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逆向物流可持續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介紹了逆向物流的內涵和系統功能,提出了逆向物流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并結合我國發展逆向物流的難點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字逆向物流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1前言
隨著人們對環保意識的加強,逆向物流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中國逆向物流管理才剛剛起步。從企業的角度看,好的逆向物流不僅可以積累產品數據,為預測、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同時也是使顧客保持忠誠的重要營銷手段;從宏觀角度看,良好的逆向物流可有效利用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有利于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政府法規約束力度的加大,逆向物流管理對于我國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逆向物流的內涵
在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最早指出,逆向物流為一種包含了產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廢棄處理、再處理、維修與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動。簡單的講,逆向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動過程中,一些失去使用價值的物品及包裝廢棄物從消費地到來源地的物理性流動,其目的是重新獲得產品的使用價值或者正確處置廢棄產品。
其主要思想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①逆向物流的目的是為了重新獲得廢棄產品或有缺陷產品的使用價值,或是對最終的廢棄物進行正確的處理;②逆向物流的流動對象是產品、用于產品運輸的容器、包裝材料及相關信息,將它們從供應鏈終點沿著供應鏈的渠道“反向”地流動到相應的各個節點;③逆向物流的活動包括對上述流動對象的回收、分類、檢驗、拆卸、重新包裝、再制造和報廢處理等活動;④逆向物流由退貨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兩部分構成。
3逆向物流的系統功能
(1)回收?;厥帐瞧髽I通過有償或無償的方式收回顧客退回的產品或包裝物,并進行物理移動,將其移至某地等待進一步處理。這里的顧客可能會是供應鏈下游的配送商、零售商,也可能是最終消費者。
(2)檢驗與處理決策。該環節要確定回收產品是否具有再次使用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使用的作用過程,即根據產品結構特點以及產品和各零部件的性能確定可行的處理方案,包括捐贈、直接再銷售、重新制造、整修和報廢處理等。然后,對各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確定最優處理方案。
(3)重新制造、整修。把已使用過或存在問題的回收產品進行修理、整修、重新制造、拆卸和循環利用。前三類涉及產品的修理和升級,拆卸只是將一部分可重復使用的部件從使用過的回收產品中拆除以恢復、整修。循環利用則是對產品中的某些部件的再利用。
(4)再分銷、捐贈。是將可再使用的產品進行物理轉移,返回潛在市場,把它們送到使用者手中的過程。如果回收產品沒有被使用過,可通過重新包裝,作為新產品再次出售。如果回收產品庫存太大,可通過“批發商店”打折和出售。
(5)報廢處理。對那些沒有經濟價值或嚴重危害環境的回收產品,則表明其不能被再次使用,故要將其有計劃的報廢丟棄,如運送到指定地點,通過機械處理、地下掩埋或焚燒等方式進行銷毀。
4逆向物流促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觀,強調的是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被各國所重視并達成共識,而逆向物流的發展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4.1降低資源消耗,促進可持續發展
減少資源消耗,提高物資利用率是降低社會資源消耗,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物資管理僅限于企業內部,不重視企業外部廢舊產品及其物料的回收和有效利用,造成大量可再用社會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同時整個地球可利用的資源有限,加上以往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森林過渡砍伐、石油過渡開采、水土流失、土地貧瘠等問題,這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不相吻合的。而逆向物流的開展為廢舊產品的回收和利用架設了橋梁,通過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利用,節省了大量的社會資源,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另外,由于廢舊產品的回購價格較低,來源充足,對這些產品回購加工還可大幅度降低企業的物料成本。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通過廢舊產品的回收來進一步降低市場的原材料成本,已成為許多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措施之一。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短缺日益加重,資源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逆向物流將越來越顯示其優越性。
4.2改善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環境意識日益增強,對環境的期望越來越高。環境破壞不像教育、醫療衛生可能隨著經濟發展而改善,它有時會由于這種發展而遭到破壞。環境保護需要經濟發展所能夠提供的資金和技術,環境保護的好壞也是衡量發展質量的指標之一,發展的可持續性取決于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而生產、消費及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廢舊物質排放到空氣中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城市的生活垃圾帶著各種重金屬和有機物滲入地下或進入下水道,嚴重污染水質和土壤等。有些企業由于從自身成本考慮,忽視廢舊產品的處理,往往忽視環境保護,最終損害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逆向物流的開展將這些對環境有破壞的廢舊物品進行回收、加工處理,為改善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服務。
