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西部開發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本文強調中西部開發對于中華民族生存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主張重新審視中西部開發的戰略思想和開發機制,提出開發前期以計劃為主導的思路。
第一部分反駁“沿海地區飽和論”,指出單純市場經濟導向無力承擔中西部開發的任務,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論”來分析東西部關系,似乎東部的投資很快就會飽和,民間資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來,是理論誤導。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根本不同,就是有國界限制,特別是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向發達國家流動,于是才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在我國國界之內,中西部勞動力會自發流入沿海地區,降低了沿海地區的工資。在和平環境下,即使把所有給中西部開發的優惠政策都計入,中西部的投資收益率在二三十年之內也很難超過沿海地區,因此民間資本難以大批流向中西部。
第二部分全面闡述中西部開發的意義,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的世紀性偉大任務。包括第一,以調水和移民為中心的國土整治。
第二,農業,生態和環保。
第三,提高中西部農民的收入。
第四,加速農村城鎮化。每年3000萬農民進城,大約600萬戶,600萬套住宅,年需要鋼產量3億噸。農村城鎮化只要上了軌道,全部工業生產能力還不夠用。住宅的大規模建設會帶動家具,農用汽車,農業生產資料,電信,家用電器的需求。這是我國工業的根本出路。
第五,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第六,國防投資。中國百年來生產力布局兩次向西部大傾斜都是在外部戰爭環境下逼出來的。
第三部分重新評估中國外部環境可能出現的變化,指出國家安全戰略需要加速中西部開發。目前國家安全形勢是改革開放22年來最緊張的,而且將繼續緊張下去。無論能否避免戰爭,保證國家安全比起經濟發展更為重要,應成為我國第一位戰略目標。在新的國家安全戰略中,中西部開發顯然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本文提出確立以計劃為主導的中西部開發戰略,最直接的意義是第一,繼續擴大政府投資;第二,考慮計劃與市場結合的方法,盡量以國家投資帶動民間投資,利用市場經濟有用的手段,比如公開招標;第三,必須加強監督,否則投資越多,腐敗越大,效益越差。
我國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00億人民幣,如果發行1500億國債進行投資,加上地方政府和其它配套資金,投入中西部開發和國防等方面設計國家長遠利益的投資,大約有8000億元,占全部投資的25%,以計劃為主導的投資比重如此之大,而我國又喪失了搞好計劃經濟的條件:干部的廉潔,社會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勞動的品質,能否組織好中西部開發,根本上是對政府組織動員能力的考驗。我們希望全社會能夠真正認識到開發中西部的重要性,和我們現在社會狀況不具備全面實施的條件,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進行全面的思想,戰略,文化調整。
一.反駁“沿海地區飽和論”:
單純市場導向無力承擔中西部開發的大戰略
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取得良好開端,2000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8.6%和9.2%,增長明顯加快,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3942.56億元,增長14.4%,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一階段開發的特點是:政府投資為主導,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成都、重慶、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較快發展。
現在我們討論的是中西部開發第二階段的思路。外部環境是什么?開發機制是什么?以計劃經濟為主導還是市場經濟為主導?達到什么目標?
遵循22年改革開放的路徑,以全球化,市場化為基本思路,是目前中西部各省的主導思路,主張把80年代開發深圳的模式應用到西部,由中央政府給予大量優惠政策,這是完全必要的,對落后地區實施優惠政策也不違背“非歧視原則”。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2001《財富》論壇年會上說,為了推進西部開發,中國將增加投入,實行的優惠政策集中在稅收、土地、資源、人才等方面。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定期限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企業,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年免征,三年減半征收;擴大外商在銀行、商業零售企業、外貿企業投資的試點范圍;簡化外商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對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資者提供入出境便利。預計國家還會有更多的優惠政策,比如把政府投資變為貼息以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進行開發,承包資源給外資,鼓勵人才去中西部工作等等。
但是,我認為上述思路不能夠解決中西部開發的基礎問題。以全球化,市場化的優惠政策體系,是基于民間投資為主體,外向型經濟,以外部需求為目標,以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并且要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區之間選擇,這是投資機會成本的概念。很顯然,最大量的國內外民間資本,仍舊會投入沿海地區,因為中西部的自然,交通,社會,文化條件,和人民收入所聯系的國內市場,都不具備產生投資高收益的條件。
加入WTO的實質是以國內換取外資進入,未來5年可能會有3000億美圓外資進入,與前22年的總數相當。但是有多少能夠進入中西部地區?
