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產業發展經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向前發展,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升級。本文就信息產業結構的現狀提出我國信息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的進步改造傳統產業。
【關鍵詞】信息產業產業結構建議思考
一、信息產業概述
過去的一年,是我國政治經濟生活中不平凡的一年。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面對新的形勢,全國信息產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部署,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努力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加大發展、改革、創新和監管力度,全行業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可以把信息產業定義為以現代新興的信息技術為基礎,專門從事信息資源搜集和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利用、生產、貯存、傳遞和營銷信息商品,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的產業集合體,是國民經濟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
二、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全球生產能力過剩使得全球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發達國家信息產業制造能力向外轉移的流向出現了新的變化。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吸引外資將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貿易磨擦和知識產權糾紛的壓力逐步增大,全球通信業的逐漸復蘇,我國電信市場按照加入WTO以后的承諾逐步擴大開放,特別是取消增值業務的地域限制,多種經濟成份進入我國電信市場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我國電信企業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2.我國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無論是電子信息產業還是通訊業,在速度與效益、規模與結構、東部與東西部、城市與農村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不夠協調的矛盾。有些還特別突出,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機制尚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較低。關鍵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產業空心化嚴重,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軟件、新興軟器件等技術方面的自主化仍薄弱。企業綜合能力不強,缺少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制造產業產業結構雷同,運用企業經營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網絡資源利用率不高,業務創新能力不強。我們的運營企業有時候在用戶的總數上規模最大,但是合起來的利潤和服務的水平以及技術水平,與各發達國家先進的公司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信息技術應用還不夠廣泛,信息化程度還很低,信息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信息和網絡安全有待進一步加強。人才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為本的環境和機制還不夠完善。
3.單純依靠優惠政策吸引投資的做法,不利于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
調查表明,政策和制度、市場秩序等軟環境在各地還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政策優惠、土地優惠仍然是各地爭奪投資的基本手段。大部分企業都將土地、稅收優惠和勞動力資源列為選擇投資地點的主要決定因素。這一方面表明我國目前電子信息企業的競爭仍然以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為支柱,還沒有實現從資源型企業向技術型企業的轉變;另一方面也說明,地方政府重視引資政策的“價格競爭”、忽視“質量競爭”的做法,很難對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起有效的推動作用,反而會強化單純以低成本為追求的產業轉移行為,造成“血拼式”競爭。
三、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建議
1.加強信息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整合
國家應從戰略角度出發,理清信息產業的整體發展思路,制定相關促進政策。如實施大企業優先發展戰略、自有品牌戰略、重點突破與系統創新戰略等,而不是局部地考慮一個產業的發展問題。除了信息產業的內部整合外,還必須理順其與其它產業間的競爭和互動關系,一方面有賴于自身的積累和成長,更重要的是通過為傳統產業服務,改造傳統產業而獲得越來越高層次,越來越大范圍的市場需求,從而使信息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
2.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提高社會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產業具有帶動性和關聯性的特點,它的發展直接帶動和促進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所以必須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強大“引擎”,為了加速信息產業的發展,首先,政府應加以政策扶持,為生產信息產品的企業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如資金扶持、提供優惠貸款、稅收優惠,讓企業有足夠的資金來擴大生產規模,研究和開發新產品,降低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其次,加大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科研投入,以及設立必要的研究和開發專項基金。最后,引進和借鑒外國先進的技術設備。并且在引進外國設備的同時要注重對產品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更為先進、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產品。
3.運用高新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三次產業中的科技含量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2004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50.1%,而其總產值僅占全部GDP的17.5%。這說明我國農村的生產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低。這對于我們工業化的進程是不利的,也嚴重阻礙了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為此必須加大信息產業在農業中的廣泛運用,通過信息化,使我國農業由原來的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利用電腦和互聯網來實現農產品的經營和營銷。對于第二產業,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雖然長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我們必需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傳統工業生產設備落后、技術含量低。所以這種高產出是以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為了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們必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性和擴展性,把信息技術盡可能應用于原有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產品的創造中來,設備的改造、技術的進步對我國第二產業的發展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最后,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發展服務業,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優化供應鏈,降低流通成本,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
參考文獻:
[1]吳友軍.信息化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2]黃亞均.知識經濟論[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3]杜傳忠,馬武強.信息化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跨越式升級[J].山東社會科學,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