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經濟投資安全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投資安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經濟投資安全

[摘要]本文從我國產業安全、二元經濟結構、國有資產流失三個方面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安全構成的威脅,并就其防范對策提出建議:(1)加快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以外資企業“治”外資企業;(2)逐步取消對外資的種種優惠政策,對其實行國民待遇;(3)加強法制和政府監督。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安全產業安全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累計吸引外資高達4000多億美元。自1993年起,我國一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其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在某些方面,這些負面影響已經對我國的經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對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的經濟安全問題展開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安全問題

產業安全是指一國擁有的對于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和戰略性產業的控制力,以及這些產業在國際比較意義下的發展力。隨著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強,特別是近幾年來“獨資化”趨勢的出現,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日益突出。

目前,我國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有6種,即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合作開發和其他。在過去,中外合資經營方式一直是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的日趨規范、體制顧慮的逐漸打消、以及各種限制性條款的取締,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出現了“獨資化”趨勢。自1997年起,外商獨資企業超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成為我國主要的外資利用方式。1999年,北京引進外資注冊的企業中,有40%是獨資企業,而到了2000年,這個比例上升到了50%.在原有的中外合資企業中,外方也紛紛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將合資企業轉變為外方控股或獨資的公司。例如,在2000年6月,美國寶潔公司終止了與北京日化二廠的合資關系;2000年11月,上海牙膏廠宣布從合資公司聯合利華手中收回“美加凈”品牌;2001年1月,中國迅達電梯有限公司公告股權變更,中方股東退出。一個又一個的合資企業變成了外商獨資企業。

這些被外資所控制的企業往往在其技術、規模等方面都有著民族工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外資企業憑借這種優勢擠占我國市場,從各個方面控制著產業發展,從而深刻的影響了我國的產業安全。

1.行業控制

外資掌握了我國某些行業的經濟支配權,形成了對這些行業的壟斷。

2.技術控制

外資在取得控股后,往往取消原有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使其依附于外資母公司研究開發機構所提供的技術,從而形成了引資國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格局,削弱了東道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在技術轉移方面,外資為了維護技術優勢,避免因技術擴散而扶持了競爭對手,對此也往往持審慎態度,轉移的技術大多并不先進,有時甚至是已被淘汰的技術,對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卻嚴加封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些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曾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的引資策略,期望以讓出市場份額為代價,換取外國的先進技術。現在看來,讓出的市場份額已經相當大了,在某些特定的行業,外資企業已經處于壟斷地位,但真正換來的一流的先進技術卻鳳毛麟角。

3.品牌控制

外商在合資企業中取得控股地位后,國內企業的產品品牌往往被束之高閣,而被國外品牌所取代。外商在合資時要求中方將商標轉讓給合資企業,然后利用中方的銷售渠道推銷標有外國商標的產品,待外方商標知名度提高后,逐步減少直至停止對中方商標的使用;也有的外資企業將中方商標定位于低檔產品上,從而造成中方商標的聲譽及價值下降。例如:1994年,日本松下公司與杭州金魚電器公司合資,建立杭州松下家用電器公司,從此,在洗衣機行業,國內的“金魚”不見了,只有“松下愛妻號”;1995年,韓國三星電子公司與蘇州香雪海公司合資,建立蘇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在這之后,香雪海品牌從此銷聲匿跡;再如天府可樂的消失,活力28、白貓、熊貓等為奧妙、碧浪所取代等。這些品牌的逐漸流失實際上是無形資產的流失,對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對于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另外,這些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在外資趨于品牌控制的態勢下,長此以往必然會使國人產生對國外產品的認同心理。這種社會心理的“滋生”,會很容易導致在其他產業產品上對外國產品的崇拜及對民族產品的歧視,在潛移默化中導致對我國產業安全的負面影響。

二、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

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時,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并不大,而在今天,東、西部地區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已成為困擾整個社會的重要問題。在其中,外商直接投資扮演了關鍵角色,它對于我國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及深化起了重要作用。這種效用可以用瑞典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岡納。繆爾達爾的累積因果循環原理來加以解釋。

繆爾達爾根據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把一個國家分為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通常稱為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他假設最初一個國家每個地區都處于靜止的落后狀態,各地區的收入水平和利潤率都相差無幾,如果其中一個或幾個地區因優越的自然條件或歷史偶發事件或國家的傾斜政策而開始出現增長,收入和利潤率差別開始拉大,那么,一個累積性的因果循環就開始了。一方面,發達地區因工資較高,年輕的、有文化、有技能的勞動者就會紛紛地從落后停滯的地區流入正在蓬勃發展的地區;資金也會競相從落后地區流入發展迅速的地區,以尋求更高的利潤率;企業和企業家也會從停滯地區遷移到繁榮地區,因為在后一地區創業和獲利機會較多。由于新興地區經濟增長快,工資和利潤水平持續上升,使得儲蓄率和投資率高,市場旺盛,這又進一步促進了繁榮地區更快的發展。先進地區更快的發展使落后地區的人才、資本不斷地向繁榮地區轉移,導致該地區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這樣,發達地區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累積因果循環。另一方面,不發達地區年輕人和具有較高技術的人才以及資本紛紛外流,結果,落后地區收入水平、投資水平更低,形成了一個惡性的累積因果循環。由于上述兩個循環過程的共同作用,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不發達地區越來越相對落后,經濟不平衡狀況越來越突出。這就形成了一個國家內地理上的二元經濟局面。繆爾達爾稱這種情況為“回波效應”。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東部沿海地區,當時外資在優惠政策的吸引下大量涌入。據統計,在1993年以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中,投向東部沿海地區的占90%以上,巨額資金投入的乘數效應,使東部經濟發展迅速,同時在“回波效應”作用下,西部的人才、資金又在該區域集中,長此下來,東部地區形成了深厚的市場經濟底蘊。雖然,現在東、西部地區的政策已經拉平,甚至向西部傾斜,但累積因果循環已經形成,東部地區在基礎設施、市場環境、人才素質、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優勢都是西部地區無法比擬的。而根據現代國際投資理論,在外商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上,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相關政策環境,即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人力資源質與量……)、市場環境(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市場化管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企業的市場化運作……)和法律環境,而非直接優惠政策。所以,外資仍然傾向于向東部投入,這又導致下一輪的累積因果循環,從而更進一步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

