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宏觀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2004年以及2005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特征,強調應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市場自主性增長。最后本文從短期和中期、內需和外需、總量與結構三個方面考慮如何進行宏觀調控。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dominatingtraitsofmacro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intheyear2004andthefirstseasonof2005.Then,itplaysimportanceonthestrengtheningonthemarketincreasebydeepeningreformation.Lastly,itdemonstrateshowtoregulationeconomybythegovernmentfromthreeaspects.
關鍵詞:宏觀經濟調控市場銷售經濟結構
Keywords:Macroeconomicregulationmarketingeconomicstructure
1.引言
中國經濟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續2003年擴張趨勢而加速增長。在國內需求主導的經濟擴張過程中,經常項目余額逆周期運動而凈出口需求大幅度減少。同時,針對固定資產投資和貨幣信貸規模過快增長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運輸瓶頸制約加劇問題,一系列緊縮性宏觀調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臺。從第二季度起,中國經濟景氣開始收縮而逐步轉折下行。不過,2004年中國經濟保持高經濟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將CPI指數上漲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時實現了9%以上的實際GDP增長速度。在2004年實際GDP水平已經接近潛在GDP水平的基礎上,使2005年實際GDP增長速度進一步接近潛在GDP增長速度,促進潛在供給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主要有以下特征:
1).經濟走勢前高后低。一季度經濟增長偏快,投資增長過猛,部分行業投資過熱。之后,中央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出臺了控制貸款、縮減財政支出、暫停建設用地審批、清理投資項目和開發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下半年經濟逐步回落、趨穩。
2).進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15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7%。其中,出口5934億美元,增長35.4%;進口5614億美元,增長36%。貿易順差32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5億美元,貿易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進口增幅回落。
3).固定資產投資增幅趨于穩定。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073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19.1%。其中,城鎮投資增長27.6%,增速比上年低1.5個百分點。從走勢看,年初城鎮投資過快的增長勢頭在上半年已經明顯回落。6月底的累計增長速度已降至略高于30%的水平,下半年投資增速基本趨于穩定。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上升。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3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0.2%,增速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5573億元,增長14.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8377億元,增長10.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總額44840億元,增長12.5%;餐飲業零售額7486億元,增長21.6%;其他行業零售額1624億元,增長1.5%。
5).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9%,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8%,兩者漲幅分別比上年提高2.7和2.9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1.4%,是1996年以來漲幅最高的一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1%,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5.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3.1%。從走勢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峰值出現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則快速走低。
總體來看,2004年中國經濟依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各項經濟指標均反映了經濟運行的較高水平。在宏觀政策的調控下,經濟運行中一些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體制性因素影響,宏觀調控的成果還需要進一步鞏固,特別是在開放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外部影響在加大。
3.2005年第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2005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速,國內生產總值達31355億元,同比增長9.5%,比去年同期低0.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逐步向理性區間回落,工業生產和出口均保持強勁增長,消費增長加快,物價上漲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特征,經濟運行態勢基本良好。
1).國內市場銷售較旺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12億元,同比增長13.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9%,比去年同期加快2.7個百分點。其中,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90億元,增長14.7%;縣及縣以下5022億元,增長11.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12616億元,增長13.6%;餐飲業2063億元,增長17.2%。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是帶動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
2).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繼續回落
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98億元,同比增長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9037億元,增長25.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1962億元,增長12.7%。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開發投資2324億元,增長26.7%。分行業看,農業、能源、交通等行業投資得到加強,水泥、冶金等行業投資繼續得到抑制。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34億美元,同比增長9.5%,增幅較上年同期高2個百分點。
3).出口保持快速增長
一季度全國進出口額為2952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增幅回落15.1個百分點。其中進口1393.1億美元,增長12.2%,增幅較去年全年回落23.8個百分點;出口1558.9億美元,增長34.9%,增幅較去年全年回落0.5個百分點。累計外貿順差165.8億美元,主要是進口大幅度回落所致,也反映了國內投資需求增勢減弱。出口增幅雖略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這種格局意味著出口增長依然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意味著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有可能加劇。
4).工業產出水平穩定增長
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4415億元,同比增長16.2%,增幅較上年同期低1.5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低0.5個百分點。其中,重工業增長16.3%;輕工業增長16.0%。分產品看,發電量、原煤、鋼材分別增長13.0%、9.1%和22.4%,微型電子計算機、移動電話機、傳真機分別增長57.5%、23.9%和34.1%。汽車生產增長1.6%,其中轎車下降2.8%。
5).物價水平仍在可接受區間