1999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分布結構有所改善,東部地區在吸收外資總量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東部地區全年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953家,合同外資金額350.6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54.34億美元,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82.47%、85.06%和87.88%。中部地區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00家,合同外資金額41.18億美元,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12.41%和9.99%,所占比重增長了0.11個和1.54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47億美元,所占比重與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區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865家,合同外資金額20.4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8億美元,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比重依次為5.11%、4.95%和2.82%;所占比重與上年相比,合同外資金額增長0.34個百分點。
截至1999年底,在全國累計批準設立企業數、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東部地區所占比重為82.13%、88.13%和87.84%;中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12.86%、8%和8.94%;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5.01%、3.87%和3.22%。其中,中西部地區在全國累計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所占比重分別比截止1997年底所占比重提高+0.36個和+0.11個百分點。全國吸收外資最多的5個
省市是:廣東、江蘇、福建、上海和山東,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55.85%、63.35%和64.25%;全國吸收外資最少的5個省區是:西藏、青海、寧夏、新疆和甘肅,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0.89%、0.41%和0.38%。
很明顯,如果沒有國家資本和優惠政策的有效帶動,外資和國內民間資本的主體,仍舊會流入沿海地區。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占全國面積的71.3%,占全國人口的1/4,GDP僅占全國18%。至少到2010年,地區差異還會擴大。中西部和沿海地區的差距仍舊會繼續拉大,各項優惠政策充其量,只能夠延緩差距拉開的速度,而難以縮小差距。
市場經濟導向,目前在中國有教條化傾向,在一定意義上已經不是科學和理性的政策,而是成為一種信仰和意識形態,一種包治百病的藥方,維護某些既得利益的武器。似乎中國在任何情況下,處理任何問題,都必須遵循市場導向。
中西部急于發展,又難以達到目標,就出現了盲目模仿沿海地區的敗筆,如模仿財富論壇搞什么“西部開發論壇”;“西部形象小姐選美比賽”更是好戲連臺。
為什么是敗筆?盲目模仿,不得要領。就是敗筆。盲目模仿沿海地區開發的理論根據之一就是“沿海地區飽和論”。
最為可笑的,是有的“主流經濟學家”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論”來分析東西部關系,似乎東部的投資很快就會飽和,加以優惠政策,民間資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來。這是嚴重的理論誤導,甚至可以說是缺乏經濟學基本常識。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根本不同,就是商品跨國界流動。這只是比較利益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發達國家單方面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向發達國家流動的結果。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就不能發達國家打工,只有把廉價勞動力“物化”為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求得貿易平衡,發達國家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則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投資。
比較利益原則在一國國界之內,主要表現在勞動力和商品自由流動,而不是資本流動。中西部的勞動力會自發流入沿海地區,而沿海地區的資本卻不會自發流到中西部落后地區。即使深圳飽和了,外商投資企業也只會到東莞,一個東莞市就可以容納臺灣大部分電子企業。大連為了發展城市第三產業,以高稅收把工業企業擠出去,但也只是擠到遼寧省的“中西部”而已。
即使是北京,上海,廣州,仍舊有容納投資的巨大空間,如地鐵建設剛剛開始。上海現有軌道交通總里程為65公里,擬建地鐵11條,長384公里,輕軌線路10條,長約186公里,每年平均要建設15-20公里,需要投入資金100億元,總體需要3000多億元。“十五”期間,中國城市交通投資將達8000億元,至少有2000億元將用于建地鐵。如果申辦奧運成功,北京在7年之內需要7000億元投資。
沿海地區的地皮會漲價,但工資則由于中西部過剩勞動力流入而難以提高,加上收入和需求遠遠高于中西部,投資收益率將長期高于中西部。在和平環境下,即使把所有給中西部開發的優惠政策都計入,中西部的投資收益率在二三十年之內也很難超過沿海地區,沿海地區和中西部的差距將繼續拉大,充其量減緩了拉大的速度而已。
二.中西部開發的基本內容:
關系中華民族生存的世紀性偉大任務
中西部開發的基本內容,究竟是什么?
