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合力引資開發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西部大開發必須注意發揮合力引資效應。在解決資金短缺和引資問題時,西部地區不能孤軍作戰,而應充分利用東部地區引資經驗以及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優勢,形成東西部地區合力引資共同開發西部的局面。
關鍵詞:西部開發;合力引資;優勢
一、西部地區引資的緊迫性和引資優勢的局限性
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在引資規模、引資結構等方面處于明顯的劣勢。表現在引資規模上:1987-1998年,東部沿海12個省市實際利用外資額占全國的比重高達87.3%,而西部地區只占3.9%。這種引資分布的區域格局,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可以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益。但長此以往,則會給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帶來沉重的負擔,給西部地區乃至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障礙。表現在引資分布的產業結構上:外商多投資于紡織、輕工、食品、貿易、醫藥、房地產、金融、餐飲及旅游等行業,且規模較小,技術層次低,產業分散以及低水平重復引資嚴重。近幾年,大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有所增加,但情況無多大的改觀。這種局面導致這些產業一方面國際競爭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國內競爭能力過度。東西部地區在引資規模和結構上的差距,如不通過一定的措施加以調整,勢必拉大東西部發展差距,造成惡性循環,成為西部開發的極大障礙。因此,西部開發必須解決好引資問題。
西部地區具有自己的相對優勢,例如,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有基礎較好的能源與原材料工業及相關產業。但是,這些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若不加以及時利用,也會成為劣勢。因為,(1)優勢具有動態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有些優勢是天然的,有些則是通過后天努力獲得的,如技術進步。尤其是前一種優勢,它會隨著別國(或地區)該行業的發展與技術進步而逐漸消失,甚至演化為劣勢。世界各國及我國經濟發展表明,正是不斷產生的優勢,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告訴我們,西部地區不但要重視現有自然資源、勞動力等優勢的保持,還要及時加以轉化,創造新的優勢。(2)優勢具有相對性。與東部相比,西部地區在能源與原材料工業,如煤炭、石油方面具有優勢,但受運輸距離與方式的影響,對東部地區來說,進口能源與原材料可能更經濟合理。因此,任何優勢都不是絕對的,在開放經濟中,情況更是如此。(3)優勢具有綜合性。經濟優勢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西部在資源、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會被交通、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劣勢所弱化或低消,結果,很可能綜合劣勢大于綜合優勢。因此,在認識西部地區的優勢時,不要單純強調自然資源及勞動力優勢,離開其他優勢的配合,已有的優勢會大打折扣。
二、對投資因素的具體分析
馬克思曾經明確地指出過這種現象,他說:撊綣時臼涑齬猓敲?,这种情旷V苑⑸?,是因为它栽忷宛G馨錘叩睦舐世詞褂謾這表明,資本輸出是解決資本過剩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追逐高額利潤。對外投資,作為資本輸出的一種方式,追求高額利潤也是其終極目標,故在決定是否向外投資,向何處投資時,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衡量。
(一)比較利益
比較利益理論是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和指導一國進行對外貿易的重要理論,它在對外投資中也是適用的。第一,從外商的角度看,在決定是否對外投資時,投資商一般都從本國已經處于比較劣勢或具有潛在比較劣勢的產業(或稱撓ρ舨禂)依次進行的。這些產業,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具有雙重性:它在發達國家是撓ρ舨禂,而在發展中國家可能是撔袢詹禂。因此,發達國家需要為這些產業謀尋出路,找到一些東道國,這些國家在將撓ρ艄ひ禂轉化為撔袢展ひ禂方面具有或潛在具有比較優勢,這是外商在決定是否向一地投資首先要考慮的條件。第二,從當地政府的角度看,主要看處資的流入能否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能否解決就業問題,對通貨膨脹有多大的影響,會不會導致某些重要的產業部門受外資的控制,即外資能否帶來比較利益和多少比較利益。通過比較,如果利大于弊,則鼓勵外資流入,若弊大于利,則限制外資流入。第三,從企業的角度看,外商投資能否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科學的管理經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產品的升級替代,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加企業的利潤額。這些是決定企業是否引資的因素。這三個因素的綜合會形成三方都能接受的比較利益,即能促成三廂情愿的共同比較利益,并最后決定是否投資(或引資)、投資(或引資)方向及額度。
