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勞動價值理論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視角,有別于馬克思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在社會主義社會歷史條件下,需要我們不斷深化和發展對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包括價值概念、價值的勞動凝結、價值量的規定性、價值量的變化的制約因素以及價值分配等。
關鍵詞: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變化
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認識,不能完全拘泥于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個別推斷或結論。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理論的目的、時代背景,與我們今天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應該在傳統認識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本文就其中的幾個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視角
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理論具有特定的視角,主要是立足于特定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揭露資本家對工人階級剝削的實質,揭示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必然性提供理論基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主要是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提供理論指導,因而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需要有新的視角。
1.出發點: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理論的發展總離不開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以什么樣的理論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其中有兩種觀點比較引人注目,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種觀點認為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出發點;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用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無法適用,主張在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認識方面,不應該將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出發點。甚至有的學者主張直接用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價值和價格理論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從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是勞動價值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在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包含著科學合理的內核。顯然,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采取全盤否定、推倒重來的態度是很不科學的。深化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研究,必須將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出發點。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馬克思的時代與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相比,在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已經不可能完全解答我們今天現實中存在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在深化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認識的過程中,堅持以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出發點,應該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完全固守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個別推斷或結論,并且在某些今天已經需要重新認識的結論和推論上“兜圈子”。正確的態度是,運用唯物辨證的思想方法,在全面和準確地把握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思想,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合理內核的基礎上,從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
2.立足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價值理論是與商品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如果不存在商品和貨幣關系,沒有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環境,研究勞動價值理論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和貨幣關系是社會生活中的最基本的經濟關系,加強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利用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極其現實的任務。由于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和貨幣關系,不存在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因而也不可能考慮到勞動價值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具體指導作用。正因為如此,在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如何利用勞動價值理論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實踐等問題上,我們不可能從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尋找到現存的答案。加強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只能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只有通過深入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特征,認真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努力揭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把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引向深入,才能創立科學合理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加強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一切要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前提,并且把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檢驗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合理性的一個重要標準。離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這樣的理論只能是空中樓閣。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不能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或者是阻礙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發展,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3.歸宿點:社會主義本質。經濟科學,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反映不同的意識形態特征,這是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共識。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索洛就認為:“社會科學家和其他人一樣,也具有階級利益、意識形態的傾向以及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徽撋鐣茖W家的意愿如何,不論他是否覺察到這一切,甚至他力圖避免它們,他對研究主題的選擇,他提出的問題,他沒有提出的問題,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語言,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利益、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1.P35]馬克思也公開聲明自己的理論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他認為:“就這種批判代表一個階級而論,它能代表的只是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盵2.P18]馬克思從代表工人階級利益出發,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確立了勞動者在社會財富創造中的主體地位,揭示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受的剝削,揭露了資本家發財致富的“秘密”。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為此,必須首先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所要達到的目的。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就應當落腳在社會主義本質上,為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二、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深化
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視角的改變,特別是目的和任務的變化,需要我們相應地深化和拓展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并且對勞動價值理論要有一些創新性的認識。
