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化戰略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重慶的城市化現狀
(一)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
重慶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既有廣大的農村地區,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重慶現轄40個區縣(自治縣、市),近3/4的區縣屬于農業區縣。1998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059.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只有614.03萬人,而重慶主城六個區的非農業人口就有222.79萬人,是全國有名的特大城市。
由于我國長期城鄉勞動生產率低下和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極大地限制了農村居民的入城。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工業化開始了輕工業優先發展的“補課”,城市建設明確了補歷史“欠帳”的任務,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現松動。1978年以來,重慶的非農業人口呈持續增加態勢,但增長速度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
1978年至今,重慶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長十分緩慢,1998年也只達到20.1%,年均增長0.38%,而全國為30.4%,同期年均增長0.63%。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與城市化水平密切相關。據計算,城市化率與第三產業百分率的合理比值范圍是0.8-1.5,比較發現,重慶非農業人口的增長速度慢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的增長速度。1998年重慶城市化率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僅為0.53。1998年重慶的非農業人口比率與工業化率的比值只有0.60,遠低于國際公認的1.4-2.5的合理范圍。說明重慶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極不協調。
目前,重慶城市化水平尚處于準備階段(城市化在30%以前的發展階段)。按城市化發展的“邏輯斯蒂”曲線來判斷,今后重慶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將加快,特別是城市化水平達到30%以后,將進入30-70%的國際公認的加速發展期。從日本和韓國的經驗來看,其城市化高潮時期的發展速度曾經達到每年分別增長1.6和2.9個百分點。
(二)城鎮體系不合理
重慶現有7個建制市,645個建制鎮。其中,特大城市一個,即重慶(城)市;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兩個,即萬州區和涪陵區,不僅數量少,而且規模小;10萬人以上的小城市6個,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其余多為人口在5萬人以下的城鎮。第一大城市重慶城市人口為250萬,而第二大城市萬州城市人口僅為30萬,首位度達88。目前還空缺人口規模5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可見,重慶特大城市孤懸,大中城市發展極為滯后,小城鎮發育十分緩慢,城鎮規模等級結構極不平衡。重慶特大城市與中小城市間的斷層極大地抑制了各城市間、各城市與周邊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梯度擴散。
重慶城市的地域分布差異明顯,西部地區城鎮發育較完善,特別是小城市和有一定規模的鄉鎮密度較高,城市化水平為28.34%,而東部地區經濟落后,很多屬于“老、少、邊、貧”地區,城鎮數量少、規模小、質量差,城市化水平只有11.60%。另外,三峽庫區淹沒城鎮遷建規劃、設計、“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滯后,進一步影響了該地區城鎮的發展。重慶城鎮空間布局還具有典型的線形分布特點。90%左右的城鎮是沿境內江河密集分布,這與重慶的交通網絡分布和工業布局直接相關。這種布局結構無疑將進一步加大重慶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造成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目前,等級最高的特大城市重慶主城區尚未完全形成“三、二、一”的產業分布的合理格局,對周邊中小城市的輻射能力不強,而且人口密度過大,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嚴重。“三線”建設以來的新興工礦城鎮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配套、自我發展能力弱。中小城市間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特色,產業結構趨同,工業領域重復建設普遍。
二、加速重慶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一)重慶的城市化模式選擇
城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所具有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而這兩種效應發揮的程度就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從重慶的現狀來看,母城所承擔的經濟聚集功能、輻射功能和帶動功能無疑是很強的,但母城與第二級城市之間的首位度太大,造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關聯度較小,從而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母城與原萬、涪、黔地區雖屬同一行政區域,而其間的經濟流向、經濟聯系可能還不如母城與四川省的瀘州―內江―自貢―宜賓一帶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不暢,另一方面還在于我市區域內部城市級差太大,沒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結合的合理的城鎮體系。
