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產業競爭力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區域產業競爭力指區域內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爭奪資源或市場的綜合能力。我們知道,各種經濟活動在空間上并非均勻地分布,往往相對集中在某些條件較好的地區,由此決定了區域經濟特點和發展水平的差異性,這些差異主要源自于三個因素:區域資源稟賦的差異性、集聚經濟和轉移成本或距離成本。上述三個要素在決定了區域產業發展的差異性的同時,進一步決定了區域比較優勢和企業的競爭優勢,二者共同形成了一個區域的產業競爭力。
二、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我國產業已由高速發展階段進入到競爭階段,產業競爭的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成為各區域產業開拓市場、占有市場并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產業競爭力一方面反映了區域產業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比較準確地勾畫出該區域產業的基本發展趨勢。通過分析某一區域的產業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影響區域產業競爭力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可以為加快產業發展、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提供對策。
三、模型評價指標的選取
評價指標的選擇和確定是開展科學的評價活動的前提,要以一定的尺度或標準來衡量評價對象,為了保證評價的科學合理性,指標選取要遵循:科學性、可行性、系統性、關聯度、戰略性以及生態性等原則。
區域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建立,重要的是提示各項指標的理論依據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競爭力來源的理論說明。區域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分別為:
1、評價目標層,即區域產業競爭力的最高綜合層次,我們不妨稱之為“區域產業競爭力”。它主要由五個分系統構成。
2、評價要素層,即區域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主要由五個大的方面的內容構成:基礎競爭力、生產競爭力、市場競爭力、創新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競爭力。
3、評價指標層,即反應區域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的指標。針對具體區域的實際情況選擇相對的指標,建立評價指標層。基礎競爭力中包括的指標有:人均裝備水平、職工平均工資、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和企業數。生產競爭力中包括的指標有:工業總產值、成本費用利潤率、工業增加值、主要企業平均勞動生產率、固定資產原值、固定資產凈值、百元固定資產實現利稅和人均利稅率。市場競爭力中包括的指標有:市場占有率、產品銷售率、出口依存度、市場覆蓋率和資金利稅率。創新競爭力中包括的指標有: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R&D投入占總產值的比重、新產品產值比重、產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和年申請專利數。可持續性競爭力中包括的指標有:單位產值能源消耗強度、單位產值廢水排放量和單位產值廢氣排放量。
四、評價模型的建立
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首先要對區域產業競爭力現狀進行評價。本文中,根據實際情況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將為數眾多的變量減少為少數幾個新的因子,然后根據因子的貢獻率計算因子的綜合分數,對相關產業進行排序。
1、對原始數據標準化
對多組不同量綱的數據進行比較,需將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去數據之間由于量綱不同帶來的影響,然后進行數據的綜合分析。對這些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均值為0,方差為1,得到變量的相關關系矩陣R。
2、計算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求解R矩陣的特征方程|R-λ1|=0,得到特征向量矩陣。
3,根據相應的特征值,選擇向量選擇主因子只。就是根據變量的相關選出第一主因子,使其在各變量的公共因子方差中所占的方差貢獻率最大,然后消去這個因子的影響,而從剩余的相關因子中,選出F1與F2不相關的因子,使其在各個變量的剩余因子方差貢獻率為最大,……這樣直到各個變量公共因子方差被分解完畢為止。
五、綜合評價——以黑龍江省為例
在本文中選取了黑龍江省23個工業的26個指標進行分析,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及運算,在計算過程中,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選取了9個公共因子,對原始變量的載荷矩陣采用方差極大正交旋轉法,經過6次選擇,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經過計算得到前9個主因子的貢獻率達到了85.5%,說明9個主因子基本包括了26個指標的總信息量。因此,通過對這9個主因子的分析達到了獲取幾乎全部信息的目的。在以高載荷指標為代表給各主因子命名。第一個主因子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原值、固定資產凈值有高載荷,代表產業的產出成果情況,可稱為產業產出能力指標。第二個因子和第三個因子中職工平均工資、人均利稅率、主要企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為高載荷,可稱為產業基本能力。第四個因子中百元固定資產實現利稅、新產品比重、企業數增長率為高載荷,可稱為產業獲利能力指標。第五個因子中市場占有率、產品銷售率、市場覆蓋率是高載荷,可稱為產業市場績效能力。第六個因子中人均裝備水平、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R&D投入占總產值比重為高載荷,可稱為產業技術進步指標。第七個因子和第八個因子中資金利稅率、產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單位產值能源消耗度為高載荷,可稱為產業投入指標。第九個因子中單位產值廢水排放量、單位產值廢氣排放量、單位固體廢物產生量為高載荷。可稱為產業環境能力指標。
