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場經濟體制管理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場經濟體制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市場經濟體制管理

西藏自治區位于我國的西南部,全區國土面積約120多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目前,全區共有250多萬人口,其中80%為農牧民,西藏自治區是我國藏民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舊西藏,在殘酷、野蠻、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度下,經濟停滯、社會落后、文化蕭條、民不聊生,廣大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西藏和平解放后,通過民主改革,從封建農奴制跨入社會主義制度。四十多年來,黨和政府根據西藏的實際,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強化基礎、加大投入,使西藏經濟社會得到全面進步,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絕大多數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一部分群眾率先過上了富裕生活。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工作思路,使西藏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92年,在鄧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講話以后,同年10月召開了黨的十四大,并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西藏的經濟體制開始與全國銜接,共同步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然而,西藏自治區由于經濟發展的基礎落后,社會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產業結構仍存在著不合理現象,加上農牧區經濟結構的單一和經營方式的落后,很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在西藏建設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要對西藏的農牧業進行科學的定位,然后把農牧業作為西藏自治區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重點,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農牧業、農牧區、農牧民是西藏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

(一)農牧業是西藏國民經濟的基礎。西藏自治區目前擁有250多萬人口,其中80%居住在農牧區,從西藏自治區區域經濟結構的劃分上看,屬于農牧型經濟結構,而且,農牧業、農牧區和農牧民曾經為西藏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四十多年來,西藏的各級政府始終堅持把農牧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基礎的指導思想,推動了西藏經濟協調發展。今天在我們進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歷史時期,更要注意解決好農牧業的地位和發展問題。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關于闡述社會再生產理論時指出,社會生產就產品的最終用途,可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是消費資料的生產,只有兩大部類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正如,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大農業)的比例關系,實際上體現了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因此,農牧業在整個西藏國民經濟的發展中不但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起著堅持性作用。這是因為農牧業是西藏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沒有農業提供的糧食;沒有牧業提供的肉類和酥油及其他生活資料,廣大藏民就無法生存。所以農牧業是西藏廣大群眾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牧業的發展對市場的貢獻也是多方面的:(1)農牧業為市場提供重要產品。如糧食、食品油、蔬菜、畜產品、奶制品及各種原料。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我國工業原料的40%,輕工業原料的70%,紡織工業原料的90%都來自于農業和牧業。這不僅豐富了市場,而且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2)農牧業為市場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就我國而言,目前9億農民占全國市場份額的44%,而我區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農牧區,這就形成了西藏自治區最有潛力的市場,因此,農牧區市場的需求狀況如何對西藏未來的產業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3)農牧業為西藏的市場提供生產要素。其一,農牧業是西藏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同時也是西藏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地。其二,農牧業為西藏的經濟發展提供一部分的儲蓄和投資來源,特別是近年來農牧業向非農牧業產業發展中提供了鄉鎮企業的啟動資本。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如何把西藏的農牧業放在基礎產業的地位,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特別是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三中全會和區黨委五屆三次、四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的總體要求,圍繞著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目標,西藏農牧業經濟的發展面臨著許多良好的機遇和挑戰。因此,進一步需要解決思想更新觀念,繼續加強農牧業和農牧區的各項工作,確定農牧業是西藏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基礎產業。

(二)農牧區的穩定和發展是西藏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區黨委五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上熱地同志曾對西藏的基本區情進行了全面的概括:一方面西藏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低層次,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落后于全國,另一方面西藏的各項建設和發展長期面臨著達賴集團的干擾和破壞。特別是近年來達賴集團和國際反華勢力,借“人權”之口,以他們所謂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來制造分裂祖國的各種陰謀,妄圖把西藏重新帶回40年前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尤其是西藏廣大的農牧區和農牧民作為他們長期夢想分裂祖國的突破口,在國際上散布謠言、制造混亂,在國內進行多次暗殺、爆炸和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事。因而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農牧區的穩定是西藏穩定的基礎,農牧區的發展是西藏發展的前提。鄧小平同志曾在論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明確指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在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逼浜蟛痪盟种赋觯骸爸袊鐣遣皇前捕?,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憋@然,農牧業上不去,整個西藏的國民經濟就上不去;農牧區不穩定,西藏的社會就不會穩定;農牧業和農牧區上不了新臺階,西藏的國民經濟就很難上新的臺階。因此,市場經濟體制代替計劃經濟體制是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由西藏的基本區情所決定的。