從我市目前的情況來看,強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增強我市區域經濟輻射力,提高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而城市擴張受到了土地、環境等條件的限制;且全市地域十分廣闊,加上有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對中心城市經濟輻射功能的發揮產生了很大的制約,客觀上要求有一批次級中心城市來承接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和產業帶動,形成產業梯度發展的格局。而發展小城鎮,又將受到小城鎮經濟總量太小的制約。因此單純發展特大城市和發展小城鎮對我市加快城市化步伐都是不現實的。
按照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經濟增長不可能在各地同時出現,只能以不同程度地發生在有限的區域極點內,然后以不同速度擴散到周圍地區。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于少數幾個城市,能比分散狀態更快、更有效。因此,重慶的城市化也應選擇重點突破的方式,充分依托重大線性基礎設施,發揮產業的集聚與擴散效應,選擇特大、大、中、小分層推進的城市化模式。重點培育大城市、中等城市,加快發展小城鎮。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組成的規模適度的城鎮體系,縮小城市的首位度,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布局。但是,按核心――邊緣增長理論,母城作為核心區存在,可能會對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相當于邊緣地區)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造成母城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而周邊地區發展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為防止這種狀態出現,在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時,除了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特色產業群,使之成為啟動區域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的助推器。
(二)重慶城市化的目標
――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30%。主城區功能進一步增強,萬州初具大城市雛形,一批地域性中心城市成為中等城市;連接主城區與大、中城市之間的快速交通網絡、信息網絡初步形成。
――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45%。形成長江上游地區以都市圈為核心,層次分明,功能合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有機結合、組團式、網絡化發展的城市群:主城區中心城市功能已相當完善,完成城市現代化進程,城市競爭力大為增強;萬州大城市的城市功能漸趨完善;中、小城市在城市規模擴展的基礎上,以各具特色的產業為依托,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眾多極核點。
――202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50%。形成長江上游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城市(鎮)群,各城市間由快捷通暢、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的區域交通網絡連接;城市空間布局合理有序,城市規模適度,城市環境大為改善;城市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騰出更廣闊的空間,城鄉差別大大縮小。
(三)都市圈功能定位
1.都市圈的范圍。都市圈由主城區和主城區的外圍組團組成,包括渝中區、九龍坡區、江北區、沙坪壩區、南岸區、大渡口區、渝北區、巴南區、北碚區所轄區域,共2500平方公里。主城區的范圍:東起銅鑼山,西至中梁山,北起井口、人和、唐家沱,南至小南海、釣魚咀、道角,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是城市化水平較高、城市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除主城區之外,都市圈還包括魚嘴、長生、界生、一品、北碚、西永、白市驛、西彭、兩路、蔡家、魚洞等11個外圍組團。外圍組團是與主城密切聯系的獨立城市,也是主城用地結構的延伸和發展。
2.都市圈的功能。都市圈也就是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城鎮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重慶的都市圈不僅要帶動市域經濟發展,更要定位于為西部地區發展服務,力爭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極核。今后5-20年要進一步發揮“窗口”和“龍頭”作用,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強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功能,重點是建成“三中心、兩樞紐、一基地”,即建成輻射長江上游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務中心,交通樞紐、通信樞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形成與成都、武漢、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相互呼應的現代化城市群格局,城市間產業關聯度大大增強。
――強化交通通信樞紐地位。交通通信基礎設施是城市功能的載體。“十五”期間我市要繼續強化骨干交通網和信息網的建設,構建起內外通暢、方便快捷、各種方式有機銜接的綜合交通通信體系。重慶是西部唯一集水、陸、空交通運輸為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待渝懷鐵路、遂渝鐵路建成之后,重慶鐵路樞紐將是五條鐵路的交匯點,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重慶港是西部地區最大的內河港口,有條件建成西部地區最大的集裝箱運輸和滾裝運輸中心;到“十五”末,以重慶主城為中心的放射狀公路交通網絡已比較完善;隨著江北機場二期、三期工程的完工,重慶的航空運輸樞紐功能將日趨健全。通信方面重點則是建設區域信息傳輸骨架網絡,提升重慶通信交換平臺的級次,由三級交換平臺上升到二級;開發信息資源,提高信息交換的頻率和交換質量。