第一,以調水和移民為中心的國土整治。
中西部開發可以分為西北和西南。西北的關鍵是調水和開發資源。調水成功以后,可以優惠政策引導移民:將國有荒地進行規劃以后,組織大批農民,以家族為單位進行開發。開發出來的耕地和城鎮的使用權,100年不變,承包給開發者。西南的關鍵是以政府為后盾,以大公司為主體,以國際貿易為先導,移民隨后跟進,向東南亞地區發展,四川和重慶的經濟入海口在印度洋,而不是3600公里以外的上海。
國家將突出重點,力爭用5---10年時間使西部大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確定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特色經濟和科技教育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領域,建設好一批對西部開發全局具有關鍵作用的重點工程。同時選擇現有經濟基礎較好,區位優勢明顯,人口較為密集,沿交通干線和城市樞紐的一些地區,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區域。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黃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促進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游經濟帶、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的形成,在這些交通干線上重點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極具挑戰性,建成后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三條線路,東線投資需要1500億人民幣;中線涉及大規模移民30萬人。中線和東線主體工程的輸水線路長達2600多公里,工程投資約2000億元(不包括其他費用,如設備、土地等),涉及7個省市、數億人口。西線調水如果成功,將長江水源調入黃河,經水渠通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將沙漠變成綠洲,可容納2億人口。
沿著調水沿線,建立移民點。將扶貧改為移民。組織貧困農民全家邊挖河,邊移動。國家提供生活和生產資料。完成一定工作量以后,即在新城鎮獲得土地使用權和住宅。
以調水和移民為主要內容的國土整治,也是中西部開發的主要內容。這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根本競爭。20年以后的中國,究竟是依靠自己農民的勞動積累,進行愚公移山式的國土整治,造地引水;還是進口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土地和水(進口糧食的含義就是進口土地,石油和水)?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10億人生存的根本問題。
第二,農業,生態和環保。
我國需要用50年的時間才能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基本解決風沙和水土流失,投入幾萬億的資金。
1.大力加強草原建設和草地保護。治理和建設草地2.2億畝。牧草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草地生態環境預警體系和草地自然保護區建設。落實草地承包經營。遏制西部地區草原生態環境惡化。2.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新疆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廣西和云南甘蔗、內蒙古和新疆甜菜生產基地,西南地區熱帶、亞熱帶水果和西北地區蘋果、葡萄等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四川、云南、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云南、甘肅、內蒙古、
陜西和西藏等地的花卉生產基地,重慶、寧夏、甘肅、新疆和青海等地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云南、貴州優質煙葉生產基地七大特色農產品。
3.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西部地區現有耕地5.7億畝,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萬畝,要有計劃地做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
4.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