(三)農牧民的問題是西藏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時曾指出:“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這是因為,農民問題不但在戰爭年代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而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是一個根本問題。四十年前的西藏民主改革就是通過依靠廣大農牧民群眾推翻了封建農奴制,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今天,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時候,廣大農牧民群眾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西藏的農牧業和農牧區的問題實質上就是農牧民的問題。西藏的農牧業經濟經過十幾年的改革與發展,特別是1984年禮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兩個為主,兩個長期不變”的政策和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以后,在中央關心西藏和全國人民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勢下,各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西藏的農牧區在社會主義市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從本質上講又與廣大農牧民群眾的問題聯系在一起。目前西藏農牧區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1)農牧區的貧困問題。據1994年的統計資料:西藏自治區農牧民人口中有48萬貧困人口,其中有20.5萬人口集中在18個縣,占全區貧困人口的42.7%,其余分布在55個縣(市),在18個貧困縣中,5個縣(即索縣、嘉黎、定日、南木林、察雅)的貧困人口比例最高,人均年收入僅300多元,而且生產條件差,被列為國家重點扶貧縣;其余13個縣(即邊壩、昌都、八宿、墨竹工卡、林周、比如、定結、仁布、薩迦、改則、瓊結、加查、工布江達)的貧困人口相對集中,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多元,生產和生活條件較差,被列為西藏自治區重點扶貧縣。在18個貧困縣中,有貧困戶3.5萬戶,20.5萬人,有耕地106.4萬畝,草場19846萬畝,森林面積2498.15萬畝,人均純收入436.41元,人均生產糧食275.3公斤,油菜籽13.4公斤,肉37.8公斤,奶54.9公斤。其中列入國家重點扶貧的5個縣,有貧困戶1.5萬戶,8.6萬人;有耕地28.6萬畝,草場4784.3萬畝,森林面積262.2萬畝,各類家禽155.37萬頭(只)。1994年,農業總產值為1346.11萬元,人均純收入342.30元,人均生產糧食303.4公斤,肉31.1公斤,奶41.7公斤。以上現象充分說明貧困問題仍是西藏農牧區的最大問題,也是廣大農牧民群眾函待需要解決的問題。(2)農牧區的人口問題。西藏自治區的人口目前約有80%居住在農牧區,這就為西藏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勞動力資源,特別是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使西藏自治區的總人口約為115.00萬人,到1992全區人口增至225.27萬人,在這40年間全區凈增人口為110.27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86.31,勞力91.56萬人,占整個農業總人口的47.08%。但是,人口多,增長快,始終是西藏農牧區的一個沉重負擔,這是因為人口的增長量高于自然和環境的負荷量,便會嚴重制約西藏自治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口的增長率高于經濟的增長率便會影響人民生活水平和民族素質的提高。陳奎元同志在《為了藏族人民的利益,西藏也要開展計劃生育工作》文章中指出:“我區的人口問題,主要是人口的增長缺乏科學、合理的調控。特別是農村、牧區,沒有計劃、沒有控制的盲目生育,與生產力發展不協調,導致許多家庭生活困難,人口身體素質下降,沒有能力給予子女良好的教育,妨礙廣大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小康的目標,不利于廣大農牧民的切身利益?!闭缥覅^部分農牧區所出現的經濟越落后,人口的增長率就越高,控制人口的難度就越大,人口的質量就相對較低。結果“越落后,生的越多,生的越多,反而更加落后?!瘪R克思關于社會再生產的理論原理告訴我們,社會生產包括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兩個部分,人是生產者,同時又是消費者。因此,在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關系中無論是生產、積累、消費之間,生產與建設之間,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以及農業、工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人口數量有關??梢哉f,經濟與人口在發展速度上的比例關系,是社會主義經濟中最重要的比例關系之一。所以,計劃生育,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對我區農牧業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對農牧區社會的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農牧民的思想觀念問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因此,社會意識作為與社會存在相對應的哲學范疇,概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以及人類社會的全部精神現象及其過程。如: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精神過程、以及它所包括的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和哲學等等的思想和觀念。因此,一個民族的思想和觀念在其形成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自然條件、客觀歷史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反映在其生產關系的內在本質上。我區農牧民的思想觀念由于過去受封建農奴制社會的影響,加上,藏傳佛教所宣揚的宿命論及客觀環境的自然封閉,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和懶惰心理。甚至有些地區農牧民的思想觀念遠遠落后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如,八十年代初,“西藏昌都地區好不容易冒出了一個‘萬元戶’,結果修了一座經堂;以后又冒出了一個‘萬元戶’,又修了一座經堂,而且更大、更漂亮。于是,第一個‘萬元戶’不服第二個‘萬元戶’的氣,下定決心,繼續致富,要修一個更大、更漂亮的經堂”。又如,前幾年西藏那曲地區和阿里地區遭受特大雪災,人畜被困在雪地里,無法取暖,這時,林芝地區的一些個體戶,主動向那曲和阿里兩地運輸救災物資(柴火),結果被一些牧民給辱罵一頓:“這么粗的柴火,而且又這么長,我們沒有辦法燒,請你們自己燒吧?!痹俦热?,自治區農牧局和區種子公司前些年在拉薩某縣推行“種子工程”,農民領完種子后并沒有拿去播種,反而把種子釀成青稞酒來喝。這樣的例子在我區農牧區和部分農牧民群眾當中不勝枚舉。除此之外,西藏的農牧區還存在著資源短缺問題;農牧民收入偏低問題;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問題;草畜矛盾問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問題;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以上問題的存在說明,我區農牧民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決,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事實已經證明,農牧民問題不僅是我區改革開放的問題,更是我區穩定局勢的根本性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農牧業、農牧區和農牧民問題的解決,進一步貫徹和落實好“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钡墓ぷ鞣结?,解決思想、實事求是,把我區農牧業經濟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去。

