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外資建議調整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加入WTO后深圳投資環境的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由于市場不完備,只能選擇經濟轉軌較容易的地區對外開放,并指定一定的稅收政策以補償市場不完備對投資者帶來的不便。深圳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享有很多獨有的和先發的優勢。加入WTO后我國利用外資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投資環境而言,根據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我們將對所有外商投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實行一致的無差別的優惠、特權和豁免等政策。隨著部分對外資限制措施的取消和國民待遇原則的落實,將使外商投資企業獲得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2003年3月2日起,外資進入進出口領域的限制得以放寬。外商可以設立合資公司進行進出口業務的地區由原來僅有的上海浦東地區和深圳經濟特區的兩地6家試點擴展至全國。由此可見深圳不可能再享有特殊優惠政策。進入21世紀之后,新一輪創業浪潮前所未有,年輕的深圳正進入不同于以往的發展階段,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全國改革的總體推進,深圳享有的政策優勢將不復存在。全國的改革呈現千帆競發、萬馬奔騰的景象,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城市發展勢頭強勁,發展空間廣闊,具有很大的后發優勢,西部大開發的全面展開。這些都是深圳利用外資形勢所發生的引人注目的變化。深圳已經被歷史的浪潮推上了一個新的、較高的起點上,在這樣的形勢面前,深圳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稍有懈怠,就會落后。
二、加入WTO后外商投資趨勢方面的一些變化
以往多年,外商主要將中國作為其低技術含量的加工組裝基地,近幾年來,外商在華投資行為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過去,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加入WTO后跨國公司將全面進入包括研究、開發、管理、營運在內的各個領域;過去,外商投資往往以國際市場為目標,把深圳作為低成本的加工制造點,中國加入WTO后更多的投資者將以國內市場為目標。新形勢下,深圳面臨諸多挑戰。
1.國際資本加大了對華投資的力度,并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增強企業競爭力。一些跨國投資公司將地區總部或全球制造基地遷至中國,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或營運中心成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一種“時尚”。由于深圳在跨國公司全球布局中戰略地位不斷提高,著名跨國公司設立研發中心首先鎖定深圳。近年來世界500強進軍深圳的步伐明顯加快,朗訊科技、達能、康柏電腦、漢莎航空、伊斯曼柯達、翠豐、吉之島等前來“加盟”,2003年又有12家世界500強公司到深圳投資或增資,在深圳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已有98家。深圳已不再是簡單的加工制造基地。富士康、以色列RIT公司、奧林巴斯等一批跨國企業相繼在深組建起了“腦庫”;沃爾瑪、家樂福、吉之島等跨國商業零售巨頭走進了深圳人的生活;宜家、歐倍德、塔吉特、湯姆遜等世界知名跨國企業去年也來深投資。
2.投資領域拓寬,對服務業的投資將成為跨國公司的投資熱點。中國加入WTO后,外商投資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資本能夠自由流動,企業能夠上市籌集資金,以適應現代金融經濟的需要和企業規模發展的需要。在融資國際化和證券化背景下,外資更趨向利用中國的資本市場、股市來投資和發展,而不僅僅是自身已有的利潤。原因在于競爭趨向激烈的時候,利潤更低,投資企業需要社會來共同承擔投資的責任和風險。而金融市場趨向開放以后,外資更趨向以金融資本的形式出現,而不是實業資本。而服務業的開放及其高額利潤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將引導外資更多趨向投入服務業等新領域。
按照加入世貿承諾,我國將逐步開放過去屬于限制類和禁止類的服務行業,擴大服務市場準入。原來開放程度較低的我國服務業將成為外資進入的重點領域。美、英等外國金融保險機構已與深圳地方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簽訂了合資經營協議。深圳正積極拓寬外商的投資領域,將依照中國加入世貿協議的條文率先向外資開放金融、商貿、基建投資、中介服務等4大領域。
三、加入WTO后深圳利用外資對策的調整
1.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建設。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調查,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投資,已越來越重視軟環境而不是政策優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地區間的經濟競爭日益加劇,投資發展環境成為一個城市和地區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和關鍵因素,決定著資金和人才的流向。深圳如何繼續保持和開拓深圳新優勢,除了要在體制上繼續創新、在產業結構上繼續優化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繼續全面地優化深圳的投資發展環境,特別是投資軟環境。軟環境不好,就會限制硬環境的發展。