當然,在決定向何處投資時,外商還會進行多層次的比較,在本國投資與投資于外國相比較;投資于A國與投資于B國相比較;投資于東道國的這一地區與另一地區相比較。這些多層次的比較,不論其層次有多少,角度有多少,都基于同一個原則,那就是能否獲得比較利益,以及獲得多少比較利益。
依據比較利益原則具體分析西部的實際,其情況是:
第一,關于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這個比較利益對于不少外商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但問題是,西部地區的這種比較利益,由于長期缺乏資本、設備陳舊、產品結構不合理,使得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低,開發技術差,開發成本高。因而,資源優勢方面的潛在比較利益轉化為現實比較利益的程度很低,轉換所需要投入的資金量頗高。這種情況使中、小外商望而卻步,對于條件好的跨國公司又很難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第二,關于西部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優勢。西部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如果不同一定的資本和技術相結合,則無法形成人力資源優勢。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落后地區的勞動力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動,西部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正在弱化和流失。這種走勢也不為以市場和技術含量的增加作為投資衡量指標的中、小外商看好。外商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比較利益,寧愿花高價聘請熟練工人、技術工人,也不愿因為節約工資開支,而使投資效益下降。外商在比較利益的驅動下,很可能作出即使多花點工錢,也要向東部投資的決定。
第三,關于西部地區的市場優勢。從市場角度分析,人口是組成市場的最主要因素,而西部地區人口數量處于相對劣勢。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卻只占5%。這意味著本地區市場容量小,經濟發展缺乏積聚效應。即使在人口分布較為密集的城市,由人均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較之東部地區也要少得多,這就給外商開辟市場帶來困難。再從西部地區市場地理條件來看,西部地區多為山脈、沙漠、戈壁,地理條件形成的自然障礙影響了市場的連續性,市場條塊分割現象嚴重,難以形成市場規模效益。因而,西部地區在市場方面的劣勢更為明顯。
(二)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可使企業取得高效率與低成本的效益。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代表著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外商在考察投資可行性時,規模經濟的發育程度是一個重要指標。
對規模經濟,可從兩個層次進行考察,即內在規模經濟與外在規模經濟。內在規模經濟指廠商通過自身規模擴大,而得到提高勞動生產率與成本下降的比較利益。其特點是單個廠商密集使用資本和技術,實現集約經營。它反映著一個企業自身的素質及其在本行業中所處的地位,主要由企業的產品質量、管理、信息等綜合因素所決定。至于有多少個廠商能做到這一點,取決于最大有效規模及市場的容量。內在規模經濟發展得愈充分,企業在產業內部的壟斷地位愈鞏固,在市場中的壟斷優勢就愈明顯。在封閉經濟的條件下,具有內在規模經濟的企業能夠首先獲得規模效益。但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其他廠商會因單個廠商的得益而投資于該產品生產,導致競爭激烈,利益分散,生產規模的擴大受到限制。
外在規模經濟指單個廠商在同行業的其它廠商生產規模的擴大中,獲得生產效率的提高與平均成本的下降。它以新技術、新知識、新管理以及技術工人和信息等從一個企業擴散到另一個企業為特點。它是全行業共同提高和發展的結果,反映著全行業的競爭能力。
規模經濟,無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都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企業通過規模經濟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