二、西藏農牧區經濟體制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市場經濟一定的歷史形態,包含著兩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方面,是它的共性,即抽象掉特定的社會制度后的市場經濟內在的經濟屬性,另一方面,是它的社會制度特性,即它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而產生的社會屬性。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本質意義講,就是以商品經濟的運行形式,通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借助競爭、價格、供求、風險、利益等方面的機制來優化經濟機構,配置社會資源。從而,提高經濟增長的內涵,加大經濟發展的外延。西藏農牧區經濟體制要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要求,必須首先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也就是要體現市場經濟的共性原則,其次要反映西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低層次的發展目標。

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南巡談話時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彼?,市場經濟作為經濟運行的一種方式和手段,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可以根據本國實際和區域經濟的特點,完全能夠建立起相應的經濟體制。

(一)西藏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西藏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全國一樣發端于農村和牧區,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以后,西藏和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偟恼f來,西藏的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探索階段),1979年至1984年。這個階段由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全國各地對體制的改革,使我國廣大農村開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西藏在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議精神的鼓舞下,隨著政治上撥亂反正的開展,逐步清除“”中“左”的影響,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基本路線。在廣大農牧區,為了克服舊體制存在的弊端,調動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盡快恢復和發展生產,積極探索并相繼實行了多種生產經營管理責任制和休養生息的政策。如,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統一經營,聯產到組或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形式。到1984年初,區黨委在《關于農村牧區若干政策規定(試行)》的文件中規定:“實行生產責任制,要從西藏的實際出發,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其形式越簡單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不搞形式主義不搞一刀切。在農牧業上更應放寬一些,借畜還畜,仔畜歸戶,牲畜作價歸戶,私有私養的辦法都可以實行。允許大型農牧機具作價給社員。農牧民對自己的農畜產品有權自主處理。社、隊(鄉、村)主要應搞好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工作”。同時,還作出“大力發展和扶持各種(牧、農、林、果、菜、鐵匠、銀匠、木匠、雕刻、運輸等)專業戶、重點戶”,荒山、荒灘、荒地上種樹種草種飼料,誰種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可以折價轉讓,產品自主處理”。“延長土地、牲畜的承包期三十年不變。允許土地轉包、允許牲畜轉包和自由買賣”?!霸试S私人雇工,只要雙方自愿”等。這個時期是西藏農牧區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第二階段(即改革階段),1984年至1994年。這個階段由于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會議和黨的十四大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西藏的各項事業全面進入了一個改革攻堅的重要階段。特別是西藏廣大的農牧區在“兩個長期不變”的政策鼓舞下開始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85年前后,中央領導曾多次親赴西藏考察,指導工作,經過與自治區和各級領導干部交換意見,共同商量,提出了“實行有利于加快農牧業發展的政策,按照西藏生產力發展水平,應在堅持土地、森林、草場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以經營為主,以市場調節為主的方針。牧區實行‘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政策,消除群眾疑慮,不留尾巴。與此相連帶的問題,是把冬春劃場盡快劃分到戶或聯戶經營管理。畜產品完全開放,國家不再派購。農區實行什么樣的生產經營方式,也應全由群眾選擇,可以實行‘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政策”。