――強化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務中心功能。依托都市圈與外部完備的交通、通信網絡體系,進一步強化都市圈對物質流、資金流、信息流及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集散功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育市場體系,特別要加快要素市場的發展,營造商業氛圍。發展各種市場中介組織,建成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和貨運流通中心;發展博展業和傳媒業,使重慶都市圈成為區域性商品展示的窗口和信息交換最活躍的地區;發揮科教資源優勢,發展教育產業和高層次的科技服務業,建成區域性人才培訓交流基地和科技服務貿易中心;創造條件爭取國家支持重慶培育和發展區域性的資本市場,加速資金流的集散和循環。
――構建以高技術產業為領航的產業體系。都市圈必須有高素質的產業體系為支撐,否則極可能出現城市發展的“空心化”,最終喪失發展的基礎。充分利用都市圈智力資源密集和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將科教資源與產業基礎和較高素質的勞動力相結合,以跳躍式的發展思路,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占領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力爭成為區域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先導,發揮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
(四)把萬州和涪陵建成大城市
重慶市城鎮體系的首位度較高,特大城市城市體量很大,缺乏大城市,中等城市數量也較少。目前特大城市孤懸、且位置偏西,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聯系缺乏必要的樞紐點來傳輸的現狀迫切要求在重慶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各建立一個大城市,發揮承東啟西的銜接功能。從地理區位上看,萬州和涪陵具有建成大城市的可能。萬州作為原萬縣市的行政中心,歷來是川東地區的物貿基地、交通樞紐,工業基礎也相對較好。隨移民遷建步伐的加快,該區的城市基礎設施改觀很大,交通樞紐地位日益強化,達萬鐵路、梁萬高速公路、五橋機場陸續開工并將在“十五”建成。三峽成庫以后水位上升,港口條件改善,萬州將建成聯系長江中上游地區的一大深水良港。因此,無論是從經濟基礎、地理區位,還是從市場腹地來看,萬州都具備建成大城市的條件。涪陵是原涪陵市的行政中心,是長江與烏江交匯處的港口城市,烏江流域的物資集散地。近幾年來經濟發展態勢較好,形成了較好的產業基礎。長涪高速公路、渝懷鐵路建成之后,該區的交通區位優勢將日益凸現,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帶動作用也將更加突出。
著眼于指導萬州建成重慶市第二大都市,到2020年,城市規模達到70萬人。以重慶-萬州-武漢高速公路和長江為紐帶,萬州要定位于建成輻射渝東、川東和鄂西地區的商貿流通中心、中級人才培訓中心、交通通信樞紐及三峽旅游服務基地。考慮到環境承載能力,在產業構造上,重點發展服務業和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逐漸培植起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群,不斷提高產業素質。近期要以移民遷建為契機,引進外來資金、技術、品牌,重組原有的產業、產品結構。
涪陵要定位于建成輻射重慶中部地區的經濟中心,烏江流域的物資集散地。到2020年,城市人口規模達到50萬人,跨入大城市的行列。在產業發展上,除了考慮現有基礎外,更要著眼于如何同西邊的特大城市和東邊的大城市相配套,與主城區、萬州相呼應,發揮區域內承東啟西的功能。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建材、農產品加工、交通儲運等產業。
(五)建設一批地域性中心城市
除母城及萬州之外,要在今后5-20年之內,將市域內其他具有一定城市規模和跨行政區域經濟帶動功能、交通便利的衛星城市培育為中等城市,主要包括合川、江津、永川、長壽、榮昌、南川、開縣、奉節、黔江等地域性中心城市。其中合川、江津、永川、長壽要在2005年左右初具中等城市規模,開縣、南川、奉節、黔江力爭到2010年建成中等城市;到2020年,合川、江津、永川要建成人口在60-80萬的大城市。
1.合川:定位于建成輻射重慶東北部和四川廣安、南充地區的經濟中心,重點發展旅游業、商貿流通業、輕紡工業。
2.江津:定位于建成輻射重慶西南部的物資集散基地、服務于母城的休閑度假基地,重點發展旅游、建材、食品等產業。
3.永川:定位于建成輻射渝西及川南的商貿流通中心,重點發展商貿流通業、生物技術產業。
4.長壽:定位于建成服務于重慶中部地區和四川廣安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重點發展交通運輸和天然氣化工產業。
5.榮昌:定位于輻射川東、渝西的經濟中心,要建成成渝經濟走廊的重要窗口,重點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商貿流通業、房地產業。
6.南川:定位于建成輻射渝南及黔北地區的經濟中心,重點發展旅游業、山林產品集散和加工業。
7.開縣:定位于建成輻射渝東北山區的經濟中心,重點發展林產品及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商貿流通業。
8.奉節:定位于建成輻射渝東、鄂西的物資集散地,重點發展旅游業、商貿流通業。
9.黔江:定位于建成武陵山區的經濟中心,渝、鄂、湘、黔四省市邊區的商貿流通中心,重點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輕工業。
(六)建設一批縣域中心城市
除上述地域性中心城市之外的縣城,也要加快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縣城客觀上既是各縣的行政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十五”和到2020年要進一步強化縣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努力將其中有條件的城鎮發展為10-20萬人的小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群。
(七)加快小城鎮發展
