵詞:城鎮化;發展模式;區域差異
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使中國城市迅速發展,但城市化的進程與經濟發展的現狀不相協調。現階段的城市化水平還不高,發展空間、潛力巨大。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為我國提供了經驗,但由于各國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結合我國的現實條件,從實踐已經證明的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成功模式中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特色的城鎮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