為了對各產業情況進一步分析,我們對9個主因子載荷量進行線性化計算。其處理方法是:基于9個因子基本代表了26個指標的全部信息,將9個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單位化為1,經標準化處理后求出各自的權重,即求得各自的百分比權重系數。可以計算黑龍江省產業競爭力綜合得分排序:(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得分為4.508);(2)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3.414);(3)食品制造業(0.995);(4)醫藥制造業(0.543);(5)飲料制造業(0.259);(6)水的生產和供應業(0086);(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0,055);(8)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0.029);(9)木材加工業(-0.140);(10)塑料制品業(-0.159);(II)煤炭開采和洗選業(-0.423);(12)金屬制品業(-0.444);(13)造紙及紙制品業(-0.566);(14)煙草制品業(-0.667);(15)家具制造業(-0.831);(16)通用設備制造業(-0.857);(17)專用設備制造業(-1.127);(18)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1.267);(19)化學纖維制造業(-1.439);(20)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1.541);(21)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1.582);(22)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1.654);(23)橡膠制品業(-1.689)。
六、結果分析
從前面的計算結果及區域產業競爭力得分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出:
1、區域產業競爭力位于前10位的產業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飲料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木材加工業、塑料制品業。
2、區域產業競爭力位于后10位的產業有:橡膠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煙草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
從區域產業競爭力得分排列前后10位產業的內部結構來看,黑龍江省區域產業競爭力呈現如下的幾個特點:
1、競爭優勢以傳統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按照要素密集度分類,黑龍江省產業競爭力排名前10名的產業中,除了食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等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之外,其余大部分為傳統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占前10個產業總產值的80.34%,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黑龍江省產業的重點還是在于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上。具體來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產業分值為最高,說明其競爭力最強。該產業總產值占到黑龍江省總產值的34%以上,利稅也占30%,是黑龍江省的支柱主業,對其經濟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
2、競爭優勢呈現較明顯的重型化特征。按輕重工業分類,黑龍江省區域產業競爭力前10位的產業當中,典型的重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從這一點上看,黑龍江省的產業結構還是以傳統的重工業為主。從產值結構上來看,重工業的產值占區域產業競爭力前10位的產業的總產值的87.79%,這也說明其具有較高程度的重型化傾向。
3、食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三個行業排名分別為第四五六位。食品制造業產值占黑龍江省總產值的11%,利稅率占14%;醫藥制造業產值占黑龍江省總產值的7%,利稅率占9%;飲料制造業產值占黑龍江省總產值的2%,利稅率占6%。這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對黑龍江省的經濟有重大影響。
4、高新技術產業與新興產業成長不足。從產業技術層次來看,黑龍江省的競爭優勢的產業大多集中在技術層次不高的傳統技術型產業。而高新技術產業如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等產業,其競爭力還比較弱小,都排在了區域產業競爭力排名的后幾位當中,說明高新技術還處于發展過程中,對于高附加值的產業的競爭力還比較弱,都尚未形成規模,區域產業和帶動力還不強,在工業增長過程中很難發揮帶動作用:
綜上分析可知,黑龍江省應該選擇從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工業化程度、培育人力資源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等幾個方面入手,依靠市場機制實現產業整合、升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全面提高黑龍江省區域產業整體競爭力。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已經進入了競爭階段,產業競爭的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成為各省市發展當地經濟的關鍵。提升一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其經濟競爭力,而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又在于提升產業競爭力,因此,一個區域培育和增強產業競爭力時提升區域的綜合實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區域產業;競爭力;因子分析;指標體系;黑龍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