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2.8%,漲幅與上年同期持平,較去年全年回落了1.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2.5%,農村上漲3.5%。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6.1%,居住價格上漲5.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2.6%,其它類商品價格基本維持穩定或略有下降。一季度,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上漲1.6%,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1.8%,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5.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1%。
6).金融運行基本平穩
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26.5萬億元,同比增長1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5.1個百分點,比上年末低0.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為9.5萬億元,同比增長9.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0.2個百分點,比上年末低3.7個百分點。市場現金流通量(MO)為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1%。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3%;存款余額為26.9萬億元,增長15.6%。
以上情況表明,2005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延續了上年的良好態勢,投資、消費、外貿出口和外商投資均保持了較快增長,為全年經濟增長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是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依然沒有完全消除,宏觀調控成果有待進一步鞏固。特別要注意克服經濟運行中的體制“瓶頸”,應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市場自主性增長的基礎。
首先,由于經濟結構中的深層矛盾,龐大工業產能一方面使7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資增長和國際市場來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關鍵生產要素瓶頸的存在,難以支撐持續的投資高增長,而依靠國際市場則必然受到全球資源供給和需求狀況的雙重制約。
其次,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受國際市場資源類產品供求關系緊張和價格上漲影響,輸入性通脹對國內經濟運行的影響日益增大。在國內消費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要么轉化為工業庫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產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經濟增長吸收勞動力的能力相對較低,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壓力始終存在,加上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國內消費難以實現大幅增長。要保證宏觀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使GDP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小幅波動,就需要政府做好宏觀調控工作,而目前的宏觀調控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正確把握調控方向,選擇調控目標十分重要。
4.如何調控
在調控方向上,是繼續抑制經濟過熱,防止反彈;還是反向操作,防止經濟的加速下行;或是穩定現行政策,觀察發展動態;這是目前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判斷。如何調控,取決于我們的調控目標,也就是說,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調控結果。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必須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權衡。一是短期和中期;二是內需和外需;三是總量與結構。盡管這三組關系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但確實要有所取舍。
第一個方面的權衡是短期和中期目標。
年初確定今年的增長目標是8%,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極特殊的事件發生,實現這一目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明年、后年的增速如何。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允許GDP增速回落的底部在何處?如何防止GDP增速的加速回落。從當前的情況看,如果僅僅是工業增長和工業投資放緩使GDP增速適度回落,對于防止今后幾年的能力過剩和供大于求是有利的。也就是說,略微降低一點當前的增速,可能有利于今后兩年保持相對高一些的增速。從持續穩定發展的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的。當然,當前增速的回落應有一個底限,我認為中央確定的既定目標就是這個底限。另外,在消費增速相對平穩的條件下,有可能影響GDP增速加速回落的因素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出口增速加速回落,另一個是房地產市場的急劇收縮。所以,在權衡短期目標和中長期增長目標時,關鍵是要把握好對這兩個部門的調控力度,以保持國民經濟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而不是大起大落。
第二個方面的權衡是內需和外需。
從1994年匯率并軌以來,我國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一直保持雙順差。10年來,貿易順差累計約3000億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資大體上每年在400億-600億美元之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今年上半年,貿易順差396億美元,考慮到去年同期近80億美元的逆差,僅凈出口就拉高GDP增量約3800億元人民幣。這樣的結果對增長、就業的有利方面自不待言。如果這樣的出口實績是因為我國產業和產品的總體競爭力提高的結果,是在各種經濟參數比較合理的條件下取得的結果,應該說不足為慮。問題是我國的生態、環境的成本在很多情況下沒有計入,資源的價格偏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等社會成本也沒計入,這就使出口高速增長的負面影響增大。一是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資源配置惡化與資源環境的壓力加大;三是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外匯占款增加,貨幣政策的操作難度加大;四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造成資本被動對外輸出,從總體上看不符合國家的長期利益。因此,無論是維護當前的宏觀經濟穩定,還是促進經濟的中長期發展,都有必要對內需與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加以評估。綜合考慮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對戰略與政策調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適度調整政策,改變粗放型出口擴張戰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質量和效益。同時,提高消費率,切實增強內需對經濟的拉動力,減少對外部需求的過高依賴和外部沖擊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負面影響。
第三個方面的權衡是總量與結構。
一般說來,在總量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調整結構比較難;在供大于求的條件下,結構調整的內在動力就會增加。從2002年底這輪增長進入上升通道后,結構性矛盾就日漸突出,主要表現是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增大,采掘業、資源型產業與原材料工業和制造業的矛盾加劇。今年1-5月,鐵礦石原礦量、生鐵、粗鋼、鋼材、鋁材、焦炭、紗、布、硫酸、燒堿等產品以遠高于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增長;而載波通訊設備、光通訊設備、程控交換機、移動通訊機站、電工儀器儀表、大氣污染防治設備等產品都呈負增長。這表明,結構性矛盾還在加劇。很顯然,在總量高速擴張的情況下,結構調整的收效不會太大,而且這種結構的扭曲從長遠看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長期平均增速的降低。
5.總結
為了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持經濟增長的持續性,需要為結構調整提供適宜的總量環境,需要在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上下大力氣。當然,總量是影響結構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調整結構還必須深化改革,理順經濟參數,校正經濟主體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3.汪祥春.宏觀調控與價格機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4.華民.國際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