實踐表明“兩個為主,兩個長期不變”的政策,符合西藏農牧區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深受廣大農牧區群眾的歡迎,并在當時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隨著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的召開,西藏的農牧區經濟與全國各族人民一同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商品經濟的運行形式和價值規律進一步配置了農牧區的市場資源,改變了農牧區過去單一的經濟結構,出現了國營、集體、個體、私營和各種聯合體并存,共同發展的多元結構的局面。因此,這個階段是西藏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階段,也是西藏農牧區開始進入現代市場經濟的歷史階段。

第三階段(即發展階段)1994年至現在。這個階段是西藏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又一次新的歷史階段,1994年7月23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全面部署和安排了全國15個對口援助西藏的省、市。這些省、市圍繞著西藏的改革開放和穩定局勢與我區的各級政府,共同為西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靠保證。特別是西藏農牧區改革,如,加強了農牧業的基礎地位;提高了農牧業的生產力水平;穩定了農牧業是西藏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明確了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是實現小康的決定性因素等等。又進一步強調了農牧業的發展、農牧區的穩定,對我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同時把農牧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加強了農牧業的綜合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并提出了調整內部結構,健全服務體系,依靠科技興農興牧,挖掘生產潛力,走積極進行開發建設相結合的新路子。又提出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形成農牧區經濟發展的新支柱;打好扶貧攻堅戰,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好18個縣48萬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問題。這個時期自治區人民政府還“確定了加快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明確了我區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即在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國民經濟年均增長10%左右,基本完成脫貧任務,多數群眾達到小康水平”等等。

經過五年多的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進一步穩定了“兩個長期不變”的政策,在此基礎上開始并完善了土地承包的法律制度;落實了牧區草場建設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開始建立健全;農牧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發展路子初步實現。并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牧區經濟體制打好了良好的基礎。所以這個階段要實現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提出的到本世紀末,實現糧油肉基本自給、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部分群眾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也是“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钡膶嵤╇A段和西藏農牧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啟動階段。

可以看出,西藏農牧業經濟體制已經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軌道;由過去的供給型開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逐步形成了農牧區資源配置的市場化。

(二)西藏農牧區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進展。西藏的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在黨中央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關心、幫助下,經過廣大西藏農牧民群眾的艱苦努力和二十多年的改革奮斗,已經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主要表現在:(1)構造了具有活力的農牧區市場的微觀主體;西藏農牧區市場的微觀主體,根據西藏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大體上已經形成了兩種主體類型,首先是以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純農牧型市場主體;即以農業為主的市場主體;以牧業為主的市場主體;以半農半牧為主的市場主體,其次是以從事非農牧業的市場主體,即農牧區鄉鎮企業為主的市場主體。這些市場主體是西藏農牧區市場經濟的細胞,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們的生產經營活動,除了自給之外,都是與我區各類市場相連接的。(2)逐步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農畜產品市場。西藏農牧區產品的市場化是根據西藏的實際及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引導下,除了能夠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農畜產品外,絕大多數產品已經開始進入市場。特別是1992年全國部分地區放開糧食購銷價格以后,為我區農畜產品的市場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如,以農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骨干的市場網絡開始形成,農牧區市場經濟的載體已初具規模。與此同時,農牧區生產要素市場正在起步。(3)開始形成農牧區多樣化的產業結構。隨著西藏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已經開始調整了農牧區產業結構的多樣化,在整個農牧區經濟結構中非農牧業產業的比重開始上升。如林、副、漁業及鄉鎮企業,同時,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比重也開始上升。這不僅增加了我區農畜產品的市場品種,特別是非農畜產品的市場供給量,為我區的市場提供了不同的需求。(4)逐步轉變政府對農牧區經濟的宏觀調控方法。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及我區農牧區市場的基本狀部,從1980年的第一次西藏工作會議開始,就提出了“休生養息”的宏觀間接調控政策,到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會議時,就已經形成了“兩個長期不變”的宏觀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特別是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以后,政府對農牧區經濟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方法,開始由指令性計劃轉變到指導性計劃;由直接調控轉變為間接調控;由行政手段和計劃手段轉變為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促進了我區農牧區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