三、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國有資產流失問題

外商投資企業的建立和投產開業,為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但許多外商投資企業在其創立談判、生產運營時都不同程度的伴隨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其中關鍵在于以下兩點:

1.談判中的不公平待遇

由于合資企業可以享受優惠政策待遇,一些陷入困境的企業希望通過合資,享受到優惠政策,以擺脫困境;一些發展前景好的企業也希望通過合資,壯大自己的力量,享受到優惠政策,獲得“體制外”的許多好處。結果,必然形成外資與內資在合資選擇中的不對等地位,大批等待合資的內資企業在相對較少的外商投資者的選擇面前處于被動地位,于是,紛紛降低合資條件,壓低資產評估數額,給予外商種種便利和便宜,吸引外商與自己合資。外商在合資談判時,往往在轉讓技術、商標和設備上漫天要價,賺取高額利潤,致使內資企業在吸引外商投資的過程中,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2.跨國公司內部化,通過轉移價格進行利潤轉移

所謂內部化,即是指由于市場不完全,跨國公司為了其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場的某些失效,以及由于某些產品的特殊性質或壟斷勢力的存在,導致企業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過國際直接投資,將本來應在外部市場交易的業務轉變為在公司所屬企業之間進行,并形成一個內部市場。在內部化過程中,涉及到轉移價格,它是跨國公司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在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易時所使用的約定價格。跨國公司往往通過其內部轉移價格來達到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規避外匯管制,逃避稅收等目的。

目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在獨資或控股的情況下,其公司內部交易占了公司交易總額的相當大一部分。跨國公司往往采用高進低出的方法轉移價格,從其母公司高價進口原料和設備,而對在華子公司的產品實行低價收購,從而將利潤轉移到其母公司或其他國家子公司,以至出現有的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賬上虧損、實際盈利,賬上利潤少、實際利潤多的情況,給我國的財政稅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四、總結與建議

以上,本文從三個方面淺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安全造成的威脅。但是,這絕不是要否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凡事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無可否認,外商直接投資的正效用始終是大于其負效用的。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離不開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外商投資對于經濟發展更是至關重要,只是我們若能認清外商直接投資的一些負面影響,從而制定相應的對策,對其有效的加以防范和引導,那么,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將大大提高。為此,筆者就我國如何防范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安全造成的影響提出幾點建議:

1.加快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以外資企業“治”外資企業

一家外資企業控制了某一市場,那是壟斷,而眾多的大跨國公司進入同一行業,就形成了競爭。跨國公司為了與同樣實力強大的其他跨國公司作競爭,就不得不加快轉移新技術、引進新產品、降低產品價格。這一點,早已被事實所證明:上海通用別克、廣州本田雅閣的上馬,迫使大眾把最新車型投入中國;諾基亞、西門子和摩托羅拉的競爭,使得中國手機市場的產品換代檔次和價格水平完全與國際市場同步。

因此,要消除外資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威脅,決不能限制外資的進入,而恰好相反,只有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這一市場,在各個大跨國公司之間造成激烈的競爭,那么,最終受益的,就將是中國政府和中國消費者。

2.逐步取消對外資的種種優惠政策,對其實行國民待遇

國民待遇原則是指,在同等條件下,東道國給予外國投資者的待遇與其給予本國國民的待遇對等。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一方面,可以緩解內資在與外資競爭中所處的不利地位,扶持民族工業;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外資利用其優惠待遇在合資過程中獲取不正當好處。

目前,跨國公司已經意識到,優惠政策往往是政策不連續的表現,是市場發育不健全的表現。規模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項目往往更注重“國民待遇”的優劣。因此,建議政府把引資的重點從制定優惠政策上轉移到創造良好的相關政策環境上來。即通過推進貿易政策體制的進一步自由化、規范市場、規范管理、轉變觀念、培育人才等手段來吸引外資。

3.加強法制和政府監管

一方面,政府應加快《反壟斷法》的制定,建立和完善以《反壟斷法》為核心的企業并購法律規范體系,以法律手段規范外資對國內企業的并購行為,防止出現外資的市場壟斷;另一方面,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加強對外資并購中的國有資產評估與外資企業內部轉移價格制定的監督和管理。

參考文獻:

1.夏興園,王瑛。國際投資自由化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J].國民經濟管理,2001,(06)。

2.劉紅杰。國際投資教程[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

3.李東陽。國際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朱允衛。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獨資化”趨勢的成因及對策[J].世界經濟研究,2002,(05)。

5.李連成,張玉波。FDI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和對策探討[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2,(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孟村| 铁岭县| 镇沅| 邳州市| 新龙县| 古交市| 云和县| 丹棱县| 共和县| 玉屏| 哈巴河县| 丰镇市| 桦川县| 修水县| 灯塔市| 内丘县| 探索| 应用必备| 营口市| 沧源| 石景山区| 房山区| 万源市| 潜江市| 东乡族自治县| 运城市| 汝阳县| 龙岩市| 兰西县| 定州市| 南溪县| 安达市| 南郑县| 新化县| 肥城市| 翼城县| 礼泉县| 四川省| 明光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