4.3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單向的正向物流由于沒有構建逆向物流,其流程是開環的。經濟活動從自然生態系統獲取資源開始,經過生產、流通、消費,將廢舊物直接丟棄。未經處理的污水、廢舊物質和生活垃圾直接丟棄不僅造成環境污染,還造成了資源消耗的浪費,降低了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和社會成本,加大了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嚴重背離可持續發展。
逆向物流的本質在于通過產品或包裝物的回收、重用、翻新、改制和再生循環等,重新獲得廢氣產品或有缺陷產品的使用價值,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其中包含循環經濟的理念,同時,它也是循環經濟的根本途徑和基礎。
循環經濟是通過“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過程,使資源在不斷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循環經濟的流程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流程中增添了回收、回收物處理、可再利用資源再投入到生產的逆向物流,使得在正向物流中產生的邊角料、廢舊物品和生活垃圾等經過逆向物流,對其進行回收和處理,變廢為寶,形成可再利用資源,部分完全失去使用價值的廢物經過焚燒或填埋等處理后再回到自然生態系統,最終實現資源的多次循環利用,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并減輕對生態環境的負擔,實現可持續發展。它的實現需要逆向物流作為支撐,只有構建起順暢的逆向物流,才能形成封閉的循環流程,物質才能高效、低成本循環,否則循環鏈斷裂,物質無法循環,循環經濟將不能實現,影響可持續發展。
5我國實施逆向物流的難點及對策
5.1我國發展逆向物流的難點
在我國,由于一些歷史因素的影響和現實政策的不完善,使逆向物流營運難以開展,具體難點和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民珍惜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意識相對落后。由于歷史和經濟的原因,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許多企業對逆向物流的認識還不充分,居民珍惜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意識偏弱,加之又是人口大國,消費量偏大,產生的廢棄物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目前,國內許多城市僅僅回收經濟利益較大的廢金屬、廢紙張,而對廢電池、廢塑料等不感興趣,居民只好將其扔入垃圾中,使垃圾總量增加,垃圾處理工作難度增加。一方面是人均資源的極度短缺;另一方面是有限資源的大肆浪費,導致我國環境與發展長期存在矛盾。
(2)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激勵機制和政策不得力。我國再生資源的回收體制主要有3大部分:①物資部門管理的物資再生利用公司;②供銷社系統的廢舊物資回收公司。這兩部分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體系,屬于再生資源回收的主要渠道,是按行業、行政區劃建立的回收企業,普遍存在“散、小、差”的情況,多數屬于小型流通企業;③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個體回收企業,其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但由于我國一些政策和制度不得力,使再生資源行業成為微利或者無利的行業,一些企業存在做得越多,虧損越多的現象。
(3)回收網點設置不盡合理。盡管這些年我國從事廢舊物品回收的個體戶逐漸增多,但仍存在回收物資品種單一、回收環節多、回收網點偏少、回收渠道不暢、管理混亂和設施之間不能配套等弊端,難以形成社會化、市場化、規?;慕洜I機制。
5.2我國發展逆向物流的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體市民的資源和環境意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應大力宣傳“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戰略”的觀念,提高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使全社會都來理解、支持和自覺參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事業。
(2)盡快出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激勵機制和政策措施。我國可以通過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一些成功經驗和做法,結合我國國情,研究建立適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能夠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激勵機制。研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促進再生資源行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有關措施。
(3)抓好示范試點。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和集散市場,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逐步向集約化、規?;?、產業化方向發展,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回收物流網絡,但需要一些中心城市培育幾個大回收企業,以便發揮集聚效應和發散效應。
(4)提倡綠色包裝。采用可降解的包裝材料,設計簡易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提高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強綠色包裝宣傳等。鼓勵在產品設計時,充分考慮零件的易于拆解,把多次使用、翻新生產和廢物回收作為實施環境保護計劃的指導方針,致力于實質性的“變廢為寶”。
6結束語
逆向物流是物流領域的新視野,它不僅強調對廢棄物的回收作用,更強調通過資源縮減、翻新、改制和再生循環等方式,實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目標,因而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僅僅關注逆向物流的末端結果或將它作為一個孤立的過程來考慮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與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合作,共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繼靈,方青.供應鏈的逆向物流管理[J].物流技術,2004(1)
2曾佑新,劉海燕.淺議逆向物流[J].經濟論壇,2004(5)
3徐新華.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4王長瓊.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物流管理[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