雖然我國西部地區建設有許多大的撊邤企業,但這些企業長期處于資本缺乏、設備陳舊、技術老化、人才流失的低水平循環之中。企業的規模雖大,其內在規模經濟卻不大,而像嘉陵摩托集團、長虹集團等一批具有一定內在規模經濟的企業,它們的內在規模經濟又很難轉化為外在規模經濟。這樣,在個體上它們有優勢,在群體上則優勢不大。因此,無論是個體優勢還是行業優勢多集中于東部地區的局面依然如故。也就是說,西部地區既缺乏內在經濟效益,也缺乏外在經濟效益。規模經濟的缺乏使企業在競爭中難以通過自身內部挖潛以及行業技術集中或擴散而更具實力,因而勢必對外商的投資回報期、投資回報率及投資風險等帶來不利影響,致使外商躊躇不前,給西部地區的引資造成困難。
(三)投資環境
投資環境是影響國際企業對外投資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決定外商是否愿到該地投資,以及該地能否成功引資的關鍵性因素。根據投資環境的構成因素,一般把投資環境分為三個部分,即自然環境因素、經濟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地理條件等,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經濟因素包括經濟增長率、經濟結構、勞動效率等,具有中期可變性的特征。社會因素包括開放進程、投資刺激、政策的連續性與有效性等,是短期可變的。三個因素組成一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和完善的統一體。一般認為,經濟因素與社會因素是影響投資的重要環境因素。
首先,從經濟因素來考察西部地區。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在客觀上存在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結構不但導致國內社會分工的畸形,而且使產業分布發生扭曲,加劇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代表資本技術密集和集約經營的東部地區,其積累效應、規模效應及擴散效應大大強于西部地區。我國有影響的集團公司和品牌優勢也幾乎集中于東部地區,使西部地區在經濟環境方面低了幾個檔次。
其次,從社會環境考察西部地區。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是由實行地區傾斜政策啟動的,先在沿海試點,然后依次拓展到全國。東部地區在地區傾斜政策的優勢下,較快地引進市場機制,較早地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較早地實現了小康目標,這就使東部地區能夠拿出較多的資金用來優化社會環境。因而,東部地區在法制、治安、城市基礎設施、文化娛化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全方位領先于西部地區。更重要的是,東部地區訓練和造就出了一個企業家群體。他們善于把中央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出成效;他們有與外商打交道的經驗,既能審辨真偽、規避風險,又能因勢利導、水到渠成;他們有管理技術和經驗,能在很短的時間把西方先進的東西吸收掉,并轉化為中國特色。再就是,東部地區改革的步伐較快,政企難分、國有企業虧損及地方保護主義等困擾西部地區的棘手問題,在東部地區解決得都較好,形成了一個開放的、持續的、穩定的社會進步鏈條,使外國投資者有更高的安全感。
總之,無論在撊砘肪硵方面,還是在撚不肪硵方面,西部地區要在短期內超過東部沿海地區,其走勢是不容樂觀的。這就使東西部合力引資具有內在的根據,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
三、以摵狹σ蕯打破引資僵局
我們認為,西部地區應采取結構引資模式,即直接引資、間接引資和合力引資有機結合,而以合力引資為主,充分地利用東部地區的現有優勢,開發大西北。
所謂合力引資是立足于產品技術周期理論和大引資的高度,以國際分包慣例和運動規律為依據,參考我國區域經濟的特點,調動西部和東部兩個引資積極性,把西部引資規制于東西部優勢互補的基礎之上而提出的。所謂摯笠蕯,類似大循環、大經貿、大市場的概念。它肯定了引資多樣化,體現了鄧小平向國外和向國內全方位開放的思想。所謂摴史職呃馱碩媛蓴,是指發達國家的集團公司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把某些產品轉移到在技術和管理方面有優勢的國家(或地區)去生產,待條件成熟時,又可以把國際分包點傳遞到另一國家(或地區)。國際分包點的流動帶動了資本、技術的流動,并表現出由資本技術密集地區向勞動密集地區流動的進步趨勢。隨著國際分包點的轉移,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性將得到緩解和弱化,國際分工格局將進一步完善和合理。東南亞地區的不少國家就是在國際分包的推動下,實現經濟起飛的??梢?,合力引資實際上是借助東部的優勢,主要以國際分包點轉移的方式,把外資由東部向西部轉移,東西部聯手合力完成引資任務。
合力引資是可行的。因為,第一,東西部經濟具有互補性特征。以上海、廣東、浙江、山東為例,不少企業存在著勞動力緊張、原材料短缺、生產成本高、市場相對飽和等問題,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因素,一些地方不得不通過一定的政策來限制一些質量較低、技術含量較差的外資流入。而西部地區在勞動力、原材料、市場容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或潛在優勢。合力引資的推行可以降低東部地區企業生產的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企業的進一步升級替代;同時,也可以發揮西部地區資源與勞動力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終達到東西部各自的優勢相結合,共同發展經濟。第二,東部公關效應可為西部地區節約引資成本。東部不僅為西部提供了引資經驗,而且提供了引資對象或引資路線,使西部引資少走彎路。東部的信用度較高,東西部合力引資會減少引資成本,提高成功率。第三,合力引資的方式靈活多樣,容易操作。合力引資既可運用國際分包慣例,采用國際分包點轉移的方式,也可利用東部地區企業參股、租賃、購買、兼并等方式,其中國際分包點的轉移不失為上策。