5.加快發展畜牧業及畜產品加工業。
6.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西部地區現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億畝,其中有灌溉條件的2.1億畝,只要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糧自給。
第三,提高中西部農民的收入。
我國農村消費水平比城鎮落后10年。農村彩電普及率只有10%。同時彩電生產能力閑置一半,農民收入低下造成國內市場萎縮,而主要是中西部產糧區農村的落后。
我國有著9億消費群體的農村市場,其潛力之大可想而知。家用電器為例,全國2.38億個戶農民家庭,家用電器擁有量達到1998年城市的普及水平,則需要1.68億臺彩電、1.8億臺電冰箱、1.7億臺洗衣機。我國農村居民實現1000億元的最終消費,將對國民經濟產生2356億元的消費需求,從而擴大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1253億元,農業部門620億元,第三產業478億元。1999年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社會38.7%,提高到“七五”50%水平,就意味著增加3500多億的消費品零售額,整個國民經濟新增8000億消費需求。如農村人口消費水平達到城里人水平,全年消費可達到53867億元,現存積壓產品還不夠用。
第四,加速農村城鎮化
1995年我國人均GNP620美元,城鎮化水平30%。在人均GNP500--730美元之間的11個國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為42。5%。按照購買力平價,我國人均GNP為2920美元。同年人均GNP在2000---3800美元之間的19個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50。8%,我國城鎮化的水平分別低于同等人均收入水平國家平均水平約12和21個百分點。
我國城鎮化一直滯后于工業化,1952年滯后5。1個百分點,1978年滯后
26。4個百分點,1998年滯后11。8個百分點。這正是我國經濟發展潛力所在,也是中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
城鎮化的主要方法是現有城鎮的擴大。我國有城市667個,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個,5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51個,20---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216個,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個,19000個建制鎮。城市數量的增加,主要是行政區劃的變動結果。現有城市的54%是“縣改市”設立的,建制鎮的83%是“鄉改鎮”設立的。市鎮人口增幅大大低于城鎮增幅。城市數量增加2倍,建制鎮增加7倍多,城鎮化水平僅提高了不到13個百分點。行政區劃變動帶來的市鎮人口增加在市鎮人口中占較大比例。20年我國城鎮凈增人口2億,其中,市鎮人口自然增長0.5億,農轉非人口累計約0.6-0.7億,行政區劃變動使市鎮人口增加0.8億,在城鎮化水平的增量中占40%;中小城市平均規模趨于縮小。20年來,5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88%,50萬人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增加2.2倍,其平均規模只有17.8萬人。因此,可以將現有城鎮的規模擴大。
全國3000個縣城,20年內由1萬人擴大到11萬人,增加3億城鎮人口;
216個中等城市,人口擴大2倍,平均每個城市150萬人,可容納3億人口。
51個大城市,由50萬人擴大到300萬人,可容納1。5億人口。
37個特大城市,由100萬人擴大到500萬人,可容納1。5億人口。
共9億城市人口,進程農民應該交出在農村承包的耕地。城市的擴大將產生規模效益。
20年以后,中國總人口至少16億人,還有7億,一半居住在鄉鎮從事經濟作物和農村服務業,每戶可分配1畝土地;一半在農村務農,每戶可分配10畝以上土地,農戶的規模可以擴大。
每年3000萬農民進城,大約600萬戶,600萬套住宅,每套造價5萬,連帶需求5萬,即有6000億投資,需要鋼產量3億噸,目前我國鋼鐵生產能力1。3億噸已經過剩,實際上農村城鎮化只要上了軌道,全部工業生產能力還不夠用。國家可以貼息,支持鋼材等生產資料的生產,廉價出售給農民。只有住宅的大規模建設,才會帶動家具,農用汽車,農業生產資料,電信,家用電器的需求。這是我國工業的根本出路。