軟環境中政務環境的改善帶動法制環境、人文環境的改善。所以深圳市政府應加快行政提速,提高服務意識,辦事效率,減少行政審批,壓縮行政收費,降低營商成本。把對利用外資的管理從行政性審批為主,向依法規范、引導、監督轉變。從國內外經驗來看,良好軟環境要通過法制化來保障,上海先后出臺了110多個涉外經濟法規。深圳也應根據WTO規則廢止、修訂與WTO相沖突的法規,制訂符合WTO要求的涉外法規,做到有法可依,符合國際慣例。并要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意識、提高執法人員素質。為了進一步發展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還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國內大多數地區相比,深圳市政府在政府職能轉換上領先一步,但重“管理”輕“服務”情況依然存在,社會環境的國際性不夠。為了讓海外的投資者有比較方便、舒適的生活環境,市政府應多建一些雙語教學的國際學校及港臺子女學校,以及高檔次的醫院,還應興建咖啡、酒吧一條街等生活配套設施,更好地吸引國外高層次的跨國財團進入深圳投資辦企業。
2.采用多種利用外資方式,實行跨國并購。無論是從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的角度,還是從我國利用外資發展的角度,深圳都應把跨國并購作為重要的引資方式來考慮。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以股權轉讓等形式為主的跨國并購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新一輪浪潮,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較之以前的投資方式相比,很顯然,外商在投資方式中更愿意用購股的形式來投資。對跨國企業而言,最直接的好處可能就是能縮短建設周期,加快投資周轉速度。
外資并購目前正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上一個持續的熱門話題。外資進入一改合資、合作、獨資等慣常手法,趨于多元化。深圳市提出要在2年的時間內,打造2條國際資本進入深圳的資本高速公路。與修建普通的高速公路不同的是,深圳市政府把建設國際資本高速公路的任務交給了專門負責產權交易的深圳市產權交易中心。深圳市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潘新平介紹:“我們提出建立兩條國際高速公路,實際上是建立兩條管道,把國際資本通過產權交易市場,這是第一個管道;第二個就是服務市場,這是第二條管道。你只要把服務做好了,把要購并的市場很多的亮點的東西拿到市場上來進行交易,國際資本有利潤可賺,他就肯定要到這個市場上來。”通過產權市場并購企業,可以大幅縮短國際資本進行投資的周期。
3.在發展傳統制造業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開放范圍,放寬投資領域。以往深圳得益于有利的區位優勢,制造業特別是外向型制造業發展很快,是深圳吸引外資的重點產業。今后深圳的制造業還有很大發展潛力,深圳應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吸引更多跨國公司跟隨產品的上、下游供貨商來深落戶,加盟深圳的產業鏈。在發展傳統制造業的同時,還應進一步擴大開放范圍,放寬投資領域,擴大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優化外資投資產業結構、布局結構。針對服務業已成外商投資的新熱點,應鼓勵引進國外服務業的現代化理念、先進管理經營經驗、技術手段和現代市場運作方式,以改善服務業的結構,提高服務業的水平。深圳在投資環境方面有較大的潛力可挖,第三產業在香港占85%強,而深圳第三產業只有40%的比重,發展第三產業深圳大有可為。因此深圳應在服務領域先行先試,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并充分利用深圳離香港近,成本低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加強深港合作,引入跨國企業的物流、采購等業務。
4.利用外資改造國有企業。在當前國有企業自身實力不足,改革又有一定難度的情況下,外資的參與可以起到分清政企關系的邊界、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作用以及彌補國有企業改革資金不足的問題。早在2002年8月,深圳市政府宣布,拿出深圳能源、水務、燃氣、公交、食品5大集團25%-70%的股權面向國際公開招標轉讓。計劃招標的五家企業的國有資產總額超過200億元,均為國有資產中的優良資產。這是國內首次由政府直接出面進行的大規模國有股權轉讓國際招標。這5家國企試點單位,都是資產質量和財務狀況優良,在行業、產業方面對國際戰略投資者有較強吸引力的企業。深圳今后應繼續采用主動推介的方式,選擇更多的資產質量較好的優勢企業向跨國公司推介,依托跨國公司的平臺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同時鼓勵外資參與競爭性領域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組改造,鼓勵跨國公司采取國際通行的并購方式,盤活國有資產存量。
5.利用外資的重點從注重引進國外資金向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轉變。目前,跨國公司掌握著全球85%以上的技術開發能力,并且成為世界范圍內技術流動的主要載體。我們應把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特別是吸引那些技術實力強的大跨國公司,作為加快本地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手段。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在我國一直是薄弱環節,我國的技術引進和消化投入比是3:1,而日韓的這一比例為1:3,這就是我們的差距所在。在今后的引資過程中,深圳應更加重視技術的消化和吸收,盡快變他人技術為我所有、為我所用,以此為基礎,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