總之,西藏農牧區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經過五年多的摸索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以市場取向的資源配置方式才開始起基礎性作用。整個農牧區經濟的發展起步雖早,可發展還很緩慢,加上我區農牧業經濟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低層次,因此,在體制改革的選擇中還需要進一步考慮西藏的基本區情和農牧民的基本愿望。

(三)西藏農牧區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西藏農牧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首先是在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和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大及區黨委五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的前提下,圍繞著農牧業經濟的基礎地位而進行的,其次是根據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選擇了其運行機制的。然而,由于西藏農牧區經濟發展本身所存在的諸多困難,目前還面臨著以下問題:(1)農牧區市場發育程度較低。西藏農牧區經濟長期以來由于受自然經濟的影響,加之,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各種制約,從生產到經營無現代意義上的市場概念?;旧鲜菍儆谧越o自足的耕作方法和經營模式,甚至有些地區仍延續著“刀耕火種”及其相應的生產方式,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觀念非常落后。據八十年代中期我國一些經濟學家對青海和西藏部分牧區的調查發現,“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謀鄉有一戶牧民,養有100多匹馬、300多頭牛、500多只羊,在該鄉算是一個‘萬元戶’,然而,這戶牧民一年四季腳上沒有一雙好鞋穿,吃得也很簡單。因為他們只養不賣,又不殺,所以生活過得很貧窮”。這種現象今天雖不多見,但這種觀念在我區廣大農牧民群眾當中仍存在。(2)基礎條件較差。西藏農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和條件與全國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基本上是屬于“靠天種田、靠天養畜”。尤其是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如,對旱災、雪災等的抵御方法,仍應用著傳統的防范措施。加上,生產規模的自給性、專業水平的原始化、經營方式的封閉性和農畜產品的單一老化。一方面制約著農牧區勞動生產率和農牧業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適應市場需要的各種專業性中介組織發展滯后,致使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銜接出現困難,另外在農畜產品的收購和加工銷售等方面還存在著信息、技術、人才、資金與市場的矛盾。(3)思想不夠解放,觀念十分落后。西藏農牧區長期以來由于受宗教、封建迷信和陳規陋俗的影響,“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再加上惰性心理和愚昧思想在某些農牧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甚至把乞討當成一種職業來推崇。而對手工業者的歧視卻根深蒂固?!皩幵赶嘈欧鸾?,不愿相信科學;寧愿餓死,不忘供佛”等等。除此之外,農牧區經濟結構單一,鄉鎮企業、多種經營發展滯后,農牧民經營領域狹窄,現金收入渠道偏少;科技應用水平低,農牧民和基層干部依靠科技增產增收的意識不強,農牧業生產方式落后;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十分落后,人才醫乏;農牧區剩余勞動力過多,就業壓力較大;各級政府對農牧區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不強。

(4)西藏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會議以來,西藏的各項事業全面進入了一個改革、發展、穩定的新局面。特別是我區農牧區經濟的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從計劃經濟開始轉變為市場經濟,使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1999年是我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和區黨委五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西藏農牧業實施“九五”計劃及完成既定目標的關鍵一年。為了完成這個基本的農牧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首先必須明確西藏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在穩定“兩個長期不變”政策的前提下,以家庭自主經營為基礎,進一步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二是加強農牧區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加大牧區草場的承包經營責任力度,徹底打破草場“大鍋飯”。四是積極發展農牧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及鄉鎮企業。五是加快農牧區市場體系的網絡建設。六是加大政府對農牧區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七是積極推廣農畜產品中的科技含量,明確“科技興農,科技興牧”的重要性。八是加快農牧業經濟所需技術人員的培訓,特別是職業技術人員培養。九是積極引導農牧區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及非農牧業產業中的轉移。十是加強農牧業生產和農牧民利益的保護,減輕農牧民的負擔,加大扶貧濟困力度。使廣大農牧民群眾真正在黨的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得到實惠。

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西藏農牧區經濟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牧業經濟