除擴大城市規模以外,還可以結合調水,在中西部地區興建新的城市和居民點。可以把扶貧改為移民,組織農民以勞動積累,自己建設城鎮,自己居住。
第五,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鐵路密度為美國三分之一,日本五分之一,復線率、電氣化率、行車速度和集裝箱、冷藏箱等現代化運輸手段也存在很大差距。中國每平方公里擁有公路0。12公里,印度有0。61公里,在121萬公里總里程中,國道主干線僅100000公里。2001年國家將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西部地區投資力度,加強西部地區重點工程建設,在繼續搞好2000年開工的10大建設項目的同時,計劃再開工12個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約3000億元。計劃新開工的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包括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的新疆至長江三角洲主管道工程、廣西龍灘水電站、廣西百色水利樞紐、內蒙古尼爾基水利樞紐、電解鋁等有色金屬基地建設、運七200A飛機產業化、退耕還林還草及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西部地區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和教育工程。同時云南小灣水電站、塔里木河綜合治理、黑河綜合治理、西北和西南進出境鐵路、新疆恰卜其海水利樞紐工程、煤炭直接液化和玉米制酒精工程等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也將加快進度。
2001`年國家發行了用于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國債430億元,加上預算內基建投資、專項資金共計700多億元。通過過去一年的努力,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序幕已經拉開,并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去年開工的10大項目進展順利,在建大中型項目的建設進度加快,全年完成投資762億元,其中40%的項目已經建成投產。同時,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包括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恢復與建設、防沙治沙工作均已全面啟動,正在穩步展開。在科技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教育投資也有所增加。
第六,國防投資
美國經濟學家懷內斯綜合83個國家的樣本研究發現,軍費增長與GNP增長呈現正相關關系,系數為0.899。在發達國
家,投資于國防(均指一定范圍內)的就業乘數為1.8,而投資于民用的就業乘數為1.6,國防工業產業關聯性強于民用工業。約翰.E.林奇計算,美國每10億美元軍事采購可增加35000個直接和間接的就業崗位,非軍事采購為25000個。希奇指出發展中國家軍費開支占財政比例15%左右,可以防止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國家有計劃地"強迫現代化",對民用科技發展與人力資源投資的作用與發達國家比更明顯;同時,國防投資可以使私人部門從中得到高額利潤。美國西部地區即陽光地帶的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弗羅里達、弗吉尼亞、新英格蘭等的崛起,直接得益于國家對國防工業的投資。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這些地區人均軍費開支高于全國平均數的兩倍。國防采購給這些地區的就業人數增加了340萬個就業崗位。80年代里根政府的SDI計劃中僅6種核武器系統,就在這些地區雇工人數占全國雇員人員的30%多。而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美國國防費的下降,使這些地區經濟進行調整期,造成了許多問題。以至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戈登.亞當斯寫下了《轉產:一種死胡同的戰略》一文,痛?戮?費開支下降對地區經濟不利影響,要求軍事工業復合體對政府施壓,以戰爭及軍品外貿維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僅科索沃戰爭追加直接國防費80億,預計給這些地區增加就業??0萬。美國1999年出口武器300億美圓,占全球武器貿易的40%,即使是俄羅斯,也還有48億美圓的武器出口.1996年,以美國帶頭,全球一輪新的軍備競賽已經開始,軍費每年平均增加6%.