全市共有600余個建制鎮,這些小城鎮是聯系城鄉最直接的結合點,也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目標的最基本的單元。要通過實行戶籍制度改革,促使農民加快由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步伐,減輕土地承載壓力。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度,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引導鄉鎮企業、農村個體私營企業適當集中布局,向小城鎮靠近,擴大小城鎮的產業規模和人口規模。結合重大線性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小城鎮布局結構,以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效益。
三、加速重慶城市化進程的政策措施
1.統一規劃。城市規劃應用具權威性、前瞻性、合理性,并具有適度的彈性,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留有自由空間,實現城市發展的動態化。城市發展中,堅持把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質量、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放到重要位置,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建設,逐步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和學習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城鎮建設規劃要與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合理布局。在產業類型選擇、產業配置、人口分布、交通網絡建設、教育、衛生、通信、商業網等方面有明確的發展指向。
2.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城市入戶電網線路的改造、城市軌道交通設施、城市交通及通信樞紐、城市水源及能源設施、城市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城市綠化美化系統。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要盡可能實行商品化、市場化,形成投資、運營、收益的良性循環機制。政府則只對那些具有社會效益、難以獲得直接經濟效益的基礎設施及社會公益設施進行投資與管理。
建立健全基礎設施投入多元化機制,以政府為主導,更多地吸收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介入;對有效益的基礎設施進行出售、轉讓、租賃,以盤活存量、調整增量,投入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一些具有自然壟斷特性的領域,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逐步開放城市生活基礎設施的服務價格,充分發揮市場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促進城市化按市場規律健康快速地發展。
3.切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的改革,牽涉面廣、影響很大、政策性強,需精心設計、先易后難、有序操作,要與社會結構轉型相一致,也要與新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創立及實施相銜接。
戶籍制度改革要與城鎮規模、布局的遠景規劃相結合,首先在經濟較發達的縣城鎮以及據規劃符合重點發展條件的小城鎮允許農民的遷入或遷出,然后向大中城市擴展。
4.著力培育和發展中小城鎮市場。要充分利用、改造和創建商業設施和商業渠道,在重要商品的產地、銷地或集散地形成規模適度的商品批發市場,培育和發展現代化的流通組織和商業網絡。規范和完善土地市場,在加強國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制度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范圍。
培育、規范和發展各類市場中介組織,逐步減少“官辦”和“壟斷”色彩。努力培育和發展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中介組織,消除在中介服務領域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現象;加強對中介機構的法律監督。
健全市場規則,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分割,反對壟斷,制止不正當競爭,盡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并完善維護市場正常運行的信用制度,加強對商業欺詐和隨意違約行為的道德懲戒。
5.小城鎮相對集中發展鄉鎮企業。小城鎮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布局過度散亂所致,而鄉鎮企業的相對集中是小城鎮適度集中的前提,唯此,才可能解決土地浪費、環境污染、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基礎設施不經濟等問題,進而推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走上健康發展軌道。鄉鎮企業的相對集中發展,要分區域制定科學合理的鄉鎮企業空間布局規劃,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行土地的有償使用制度、土地使用區域差別制度和有差別的財稅金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的重點是內涵擴大再生產,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市場調節,優勝劣汰,進行兼并、聯合,提高其與城市企業的競爭能力。
大力發展外向型鄉鎮企業。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鄉鎮企業也要逐步與國際經濟接軌。政府要有選擇、有重點地給予直接投資,利用稅收、土地費等經濟杠桿,制定優惠政策,完善激勵機制,支持和促進外向型鄉鎮企業發展。
6.多元化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中長期任務,城市化進程既遵循著共同的一般規律,也有其自身特點和與其實情相適應的具體模式。重慶的市情是人口多、素質低,人均資源少,經濟實力弱,地區差異、城鄉差距懸殊,市場化程度低,尚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這就要求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注意節約稀缺的經濟資源,特別是耕地和水資源。為此,重慶的城市化發展應多元化推進,大中小城市并舉,即完善重慶主城區功能,適當發展大城市;大力發展中等城市;積極推進小城市、小城鎮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