西藏農牧業經濟的發展,自從黨的十五大以來,特別是繼續貫徹和落實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精神以后,農牧區經濟開始進入以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然而,我區農牧業經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因此,對西藏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已經是歷史的選擇,市場的必然。這種調整,一是可以加快農牧區經濟的發展,二是可以提高農牧民的收入。這更是西藏農牧區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

(一)建立適合西藏區情的農牧區產業結構。農牧區產業結構是否合理,關系到農畜產品的數量和構成,關系到農牧業的經濟效益和農牧民的收入狀況,也關系到農牧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甚至關系到農牧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發展農牧業經濟,一定要重視解決農牧區產業結構合理化這個全局性、長遠性的問題。

農牧區產業結構的確定,首先要依據各個地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其次要依據我區農牧業經濟發展的水平;再次要依據我區市場的基本需求狀況,因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產業結構,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就會產生不同的產業結構。

根據現代市場經濟的理論分析,調整農牧區產業結構的基本內容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是對農牧業經濟中的種植業內部進行調整。在確立糧、油、肉基本自給的前提條件下,建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二是對我區農牧業經濟中的大農業內部進行調整,從而提高市場對農畜產品的需求品種和營養水平;三是對我區農牧業經濟中加大非農牧業產業的發展比重,積極鼓勵農牧區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從西藏的實際出發,結合我區的基本區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牧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調整好農牧區產業結構,這不僅關系到西藏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關系到西藏今后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思想及途徑。

(1)在糧、油、肉基本自給的前提下,要盡量滿足我區市場的需求。糧、油、肉問題西藏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也是西藏社會能否真正穩定的根本性問題。

自從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西藏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牧區、農牧民的糧、油、肉問題。一方面加大對農牧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投入,到1965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9億公斤,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長88.7%,年平均增長12.7%;牲畜年末存欄1791.1萬頭(只),比1958年增長54.1%,年平均增長7.74%;另一方面從全國各地調撥物資,支援西藏地方建設,特別是糧、油、肉等方面的物資供應保障,解決了西藏人民當時所面臨的最大的社會經濟問題。鄧小平同志就此對西藏物資供應的重要性,提出過“政治重于軍事,補給重于戰斗”的指示。今天,西藏農牧業的發展和農牧區的穩定以及農牧民的溫飽問題,仍離不開中央的的關心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援,同樣離不開廣大西藏農牧民群眾的艱苦努力。據1998年統計:全區糧食總產預計當年可達到85萬噸,油菜總產達到0.8萬噸,分別比1997年增長7.3%,肉類總產達到12.7萬噸,分別比1997年增長4.5%,畜產品綜合商品率38%,增長2%。這是一個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西藏的糧、油、肉問題還不能基本自給,再加上按照西藏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要實現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提出的糧、油、肉基本自給的目標,必須調整好農牧區的整個產業結構,同時也要重視農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

(2)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使農牧民盡快解決溫飽問題并實現小康。經濟作物對于增加種植業的收入具有重大作用,而飼料作物對于養殖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眾所周知,西藏農牧業從經濟類型上劃分,屬于三元結構,即純農業、純牧業和半農半牧業,基本上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在整個農牧業經濟中發展滯后。據1992年為例,在農業總產值中經濟作物只占1.25%,蔬菜、瓜果產值占2.61%,其它是甜菜,另外還有一些少量的花生、煙草、大麻和亞麻。顯然,經濟作物是要受市場需求和地區適應性的制約,但如果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便能夠發揮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作用。

(3)加快林業、漁業的經濟發展。西藏是我國五大林區之一,森林面積96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20.8億立方米。由于西藏的森林資源地處我國獨特的位置,與其它地區不同的明顯特點為:一是原始森林和成熟林比重大。二是森林生長迅速,生物生產力高。如,西藏森林每畝年均生產量達0.294立方米,是云南省的2倍,黑龍江省的3倍,廣東省的4.7倍。而且平均每畝林木蓄積量達14.8立方米,是云南省的2.2倍,黑龍江省的2.6倍,廣東省的7.2倍。三是森林的垂直地帶性十分明顯。四是樹種繁多。據統計,西藏的木本植物有1500多種,分屬于100余科、300多個屬。五是森林分布不均,覆蓋率低。而漁業資源西藏因江河湖泊眾多,所以十分豐富,魚類有5科61種。據資料表明,僅納木錯、羊卓雍措等六大湖泊,即使以每畝捕撈1.5斤計算,可能的捕撈量也在1000萬斤,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因此確定合理的農牧區產業結構,不僅有利于保證我區市場的供應,而且有利于各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增加農牧民的收入。