中國百年來生產力布局兩次向西部大傾斜都是在外部戰爭環境下逼出來的。
抗戰時期,西部地區工業占全國的比例,從3%上升到50%,從此結束原始農業社會,進入二元結構社會.60年代中期三線建設,投入2000億,增量投資占國家新增投資的1/3,西部地區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僅四川,經濟結構由農業為主變為制造業與電子產業為主,成渝、寶成、川黔等干線鐵路通車,鐵路從5000公里發展到80000公里.圍繞國防工業形成了攀枝花、渡口、自貢、內江、德陽等60多個中小城鎮。大型軍工企業集團成為西部各省工業支柱產業,如西飛、成飛、長虹、長安、黃河、嘉陵、建設等,目前國防工業產值在西部各省仍舊占30%,貴州占45%。
1979-1994年,我國國防費絕對值年增6.22%,全國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年均上漲7.3%,國防費用每年降低1.08%;占GDP的比例,從5.57%下降到1999年的1.2%.而世界平均比重為3.4%,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為3%左右。發展國防產業,是保持國家安全和統一的必須,對于啟動內需和開發中西部,也有直接的意義。不應該把發展國防產業與發展民營企業對立起來.實際上,國防產業的核心是高科技和基礎設施,國防產業也必然需要廣泛的采購,合作和配套,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有利。比如我國規模龐大的航空產業在利潤導向下,大批生產民用產品,70%的收入來自于非航空產品。如果能夠以國家力量支持集中生產飛機,就可以給民營企業讓出巨大的空間。
表:1997年度中國國防費與部分國家國防費比較(單位:億美元)
國家國防費
美國2671.8
俄羅斯160
英國356
法國367
日本430
韓國172
中國98
(匯率按1美元=8.29元人民幣)
表21978-1997年中國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
年份占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
19784.63%
19804.29%
19832.98%
19861.97%
19881.46%
19911.53%
19931.23%
19971.09%
表3.1937---1942年四川工業在全國的地位
1937年工廠占全國(%)工人數占全國(%)資本千元占全國(%)
四川1152。93130192。8521450。58
甘肅90。2311520。252950。08
貴州30。082290。051440。04
陜西100。2546351。0127570。74
1942年
四川16544410820544。70223001252。28
甘肅1393。6978883。26619。63。19
貴州1122。9845782。89462642。39
陜西38520。24235109。741053195。43
三.外部環境的變化:
國家安全戰略需要中西部開發的加速
上述論證已經說明:中西部開發決不僅僅是一般的經濟發展,而是為20年以后的16億人口創造生存空間;決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問題,而同時是國家地緣政治戰略,安全戰略問題。
要完成上述歷史任務,依靠22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思路是不行的。因為中國漸進改革和開放的3個子戰略就是:梯度開發,地方分權和分層次開放;基本原則是通過優惠政策創造市場機制,發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以經濟效益為核心,效率優先,鼓勵少數人先富,甚至在實際上走了一條"權力資本化"的道路,以政府的腐敗作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潤滑劑。我們承認這一條路線已經極大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是也必須承認它的局限性,特別是不能夠依靠這樣的路線進行中西部開發---這在本質上就是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的路線。
在和平時期,要把重點真正轉到中西部開發方面,的確很難,因為它只有政府投資的積極性,沒有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只有中西部地區的積極性,沒有沿海地區的積極性;只有大多數窮人的積極性,沒有富人的積極性。國家只能加大政府投資,計劃導向和優惠政策的力度。
如果中國的外部和平環境發生變化,大部分國力就會投入中西部開發。未來局勢無法預料,但美國"設立假想敵"的戰略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中國內政外交,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國家安全形勢是改革開放22年以來最緊張的,而且將繼續緊張下去。無論是戰爭還是封鎖,保證國家安全比起經濟發展更為重要,顯然應該成為我國第一位戰略目標。這與發展經濟并不矛盾,因為發展國防和戰略產業,整治國土與農村城鎮化,這些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措施,同時就是啟動內需發展經濟和中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
絕對不可能排除未來臺灣悍然宣布獨立,發生臺海戰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戰爭也未必不可避免,關鍵是我們能夠在此5-10年內,堅決進行國內經濟戰略和文化戰略的調整,在經濟上降低對外依存度,包括加速中西部開發。如果成功,中國國力將空前強大,加以政治外交斗爭,避免戰爭破壞,和平統一祖國是有可能的。
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硬道理:5年之后,
不是我們屈人家之兵,就是人家屈我們之兵。真正的戰爭不在軍事,而在軍事之外。在"軟戰爭"中失利,硬戰爭就難以取勝。硬戰爭或者很短,或者打不起來,關鍵是看誰能夠在軟戰爭中,奠定戰爭勝利的思想經濟基礎,把握戰爭先機,贏得主動權。
如果2005年發生臺海戰爭,我國受到西方全面封鎖,經濟損失有多大?