國際分包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是在不同生產技術階段實行分包,把裝配轉移到低工資地區進行,延長企業的比較利益的取得期;第二種是在同一技術階段實行分包,如在產品的創新階段,可分為設計、組建、裝配、檢驗四個程序。決定國際分包點的因素主要有工資(勞動力成本)及政治、經濟環境。
四、實施合力引資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通過合力引資實現東西部的撊岷蠑。第一,合力引資要求東部國際分包點向西部轉移與西部引資相結合。西部把接受東部國際分包點轉移與引資統一起來,成為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東部通過國際分包點轉移,完成了技術與產業升級的任務;西部則達到了自己引資的目的。第二,合力引資要同東西部經濟一體化相結合,實現共同發展。合力引資的過程實際上是調整國內分工,使之與國際分工接軌的過程。同時,也是進一步發揮東西部經濟上的互補優勢,促進東西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我國加強東西部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利于削弱經濟二元結構對我國經濟的消極影響,而且可以提高我國的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第三,合力引資要把充分利用東部的品牌效應和擴散效應同西部推進兩個根本轉變,尤其是推進經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相結合。
2.在合力引資中處理好三個關系。即引資與控股的關系,引資與技術開發的關系以及引資與品牌開發的關系。
隨著跨國公司投資的進一步增多,外商對股權更感興趣,力圖通過參股、并購等方式來掌握經營管理權,甚至壟斷某些行業。某些股權旁落的情況在東部地區已經發生。如果由已為外資控股的東部公司扮演合力引資的角色,很可能使外資的控股范圍由東部擴大到西部,這會給我國經濟造成什么影響,其利弊如何,很值得研究。因此,在合力引資伙伴的選擇上,最好避開已為外資控股的東部公司,或者由西部公司擁有控股權。
引進外資一方面給我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節省了技術開發的時間與成本,使我國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縮小與世界在技術方面的差距。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大多數跨國公司的技術輸出是有選擇、有限度的。我國引進的多為國外處于衰退期的技術,較少有先進、關鍵的技術。也就是說,只要具有內在經濟的外國企業仍能在本國獲得比較利益,它就不會輕易地轉移自己的先進核心技術。因此,西部在考慮引資時,不能片面地依賴于外資的技術和國際分包點轉移帶來的技術,自己應充分利用既有的科技研究開發力量,同時大力從東部引進人才,努力研究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以免受制于人。
合力引資既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防止自己的品牌受損,也要敢于利用東部的品牌效應,利用它們的品牌去發展自己。品牌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市場,手中握著品牌,也就擁有了市場。因此,外商十分重視品牌效應,不惜重金收購。在合力引資中如果把重點放在防止品牌損失上,會陷于被動局面,應該以積極的態度與民族企業的品牌聯手,為這些品牌向西部轉移和擴散創造有利條件。
3.在合力引資中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西部地區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東部地區的撝趁竦財。利用國際分包點轉移方式開展的合力引資是圍繞利用產品技術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和技術層次的差異性所展開的,是實現東西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一種策略,而非一種剝削關系。二是合力引資不會加劇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合力引資可能會加大東西部經濟差距的絕對數,但相對地卻縮小了兩地之間的發展差距。相對數的縮小表明東西部經濟的粘合與互補,而非背道而馳,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要辯證地認識合力引資。合力引資不同于梯度經濟策略,只是引進外資的一種方法,它既立足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又以克服經濟發展不平衡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