(二)大力發展適合西藏區情的鄉鎮企業。自從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以來,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區的各項事業邁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農牧區鄉鎮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并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已經開始成為西藏自治區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著農牧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西藏鄉鎮企業的發展從六十年代開始大體上經過四個階段:一是六十年代,這個階段是西藏廣大農牧區穩定發展個體經濟的時期;二是七十年代,這個階段是西藏廣大農牧區發展集體經濟的時期;三是八十年代,這個階段是西藏廣大農牧區實行改革開放,以家庭經營為主,家庭和集體雙層經營,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運用市場機制,發展市場經濟的時期;四是九十年代,這個階段是西藏鄉鎮企業發展勢頭最好的階段。尤其是1992年8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召開了全區第一次鄉鎮企業工作會議,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決定》,并進一步提出了我區農牧業發展鄉鎮企業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同時,自治區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也為農牧區鄉鎮企業積極提供了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資金、設備等方面的支持。使我區的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據1992年的統計,當年全區鄉鎮企業總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2.8%,比1979年的0.77%增加12個百分點;占全區社會總產值的4.6%,比1979年的0.2%增加4.4個百分點;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5.5%。比1979年的1.15%增加44.35個百分點。而到了1998年底,全區鄉鎮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巨大的突破。目前,全區鄉鎮企業有973家,總資產達5.7億萬元(固定資產4.4億元),其中鄉村集體企業762家(股份合作制企業11家),個體私營企業211家;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10家;初步建成鄉鎮企業工貿園區4個;全區鄉鎮企業總產值達5億元,比“八五”末增長78.6%,比上年增長25%,完成增加值1.9億元;多種經營總收入達6億元,比“八五”末增長42.9%,比上年增長13.2%;全區農牧民人均收入中的增加部分35%來自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另外,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在我區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約占7%,在農牧區經濟中的比重約占25%。毫無疑問,鄉鎮企業已成為西藏農牧區經濟的強大支柱,成為西藏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顯然,鄉鎮企業的基本經營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它的興辦資金主要依靠農牧民集資,集體積累,所以農牧民群眾比較關心企業的經營水平和發展狀況。當然,我區的鄉鎮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從經濟總量、企業規模、貢獻份額、人員素質及所處的階段和層次上看,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總量小,發展不平衡、科技含量低,對農牧區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偏低,在整個農牧區經濟中還沒有確立其主導地位;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三是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形成,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滯后,活力不足等。因此,今后我區鄉鎮企業的發展要從過去側重速度增長轉向優化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首先,根據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政策和各地區資源分布的狀況,調整優勢產業,抑制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走“創新”式的企業發展道路;其次,從鄉鎮企業內部改進企業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降低成本,減少消耗,占領市場。再次,通過“內聯外引”的形式,借助對口援藏,重點引進技術和人才,并且通過援藏干部的優勢打開內地市場。最后,積極鼓勵農牧區鄉鎮企業的利潤導向于農牧區,形成重新投資,并解決鄉鎮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

伴隨鄉鎮企業的發展,要對原有小城鎮進行改造,并在企業與市場發育基礎上新建一批小城鎮,改變我區城鎮化水平落后的局面,使工業布局更加合理,并帶動第三產業較快地發展,從而使農牧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保持適當比例,形成更合理的經濟結構。

(三)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西藏農牧業。隨著溫飽問題解決及向小康生活的過渡,社會對農畜產品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需求數量增多,質量提高。并且社會消費層次的多樣化,也要求消費結構逐漸拉開。但目前的農牧業生產還不適應這種變化,生產結構與產品質量不能滿足市場要求。因此,高質量的農畜產品是今后西藏農牧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

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但因人口眾多,卻無法達到世界農業大國的經濟地位,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國內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也反映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緩慢性,從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看: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之間的比例為3:1,城市居民收入與農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為3:1,工農業發展速度之間的比例為3:1,社會經濟生活中也存在著明顯的“3:1現象。而我區農牧業經濟在整個西藏的國民經濟中,也仍存在這種比例失調現象,主要是因為農牧區經濟基礎的脆弱,加上產量低,結構不合理,長期制約著西藏農牧區經濟的質量。