(一)2000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83000億人民幣,按照1:8。3匯率,為10000億美圓,外貿4743億美圓,增加31。5%;出口2492億美圓,增加27。8%;進口2251億美圓,增加35。8%。順差241億美圓。其中一般貿易出口1052億美圓,增加32。9%;進口1001億美圓,增加49。3%。加工貿易出口1377億美圓,增加24。1%,進口926億美圓,增加25。8%。機電產品出口1053億美圓,增加36。9%,高新技術出口370億美圓,增加50%;進口初級產品467億美圓,增加74%,原油,大豆;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增加30%。
外貿依存度是以外貿總額除以GNP,為47%。如果扣除加工貿易的重復計算,外貿依存度為35%,全部扣除加工貿易,外貿依存度為23。5%。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民幣匯率假設為1:5,國民生產總值為16600億美圓,外貿依存度為28。6%。扣除加工貿易為14。3%。
(二)假設中國沿著經濟主義自由路線繼續發展,不進行重大利益格局調整,國內外資源狀況仍舊可以支持5年左右經濟增長。假設國內生產總值年增8%,2004年為111553億人民幣,按照1:8。3匯率,為13604億美圓。外貿總額9196億美圓,外貿依存度達到67。5%。如果扣除加工貿易為39%。
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1:5匯率,國民生產總值為22311億美圓,外貿依存度為41。2%。扣除加工貿易為21%。
如果人民幣名義匯率貶值到1:10,國民生產總值為11155億美圓,外貿依存度達到82。4%的歷史最高水平。扣除加工貿易為41。2%。國內通貨膨脹,按照購買力平價1:7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為15936億美圓,外貿依存度為57。7%,扣除加工貿易為26%。
2005年出口年增加15%,為4358億美圓,進口年增加20%,為4668億美圓,外貿逆差達到310億美圓。加工貿易年增加15%,出口2408億美圓,工繳費500億美圓。
外商直接投資保持年600億美圓水平,使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國家外匯儲備保持2000億美圓。股票市場對外資開放,金融依存度大幅度提高。
(三)假設2005年出現西方全面封鎖。加工貿易全部停止。
2000年加工貿易出口1377億美圓,占出口總額2492億美圓的55。2%,加工貿易進口1001億美圓,占進口總額2251億美圓的44。5%。加工貿易總額2478億美圓,占進出口總額4743億美圓的52。2%。2004年,加工貿易按照年15%增長率,可以達到2400億美圓的出口。如果全部中斷,損失是:
(1)外貿總額降低4500億美圓,出口降低2800億美圓,外貿依存度降低50%;
(2)4000萬人失業;
(3)國家外匯收入降低500億美圓;
(4)加工貿易全部使用進口原材料再出口,對國內產業沒有帶動效應,全部中斷以后國內只損失20%左右的工繳費,2004年為500億美圓左右,假設乘數效應為2,損失1000億美圓。
(5)2004年的GNP是13604億美圓,2005年如果繼續增長8%,應該是14693億美圓,現在減少到13693億美圓,只增長0。6-1%,增長率降低7個百分點。
(四)從美日歐出口大部分中斷。
2004年我國出口4358億美圓,其中一般出口2000億美圓左右,其中向美日歐出口占60%,1200億美圓。
美國是我第二大貿易伙伴,我對美出口占出口總量20%以上,按照美國統計達到30%。我在美國出口份額中僅維持在2%左右。我對美國的資金和技術也有依賴,從美國進口最多的是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產品(1998年為94.18億美元,占自美國進口總量的55%),有些難以替代。
日本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1998年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7.9%,日本的資金技術對我也極為重要。
>歐盟是我第三大貿易伙伴。1998年占我對外貿易總額的15.1%。