1.對商品價值概念的解析。馬克思的商品價值概念是經濟學上的抽象,具有自身內在的規定性:商品中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構成了商品價值,勞動時間是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唯一尺度。在對商品價值概念的傳統認識上,通常只從商品生產者(供給者)的一個角度進行考察,而忽略商品交換關系中的另一面,即商品購買者(需求者)。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生產者要得到的是商品的價值,購買者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效用),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的統一,才使勞動產品成為商品。如果商品生產者僅從自己的角度關注商品生產過程中凝結的勞動量,僅把商品使用價值簡單地看成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而不考慮商品對購買者的實際效用和需求的變化規律,那么商品交換過程就有可能會因為購買者拒絕接受商品變得十分困難。一旦勞動產品在交換過程中不能成交,勞動產品也就失去了商品的本來含義,生產商品的勞動就成為無效勞動,商品就沒有價值可言。因而,在理解商品價值概念時,還必須從市場需求的角度進行考察。就商品購買者來講,在購買商品時,不是首先去認定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實際投入的勞動量,而是考慮商品對自己的實際效用,只有當購買者充分考慮過商品對自己的實際效用以后,才會進一步考慮是否承認和承認多少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實際投入的勞動量。正因為如此,對商品價值概念的理解,就必須充分考慮商品交換關系中的供給和需求兩個因素。在對商品價值概念進行解釋時,我們可以把商品價值理解為商品生產主體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和需求主體認可的勞動之間的一種比較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商品價值的社會屬性,不僅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關系,而且還體現了商品生產者與需求者之間的關系。當然,這里還涉及到價值和價格兩個概念的區分問題。價值是就商品供給和需求的總體而言的,價格是就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具體而言的。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理解價值概念,也是馬克思經典作家原有的本意。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3.P406]]恩格思也談到:“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關系。價值首先是用來解決某種物品是否應該生產的問題,即這種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償生產費用的問題。只有在這種問題解決以后才談得到上運用價值來交換的問題。如果兩種物品的生產費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決定它們之比較價值的決定性因系?!盵4.P605]]但遺憾的是,這一思想沒有在對商品價值概念的分析上得以進一步深化。當前的企業經營觀念已由生產導向性轉變為需求導向性,聯系需求來考察商品價值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2.對價值勞動凝結的認識。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來理解商品價值概念,并不否定商品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只是認識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從供給角度理解的商品價值,是商品中實際凝結的人類勞動;從需求角度理解,是凝結在商品中被認可的人類勞動。由于商品生產是勞動者在分工的基礎上通過共同的勞動過程來完成的。因而商品凝結了生產過程中不同勞動者的勞動,商品價值就成為整體勞動或共同勞動凝結而成的一般人類勞動。盡管馬克思有“整體勞動”的概念,但沒有聯系商品價值作更深入的展開分析。生產商品的整體勞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如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直接勞動和間接勞動。與此相適應,商品價值就是這些勞動共同凝結而成的一般人類勞動。在社會生產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由于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水平不同,商品價值的勞動凝結所包含的內容有所不同。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以生產人員的直接支出為主,勞動者一般不需經過專門的訓練(或經過簡單的訓練)就能勝任商品生產活動,商品價值主要是直接勞動和簡單勞動凝結而成的一般人類勞動。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呈現出高度專業化和自動化特點,不少車間變成了無人車間,這時候直接生產人員勞動支出的比重不斷下降。相反,經營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的間接勞動支出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經營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是腦力勞動的提供者,他們提供的勞動是高級復雜的腦力勞動。在現代經濟中,由于商品價值凝結了更多的經營勞動、科技勞動等復雜勞動,經營勞動和科技勞動單位時間所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直接生產勞動,對價值創造的貢獻遠遠高于體力勞動。主要表現在:經營勞動、科技勞動等復雜勞動通過創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費者認可的商品中凝結的勞動量,從而使新產品具有較高的價值;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高效率的生產資料或對生產要素進行高效率的組織,使勞動生產率得到不斷提高,從而使商品在供給與需求的總體比較中具有較高的價值;通過經營勞動、科技勞動等復雜勞動的傳導和復制同時作用于一系列相關的直接生產勞動,使直接生產勞動的效率得以提高,從而使商品在供給與需求的總體比較中也具有較高的價值。在現代經濟中,商品生產的經營勞動和科技勞動含量越高,商品的附加值也越高,能交換的勞動也就越多。
3.對價值量的規定的理解。商品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勞動時間是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唯一尺度。生產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有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分,商品價值的大小,不是通過生產商品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來衡量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關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馬克思從兩個方面作過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盵2.P51-52]即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二種解釋是:“價值不是由某個生產者個人生產一定量商品或某個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由當時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市場上這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盵5.P549]即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于馬克思這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人們通常認為,第一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總量商品的價值實現。這種理解顯然有失偏頗。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從供給的總體角度來考察的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凝結的勞動量,它并沒有考察總體需求因素。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從需求的總體角度來考察需求方認可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凝結的勞動量。如前所述,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商品交換是供給與需求的統一體。離開需求不存在商品,沒有商品也就沒有價值。與此相適應,離開需求因素討論商品價值量的規定性,也沒有任何意義,就如同一個人自己與自己比較身高和體重一樣。同樣的道理,離開供給的因素討論商品價值量的規定性,也沒有實際意義。在商品價值量的規定方面,不單是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而是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共同決定商品價值量。
4.對價值量制約因素分析。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共同規定商品價值量,不能由此推論勞動是商品價值量唯一制約因素,或者說價值量是勞動的一元函數。因為勞動時間的長短是表象,在勞動時間的長短后面存在著一系列影響和制約因素。根據馬克思關于第一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解釋,影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因素有生產條件、勞動者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其中的生產條件就是非勞動因素,它包括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組織管理、資本(機器、廠房、設備、原材料和能料等)等??梢?,商品價值量是由勞動、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組織管理、資本等自變量組成的多元函數,不僅勞動決定著商品價值量的變化,而且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組織管理、資本等因素同樣決定著商品價值量的變化。制約商品價值量變化的諸因素,主要是通過對勞動生產力的影響來實現的。從個別生產者的角度理解,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成正比關系?!吧a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他所創造的價值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更多。”[2.P354]在現代經濟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對商品價值量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已上升為第一位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把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這不僅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跨越性發展的客觀需要。
5.對價值分配關系的考察。勞動價值論的研究,最后必然落腳到價值分配問題上,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商品價值包括物化勞動轉移價值和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各生產要素提供者參與分配的價值對象,是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并且各自遵循著不同的決定機制。勞動報酬(工資)由勞動力價值決定,資本報酬(利潤)由平均利潤率決定,土地報酬(地租)由土地的所有權決定。馬克思認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的性質?!盵3.P23]只要生產條件分屬于不同所有者,生產要素所有者(提供者)參與價值分配就成為客觀必然。然而,馬克思并不認為生產要素提供者參與價值分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他把非勞動要素參與價值分配視為對雇傭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瓜分,是對雇傭工人勞動的無償占有。事實上,商品價值的形成,是勞動要素和非勞動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勞動離開了其他要素,就不可能生產任何產品,勞動的凝結就沒有對象物,價值的形成也就無從談起。非勞動要素對商品價值形成所做貢獻是不可或缺的。不僅如此,非勞動要素還與勞動要素一起通過對勞動生產力的影響,共同制約著商品價值量的變化,規定著超額利潤。因而,不僅勞動要素應該參與商品價值的分配,而且非勞動要素也應該合情合理地參與商品價值的分配。各生產要素在參與商品價值分配時,其報酬不應有不同的決定機制,而應有統一的決定機制,即各生產要素對商品價值形成及增長貢獻的大小。
參考文獻:
[1]吳易風.當前經濟理論界的意見分歧[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