因此,發展國產優質高效農牧業,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運用多種手段,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增加市場有效供給。

四、發展農牧區市場經濟,促進農牧民收入不斷增長

發展農牧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調整農牧區產業結構,包括生產結構和經營結構,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以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來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從而,提高農牧民的收入,改善農牧區的生活水平。

(一)增加農牧民收入是一個關系全局的問題。如何增加農牧民收入是關系到農牧民生活水平、經濟發展和農牧區社會穩定的一個全局性問題。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中央召開三次西藏工作會議以后,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如,1985年我區農牧民年均純收入僅僅為352.97元,而1990年和1992年分別達到447元和521元。到了“八五”期間,由于農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按1990年綜合平均價計算,已達到878元,平均每年增長8.6%,特別是“九五”期間在全面發展農牧區經濟的基礎上,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1998年和1999年分別達到1158元和123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7%和8.6%。因此,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農牧民吃、穿、住、行各方面的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但是在我區農牧民收入上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農牧民的收入增長緩慢,二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如1998年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38元,而農牧民的人均收入才達到1158元。三是各地區之間的收入也有不同差距。四是農區和牧區以及半農半牧區也存在收入的不同。所以,增長農牧民收入是一個關系西藏全局的大事。

(三)增加農牧民收入是我區一項的系統工程。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增加農牧民的收入應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首先,努力發展農牧業生產。由于我區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低層次,加上農牧業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收入來源依然要靠農牧業的發展,而農牧區的經濟地位也依然不會改變。因此,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產是解決農牧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徑。

其次,加快農牧區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充分利用農牧區剩余勞動力資源,積極促進農牧區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特別是非農牧業產業的轉移,是目前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再次,根據西藏的實際,減輕農牧民的負擔,保護農牧民的合法利益,使農牧民真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下得到實惠。

最后,加大扶貧濟困力度,在本世紀基本解決西藏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為全面實現農牧業現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西藏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書目:

1、黃萬綸:《西藏經濟概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2、多杰才旦、江村羅布:《西藏經濟簡史》,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年

3、丹增、張向明:《當代中國的西藏》,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

4、陳奎元:《西藏的腳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

5、《中共西藏黨史資料叢書》,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內部發行)

6、丁窮夫:《西藏發展問題評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7、丹增:《當代西藏簡史》,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

8、洛?!れ`智多杰:《青藏高原環境與發展概論》,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

9、肖懷遠;《西藏農業結構與糧食流通》,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

10、王小強、白南風:《富饒與貧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西藏自治區宣傳部:《一切從西藏的實際出發》(論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張天路:《西藏人口的變遷》,中國藏學出版社,1989年

13、群覺:《中國西藏現代化發展道路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丁窮夫:《青藏高原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假說—喜馬拉雅模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徐華鑫:《西藏自治區地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16、耿金聲:《西藏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出版社,1989年

17、李琪:《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問題理論及其跨世紀的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18、龔學增:《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19、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冊、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78年

20、陶文達:《發展經濟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21、吳振坤:《市場經濟》,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

22、馬洪:《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

23、辛守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簡明教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

24、胡平:《中國市場經濟全書》,華夏出版社,1993年

25、鐘財:《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名詞解釋)》,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7、黨的十五大一中、三中全會報告

28、楊春貴:《學習同志<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問題關系>十二講》,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

29、西藏自治區五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的有關文件

30、圖登克珠:《試論西藏貧困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與實現小康戰略的基本途徑》,《西藏大學學報》1998年第一期

31、圖登克珠:《建立健全農牧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西藏政協》1999年第二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丘市| 乌拉特后旗| 南投市| 沐川县| 陈巴尔虎旗| 和平区| 化德县| 长寿区| 天气| 通榆县| 菏泽市| 阿拉善盟| 石阡县| 建水县| 平舆县| 湛江市| 莒南县| 哈尔滨市| 溧水县| 巴彦淖尔市| 高碑店市| 海门市| 邯郸市| 罗城| 留坝县| 沾益县| 岳阳市| 徐州市| 织金县| 宜春市| 德惠市| 潞城市| 碌曲县| 保山市| 汤原县| 甘泉县| 双辽市| 通渭县| 田东县| 伊金霍洛旗|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