>香港是內地第四大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1998年占我對外貿易總額的14.1%。
>1998年我國外貿的64.3%、約2071億美元,是與美日歐的貿易(含內地與香港的貿易),我們獲得的貿易順差629億美元,如果沒有這一塊,外貿將有逆差193億美元。
>假設2005年對美國日本出口全部中斷,對歐洲出口部分中斷,影響是:
>(1)出口減少1000億美圓。2005年出口在和平環境下可以達到5012億美圓,減去加工貿易2770億美圓,一般貿易1000億美圓,只剩下1242億美圓,考慮到向其他地區增加出口,估計為1500億美圓,降低75%,大約倒退到1997年的水平,倒退8年。
>(2)一般貿易出口的減少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比加工貿易大得多,因為大部分原材料來自國內,有連鎖性收縮效應。假設有3倍的收縮效應,即3000億美圓,相當于24000億人民幣。用3000億美圓除以2004年的GNP13604億美圓,經濟增長率降低22%。第二年下降更大一些,假設30%。第三年才有可能有所恢復。
>(3)出口產品國內收購額占全國商品零售總額的40%左右,如果降低75%,將使國內總需求降低30%,加上乘數效應,將使國內通貨緊縮和企業破產更加嚴重,失業再增加4000萬,共增加8000萬。
(五)關鍵進口供應基本中斷
2000年我國進口大類產品是:礦產品245億美圓,化學品181億美圓,塑料橡膠164億美圓,紡織原料和制品166億美圓,賤金屬206億美圓,機器電器852億美圓,光學醫療設備82億美圓。
>由于大量引進外國設備,我國工業最先進的部分,設備,原材料和零配件對于進口的依賴程度相當高,在1994年,工業對進口的依存就達到30%,現在可能超過50%。特別是尖端科技如芯片,數控機床,航空航天等方面,在關鍵部分依靠進口,影響更大。
(六)能源供應受到影響。
(七)沿海地區損失嚴重。
1989---1991年西方對我國經濟制裁,停止對華軍品貿易和國際貸款。1989年,我國的外貿增長率下降15.7%;1990年又下降3.3%,其中進口下降16.8%。我國經濟連續3年低速增長,1989年4.4%,1990年4.1%,1991年7.7%。西方制裁對于沿海地區的影響尤其大。東南沿海地區指華東華南,福建、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南部,香港、澳門。
>不含港澳,1999年有2億多人口,耕地面積1000萬公頃,占全國7%;國內生產總值近3萬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37%;新增固定資產投資9000億元人民幣,占全國32%。鋼產量2800萬噸,占全國23%;汽車36萬輛,占
全國20%;塑料324萬噸,占全國40%;化纖385萬噸,占全國60%;紗184萬噸,占全國32%;冰箱530萬臺,占全國40%;洗衣機635萬臺,占全國50%;彩電2770萬臺,占全國60%。
損失是巨大的,但不會使經濟倒退20年。不計戰爭打到中國本土,只計2005年西方全面封鎖的損失,中國將在兩年之內,每年經濟下降30%左右,經濟水平倒退到2000年的水平。這樣的經濟損失,如果突然到來,我們沒有準備,顯然不能承受。如果有準備,則不難承受。加速中西部開發,就是主要的辦法之一。
糾正經濟片面性,全部考慮中西部開發的意義,確立以計劃為主導的中西部開發戰略,最直接的意義是第一,繼續擴大政府投資;第二,考慮計劃與市場結合的方法,盡量以國家投資帶動民間投資,利用市場經濟有用的手段,比如公開招標;第三,必須加強監督,否則投資越多,腐敗越大,效益越差。
我國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00億人民幣,如果發行1500億國債進行投資,加上地方政府和其它配套資金,投入中西部開發和國防等方面設計國家長遠利益的投資,大約有8000億元,占全部投資的25%,以計劃為主導的投資比重如此之大,而我國又喪失了搞好計劃經濟的條件:干部的廉潔,社會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勞動的品質,能否組織好中西部開發,根本上是對政府組織動員能力的考驗。我們希望全社會能夠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但是我們現在實際上并不具備全面實施的條件,解決這個矛盾,需要我們進行全面的思想,戰略,文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